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101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汽车等车辆中的安全气囊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前支柱的扩大导致的驾驶员视野恶化并应对斜向碰撞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在碰撞时等保护乘员头部的帘式安全气囊的车辆已经普及。普通的帘式安全气囊是从前支柱装饰板内部横跨车顶装饰板内部收纳帘式安全气囊,在车辆碰撞时等沿着侧窗玻璃展开帘式安全气囊,由此来保护乘员头部。

另外,一些国家的法律还要求在翻车时要有防止被抛出车外的应对,而帘式安全气囊作为该应对是有效的。而且,下述专利文献公开了用于保护乘员头部的帘式安全气囊的形状。

首先,图6(a)中示出头部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41的安全气囊42膨胀展开的状态。安全气囊42具有:保护部43,其覆盖车窗的车内侧;以及辅助膨胀部44,其在成为保护部43的下端部43a侧的下方侧,与保护部43的车内侧相邻而膨胀。而且,安全气囊42为长方形形状,而辅助膨胀部44沿着其长侧边(车辆前后方向的侧边)配设。

图6(b)中示出图6(a)所示的安全气囊42的a-a线方向的剖面图,辅助膨胀部44以其上端部44a侧向车辆上方侧膨胀展开的方式折回。而且,还会防止乘员的头部向比车窗的下端位置更下方的一侧滑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其次,图7(a)中示出侧帘式安全气囊模块51的帘式安全气囊52膨胀展开的状态。帘式安全气囊52具有:主腔室53,其具有多个膨胀部;以及前方腔室54,其配设在该主腔室53的前方。系绳55的一端固定在帘式安全气囊52的前端侧,系绳55的另一端固定在a柱56上。而且,前方腔室54以覆盖系绳55的车内侧的方式膨胀展开。

图7(b)中示出帘式安全气囊52被折叠收纳在a柱56和车顶纵梁57中的情况。一开始,前方腔室54向主腔室53侧折回,接着,在两腔室53、54重叠的状态下,帘式安全气囊52向上方以z形弯折或蛇腹式折叠(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7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02187号公报

作为应对斜向碰撞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一般措施,可以考虑扩大安全气囊。但是,由于安全气囊的底布变大,因此需要增大气体发生器功率,从而存在导致气体发生器装置的大型化,导致车室内空间变小的问题。另外,安全气囊的底布变大,气体发生器装置大型化,还会导致成本上升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头部保护用安全气囊装置41中,其安全气囊42具有保护部43,且在保护部43的下端部43a侧具有辅助膨胀部44。而且,辅助膨胀部44沿着安全气囊42的长侧边配设。

例如,为了在斜向碰撞时保护坐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人的头部,最好将安全气囊42一直配置到车辆的更前方。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安全气囊42的底布变大等,由此导致车室内空间变小和成本上升的问题。

此外,由于安全气囊42被折叠收纳在车顶纵梁中,而保护部43和辅助膨胀部44一直重叠配设到安全气囊42的车辆前方,因此折叠时安全气囊42的厚度会变厚。

而且,折叠的安全气囊42一直配设到a柱,因此安全气囊42的厚度导致a柱扩大。这种结构虽然提高了保护坐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人的头部的可靠性,但在行驶时会产生a柱妨碍驾驶员的视野、会导致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的新问题。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侧帘式安全气囊模块51中,帘式安全气囊52具有主腔室53和前方腔室54,前方腔室54配设在主腔室53的前方。

但是,由于前方腔室54的结构是向主腔室53侧折回后与主腔室53一同被折叠收纳,因此两腔室53、54的重叠区域的厚度会变厚。而且,由于该重叠区域配设在帘式安全气囊52的前端侧并被收纳在a柱56中,因此a柱56会被扩大。其结果如上所述,会产生a柱56妨碍驾驶员的视野、导致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的新问题。

另外,主腔室53和前方腔室54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配设成一列,在主腔室53的前端且在前方腔室54上方形成有凹陷区域58。这种结构可能会导致在斜向碰撞时坐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的人的头部进入上述凹陷区域58,使头部发生横摆(ヨー)方向的旋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前支柱的扩大导致的驾驶员视野恶化并应对斜向碰撞的安全气囊装置。

