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971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



背景技术: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挑剔。

汽车的前保险杠由塑料制成,通常情况下,前保险杠罩设在防撞梁外,前保险杠的安装强度往往不能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前保险杠的安装强度不能得到保证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总成和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还包括:

安装支架,焊接于所述保险杠本体的背面;

防撞梁,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并与所述安装支架进行螺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保险杠总成中,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上边缘向背面弯折,所述安装支架一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中间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保险杠本体的上边缘连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保险杠总成中,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防撞梁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处设置有弹片螺母,螺栓通过所述弹片螺母将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防撞梁固定。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保险杠总成中,所述保险杠本体的材质为塑料。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保险杠总成中,所述防撞梁的材质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保险杠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杠总成,可以保证前保险杠的安装强度;且保险杠总成还具有的装配简单、牢固、外观美观等优点,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险杠总成的后视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险杠总成的立体视图之一;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险杠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保险杠总成的立体视图之二;

图5表示沿图4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保险杠总成,包括保险杠本体1,还包括:安装支架3,焊接于所述保险杠本体1的背面;防撞梁2,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3上,并与所述安装支架3进行螺接。

具体来说,为了提高防撞梁2安装到保险杠本体1上的强度,可以将安装支架3焊接到保险杠本体1上,再将防撞梁2连接到安装支架3上,这样既保证了产品自身的安装强度,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外观质量。

进一步来说,保险杠本体1的上边缘向背面弯折,安装支架3一端与保险杠本体1的中间部分连接,另一端与保险杠本体1的上边缘连接。安装支架3通过对保险杠本体1的上边缘和中间部分的连接,保证了保险杠本体1的强度。同时,保证了安装支架3的强度。保险杠本体1的上边缘向背面弯折,可以缓冲部分冲击力,减小保险杠本体1遭受到碰撞时造成的损害。

进一步来说,为了实现安装支架3和所述防撞梁2的安装,在安装支架3和所述防撞梁2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处设置有弹片螺母4,螺栓5通过所述弹片螺母4将所述安装支架3和所述防撞梁2固定。此种安装结构简单,便于拆卸或组装,降低了生产和维修的人工成本。

其中,所述保险杠本体1的材质为塑料。安装支架3通过塑料焊焊接在保险杠本体1的背面。安装支架3和保险杠本体1之间留有空隙,供螺栓5固定时伸入。当螺栓5固定安装支架3和防撞梁2时,螺栓5的尾端朝上,保证了螺栓5不会因为冲击力顶破保险杠本体1的前面,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外部的车辆或者行人。

为了汽车的品质,保证产品强度,防撞梁2的材质为金属。

本实用新型的保险杠总成,可以保证前保险杠的安装强度;且保险杠总成还具有的装配简单、牢固、外观美观等优点,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保险杠总成。

需要说明的是,该汽车是包括上述保险杠总成的汽车,上述保险杠总成实施例的实现方式同样适用于该汽车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径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