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型车辆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378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组装型车辆部件的制作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6年7月25日提交的名称为“组装型车辆部件”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5481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本发明涉及将多个部件组装而使用的组装型车辆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车辆部件中存在将组装于车身侧的组装部件、和具有规定功能的功能部件这两种部件组装起来而使用的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功能部件,存在供规定形状的配套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器、对线束进行保持的夹紧件等。在这样的功能部件设置有止脱卡合部,该止脱卡合部相对于组装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使得组装部件形成为止脱状态,从而能够通过功能部件和组装部件的嵌合而进行组装。由此,即使功能部件出现多种变化,也能够利用通用的组装部件而将这些功能部件组装于车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55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组装型的车辆部件中,当对组装部件和功能部件进行嵌合组装时,为了不产生较高的滑动阻力,设计成在这些部件中在它们相互接近的部位之间介有微小的空隙。但是,因这样的空隙而会在双方部件之间产生晃动,从而因车辆的行驶振动等产生异响。

本发明的问题在于,在能够将通用的组装部件组装于多个功能部件的组装型车辆部件中,不会在组装状态时产生晃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发明的效果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组装型车辆部件具有:组装部件,其组装于车身侧;以及功能部件,其具有规定功能,在上述组装部件设置有止脱卡合部,该止脱卡合部相对于上述功能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将上述功能部件形成为止脱状态,

上述组装型车辆部件的特征在于,上述功能部件具备弹性卡合部作为上述卡合部,上述弹性卡合部在规定方向上朝向上述止脱卡合部接近时以伴随有朝与该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侧的弹性变形的方式而越过上述止脱卡合部,在所越过的前方处弹性复原而与上述止脱卡合部卡合,从而形成相对于上述组装部件的上述止脱状态,另一方面,上述功能部件具有:第一功能部件,其上述弹性卡合部的上述弹性变形在第一弹性变形方向侧产生;以及第二功能部件,其上述弹性卡合部的上述弹性变形在与上述第一弹性变形方向侧相反的第二弹性变形方向侧产生,能够使得上述第一功能部件和第二功能部件分别相对于上述组装部件而形成上述止脱状态,

上述组装部件具备: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其朝上述第二弹性变形方向侧突出,并对成为上述止脱状态的上述第一功能部件朝上述第二弹性变形方向进行按压;以及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其朝上述第一弹性变形方向侧突出,并对成为上述止脱状态的上述第二功能部件朝上述第一弹性变形方向进行按压,

上述第一功能部件具备第一纳入部,当上述第一功能部件相对于上述组装部件成为上述止脱状态时,上述第一纳入部将上述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纳入以使其不产生对自身的按压,

上述第二功能部件具备第二纳入部,当上述第二功能部件相对于上述组装部件成为上述止脱状态时,上述第二纳入部将上述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纳入以使其不产生对自身的按压。

根据上述结构,在组装部件设置有防止晃动用突出部,该防止晃动用突出部朝组装的功能部件的弹性卡合部的弹性变形方向的相反方向侧突出、且对该功能部件进行按压。因此,若功能部件组装于组装部件,则因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的按压而成为弹性变形状态。而且,组装部件因功能部件的按压所产生的弹性变形的弹性复原力而成为被夹压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在功能部件与组装部件之间产生的晃动。

但是,在上述结构中,能够将组装时的弹性卡合部的弹性变形方向不同的两种功能部件组装于组装部件。因此,在组装部件与上述两种功能部件对应地设置有两个防止晃动用突出部。而且,在上述功能部件设置有如下结构,利用该结构,当将上述功能部件组装于该组装部件时,能以仅是对应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发挥作用而不对应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不发挥作用的方式避免受到不对应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的按压力,即,在上述功能部件设置有将不对应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纳入的纳入部。由此,能防止两个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的双方发挥作用而导致组装时所需的力增大。

