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03771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



背景技术:

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仪表板和与仪表板相邻布置的车门装饰件。专利文献1公开了仪表板和车门装饰件的示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822113号

彼此相邻的内饰部件可以形成设计表面。如果内饰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将内饰部件组装在一起的误差而变化,则内饰部件之间的边界处的表面连续性可能会降低,这可能会破坏设计表面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情况做出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位置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是可调节的。

所述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和位置调节机构。所述第二板安装到所述第一板,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安装到所述第二板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将施加到所述操作部件的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板,以使所述第二板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

利用位置调节机构,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操作部件安装到布置在车辆内侧的第二板。因此,操作部件可以从车辆内侧进行操作。此外,第二板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移动,该第一板相对于与内饰部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在车辆中定位,以调节第二板相对于另一内饰部件的位置。

所述第二板可以以能够关于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垂直的轴线枢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一板。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被构造成对所述第一板施加沿着所述第二板相对于所述第一板枢转的方向的力。

当在将第一板固定之后,位置调节机构对第一板施加沿第二板的枢转方向的力时,第二板会因反作用力而关于轴线枢转。即,第二板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移动。与第二板能够相对于第一板滑动、可以在多个点处对第二板施加力、以使第二板平滑地滑动的构造相比,根据第二板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到第一板的构造,利用对第二板的单个点施加的力使第二板容易地枢转。因此,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设置位置调节机构。

所述操作部件可以以能够绕着自身的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垂直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二板。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可以包括插入孔和突起,所述插入孔形成在所述第一板中,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操作部件的位于第一板侧的表面并插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突起可以偏离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轴线。作为通过所述操作部件的旋转由所述突起对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插入孔的内壁施加力的结果,所述第二板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于所述第一板移动。与操作部件被构造成能够滑动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操作部件所需的面积。

一种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主体、第一板、第二板和操作部件。所述主体相对于与所述内饰部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在车辆中定位。所述第一板小于所述主体并固定到所述主体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所述第二板安装到所述第一板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以覆盖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并能够沿着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移动。所述操作部件以能够通过外力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板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二板。所述操作部件被构造成在由所述外力引起的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期间对所述第一板施加力。所述第二板被构造成通过在所述操作部件对所述第一板施加力期间作用于所述第二板的所述第一板的反作用力而移动。

根据该构造,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操作部件安装到布置在车辆内侧的第二板。因此,操作部件可以从车辆内侧进行操作。此外,第二板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移动,该第一板相对于与内饰部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在车辆中定位,以调节第二板相对于另一内饰部件的位置。

所述第一板可以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该椭圆的长轴沿车辆水平方向。所述操作部件可以包括基板、杆和把持部。所述基板可以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所述操作部件可以被构造成绕着所述基板的中心旋转。所述杆可以在偏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位置处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第一表面突出并插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杆可以具有圆柱形状,该圆柱的直径略小于所述插入孔的与长轴垂直的横向轴。所述把持部可以从所述基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的第二表面突出。

因为杆位于偏离基板的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旋转操作部件的同时,操作部件的杆沿着第一板的插入孔的长轴压靠该插入孔的孔缘。因为第一板固定到主体,并且第一板的移动被限制,所以第一板的反作用力会作用于杆。归因于该反作用力,杆在插入孔内移动致使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发生变化。即,通过转动操作部件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并且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

所述内饰部件还可以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至少包括具有圆柱形状的部分。所述第一板可以包括具有圆形状的固定孔,该圆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部分的直径。所述第二板可以在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位置处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部分可以穿过所述第一板的所述固定孔和所述第二板的所述插入孔。

根据该构造,第二板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移动,因而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并且第二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也是可调节的。

所述基板可以具有盘状。所述第二板可以在与所述基板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圆孔。所述把持部可以具有沿所述基板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形状。所述把持部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二板的所述圆孔中。所述操作部件在与所述把持部的端相邻且比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靠近所述基板的边缘的位置处还可以包括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突出的突起。所述第二板在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表面中、在所述圆孔的孔缘处可以包括多个凹部,用于接收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突起。

与基板具有盘状以外的形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包括盘状基板的操作部件所需的面积。与把持部具有沿与基板的第二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或方柱形状的构造相比,在把持部具有细长形状的情况下,对于第二板的位置调节而言需要较小的力。利用突起和凹部,能够将第二板的位置容易地改变到预定位置中的一个预定位置。此外,因为把持部布置在圆孔中,所以操作部件不大可能从第二板向车辆内侧突出。

所述第二板的所述插入孔的长度方向尺寸可以小于所述基板的直径。该插入孔可以被形成为其中心位于与所述基板的中心相同的高度处。该插入孔可以被定向成该插入孔的长轴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插入孔的长轴平行的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该插入孔的所述长轴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成的角度。

因为第二板的插入孔被定向成该插入孔的长轴相对于第一板的插入孔的长轴成上述的角度,所以当操作部件的杆随着操作部件的转动而在第一板的插入孔中移动时,第二板不大可能超出预定范围地相对于第一板枢转。

