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遮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7862阅读:137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遮蔽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内部空间(fahrzeuginnenraum)的遮蔽装置,具有灵活的(flexiblen)遮蔽结构,所述遮蔽结构能够在紧凑地存放的静止位置(ruhestellung)和撑开的遮蔽位置之间位移,并且所述遮蔽结构在其沿撑开方向前部的端部区域(stirnendbereich)处设有拉出型材,所述拉出型材具有中间区段以及于在所述中间区段处的对置的端侧处能伸缩移位的引导区段,所述引导区段能够在车辆侧的引导部中位移。



背景技术:

这样的遮蔽装置由ep1782979a2已知。已知的遮蔽装置设置成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所述遮蔽装置具有灵活的、幅面形的遮蔽结构,所述遮蔽结构能卷上和能展开地保持在卷轴上。在静止位置中,所述遮蔽结构在所述卷轴上卷上地定位在所述车辆内部空间的帽存放处(hutablage,有时称为后窗架)下方。所述遮蔽结构在沿拉出方向前部的端部区域处具有拉出型材,所述拉出型材在所述遮蔽结构的静止位置中存放在所述帽存放处的区域中。所述拉出型材能够以其对置的端部区域在固定在车辆处的引导部中平行位移,所述引导部沿着车辆车身的c柱延伸。所述固定在车辆处的引导部在所述c柱的区域中从下出发斜着向上且向前延伸。因为所述c柱向着动力运输工具(kraftfahrzeugs)的顶部区域向着车辆中间倾斜,所以所述引导部也斜着朝彼此走向。因此在所述拉出型材平行位移时,所述拉出型材必须匹配在对置的引导部之间的持久地变化的间距。为此,所述拉出型材具有中间区段,分别有引导区段能伸缩移位地支承在所述中间区段的对置的端侧处。在这两个引导区段处在端部侧设置有带动件,所述带动件在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中被引导。所述带动件通过螺旋线缆(steigungskabel)来驱动,所述螺旋线缆经由驱动单元在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中彼此同步地纵向位移。为了在撑开的遮蔽位置中防止在顶篷和所述拉出型材之间残留有妨碍所述车辆内部空间的遮蔽功能的光间隙,使得所述拉出型材设有固定地布置在所述中间区段处的轮廓板,所述轮廓板相应于所述顶篷的轮廓来成型。此外所述拉出型材沿着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在拉出路径上进行引导,所述拉出路径除了所述拉出型材的纵向位移以外也还促使所述拉出型材在其拉出路径上的斜倾(verkippung)。由此所述拉出型材在从静止位置中运动直到所述撑开的遮蔽位置中时转动了一定的量,从而在所述帽存放处的区域中基本上水平地安放的轮廓板在所述撑开的遮蔽位置的区域中连同所述拉出型材处于直立地定位,以便遮盖所述光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开头所提及的类型的遮蔽装置,所述遮蔽装置以简单的方式在所述撑开的遮蔽位置中实现好的遮蔽功能。