上述结构中的第一功能部件以及第二功能部件可以在各自的上述弹性卡合部的上述规定方向以及与上述弹性变形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两侧具有空隙,并将该空隙作为各自的上述纳入部。为了使第一功能部件以及第二功能部件的弹性卡合部自身能够进行弹性变形,需要突出前端成为自由端的形状,因此,在其突出方向的前端侧,在与其突出方向正交的两侧需要空隙。通过将该空隙作为防止晃动用突出部的纳入部,不会因新形成纳入部而造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组装型车辆部件、即相对于组装部件而组装有第一功能部件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组装型车辆部件、即相对于图1中的组装部件而组装有第二功能部件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或图2的组装型车辆部件安装于车身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图1及图2中的组装部件的第一立体图。

图5是从其他方向观察图4的组装部件的第二立体图。

图6是图4的组装部件的主视图。

图7是图4的组装部件的左视图。

图8是图1中的第一功能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第一功能部件的主视图。

图10是图2中的第二功能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第二功能部件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左视图。

图13是图12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xiv-xiv剖视图。

图15是图13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xvi部分放大图。

图17是利用图13的xvii-xvii剖视图对组装部件和第一功能部件的组装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图2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左视图。

图19是图18的组装型车辆部件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8的xx-xx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xxi-xxi剖视图。

图22是图20的xxii部分放大图。

图23是利用图19的xxiii-xxiii剖视图对组装部件和第二功能部件的组装进行说明的图。

符号说明

1a、1b组装型车辆部件

2组装部件

200车身组装部

21止脱卡合部

25u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

25d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

3a第一功能部件

31a弹性卡合部

36a第一纳入部

300a规定功能部(连接器部)

3b第二功能部件

31b弹性卡合部

36b第二纳入部

300b规定功能部(连接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分别如图1及图2所示,以相对于组装于车身侧的组装部件2而组装有具有规定功能的功能部件3a或功能部件3b的方式使用本实施例的组装型车辆部件1a、1b。

如图3所示,组装部件2具有车身组装部200,该车身组装部200组装成如下状态:插通于在车身100的面板101设置的安装孔100h、且在该插通方向的相反方向上被止脱。这里的车身组装部200具有:轴部201,其朝上方2z1伸出;弹性卡止片202、202,它们以从轴部201的前端部(即,上端)越朝向该轴部201的基端侧(即,下侧)则越从轴部201分离的方式扩展;以及抵接部203,其与上述弹性卡止片202、202的前端侧对置。弹性卡止片202、202的前端侧能够以与轴部201的连结部分为起点而进行以接近轴部201的方式缩窄的弹性变形。抵接部203是以从轴部201的基端部越朝向前端侧则越从越轴部201分离的方式扩展的凸缘部。

为了将组装部件2安装于车身100侧的安装孔100h,首先,将弹性卡止片202、202形成为以接近轴部201的方式而缩窄的弹性变形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车身组装部200插通于车身100侧的安装孔100h。然后,在所插通的前方处使弹性卡止片202、202弹性复原。在缩窄的状态下绕入至安装孔100h的背面侧的弹性卡止片202、202因该弹性复原而朝外侧扩展,并从背面侧与安装孔100h的周边部100a抵接。另一方面,在安装孔100h的表面侧,抵接部203与安装孔100h的周边部100a抵接。通过从上述表面背面这两侧的抵接,将组装部件2以对安装孔100h的周边部100a进行夹持的方式而以止脱状态组装于车身100。另一方面,对于组装部件2可以组装功能部件3a、3b。由此,能够将组装于组装部件2的功能部件3a、3b安装于安装孔100h,即,能够将功能部件3a、3b组装于车身100侧。

此外,车身组装部200只要是能组装于车身100侧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如图8及图10所示,功能部件3a、3b中存在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这两种功能部件。对于组装部件2可以分别组装上述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此外,本发明中的功能部件可以为两种以上。