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可以具有三角形状。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突起可以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的顶点对准。所述第二板还可以包括分别与所述凹部对准的刻度标记。

根据该构造,当把持部的端的顶点与刻度标记中的任一刻度标记对准时,把持部的突起会嵌在凹部中的与该刻度标记对应的一个凹部中。因此,能够将第二板的位置更容易地改变到预定位置中的一个预定位置。

所述第二板可以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和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可以在与所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位置处包括空隙。所述第二部件可以安装到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一部件。所述操作部件可以以能够通过外力而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移动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可以被构造成通过所述第一板的反作用力而移动。所述第三部件可以嵌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空隙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三部件的组合整体地覆盖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部件。

根据该构造,操作部件能够从车辆内侧进行操作。此外,在使用操作部件的位置调节完成之后,第三部件会在与操作部件对应的位置处嵌在空隙中,因而在位置调节完成之后,与位置调节相关的部件会隐藏在第一部件和第三部件后方。

所述第一板可以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该椭圆的长轴沿车辆水平方向。所述操作部件可以包括基板、杆和把持部。所述基板可以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所述操作部件可以被构造成绕着所述基板的中心旋转。所述杆可以在偏离所述基板的中心的位置处从所述基板的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第一表面突出并插在所述插入孔中。所述杆可以具有圆柱形状,该圆柱的直径略小于所述插入孔的与长轴垂直的横向轴,使得所述杆相对于所述插入孔的横向轴紧密地嵌在所述插入孔中。

因为杆位于偏离基板的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旋转操作部件的同时,操作部件的杆沿着第一板的插入孔的长轴压靠该插入孔的孔缘。因为第一板固定到主体,并且第一板的移动被限制,所以第一板的反作用力会作用于杆。归因于该反作用力,杆在插入孔内移动,致使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发生变化。即,通过转动操作部件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并且能够调节第二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

所述内饰部件还可以包括固定构件,所述固定构件至少包括具有圆柱形状的部分。所述第一板可以包括具有圆形状的固定孔。所述第二部件在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位置处可以包括具有椭圆形状的插入孔。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部分可以穿过所述固定孔和所述插入孔。

根据该构造,第二部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板移动,因而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板的位置是可调节的。因为在以上构造中,第二板的第二部件安装到第二板的第一部件,所述第二板作为整体相对于第一板移动。即,第二板相对于主体的位置是可调节的。

所述基板可以具有盘状。所述第二部件在与所述操作部件对应的位置处可以包括沿着所述基板的轮廓具有圆形状的圆孔。所述把持部可以具有沿所述基板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形状。所述把持部可以布置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圆孔中。所述操作部件在与所述把持部的端相邻且比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靠近所述基板的边缘的位置处还可以包括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突出的突起。所述第二部件在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表面中、在所述圆孔的孔缘处可以包括多个凹部,用于接收所述操作部件的突起。

与基板具有盘状以外的形状的构造相比,能够减小包括盘状基板的操作部件所需的面积。与把持部具有沿与基板的第二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状或方柱形状的构造相比,在把持部具有细长形状的情况下,对于第二部件的位置调节而言需要较小的力。利用突起和凹部,能够将第二部件的位置容易地改变到预定位置中的一个预定位置。此外,因为把持部布置在圆孔中,所以操作部件不大可能从第二部件向车辆内侧突出。

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插入孔的长度方向尺寸可以小于所述基板的直径。该插入孔可以被形成为其中心位于与所述基板的中心相同的高度处。该插入孔可以被定向成该插入孔的长轴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板的所述插入孔的长轴平行的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该插入孔的长轴相对于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成的角度。

因为第二部件的插入孔被定向成该插入孔的长轴相对于第一板的插入孔的长轴成上述角度,所以当操作部件的杆随着操作部件的转动而在第一板的插入孔中移动时,第二部件不大可能超出预定范围地相对于第一板枢转。

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可以具有三角形状。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突起可以与所述把持部的所述端的顶点对准。所述第二部件还可以包括分别与所述凹部对准的刻度标记。

根据该构造,当把持部的端的顶点与刻度标记中的任一刻度标记对准时,把持部的突起会嵌在凹部中的与该刻度标记对应的一个凹部中。因此,能够将第二部件的位置更容易地改变到预定位置中的一个预定位置。

根据本文所述的技术,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其位置相对于与其相邻的另一内饰部件是可调节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车门装饰件的立体图。

图2是没有盖的车门装饰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中间板的处于前端下降状态的位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中间板的处于前端上升状态的位置的立体图。

图5是中间板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旋转操作钮及其周围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当旋转操作钮位于基准位置时中间板单元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在从基准位置顺时针地转动旋转操作钮之后中间板单元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在从基准位置逆时针地转动旋转操作钮之后中间板单元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中间单元的沿着图2中的线x-x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中间单元的沿着图2中的线xi-xi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中间板单元的轴线p的沿着图2中的线xii-xii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示出突起和定位部t因旋转操作钮的转动而产生的变化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13说明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用于车辆的内饰部件的示例的车门装饰件20包括车门装饰件主体21和安装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的中间板单元30。车门装饰件20与仪表板10相邻地布置。车门装饰件主体21由诸如聚丙烯等的合成树脂制成并形成为板状。车门装饰件主体21可以包括多个板(例如,上板和下板)。车门装饰件主体21包括扬声器格栅22、肘靠23和车门袋24。