该任务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即在所述中间区段处布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相对于所述中间区段可运动地支承在静止位置(ruhelage)和功能位置之间,并且为了所述隔板在静止位置和所述功能位置之间沿至少一个方向的位移而设置有强制控制机构,所述强制控制机构取决于至少一个引导区段的移位而使所述隔板位移。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设置有仅仅一个可运动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在所述遮蔽位置中遮盖所述光间隙,但不是设置有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的消耗的弯曲、如在现有技术中设置的那样。根据本发明,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能够直线地延伸,由此能够实现用于所述拉出型材的引导区段的低摩擦且简单的引导。根据本发明,利用所述引导区段的、相对于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区段的伸缩的可运动性,以便得到所述隔板的所期望的位移。所述隔板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区段可线性运动地在一个平面中或沿着曲线轨道或还可摆动运动地支承。所述强制控制机构优选地通过互补的接触面如滑槽轨道、斜平面或通过相应的传动机构或类似物来机械地实施。所述强制控制机构能够如下地实施,即所述强制控制机构使所述隔板不仅运动到静止位置中而且运动到所述功能位置中。备选地,所述强制控制机构能够如下设计,即所述强制控制机构仅沿一个方向、即朝所述功能位置的方向或朝静止位置的方向加载所述隔板。所述隔板沿相应另外的方向的运动那么能够通过重力或也通过弹簧单元的弹簧力来进行。根据本发明,所述遮蔽装置设置成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侧窗玻璃或后窗玻璃或还有前窗玻璃的遮蔽。特别有利地,所述遮蔽装置设置成用于轿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的遮蔽。如果所述遮蔽装置用于轿车的侧窗玻璃的遮蔽,则车辆侧的限制轮廓优选地是相应的侧窗玻璃框架。如果所述遮蔽装置用于轿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的后窗玻璃的遮蔽,则所述车辆侧的限制轮廓是所述车辆内部空间的顶部区域的顶篷轮廓。原则上,所述遮蔽装置也设置成用于动力运输工具的前窗玻璃的遮蔽。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适用于陆上、水上和空中的动力运输工具,并由此尤其适用于轮式车辆和履带式车辆、适用于轨道车辆以及适用于飞机。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回位弹簧组件配属于所述隔板,所述回位弹簧组件朝静止位置的方向施加持久的弹簧载荷到所述隔板上。在该设计方案中,所述强制控制机构设置成,使所述隔板朝所述功能位置的方向位移。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强制控制机构一方面在至少一个引导区段处并且另一方面在所述隔板处具有彼此互补的机械的控制轮廓,所述控制轮廓在所述拉出型材在静止位置和所述遮蔽位置之间进行位移运动的情况下共同作用。一方面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区段的并且另一方面所述隔板的机械的控制轮廓相互贴靠,以便得到所期望的强制引导。优选地,两个引导区段设有相应的控制轮廓,并且所述隔板针对每个引导区段具有两个互补的控制轮廓,以便即使在所述隔板的大的长度的情况下也实现可靠地摆动到所述功能位置中。当所述隔板的刚度足够大时,然而也可行的是,所述两个引导区段中的仅一个设有机械的控制轮廓,并且还在所述隔板处仅在该引导区段的区域中设置有互补的机械的控制轮廓,以便能够使所述隔板强制控制地摆动到所述功能位置中。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控制轮廓设计为能彼此相对地位移的滑动轮廓。以有利的方式,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区段在面向另外的引导区段的端部区域中设有用作滑动轮廓的起动斜坡。有利地,所述隔板具有至少一个控制凸轮,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凸轮伸入到所述引导区段的运动轨道中并且设有与所述起动斜坡相协调的滑动轮廓。所述起动斜坡和互补的滑动轮廓根据斜平面的类型相互共同作用。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隔板的外形轮廓如下地与在所述遮蔽结构的遮蔽位置的区域中的车辆内部空间内衬的车辆侧的限制轮廓相协调,即所述外形轮廓在所述隔板的功能位置中基本上与所述车辆侧的限制轮廓齐平地终止。由此能够实现至少近似地完全遮蔽动力运输工具的窗玻璃。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强制控制机构配属于所述拉出型材并且具有在所述拉出型材处可运动地支承的至少一个控制元件,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元件为了将所述隔板转移到所述功能位置和/或静止位置中而能够与所述隔板接触。由此能够将所述隔板以极其简单的方式设计为板件或板条件。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元件优选地在面向所述拉出型材的下侧处作用于所述隔板,方式是所述控制元件可滑动或滚动运动地支撑在所述隔板处。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元件横向于至少一个引导区段的移位运动地可线性运动地支承在所述中间区段处。所述引导区段的移位运动因此传递到所述控制元件横向于所述引导区段的移位方向的强制控制的线性运动中。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元件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所述引导区段或所述中间区段处。所述控制元件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下沉地布置在所述拉出型材中的静止位置和朝所述隔板的方向向外摆动的功能位置之间。尤其以回位弹簧的形式的回位单元能够配属于所述控制元件,所述回位单元将所述控制元件在没有由所述引导区段引起的载荷的情况下持久地保持在所述拉出型材内部的静止位置中。

在本发明的另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区段和所述至少一个控制元件具有彼此互补的控制轮廓,所述控制轮廓相互为了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引导区段的位移运动而可滑动或滚动运动地接触。优选地,所述控制轮廓形成滑动轮廓。备选地可行的是,至少一个滚动或翻滚元件(wälzelement)配属于至少一个控制轮廓,所述至少一个滚动或翻滚元件在相应另外的部件的控制轮廓上滚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另外的优点和特征由权利要求以及由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的随后的说明来得出,所述实施例根据附图示出。

图1示出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在静止位置中的遮蔽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轿车的车辆内部空间的局部,

图2示出根据图1的在遮蔽位置中的遮蔽装置,

图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图1和2的在静止位置中的和在所述遮蔽位置中的遮蔽装置,

