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7288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解决了在不使用主动式头枕时,不能获得鞭打试验高分,同时影响舒适性的问题。其中,所述座椅枕头包括通过连接杆与座椅连接的第一头枕,所述第一头枕包括与乘客头颈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其中,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头枕铰接的第二头枕,所述第二头枕包括至少两个状态,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二面上。这样在不使用主动式头枕前提下降低座椅成本,并保证乘坐舒适性。
【专利说明】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乘客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同时低速后碰撞颈部保护试验即鞭打试验,鞭打试验要求做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中的重要考核项已经是主机厂的必争之项。目前为了鞭打实验高得分,主机厂主要通过增加主动式头枕方式来增加安全性,此方法对整车成本影响较大,为了保证人体乘坐舒适性,头枕同人体头部间隙如图1所示的,第三距离C为89.28mm,约为90mm,此时驾驶员驾驶汽车时头部可以向后自由活动较大距离,并可以晃动头部缓解疲劳,但是头后间隙较大,这样头部后距离头枕较远,若头部向后甩会损害颈部。对于非主动式头枕的座椅则是通过牺牲头后间隙的方式来获的鞭打高得分,此种方式会因头后间隙小,影响乘客活动头部,会大大降低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头枕及车辆,在不使用主动式头枕时,可以获得很好的鞭打得分,同时对舒适性也没有影响。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头枕,包括通过连接杆与座椅连接的第一头枕,所述第一头枕包括与乘客头颈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其中,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头枕铰接的第二头枕,所述第二头枕包括至少两个状态,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二面上。
[0005]其中,所述第二头枕包括:
[0006]用于产生突起的第二头枕发泡;
[0007]以及第二头枕面套,包裹于所述第二头枕发泡表面。
[0008]其中,所述第一头枕包括:
[0009]用于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产生突起的第一头枕发泡;
[0010]以及第一头枕面套,包裹于所述第一头枕发泡表面。
[0011]其中,座椅头枕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头枕固定于所述第一头枕表面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和所述第二头枕之间。
[0012]其中,所述固定结构为搭扣,所述搭扣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上,所述搭扣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头枕上。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还提供了 一种车辆,其中,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座椅头枕。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上述方案中,包裹于第二头枕发泡中的第二头枕面套就通过粘合或拆合于第一头枕表面,这样在第一头枕面套前后面变换,在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一面上就能满足鞭打性能要求,可以很好的保护人体颈部,在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二面上头后间隙较大,舒适性很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现有技术中普通的座椅同人体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头枕在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头枕在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
[0020]21-第二头枕发泡;
[0021]22-第二头枕面套;
[0022]23-3M 搭扣;
[0023]24-第二面;
[0024]25-第一头枕发泡;
[0025]26-面套结合处;
[0026]27-第一面;
[0027]A-第一距离;
[0028]B-第二距离;
[0029]C-第三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3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主动座椅或者牺牲座椅与头部的间隙为了在鞭打实验得到高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座椅头枕,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通过连接杆与座椅连接的第一头枕,所述第一头枕包括与乘客头颈部接触的第一面27和与所述第一面27相对设置的第二面24,其中,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头枕铰接的第二头枕,所述第二头枕包括至少两个状态,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一面27上,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二面24上。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通过面套结合处26,第二头枕可分别折叠于第一头枕的前后两个面上,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一面27上,可以得到座椅头枕同人体头部间隙为第一距离A的41mm约为40mm,这样满足鞭打性能要求,可以很好的保护人体颈部,还可以通过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二面24上,可以得到座椅头枕同人体头部间隙为第二距离B的89mm约为90mm,这样用户驾驶汽车时头部可以向后自由活动较大距离,头后间隙较大舒适性很好,可以晃动头部缓解疲劳。
[0033]应当了解的是第二头枕应该有具体的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头枕中,如图2和图3所示的,所述第二头枕包括:
[0034]用于产生突起的第二头枕发泡21 ;
[0035]以及第二头枕面套22,包裹于所述第二头枕发泡21表面。
[0036]第二头枕发泡21可以是塑料泡沫材质,也可以是布料材质的,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任何可以填充的且产生突起的物质,都可以应用于此第二头枕发泡21,在此不一一举例。
[0037]第二头枕面套22可以是布料材质的,也可以是皮革材质的,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任何可以用作包裹保护的物质,都可以应用到此第二头枕面套22,在此不一一举例。
[003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产生突起的第二头枕发泡21起缓冲压力的作用,包裹于第二头枕发泡21表面的头枕面套,用来包装好第二头枕发泡21,这样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相互配合就能给用户提供舒服的倚靠环境。
[0039]应当了解的是第一头枕应该具有具体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座椅头枕中,如图2和图3所不的,所述第一头枕包括:用于在所述第一面27和所述第二面24产生突起的第一头枕发泡25 ;以及第一头枕面套,包裹于所述第一头枕发泡25表面。
[0040]第一头枕发泡25可以是塑料泡沫材质,也可以是布料材质的,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任何可以填充的且产生突起的物质,都可以应用于此第一头枕发泡25,在此不一一举例。
[0041]第一头枕面套可以是布料材质的,也可以是皮革材质的,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任何可以用作包裹保护的物质,都可以应用到此第一头枕面套,在此不一一举例。
[00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用于产生突起的第一头枕发泡25起缓冲压力的作用,包裹于第一头枕发泡25表面的头枕面套,用来包装好第一头枕发泡25,这样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相互配合就能给用户提供舒服的倚靠环境。
[0043]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需要转换不同的状态,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头枕中,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头枕固定于所述第一头枕表面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和所述第二头枕之间。
[0044]固定结构可以是卡合口,也可以是粘合口,当然以上仅仅是举例,任何可以将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表面固定的结构,都可以应用于此固定结构,在此不一一举例。
[0045]优选的,为了更好固定第一头枕和第二头枕,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头枕中,所述固定结构为搭扣,所述搭扣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上,所述搭扣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头枕上。
[0046]搭扣可以是3M搭扣23。
[00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3M搭扣23将第二头枕粘合或拆开于第一头枕,这样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一面27上就能满足鞭打性能要求,可以很好的保护人体颈部,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头枕抵靠在第二面24上头后间隙较大,舒适性很好。
[0048]相应的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头枕,应用于车辆,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中,上述座椅头枕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49]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座椅头枕,包括通过连接杆与座椅连接的第一头枕,所述第一头枕包括与乘客头颈部接触的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设置的第二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头枕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头枕铰接的第二头枕,所述第二头枕包括至少两个状态,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头枕抵靠在所述第二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头枕包括: 用于产生突起的第二头枕发泡; 以及第二头枕面套,包裹于所述第二头枕发泡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枕包括: 用于在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产生突起的第一头枕发泡; 以及第一头枕面套,包裹于所述第一头枕发泡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二头枕固定于所述第一头枕表面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和所述第二头枕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头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为搭扣,所述搭扣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头枕上,所述搭扣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头枕上。
6.—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头枕。
【文档编号】B60N2/48GK203472608SQ20132051637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22日
【发明者】李永攀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