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从车辆的前支柱沿着上边梁配设的帘式袋体;以及接片(タグ),其将所述帘式袋体固定在所述前支柱以及所述上边梁上,其中,所述帘式袋体具有:第一区域部,其形成有配设在所述上边梁下方的第一膨胀部;以及第二区域部,其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膨胀部连通、并与所述第一膨胀部相比配设在所述前支柱侧的第二膨胀部,所述第二区域部以所述第二膨胀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膨胀部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折回,并通过所述接片固定在所述前支柱上。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帘式袋体在其中间部具有所述第一区域部和所述第二区域部重叠的区域,其他区域中单独配设有所述第一区域部以及所述第二区域部。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部向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车内侧折回。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部向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车外侧折回。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帘式袋体具有:第一区域部,其形成有配设在上边梁下方的第一膨胀部;以及第二区域部,其形成有配设在前支柱侧的第二膨胀部。而且,第二区域部以第一区域部和第二区域部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向车辆上方折回,并固定在前支柱上。通过这种结构,在折叠帘式袋体时,可以减少帘式袋体变厚的区域,防止前支柱的扩大,进而实现能够应对斜向碰撞的安全气囊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中,折叠帘式袋体时,帘式袋体变厚的区域配置在帘式袋体的中间部。因此,在帘式袋体的前端侧,帘式袋体的厚度变薄。通过这种结构,可以防止前支柱的扩大,使驾驶员的视野不易被前支柱妨碍,提高行驶时的安全性。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第二区域部向车室内侧折回,车辆前方侧的帘式袋体在车宽方向上较厚地膨胀展开。因此,通过由第一区域部和第二区域部形成凹处(ポケット)区域,能够在斜向碰撞时挡住、支撑乘员的头部,防止乘员头部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

另外,本发明的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第二区域部向车室外侧折回,车辆前方侧的帘式袋体在车宽方向上较厚地膨胀展开。因此,通过由第一区域部和第二区域部形成突出区域,能够在斜向碰撞时挡住、支撑乘员的头部,防止乘员头部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图,是表示安全气囊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况的侧视图;

图2(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侧视图,图2(b)是说明将图2(a)所示的帘式袋体安装在车辆之前的状况的侧视图,图2(c)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3(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侧视图,图3(b)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4(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侧视图,图4(b)是说明将图4(a)所示的帘式袋体安装在车辆之前的状况的侧视图,图4(c)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5(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侧视图,图5(b)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图,图6(a)是说明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b)是表示图6(a)的a-a线方向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图,图7(a)是说明帘式部件膨胀展开时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b)是说明帘式部件收纳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车辆

2车体侧壁

6a柱

10上边梁

11安全气囊装置

12帘式袋体

12a主室区域

12b副室区域

14接片

17膨胀部

18非膨胀部

19重叠区域

22头部

23凹处区域

24突出区域

31帘式袋体

31a主室区域

31b副室区域

32凹处区域

33头部

34突出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从车室内侧观看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安全气囊装置的安装结构的概略。图2(a)是从车室内侧观看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图2(b)是说明将图2(a)所示的帘式袋体安装在车辆之前的状况的侧视图,图2(c)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例如为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具有3排座椅的客货两用型的车辆,车体侧壁2上形成有:与第1排座椅对应的前车门开口部3、与第2排座椅对应的后车门开口部4、以及与第3排座椅对应的车窗开口部5。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并不限于3排座椅的车辆,也可以为2排座椅的车辆。

另外,在车体侧壁2上,从车辆1的前方侧起,设置有:前支柱6(以下称为“a柱6”)、中心支柱7(以下称为“b柱7”)、侧梁柱8(以下称为“c柱8”)、以及后支柱9(以下称为“d柱9”),这些支柱6~9的上部与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边梁10接合。

安全气囊装置11主要具有:帘式袋体12,向帘式袋体12供给气体的气体发生器13,将折叠的收纳状态的帘式袋体12安装在车体侧壁2上的固定接片14,以及限制帘式袋体12运动的带15。

帘式袋体12是在膨胀展开时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形成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布制袋体,通常保持为折叠成在上下方向上卷绕得较细的卷状的状态。帘式袋体12沿着a柱6以及上边梁10配置,通过固定接片14固定在车体侧壁2上。而且,帘式袋体12上设置有气体导入部,帘式袋体12通过气体导入部与固定在上边梁10上的气体发生器13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帘式袋体12并不限于折叠成卷状,也可以折叠成蛇腹状,另外也可以为它们的组合。