图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图3的在静止位置中的遮蔽装置的拉出型材,

图5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图4的在所述遮蔽位置中的拉出型材,

图6以横截面示出根据图4的在静止位置中的拉出型材,

图7以横截面示出根据图5的在所述遮蔽位置中的拉出型材,

图8示出根据图4至7的拉出型材的部件,所述部件用于所述拉出型材的隔板的强制控制,

图9示意性地以剖面图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在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区段的区域中的局部,

图10以类似于图9的图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类似于图9的遮蔽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11以根据图10的图示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类似于图9和10的遮蔽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12以透视的图示示出根据图9的在所述隔板的静止位置中的遮蔽装置的部分区域,以及

图13以透视的图示示出根据图12的在所述隔板的功能位置中的遮蔽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和2的轿车1具有车辆内部空间2,所述车辆内部空间在后侧通过后窗玻璃限制。所述后窗玻璃在对置的车辆侧上相应通入到c柱区域中。在所述车辆内部空间2的对置的c柱区域4之间基本上水平地延伸有存放面3。在该存放面3的区域中设置有遮蔽装置,所述遮蔽装置根据图3至8随后更详细地描述并且用于,遮蔽斜置的后窗玻璃。由此避免,过于强烈的太阳辐射能够穿过所述后窗玻璃侵入到所述车辆内部空间2中。

所述遮蔽装置具有灵活的、幅面形的遮蔽结构8,所述遮蔽结构实施为纺织的纺织品或针织品或实施为薄膜幅面。所述遮蔽结构8以未更详细地示出方式能卷上和能展开地保持在卷轴上,所述卷轴在车辆侧能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存放面3的下方。所述卷轴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遮蔽结构8能够从卷上在所述卷轴上的静止位置中斜着向上且向前(基于车辆纵向方向)拉出到遮蔽位置中,所述遮蔽位置能够根据图2看出。为了卷上或展开所述遮蔽结构8,使得所述遮蔽结构8在其沿拉出方向前部的端部区域处固定在拉出型材5处,所述拉出型材随后更详细地描述。所述拉出型材5在其对置的端部区域处设有带动件7,所述带动件能纵向移动地支承在车辆侧的引导部6中。所述车辆侧的引导部6布置在所述车辆内部空间的c柱区段4的区域中并且以类似于所述后窗玻璃的倾斜以及所述c柱区段4的倾斜的方式斜着向上且向前延伸。在此所述对置的引导部6向着车辆中间向内倾斜,从而每个引导部6在所述存放面3的区域中从下方的端部区域(endbereich)出发沿车辆竖直方向、沿车辆横向方向以及沿车辆纵向方向倾斜。所述引导部6从其下方的端部区域出发斜着向上向着所述车辆中间以及沿车辆纵向方向向前延伸。柔性的螺旋线缆12在所述引导部6中伸延,所述螺旋线缆能够将拉力和压力施加到所述带动件7上,以用于使所述带动件7在所述引导部6中位移。相应有螺旋线缆12配属于每个带动件7,它们根据图3通过中央的驱动单元彼此同步地被驱动。所述驱动单元具有电动马达m以及未更详细地表示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相应地施加同步的位移运动到两个螺旋线缆12上。所述拉出型材5借助于所述螺旋线缆12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部在静止位置(在图3中下方示出)和遮蔽位置(在图3中上方示出)之间平行位移。

因为所述对置的引导部6的间距(在所述引导部中引导所述螺旋线缆12)从所述车辆内部空间2的下方的端部区域向着顶部区域减小,所以所述拉出型材5的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长度也必须改变,所述拉出型材通过所述带动件7持久地保持在所述引导部6中。

为此,所述拉出型材5具有中间区段11以及两个伸缩地在所述中间区段11中引导的引导区段9,所述引导区段在所述中间区段11的对置的端侧处从该中间区段中伸出(图4和5)。所述中间区段11至少部分地实施为空心型材,以便实现所述引导区段9在所述中间区段11中的伸缩的纵向可移位性。一旦所述拉出型材5在所述遮蔽结构8的静止位置和遮蔽位置之间位移,则所述引导区段9能够彼此反向地在所述中间区段11中位移。每个引导区段9在其外侧的端部处与相应的带动件7连接,所述相应的带动件又与在配属的引导部6中的相应的螺旋线缆12连接。