这里,对组装部件2、与上述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的组装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图7所示,组装部件2具备上述车身组装部200,并且具备嵌合部20以及止脱卡合部21。这里的组装部件2在车身组装部200的下侧具有嵌合部20。

嵌合部20相对于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中的一个功能部件嵌合而变为组装状态。其中,嵌合部20可以与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的双方嵌合。

如图4所示,这里的嵌合部20具有对置壁部20p、20p,所述对置壁部20p、20p在相对于将第一功能部件3a或第二功能部件3b组装于组装部件2时的规定的组装方向2x(参照图7:本发明中的规定方向)正交的方向2y(参照图6:以下,还称为对置方向)上相互对置。另外,如图4~图7所示,嵌合部20具有:上侧壁部20q,其位于对置壁部20p、20p的上侧;以及下侧对置部20r、20r,其位于对置壁部20p、20p的下侧。上侧壁部20q相对于车身组装部200在其下侧与之连接,并在相对于上下方向2z(参照图6及图7:还可以称为高度方向)正交的面内以在组装方向2x上较长地延伸的方式而扩展为四边形状。对置壁部20p、20p以在对置方向2y上对置的方式分别从上侧壁部20q的下表面朝下方伸出。如图17及图23所示,这里的对置壁部20p、20p偏向形成于组装方向2x的里侧(图中的右侧)。下侧对置部20r、20r从上述对置壁部20p、20p的下端分别朝对置方向2y的外侧扩展。

如图6所示,上侧壁部20q以及下侧对置部20r、20r相对于对置壁部20p、20p朝对置方向2y的外侧突出,在对置壁部20p、20p的对置方向2y的外侧在上下方向2z上对置。嵌合部20通过这样的对置形状而形成有凹部,当将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组装于组装部件2时,作为对该组装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即,组装部件侧引导凹部)而发挥功能。

止脱卡合部21相对于第一功能部件3a或者第二功能部件3b的卡合部31a、31b卡合,并使得卡合后的功能部件3a、3b处于止脱状态。如图5及图6所示,这里的止脱卡合部21设置为在对置壁部20p、20p的下端侧将对置壁部20p、20p连结的连结壁部。另外,如图17及图23所示,止脱卡合部21在功能部件3a、3b的组装方向2x的近前侧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这里的嵌合部20在对置壁部20p、20p的对置部分之间、且在止脱卡合部21与上侧壁部20q的对置部分之间形成有筒状空间。

如图8~图11所示,功能部件3a、3b具备:嵌合部30a、30b;弹性卡合部31a、31b;以及构成规定功能部的连接器部300a、300b。

此外,第一功能部件的连接器部300a和第二功能部件的连接器部300b,不仅与配套连接器的连接形状不同,上下方向2z上的高度也不同。另外,连接器部300a、300b的相对于配套连接器(未图示)的连接用开口部301a、301b在其内部具有卡合爪等那样的相对于配套连接器的组装构造,但在各附图中将详细构造省略而简略地进行了记载。连接用开口部301a、301b只要具有能够与配套连接器连接的众所周知的开口形状即可。

