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轴童车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790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轴童车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儿童车的设计制造,具体即为一种无轴童车轮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各种童车车轮均为有轴模式,即一段钢轴穿插于车轮中心(也还可以是为取得其它目的而设计成偏心穿插),车轮以钢性轴为芯转动而获得前行或后退。在单车轮的情形下,童车的前叉、后叉(或相对应的同等功用替代结构)夹车轮于内并在钢轴两端固定。出于回避前叉、后叉结构(或它们的替代结构)的复杂性、且仍需确保车轮运行平稳等方面考虑,目前市场童车较多地采用了双轮制。在前轮和/或每一侧后轮为双轮的情形下,童车的前轮管和/或后轮管在位于两轮之间的钢性轴上直接插接或间接固定,尤其是在间接固定时还便于加装童车减震装置,至少在一侧或两侧的两后轮之间往往还安排有供推车人操控的刹车装置。但如上所述双轮制的整车成本确是明显增加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任务是提供一种推行平稳、结构简单的无轴童车轮装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无轴童车轮装置,通过一体化的护罩及底柄实现与车架的固定连接,它包括在地面滚动的发泡胎,它还包括外轮动框、内轮定框、若干滚销及2只挡圈,其中:

外轮动框的外周固定发泡胎;

内轮定框的外周穴位插接滚销,外轮动框与内轮定框之间预留有允许外轮动框触贴滚销而滚动的间隙;

为预防滚销滑落及外轮动框侧向偏移,内轮定框两侧均含有适合挡圈插接的卡槽;

护罩的两侧壁板夹车轮于内,并与内轮定框内周的横管结构穿铆固定。

内轮定框外周的每一穴位中排列3只滚销。

本设计车轮装置的装配:

1、将发泡胎固定于外轮动框外周(也可以是在外轮动框外周面直接发泡而获得一体化的发泡胎和外轮动框);

2、令外轮动框套合内轮定框(由于外轮动框内周直径略大于内轮定框外周直径,此时的外轮动框与内轮定框之间存有适当间隙);

3、在各穴位内插入滚销(若干穴位在内轮定框外周均匀分布,滚销在穴位内可灵活转动,各滚销的外侧面触贴外轮动框的内周面,外轮动框可随滚销转动而转动);

4、在内轮定框的左右两侧附加插接挡圈(内轮定框两侧均含有适合挡圈插接的卡槽;两侧挡圈夹所有滚销及外轮动框的部分侧面于内,彻底消除了滚销自穴位滑落可能及阻止了外轮动框相对内轮定框的侧向偏移);

5、将车轮置于护罩的两侧壁板之间,以铆钉穿接两侧壁板及内轮定框内周的横管(横管具有供穿接的中心孔)。

6、(由于底柄与护罩原本一体化)令底柄与童车车架管连接固定。

至此车轮与整车已实现安装。

本设计车轮装置的运行原理:由于车辆重力(包括车中婴幼儿的重量)的存在,使车轮的发泡胎对地面产生压力;当人为外驱动力施加于童车,其驱动力自车架(管)传至底柄、传至护罩两侧壁板、传至内轮定框;由于外轮动框和内轮定框之间预留有间隙,插接于内轮定框外周穴位的滚销始终触贴外轮动框内周,在车辆重力和外驱动力双重作用下的滚销将自滚动,且带动外轮动框相对于内轮定框滚动,固定在外轮动框外周的发泡胎在地面滚动。即到达内轮定框的人为外驱动力将驱动车轮转动,从而车辆实现前行或后退。

在车辆运行中,滚销端面可能会触及内轮定框两侧的挡圈,外轮动框的侧面边缘可能会时而擦及内轮定框两侧挡圈,但均不会产生超出童车正常运行声响的噪音,对车辆运动亦无影响。

在上述情形中,内轮定框内周含载的横管在挡圈外侧尚有所延伸, 其延伸段间隔了护罩两侧壁板与发泡胎、外轮动框,车辆运行中的车轮始终不会触及护罩两侧壁板,即车轮与护罩无摩擦。

本设计的积极效果:外轮动框与内轮定框的套合且可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关系、护罩与内轮定框(车轮)的固定连接关系均稳定可靠,内轮定框两侧挡圈可有效阻止滚销和外轮动框的侧向偏移。相较于传统的有轴单车轮,本装置仍然避免了其车架管(前叉、后叉)制造工艺的繁杂;相较于传统的有轴双车轮,本设计装置显然已大幅度降低结构成本。本设计车轮转向灵活,运行平稳无噪,整体结构新颖,装配工时也较为节省。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设计的内轮定框直观图,图1b是图1a的A-A位置剖视图,图1c是图1b中剖位的平面图。

图2是本设计车轮的发泡胎直观图。

图3是本设计车轮的外轮动框直观图。

图4是本设计车轮的挡圈直观图。

图5a是一体化的护罩和底柄件直观图,图5b是图5a件的剖视图,图5c是有别于图5a的一体化护罩和底柄件的剖视图。

图6a是本设计车轮的爆炸图,图6b是本设计车轮的总装图,图6c是图6b中B—B位置剖视图(局部,不含底柄),图6d是图6c中剖面的平面图,图6e是图6d结构的分散放大图。