安全气囊装置11中,在车辆1发生斜向碰撞时和翻车时等紧急情况时,从气体发生器13向帘式袋体12内喷出高压气体,帘式袋体12在车体侧壁2与乘员头部之间膨胀展开成帘状,保护乘员的头部。

带15例如为布制的带状部件,向通过螺栓紧固在a柱6上的托架16的环状部插通而配设,与车辆1的前方侧的帘式袋体12连接。而且,在帘式袋体12膨胀展开时,以使车辆1的前方侧的帘式袋体12维持扭曲的状态的形式进行限制。

图2(a)表示帘式袋体12膨胀展开的状态。帘式袋体12是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呈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袋体,像西文大致l形那样,车辆1的前方侧向斜下方倾斜。而且,沿着上边梁10的区域中,配设有帘式袋体12的直线形部分,通过多个固定接片14固定在上边梁10上。

另一方面,沿着a柱6的区域中,帘式袋体12的倾斜部分从车室内侧向车辆1的上方折回,通过配设在其前端侧的2个固定接片14固定在a柱6上。也就是说,帘式袋体12以在车辆1的前方侧扭曲的状态配设在车辆1中。

在此,图2(b)表示安装在车辆1之前的帘式袋体12展开的状态。帘式袋体12具有来自气体发生器13(参考图1)的气体流入而膨胀的膨胀部17、以及气体不流入且不膨胀展开的非膨胀部18。非膨胀部18例如以包围膨胀部17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在帘式袋体12的端部周边。

帘式袋体12具有:主要配设在上边梁10下方的主室区域12a,和位于主室区域12a的前方侧,主要配设在a柱6下方的副室区域12b。

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中连通配置有膨胀部17,而在其边界区域中,非膨胀部18从帘式袋体12的上方的端部向下方突出,膨胀部17变窄。

虚线20表示帘式袋体12的折叠线。如图2(a)所示,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的重叠区域19中,膨胀部17彼此的重叠区域变窄,膨胀部17和非膨胀部18的重叠区域变宽。

非膨胀部18的底布比膨胀部17小,重叠区域19中较宽地配置非膨胀部18,由此,折叠的帘式袋体12的厚度变薄,帘式袋体12变厚的区域减少。

另外,如图2(a)所示,从重叠区域19到车辆1的前方侧,单独配设有副室区域12b。

通过该结构,折叠的帘式袋体12的厚度在重叠区域19中变厚,但在比重叠区域19靠近车辆1的前方及后方的位置,其厚度变薄,与图6、图7所示的现有的折回结构相比,变厚的区域缩短。如圆形记号21(参考图1)所示,重叠区域19中帘式袋体12的厚度最厚的区域,配设在上边梁10或上边梁10附近的a柱6处。

也就是说,折叠的帘式袋体12的厚度在容易进入驾驶员视野的区域的a柱6处变薄,由此可以防止进入驾驶员视野的a柱6被扩大。因此,驾驶员的视野不易被a柱6妨碍,防止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同样,坐在副驾驶席的人的视野也不易被妨碍,在行驶时易于欣赏车外风景。

图2(c)表示膨胀展开时驾驶席侧的乘员的头部的运动。如上所述,帘式袋体12以在车辆1的前方侧向车室内侧弯曲、扭曲的状态配设在车辆1中。而且,当斜向碰撞致使帘式袋体12膨胀展开时,相比主室区域12a,副室区域12b位于车室内侧。

如图2(a)和(b)所示,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中,横跨帘式袋体12的短边方向(车辆的上下方向)的几乎整个部分,具有膨胀部17。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在其重叠区域19中,以在车室内方向重叠的方式抵接,帘式袋体12的车辆1的前方侧有厚度地膨胀展开。于是,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的重叠区域19中,形成有挡住乘员的头部22的凹处区域23。

通过该结构,当斜向碰撞导致乘员的头部22向车室外侧移动时,可以通过凹处区域23以大致正面的状态挡住和支撑乘员的头部22。而且,可以防止乘员的头部22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更加切实地保护乘员的头部22。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3(a)是从车室内侧观看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图3(b)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使用图1和图2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同点在于帘式袋体12的弯曲方向为向车室外侧,帘式袋体12的结构等、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使用图1和图2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编号,可参考上述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帘式袋体12的副室区域12b从车室外侧向车辆1的上方折回,通过配设在其前端侧的2个固定接片14固定在a柱6上。