附加地,隔板10围绕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摆动轴线s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所述中间区段11处(图6至8)。所述隔板能够在根据图4和6的静止位置和根据图5和7、8的功能位置之间位移。所述隔板10的外形轮廓与所述车辆内部空间2的顶篷轮廓相协调。由此,当所述遮蔽结构8被转移到其遮蔽位置中时,所述隔板10能够在根据图3、5、7和8的抬起的(aufgerichteter)功能位置中将在所述中间区段11和所述顶篷轮廓之间的残留的光间隙基本上齐平地终止,从而在所述遮蔽结构8的遮蔽位置中在所述中间区段11上方没有显著的视野间隙残留,光能够穿过所述视野间隙进入到所述车辆内部空间中。

所述隔板10通过回位弹簧组件17持久地保持在所述隔板10的根据图4和6的静止位置中。所述隔板10因此持久地由于所述回位弹簧组件17的弹簧力而被转矩加载。所述回位弹簧组件17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至少一个螺旋扭力弹簧(schenkelfeder)来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螺旋扭力弹簧与所述摆动轴线s同轴地布置,并且一方面在所述中间区段11处以及另一方面在所述隔板10处以相应的支脚端部来支撑。

所述隔板10借助于随后更详细地描述的机械的强制控制机构在所述拉出型材5从所述遮蔽结构8的静止位置转移到所述遮蔽结构8的遮蔽位置中时强制地从静止位置摆动到所述功能位置中。所述隔板10从静止位置到所述功能位置中的摆动取决于所述引导区段9的伸缩的移位来进行。为此所述隔板10在其下侧的区域中具有两个向内突出到所述中间区段11中去的控制凸轮13,所述控制凸轮在所述隔板10的静止位置中相应突出穿过在所述中间区段11的上侧的区域中的空隙14。这两个控制凸轮13突出到所述引导区段9的线性的运动轨道中去。每个控制凸轮13具有斜着伸延的滑动轮廓16,所述滑动轮廓在本发明的意义中用作控制轮廓。所述滑动轮廓16从所述隔板10的下侧出发向着所述拉出型材5的中间斜着向下且向内延伸。在每个引导区段9的内侧的端部区域处相应有互补的控制轮廓配属于所述控制凸轮13的滑动轮廓16,所述控制轮廓设计为起动斜坡15。相应的起动斜坡15布置在所述引导区段9的、对置于相应的带动件7的端部处。所述起动斜坡15从相应的引导区段9的上侧出发向着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斜着向下延伸。

在所述拉出型材5和所述遮蔽结构8的静止位置中,所述两个引导区段9相对于所述中间区段向外位移到如此程度,即所述引导区段9的起动斜坡15与所述控制凸轮13不共同作用。所述隔板10在该位置中位于其静止位置中,所述静止位置通过所述回位弹簧组件17的弹簧力来保证。所述控制凸轮13穿过所述空隙14沉入到所述中间区段11的内部中。一旦此时所述螺旋线缆12使所述带动件7在所述引导部6中向上位移,则使得所述引导区段9强制地向着所述拉出型材5的中间向内移位到所述中间区段11中。在此所述控制凸轮13的滑动轮廓16和所述起动斜坡15相互到达作用连接,其中,所述起动斜坡15强制地向上按压所述控制凸轮13。因为所述控制凸轮13在所述隔板10的下侧的区域中固定地与所述隔板10连接,所以所述隔板10强制地向上摆动。在所述遮蔽结构8的遮蔽位置中,所述引导区段9如下程度地向内移位到所述中间区段11中去,即所述隔板10已到达其抬起的功能位置,在所述功能位置中,在所述中间区段11和所述顶篷轮廓之间的残留的视野间隙被遮盖。

一旦此时所述遮蔽结构8又朝其静止位置的方向向下位移,则所述拉出型材5的引导区段9又强制地向外运动。所述回位弹簧组件17的回位力确保,所述控制凸轮13与所述引导区段的起动斜坡15保持贴靠,从而使所述隔板10强制地由于所述回位弹簧组件17的弹簧力又朝静止位置的方向摆动。一旦所述拉出型材5已到达所述遮蔽结构8的静止位置,则所述隔板10也又转移到静止位置中。

根据本发明的遮蔽装置的根据图9至13所示的实施方式在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方面相应于用于轿车的后窗玻璃的遮蔽装置,如所述遮蔽装置根据图1至8所示及描述的那样。根据图9至13的实施方式的功能相同的部件和区段因此对于相应的实施方式设有相同的、在添加小写字母a、b、c的情况下的附图标记。为了避免重复,在根据图9至13的实施方式方面补充性地参考对于根据图1至8的遮蔽装置的实施方案。在下面讨论根据图9至13的实施方式的区别。

