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1035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其为横截面一致的长条状,该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C型截面;该C型截面环抱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C型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在C型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本实用新型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开口C型截面,易于成型;通过在C型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可有效增加防撞梁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满足碰撞吸能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其整体轻量化,易于成型,制造成本低;另外,由于其弧度易于调整,可适应不同车型。
【专利说明】一种汽车后防撞梁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后防撞梁。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客户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配置后防撞梁,以具备较好的后碰性能。
[0003]例如,中国专利201020594610.6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结构,其包括水平罩设在汽车后围上的防撞梁本体,防撞梁本体的中部向外呈U字形,对应防撞梁本体的两端向两侧延伸后形成凹面连接体,凹面连接体的底面朝向汽车后围,且在凹面连接体底面上设有与汽车后围对应的安装孔。
[0004]中国专利201120345499.1公开了一种汽车防撞梁,其为一体铝合金结构,右部上下角位上设有A圆弧导角,内部设有两个腔体。
[0005]中国专利201220342561.6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总成,其包括后防撞梁本体,后防撞梁本体顺序连接缓冲杠堵盖,缓冲杠支撑板及缓冲杠安装托盘。
[0006]中国专利201120003938.0公开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该汽车后防撞梁包括:横截面设置为第一 U形结构的梁体,包括:第一横板;平行于第一横板的第二横板;垂直于第一横板和第二横板的竖板,上横边与第一横板的一横边固定连接,下横边与第二横板的一横边固定连接,竖板的横截面设置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包括至少两个第二 U形结构,每个第二 U形结构的开口方向与第一 U形结构的开口方向相反。
[0007]中国专利200920274484.3公开了一种新型高效吸能的汽车前、后防撞梁,在汽车前防撞梁和/或后防撞梁的空腔内安装高效吸能器,高效吸能器安装在前、后防撞梁内的位置以对应于车架前、后纵梁中心线的位置为准。
[0008]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防撞梁的结构比较复杂、且通用性较差。
[0009]因此,提供一种保证吸能的前提下、满足不同车型、结构更加简单的与汽车后防撞梁成为了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0]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其既能保证吸能,又能满足不同车型,且结构更加简单。
[0011]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其为横截面一致的长条状,该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C形截面;该(:形截面环抱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在C形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上槽和下槽)。
[0012]本实用新型为开口 C形截面,易于成型。
[001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C形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可有效增加防撞梁的强度。
[0014]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防撞梁为长条状,其安装弧度易于调整;安装到车身上时,可根据不同车型的不同形状要求,调整为不同的弧度,因而其设计自由度高。
[0015]本实用新型中,汽车后防撞梁的厚度为1.5-3mm,在此基础上优选为1.8-2.5m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选为2mm。
[0016]本实用新型中,从C形截面的外侧看,其中部内凹,两端相对凸出;从(:形截面的内侧看,其中部凸出,两端相对凹陷形成槽状。
[0017]本实用新型中,C形截面外侧中部内凹部分的宽度约为C形截面内侧所形成槽宽度(一个槽的宽度)的3-6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选为4-5倍。
[0018]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防撞梁通过滚压成型的工艺制备。
[0019]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满足碰撞吸能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其整体轻量化,易于成型,制造成本低;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后防撞梁的弧度易于调整,可适应不同车型。
[0020]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汽车后防撞梁为直线长条状。
[0021]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汽车后防撞梁为弧线长条状。
[0022]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汽车后防撞梁为厚度一致的薄壁结构,如上文所述,其厚度优选为2mm。
[0023]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C形截面为直角C形截面;即,其包括相互平行的上下横杆,以及位于上下横杆之间的纵向杆,纵向杆与上横杆(或下横杆)之间的夹角为直角。
[0024]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处的两侧边与底边的夹角为120°。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C形截面的上下两端设有向外延伸形成的翻边。通过设置该翻边,可增加防撞梁的碰撞吸能性能。
[0026]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翻边为直角翻边。
[0027]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C形截面关于中线上下对称,相应地,在C形截面内侧的形成的上槽和下槽也关于中线上下对称。
[0028]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汽车后防撞梁为辊压成型材料(例如高强钢)制成的防撞梁。
[00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30]本实用新型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开口 C形截面,易于成型;通过在C形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可有效增加防撞梁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满足碰撞吸能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其整体轻量化,易于成型,制造成本低;另外,由于其弧度易于调整,可适应不同车型。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是实施例1的汽车后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图2是实施例1的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34]图3是实施例2的汽车后防撞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35]实施例1
[00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后防撞梁为横截面一致的直线长条状。其通过辊压成型的工艺制备,其材料为辊压成型材料(例如高强钢)。其为厚度一致的薄壁结构,该厚度为 2mm。
[0037]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C形截面;该C形截面为关于中线上下对称的直角C形截面;该C形截面环抱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I内凹,在C形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2 (上槽和下槽)。
[0038]从C形截面的外侧看,其中部I内凹,两端相对凸出;从(:形截面的内侧看,其中部凸出,两端相对凹陷形成槽状(上槽和下槽)。
[0039]C形截面外侧中部内凹部分I的宽度约为C形截面内侧上槽2 (或下槽)宽度的3倍。
[0040]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处I的两侧边101与底边102的夹角为120°。
[0041]C形截面的上下两端设有向外延伸形成的翻边3,该翻边为直角翻边。
[0042]实施例2
[004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整体为弧线长条状(如图3所示)。
[0044]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进,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同等改进,应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后防撞梁,其为横截面一致的长条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的横截面为C形截面;所述C形截面环抱的一侧为内侧,另一侧为外侧;所述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在所述C形截面内侧的上下各形成一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为直线长条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为弧线长条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为厚度一致的薄壁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截面为直角C形截面。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截面外侧的中部内凹处的两侧边与底边的夹角为120°。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截面的上下两端设有向外延伸形成的翻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为直角翻边。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形截面关于中线上下对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后防撞梁为辊压成型材料制成的防撞梁。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3402105SQ201320382428
【公开日】2014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13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8日
【发明者】刘群玉, 简培坤 申请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