第一功能部件3a的嵌合部30a具有对置壁部30ap、30ap、上侧对置部30aq、30aq、以及连接器部300a的上端部302a。另一方面,第二功能部件3b的嵌合部30b具有对置壁部30bp、30bp、上侧对置部30bq、30bq、以及连接器部300b的上端部302b。分别如图12及图18所示,对置壁部30ap、30ap以及对置壁部30bp、30bp是沿组装方向2x延伸的壁部,且是从连接器部300a、300b的上端部302a、302b的对置方向2y的两侧朝上方立起的壁部。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功能部件3a的上侧对置部30aq、30aq是在对置壁部30ap、30ap的前端侧(即,上端侧)朝对置方向2y的内侧伸出的弯曲前端部。另一方面,对置壁部30ap、30ap具有:下侧对置壁部30ap2,其从连接器部300a的上端部302a朝上方立起;以及上侧对置壁部30ap1,其与上侧对置部30aq连续。下侧对置壁部30ap2形成为相对于上侧对置壁部30ap1在对置方向2y上朝内侧鼓出的形状,其上表面在上下方向2z上与上侧对置部30aq、30aq对置。下侧对置壁部30ap2、30ap2的对置部分之间形成为在弹性卡合部31a朝下方进行弹性变形时供其容纳的容纳空间。第一功能部件3a的嵌合部30a通过这样的对置形状而形成有凹部,当将第一功能部件3a组装于组装部件2时,作为对该组装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即,功能部件侧引导凹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功能部件3b的上侧对置部30bq、30bq是在上述对置壁部30bp、30bp的前端侧(即,上端侧)朝上述对置壁部30bp、30bp的对置方向2y的内侧伸出的弯曲前端部。而且,上侧对置部30bq、30bq相对于连接器部300b的上端部302b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2z上对置。第二功能部件3b的嵌合部30b通过这样的对置形状而形成有凹部,当将第二功能部件3b组装于组装部件2时,作为对该组装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即,功能部件侧引导凹部)而发挥功能。

如图15所示,第一功能部件3a的弹性卡合部31a是在组装方向2x的里侧将对置壁部30ap、30ap连结、且以在与对置壁部30ap、30ap之间隔开空隙的方式朝向组装方向2x的近前侧伸出的弹性壁部。弹性卡合部31a(即,第一弹性卡合部)在其前端侧具有朝上方2z1(参照图17)突出的卡合爪部31pa。

第二功能部件3b的弹性卡合部31b也一样,如图21所示,其是在组装方向2x的里侧将上侧对置部30bq、30bq连结、且以与上侧对置部30bq、30bq之间隔开空隙的方式朝向组装方向2x的近前侧伸出的弹性壁部。弹性卡合部31b(即,第二弹性卡合部)在其前端侧具有朝下方2z2(参照图23)突出的卡合爪部31pb。

这里,主要利用图17及图23对将功能部件3a、3b组装于组装部件2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7及图23中的上方的图所示,以使得弹性卡合部31a、31b朝向止脱卡合部21在规定的组装方向2x上接近的方式使功能部件3a、3b接近组装部件2。

此时,如图14及图20所示,使组装部件2的下侧对置部20r、20r进入至功能部件3a、3b的嵌合部30a、30b所形成的对置空间内。

具体而言,在第一功能部件3a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使组装部件2的下侧对置部20r、20r进入至上侧对置部30aq与下侧对置壁部30ap2之间的空间。在第二功能部件3b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使组装部件2的下侧对置部20r、20r进入至上侧对置部30bq与连接器部300b的上端部302b之间的空间。由此,功能部件3a、3b以从嵌合部30a、30b受到引导的方式以规定的姿势而朝组装方向2x的里侧进入,从而功能部件3a、3b(即,嵌合部30a、30b)与组装部件2(即,下侧对置部20r、20r)嵌合。

另外,此时,如图14及图20所示,使功能部件3a、3b的上侧对置部30aq、30bq也进入至组装部件2的嵌合部20所形成的对置空间内。

具体而言,在第一功能部件3a的情况下,如图17所示,使上侧对置部30aq、30aq进入至组装部件2的上侧壁部20q与下侧对置部20r、20r之间的空间。在第二功能部件3b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使上侧对置部30bq、30bq进入至组装部件2的上侧壁部20q与下侧对置部20r、20r之间的空间。由此,功能部件3a、3b以从嵌合部20受到引导的方式而以规定的姿势向组装方向2x的里侧进入,从而功能部件3a、3b(即,上侧对置部30aq、30bq)与组装部件2(即,嵌合部20)嵌合。

若这样推进功能部件3a、3b和组装部件2的嵌合而使得上述功能部件3a、3b与组装部件2接近,则形成功能部件3a、3b的弹性卡合部31a、31b的前端部的卡合爪部31pa、31pb与组装部件2的止脱卡合部21抵接。