图7是本设计车轮与一体化的护罩和底柄件的组装图。

图8是具有不同穴位形式的本设计内轮定框直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6a-b:本设计车轮包括内轮定框(2)和若干滚销(3)、外轮动框(4)、发泡胎(5)及2只挡圈(6)组成的车轮,并通过一体化的底柄(11)和护罩(12)实现与车架管的连接,参见图5a和图7。

参见图6a-b及图6e:发泡胎(5)固定在外轮动框(4)外周,外轮动框(4)的内周直径略大于内轮定框(2)外径。当外轮动框(4)与内轮定框(2)套合后,外轮动框(4)内周与内轮定框(2)外周之 间存在适当间隙。

参见图1a-c和图6a:内轮定框(2)外周布有供滚销(3)插入的穴位(22),穴位(22)入口可以是一圆周的优弧,穴位(22)有侧开口,滚销(3)实体的一部分超出了内轮定框(2)外周侧面,但滚销(3)不可能自内轮定框(2)侧开口脱出,滚销(3)在穴位(22)内可滚动。

参见图6a-b:产品实际装配工序是先将外轮动框(4)套合内轮定框(2),再将各滚销(3)插入内轮定框(2)、外轮动框(4)之间的各穴位(22),外轮动框(4)与内轮定框(2)之间的间隙恰使得滚销(3)适度抵紧外轮动框(4)内周。借助内轮定框(2)两侧的卡槽(23)插接挡圈(6),即挡圈(6)位于车轮两侧,穴位(22)两端被挡圈(6)封闭,从而滚销(3)位于外轮动框(4)与内轮定框(2)之间、左右两侧挡圈(6)之间。

参见图1a-c:内轮定框(2)载有横管(21),横管(21)含有中心孔(211)。参见图5a-b中一体化的底柄(11)和护罩(12)件,护罩(12)两侧的壁板(121)载有大孔(1211、1212)。在本设计车轮与车架组装中,当车轮被置入护罩两侧壁板(121)之间,令铆钉依次穿接护罩一侧壁板(121)的大孔(1211)、内轮定框(2)的横管(21)中心孔(211)、护罩(12)另一侧壁板的大孔(1212),从而实现车轮与一体化的护罩(12)、底柄(11)的可靠连接。

参见图7,护罩(12)的两侧壁板(121)与内轮定框(2)(即车轮)以两点式穿铆直接固定。

参见图6a-b:挡圈(6)外径大于外轮动框(4)内径,所以外轮动框(4)受内轮定框(2)两侧挡圈(6)所限,不会产生相对于内轮定框(2)的侧向偏移。

参见图1a和图6b,显然,横管(21)长度大于其所在的内轮定框(2)厚度,横管(21)的端部间隔了护罩两侧壁板(121)与发泡胎(5)、外轮动框(4),运行中的车轮始终不会触及护罩两侧壁板(121),即车轮与护罩无摩擦。

参见图6a及图5c,当童车被人为外力推行时,施于车架(管)的 外力传至底柄(11)、传至护罩壁板(121)、传至内轮定框(2),由于外轮动框(4)内周抵贴着滚销(3)以及地面对车轮存在摩擦力,使得滚销(3)自转以及外轮动框(4)转动,即童车得以前行或后退。

本例具有可实施的优秀品质。

还值得继续说明的是:

参见图2-3和图6e,发泡胎(5)与外轮动框(4)的结合面构造,与目前已有车轮的对应结构相类似。

图4所示的挡圈(6)可以是薄形弹簧钢件,也可以是容许适度形变的注塑件。

如果出于能较好预防外轮动框(4)与内轮定框(2)摩擦的考虑,可以允许穴位(22)虚空的截面形状为半圆甚至劣弧圆缺。

滚销(3)可以在内轮定框(2)外周均匀分布。出于合理应对和分配受力、增强外轮动框(4)运行灵活性考虑,滚销(3)也可以在内轮定框(2)外周的上部较疏、下部较密分布。

内轮定框(2)的穴位(22)可以只容纳单只滚销,但如果出于增强外轮动框(4)的抗形变力、增加运转灵活性考虑,在每一穴位中可以容许多只滚销(3)排列,如3只滚销(3)连排,参见图8。从某种意义而言,甚至可以取消穴位(22)设置,而在内轮定框(2)外周满布滚销(3),车轮仍然可以运转。

上述的内轮定框(2)、护罩(12)的连接依靠铆钉穿接固定。参见图5c:护罩(12)壁板(121)内侧含载柱钉(122),利用壁板(121)的适度形变,使柱钉(122)卡入内轮定框(2)的横管(21)中心孔(211),同样可以实现内轮定框(2)和护罩(12)的连接固定,而且节省工时,外观简洁。

童车行驶速度通常即为成人的中等以下步行速度,电动童车运行速度会出现短距短时的2-3倍左右的成人步行速度,它们相比于可长途长时运行的机动车、电瓶车、自行车等成人车辆,均属于相当慢的速度。而童车及所乘载婴幼儿的总重量较为有限,所以塑件亦或金属件的内轮定框(2)、外轮动框(4),应已具备良好的抗形变强度;本设计的一体 化底柄(11)、护罩(12)件虽一般为合适材质的注塑件,但它仍可保证童车的长期可靠使用。

用于连接固定的横管(21)位于内轮定框(2)内周,既避开了转动着的外轮动框(4),也为车轮中心空白处的装饰件提供了固定位。

本例具有可实施的优秀品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