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4262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尤其涉及用于车辆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大量交通事故表明,行驶中的汽车正面碰撞行人时,保险杠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区域。因为在车人碰撞过程中,行人的膝部关节通常最先和保险杠区域发生接触。因此行人腿部关节伤害的严重程度,直接取决于保险杠区域的吸能效果。为了减轻保险杠防撞梁直接对行人膝部关节的冲击,通常在前保防撞梁的前部安装保护行人用的碰撞缓冲装置。传统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由于碰撞溃缩吸能的要求,具有较大的体积,即浪费材料又较笨重。而一些缓冲装置为减轻重量,在泡沫表面镂空,一般为长条形或矩形,但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泡沫易发生扭曲变形,无法达到有效的溃缩变形量,不能很好的起到吸收能量减轻行人碰撞伤害的作用。例如有一种汽车保险杠缓冲装置,该缓冲装置的前侧或后侧部分沿长条弧形的纵向切割成锯齿状,削弱其刚度,使其在车辆与行人小腿部的碰撞过程中易压溃,提高了压缩率。但该锯齿状结构较细且长,在缓冲装置受到碰撞挤压时,在其上下方向上没有约束,其压溃变形的过程不受控制,极易在上下方向上扭曲或滑向一侧,使其压溃吸能的作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碰撞受力均匀、可有效避免碰撞失效、可实现良好稳定的吸收碰撞时产生的能量、有效的保护行人在与车辆发生碰撞时受到伤害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以及通过在所述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以及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以及通过在所述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以及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当行人与车辆前端发生碰撞时,通过该缓冲装置受碰撞变形吸收能量,当其在受力时,六边形的结构可以牵制各边,使各边无法随意扭曲,使碰撞的有效面保持稳定,整个受力过程变形平稳、均匀,吸能效果良好。而不像以往的缓冲装置,在前后受力的过程中会发生扭曲变形或者受力面向上下边滑开,导致缓冲装置没法完成整个受力变性吸能的过程,影响吸能效果。另外,所述主体单元形成为长条状,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两个对角沿所述主体单元的长度方向左右凸出。[0009]所述第2缓冲部分沿所述主体单元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依次交替排列,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且配合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凸出部分而形成内凹形状。所述第2缓冲部分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所述上半部分或所述下半部分处贯穿所述主体单元。所述第I缓冲部分沿纵向依次排列为多个,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所述第2缓冲部分形成为六边形,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并且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错位布置,形成为蜂窝式布局。所述主体单元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发泡而成。所述第I缓冲部分和所述第2缓冲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即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所述第I缓冲部分和所述第2缓冲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侧,即背对车辆行驶方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I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中的A-A剖切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2中的B-B剖切线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图。(符号说明)I 第I缓冲部分2 第2缓冲部分3 主体单元I’第I缓冲部分2’第2缓冲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一例,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实施方式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方式I本实施方式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3 ;以及通过在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I以及与第I缓冲部分I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2。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3 ;以及通过在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I以及与第I缓冲部分I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2,当行人与车辆前端发生碰撞时,通过该缓冲装置受碰撞变形吸收能量,当其在受力时,六边形的结构可以牵制各边,使各边无法随意扭曲,使碰撞的有效面保持稳定,整个受力过程变形平稳、均匀,且吸能效果良好。而不像以往的缓冲装置,在前后受力的过程中会发生扭曲变形或者受力面向上下边滑开,导致缓冲装置没法完成整个受力变性吸能的过程,影响吸能效果。另外,主体单元3形成为长条状,第I缓冲部分I的上、下边与主体单元3的上、下边平行,两个对角沿主体单元的长度方向左右凸出。另外,第2缓冲部分2沿主体单元3的长度方向与第I缓冲部分I依次交替排列,其上、下边与主体单元3的上、下边平行,且配合第I缓冲部分I的凸出部分而形成内凹形状。另外,第2缓冲部分2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处贯穿主体单元3。主体单元3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发泡而成。第I缓冲部分I和第2缓冲部分2位于主体单元3的外侧,即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当然,第I缓冲部分I和第2缓冲部分2也可以位于主体单元3的内侧,即背对车辆行驶方向。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3 ;以及通过在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I’以及与第I缓冲部分I’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2’。第I缓冲部分I’沿纵向依次排列为多个,其上、下边与主体单元3的上、下边平行,第2缓冲部分2’形成为六边形,其上、下边与主体单元3的上、下边平行,并且与第I缓冲部分I’错位布置,形成为蜂窝式布局。主体单元3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发泡而成。第I缓冲部分I’和第2缓冲部分2’位于主体单元3的外侧,即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当然,第I缓冲部分I’和第2缓冲部分2’也可以位于主体单元3的内侧,即背对车辆行驶方向。
权利要求1.一种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以及 通过在所述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所述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 所述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I缓冲部分以及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单元形成为长条状,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两个对角沿所述主体单元的长度方向左右凸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缓冲部分沿所述主体单元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依次交替排列,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且配合所述第I缓冲部分的凸出部分而形成内凹形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缓冲部分包括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所述上半部分或所述下半部分处贯穿所述主体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缓冲部分沿纵向依次排列为多个,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所述第2缓冲部分形成为六边形,其上、下边与所述主体单元的上、下边平行,并且与所述第I缓冲部分错位布置,形成为蜂窝式布局。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发泡而成。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缓冲部分和所述第2缓冲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即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缓冲部分和所述第2缓冲部分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侧,即背对车辆行驶方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人碰撞缓冲装置,包括作为主体的主体单元;以及通过在主体单元上开孔而形成的缓冲单元,缓冲单元的开孔方向为车辆行驶方向或背对车辆行驶方向,缓冲单元包括形成为六边形的第1缓冲部分以及与第1缓冲部分的形状相匹配并在横向上与其相邻的第2缓冲部分。
文档编号B60R21/34GK202863352SQ2012202693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8日
发明者张静, 孙敬东, 叶佳, 赵勇 申请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