如图17所示,卡合爪部31pa的与止脱卡合部21的抵接面31a形成为从组装方向2x的前端朝向其相反方向(即,朝向图17中的左侧)而向上倾斜的倾斜面,以促使弹性卡合部31a朝下方(即,第一弹性变形方向)2z2弹性变形。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卡合爪部31pb的与止脱卡合部21的抵接面31b形成为从组装方向2x的前端朝向其相反方向(即,朝向图23中的左侧)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以促使弹性卡合部31b朝上方(即,第二弹性变形方向)2z1弹性变形。

若使功能部件3a、3b从该抵接状态进一步接近组装部件2,则如图17以及图23中的中央的图所示,弹性卡合部31a、31b产生弹性变形。这里的弹性变形在弹性卡合部31a的情况下朝下方2z2产生,在弹性卡合部31b的情况下朝上方2z1产生。弹性卡合部31a、31b以伴随着该弹性变形的方式而进一步朝组装方向2x的里侧进入并越过止脱卡合部21。在越过止脱卡合部21的前方处,如图17以及图23中的下方的图所示,弹性卡合部31a、31b弹性复原而与止脱卡合部21卡合。具体而言,弹性卡合部31a、31b的卡合爪部31pa、31pb朝止脱卡合部21的组装方向2x的里侧进入,成为相对于止脱卡合部21在组装方向2x的相反方向上被卡止的状态。即,成为功能部件3a、3b相对于组装部件2被止脱的止脱状态。

但是,在这样组装成止脱状态的功能部件3a、3b和组装部件2中,就按现在这样的话,会产生晃动。即,通常,为了容易嵌合,在功能部件3a、3b的嵌合部30a、30b与组装部件2的下侧对置部20r、20r之间存在微小的空隙。同样,为了容易嵌合,在功能部件3a、3b的上侧对置部30aq、30bq与组装部件2的嵌合部20之间也存在微小的空隙。由此,在如上所述那样形成为止脱状态以后,因该微小空隙的存在而在功能部件3a、3b与组装部件2之间产生晃动。

与此相对,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组装部件2具备: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其朝上方2z1(即,第二弹性变形方向)侧突出;以及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其朝下方2z2(即,第一弹性变形方向)侧突出。而且,利用上述突出部25u、25d而形成为组装部件2对功能部件3a、3b进行按压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晃动。

如图7所示,这里的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是以从下侧对置部20r、20r的上表面朝上方2z1突出的方式而在组装方向2x上伸出形成的肋。另外,如图5所示,这里的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是以从下侧对置部20r、20r的下表面朝下方2z2突出的方式而在组装方向2x上伸出形成的、且突出前端侧形成为弯曲面(这里为半圆柱状)的肋。

另外,如图17及图23所示,这里的对置壁部20p、20p偏向形成于组装方向2x的里侧(图中的右侧),如图5及图7所示,对置壁部20p、20p具有:该里侧的里侧壁部20p1、20p1;以及突出壁部20p2、20p2,它们从里侧壁部20p1、20p1以偏向对置方向2y的内侧的方式朝组装方向2x的近前侧突出。形成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的肋是在突出壁部20p2、20p2的对置方向2y的外侧朝向里侧壁部20p1、20p1而形成的、与里侧壁部20p1、20p1连接且突出前端侧形成为弯曲面(这里为半圆柱状)的肋。

在将第一功能部件3a组装于组装部件2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在上述止脱状态下相对于在上方2z1侧位于对置位置的第一功能部件3a的上侧对置部30aq接触,并以朝上方2z1对第一功能部件3a进行按压的方式而被压扁。通过该按压,上述止脱状态下的第一功能部件3a的上侧对置部30aq的前端侧被朝上方2z1按压而产生弹性变形。利用因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复原力,使组装部件2成为被下侧对置壁部30ap2和上侧对置部30aq夹压的状态。通过该夹压状态而防止在组装部件2与第一功能部件3a之间产生的晃动。