而且,如图3(b)所示,当斜向碰撞致使帘式袋体12膨胀展开时,以相比主室区域12a,副室区域12b位于车室外侧的方式在扭曲的状态下展开。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副室区域12b使主室区域12a向车室内侧移动,因此对于侧面碰撞也有效。

如图所示,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的重叠区域19作为帘式袋体12,以在车室内方向上最厚的厚度膨胀展开。换言之,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的重叠区域19作为帘式袋体12的最向车室内侧突出的区域24膨胀展开。

通过该结构,当斜向碰撞导致乘员的头部22向车室外侧移动时,通过主室区域12a和副室区域12b的突出区域24,可以以大致正面的状态挡住和支撑乘员的头部22。而且,可以防止乘员的头部22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更加切实地保护乘员的头部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重叠区域19中帘式袋体12的厚度最厚的区域,配设在上边梁10或上边梁10附近的a柱6处。因此,可以防止进入驾驶员视野的a柱6被扩大,使驾驶员的视野不易被a柱6妨碍,防止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4(a)是从车室内侧观看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图4(b)是说明将图4(a)所示的帘式袋体安装在车辆之前的状况的侧视图,图4(c)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使用图1和图2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同点在于帘式袋体12的形状为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是直线形,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使用图1和图2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编号,可参考上述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4(a)所示,车辆1的前方侧的帘式袋体31从车室内侧向车辆1的上方折回,通过配设在其前端侧的2个固定接片14固定在a柱6上。也就是说,帘式袋体31以在车辆1的前方侧上下方向扭曲的状态配设在车辆1中。

如图4(b)所示,帘式袋体31是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呈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的袋体,形成为直线形。帘式袋体31具有来自气体发生器13(参考图1)的气体流入而膨胀的膨胀部17、以及气体不流入且不膨胀展开的非膨胀部18。

帘式袋体31具有:主要配设在上边梁10下方的主室区域31a,和位于主室区域31a的前方侧,主要配设在a柱6下方的副室区域31b。

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的边界区域中,从帘式袋体31的上方端部开始在大部分的区域分离,在帘式袋体31的下方端部侧膨胀部17变窄连通。

如图4(c)所示,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在其重叠区域19中,以在车室内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抵接,帘式袋体31的车辆1的前方侧有厚度地膨胀展开。于是,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的重叠区域19中,形成有挡住乘员的头部33的凹处区域32。

通过该结构,当斜向碰撞导致乘员的头部33向车室外侧移动时,可以通过凹处区域32以大致正面的状态挡住和支撑乘员的头部33。而且,可以防止乘员的头部33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更加切实地保护乘员的头部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1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重叠区域19中帘式袋体31的厚度最厚的区域,配设在上边梁10或上边梁10附近的a柱6处。因此,可以防止进入驾驶员视野的a柱6被扩大,使驾驶员的视野不易被a柱6妨碍,防止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5(a)是从车室内侧观看的侧视图,用于说明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图5(b)是说明驾驶席侧的帘式袋体膨胀展开时的状况的俯视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与使用图4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相比,不同点在于帘式袋体31的弯曲方向为向车室外侧,其他的结构与第1和第3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使用图1、图2和图4说明的第1和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符号编号,可参考上述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5(a)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帘式袋体31的副室区域31b从车室外侧向车辆1的上方折回,通过配设在其前端侧的2个固定接片14固定在a柱6上。

而且,如图5(b)所示,当斜向碰撞致使帘式袋体31膨胀展开时,以相比主室区域31a,副室区域31b位于车室外侧的方式在扭曲的状态下展开。

如图所示,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的重叠区域19作为帘式袋体31,以在车室内方向上最厚的厚度膨胀展开。换言之,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的重叠区域19作为帘式袋体31的最向车室内侧突出的区域34膨胀展开。

通过该结构,当斜向碰撞导致乘员的头部33向车室外侧移动时,通过主室区域31a和副室区域31b的突出区域34,可以以大致正面的状态挡住和支撑乘员的头部33。而且,可以防止乘员的头部33发生横摆方向的旋转,更加切实地保护乘员的头部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1和第3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重叠区域19中帘式袋体31的厚度最厚的区域,配设在上边梁10或上边梁10附近的a柱6处。因此,可以防止进入驾驶员视野的a柱6被扩大,使驾驶员的视野不易被a柱6妨碍,防止行驶时的安全性恶化。

需要说明的是,第1~第4实施方式中,针对驾驶席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该情况。副驾驶席的安全气囊装置也为与上述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可以获得相同的效果。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