在根据图9和12、13的遮蔽装置的情况下,所述遮蔽结构8a布置在中间区段11a处,所述中间区段是所述拉出型材的部件。在所述中间区段11a中,两个伸缩地引导的引导区段9a支承在对置的端侧上,所述引导区段在端侧从所述中间区段11a中伸出。相应的引导区段9a以相同的方式与带动件连接,如这根据图1至3对于根据图1至8的实施方式已经描述的那样。在根据图9、12和13的实施方式中的本质的区别是,所述强制控制机构在每个引导区段9a的区域中分别具有控制元件17,所述控制元件在静止位置和功能位置之间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相应的引导区段9a的、面向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的端侧处,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控制元件17下沉地定位在所述中间区段11a内部,在所述功能位置中,所述控制元件17向上穿过所述中间区段的贯通缝口23摆动出来,以便将所述隔板10a离开所述中间区段11a地向外按压到所述隔板10a的功能位置中。所述控制元件17借助于摆动支承部18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相应的引导区段9a处。所述控制元件17在前侧具有控制轮廓21,所述控制轮廓能够与固定地布置在所述中间区段11a中的支撑件19的互补的控制轮廓22和设置在所述缝口23的区域中的滑动轮廓20置于滑动接触。所述支撑件19与所述滑动轮廓20形成用于所述控制元件17的控制轮廓21的起动斜坡,所述控制轮廓21同样实施为互补地设计的起动斜坡。在所述引导区段9a向内的伸缩的移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元件17由此强制地向上偏移,由此所述控制元件向外穿过所述贯通缝口23并且压靠所述隔板10a的下侧。由此使得可摆动运动地支承的隔板10a强制地转移到其功能位置中。

在根据图10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强制控制机构具有在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区段11b中(在附图中向上)可线性运动地支承的控制元件17b,所述控制元件构造成凸轮形。所述控制元件17b借助于线性引导部18b横向于所述引导区段9b的移位方向可线性运动地被引导,所述线性引导部18b能够实施为燕尾引导部或实施为类似的线性引导部。所述线性引导部18b集成到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区段11b中。所述控制元件17b具有互补地设计的引导型材,以便能够在所述线性引导部18b中可线性运动地移位。所述引导区段9b在端侧具有设计为起动斜坡的控制轮廓15b,所述控制轮廓与在所述控制元件17b的区域中的、未更详细地表示的、互补地实施的滑动轮廓共同作用。相应的滑动面相对于所述引导区段9b的移位方向和所述控制元件17b的滑动方向如下设计,即在所述引导区段9b碰上到所述控制元件17b上时不进入自锁。如根据在图10中的双箭头和虚线的图示能够看出的那样,在所述引导区段9b向着所述中间区段11b的中间进行移位运动时,所述控制元件17b强制地向上位移,由此所述控制元件17b从其下沉到所述中间区段11b中的静止位置中穿过所述中间区段11b的壁部的切口(ausschnitt)或缝口向上位移。由此以相同的方式加载可摆动运动的隔板的下侧,如这在根据图9、12和13的实施方式中是这样的情况。所述隔板因此从其贴靠在所述中间区段11b处的静止位置中向外离开地摆动到其功能位置中。

在根据图11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元件17c同样可运动地支承在所述拉出型材的中间区段11c处。然而,与根据图10的实施方式相反,所述控制元件17c可摆动运动地支承在摆动支承部18c的区域中。所述摆动支承部18c设置于在所述中间区段11c的贯通缝口的边缘区域中的壁部处。所述控制元件17c具有圆弧状的、未更详细地表示的控制轮廓,所述控制轮廓与所述引导区段9c的、设计为起动斜坡的控制轮廓15c共同作用。同样如下实施这两个控制轮廓,使得不能够产生自锁。在所述引导区段9c向着所述中间区段11c的中间、即在图11中向左进行移位运动时,所述控制轮廓15c在所述控制元件17c的控制轮廓处处于贴靠并且将所述控制元件17c强制地向上按压,由此该控制元件17c沿箭头方向从其下沉在所述中间区段11c中的静止位置中向外摆动。在此所述控制元件17c的边缘区域与所述隔板的下侧处于贴靠,由此产生用于所述隔板的所期望的强制引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