另一方面,在将第二功能部件3b组装于组装部件2的情况下,如图22所示,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在上述止脱状态下相对于在下方2z2侧位于对置位置的第二功能部件3b的连接器部300b的上端部302b接触,并以朝下方2z2对第二功能部件3b进行按压的方式被压扁。通过该按压,上述止脱状态下的第二功能部件3b的上侧对置部30bq的前端侧被朝上方2z1按压而产生弹性变形。利用因该弹性变形而产生的弹性复原力,使组装部件2成为被连接器部300b的上端部302b和上侧对置部30bq夹压的状态。通过该夹压状态而防止在组装部件2与第二功能部件3b之间产生的晃动。

此外,当将组装部件2和功能部件3a、3b嵌合时,在弹性卡合部31a、31b开始进行弹性变形之后,产生基于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的按压。由此,同时产生弹性卡合部31a、31b的弹性变形、以及基于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的按压,由此能防止组装载荷急剧增大而变得容易嵌合。另外,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形成为越趋向组装方向2x的近前侧则其突出量越减小的倾斜部。由此,当将组装部件2和功能部件3a、3b嵌合时,能防止组装载荷从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开始按压的地点急剧增大而变得容易嵌合。

这里的第一功能部件3a具有与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接触而被按压的接触部35a作为朝向该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突出的突出部35a。另一方面,第二功能部件3b设置有与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接触而被按压的接触部35b作为朝向该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突出的突出部35b。即,关于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不是以面接触的方式对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进行按压,而是形成为以点接触或线接触这样的方式而被与其本身相同的突出部35a、35b按压的构造,由此能减小将组装部件2和功能部件3a、3b嵌合时的滑动阻力而容易进行组装。此外,这里的突出部35a、35b是在与所接触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相同的方向上伸出形成的、突出前端侧形成为弯曲面(这里为半圆柱状)的肋。

另外,这里的第一功能部件3a具备第一纳入部36a,当第一功能部件3a相对于组装部件2成为止脱状态时,该第一纳入部36a将第二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d纳入以使其不产生对自身的按压。另一方面,第二功能部件3b具备第二纳入部36b,当第二功能部件3b相对于组装部件2成为止脱状态时,该第二纳入部36b将第一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纳入以使其不产生对自身的按压。由于存在上述纳入部36a、36b,从而并非是朝上下侧突出的防止晃动用突出部25u、25d这二者发挥作用,而是只有其中的一方发挥作用而防止晃动,因此,能抑制将组装部件2和功能部件3a、3b嵌合时的滑动阻力的增大而容易进行组装。

这里的纳入部36a、36b构成为包括:第一功能部件3a以及第二功能部件3b的弹性卡合部31a、31b;以及在上述弹性卡合部31a、31b的两侧(即,与组装方向2x以及上下方向(也可称为弹性变形方向)2z正交的正交方向2y上的弹性卡合部31a、31b的两侧)位于对置位置的对置部30ap2、30bq(即,下侧对置壁部30ap2、上侧对置部30bq),在对置的弹性卡合部31a、31b与对置部30ap2、30bq之间形成有成为纳入空间的空隙37a、37b。为了以弹性卡合部31a、31b的组装方向2x的里侧为起点而使得弹性卡合部31a、31b的近前侧在上下方向2z上进行弹性变形,弹性卡合部31a、31b的两侧的空隙37a、37b由从弹性卡合部31a、31b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设置的切口部形成。这里的空隙37a、37b是在上下方向2z上贯通、且朝组装方向2x侧敞开的空隙。即,空隙37a、37b是使弹性卡合部31a、31b产生弹性变形的必不可少的构造,这里还将该必不可少的构造作为纳入部36a、36b而加以利用。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其毕竟是示例而已,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可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实施追加及省略等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