中间板单元30形成车门装饰件20的位于前方上侧的角部。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板单元30小于车门装饰件主体21。如图5所示,中间板单元30包括固定侧支架40(第一板)、中间板50(第二板的第一部件)、可动侧支架60(第二板的第二部件)、旋转操作钮70(操作部件)和盖31(第二板的第三部件)。具有板状的固定侧支架40固定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具有板状的可动侧支架60利用粘接剂固定到中间板50。旋转操作钮70安装到可动侧支架60。

如图1所示,中间板50在主视图中具有三角形状。中间板50包括基材和表皮材料,在表皮材料中,通过缝制形成缝合线51。缝合线51和形成在仪表板10中的缝合线11形成连续的线,因而设计表面的设计具有连续性。

由于在没有位置调节机构的情况下将仪表板10或车门装饰件20安装到车辆会产生误差,所以缝合线51与缝合线11的对准可能是困难的。如果缝合线51位于比缝合线11靠上或靠下的位置,则对于车辆内饰而言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外观。为了使缝合线51与缝合线11对准,车门装饰件20包括位置调节机构32。中间板50经由固定侧支架4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使用位置调节机构32可以调节中间板50相对于车门装饰件主体21的上下方向位置,使缝合线51与缝合线11对准。

如图5所示,固定侧支架40在立体图中具有与中间板50的形状对应的三角形状。如图10所示,固定侧支架40包括与车门装饰件主体21重叠的部分,并且该重叠部分通过已知的固定方法(利用夹具或热铆接进行固定)固定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该重叠部分未示出。固定侧支架40利用夹具43固定到车门内板12。中间板50布置成从车辆内侧覆盖固定侧支架40并利用夹具53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

如图12所示,固定侧支架40在靠近车辆后部的位置具有朝向车辆内部突出的夹具安装基座41。夹具安装基座41具有安装孔41a。中间板50在靠近车辆后部的位置具有朝向车辆外部突出的夹具安装基座52。夹具安装基座52具有安装孔52a。

夹具53包括上杆53a和下杆53b。上杆53a和下杆53b分别插在夹具安装基座52的安装孔52a和夹具安装基座41的安装孔41a中。利用夹具53,中间板5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中间板50被构造成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关于夹具53的轴线p枢转。夹具53的轴线p沿车辆宽度方向(与固定侧支架40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在图12中为水平方向)延伸。中间板50能够沿着固定侧支架40(或车门装饰件主体21)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移动。

如图5所示,中间板50在靠近车辆前部的位置具有空隙54。可动侧支架60布置成从车辆外侧覆盖空隙54。如图10所示,可动侧支架60在车辆外侧具有夹具安装基座65。夹具64分别安装到夹具安装基座65。固定侧支架40包括第一插入孔42和第二插入孔45。第一插入孔42位于分别与夹具安装基座65对应的位置。螺钉66分别插在第一插入孔42中。螺钉66的尾部与相应的夹具64接合。

中间板50包括形成于车辆外侧的表面的夹具安装基座。利用与夹具安装基座65和夹具64类似的夹具安装基座和夹具,将中间板50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中间板50利用夹具和具有与螺钉66相同构造的螺钉与固定侧支架40连接。中间板50朝向车辆内部的移动是受限的。

夹具安装基座65具有安装孔65a。夹具64包括插在安装孔65a中的杆64a。各杆64a的上下方向(更具体地,中间板50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均小于对应的安装孔65a的长轴(见图7)。当杆64a设置在安装孔65a的长轴的中间时,杆64a的顶部与安装孔65a的内壁之间以及杆64a的底部与安装孔65a的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s1。中间板50和可动侧支架60能够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在间隙s1的总和的距离内移动。

可动侧支架60包括圆形的通孔61和位于通孔61的孔缘处的锁定部62。锁定部62朝向车辆外部突出。如图6或图11所示,旋转操作钮70包括盘71(基板)、把持部72、杆73和边缘(rim)74。盘71与固定侧支架40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相对,以覆盖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并能够沿着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移动。盘71具有圆形状并从车辆外侧覆盖通孔61。把持部72从盘71的位于车辆内侧的表面(基板的远离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的第二表面)突出。杆73从盘71的位于车辆外侧的表面(基板的与第一板的所述表面相对的第一表面)突出。杆73具有圆柱形状,其直径略小于第二插入孔45的与第二插入孔45的长轴垂直的横向轴线。边缘74从盘71的外缘部朝向车辆内部突出。

位置调节机构32具有使中间板50和可动侧支架60因施加到旋转操作钮70的力被传递到固定侧支架40而沿着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移动的功能。如图6所示,位置调节机构32包括旋转操作钮70和第二插入孔45。

锁定部62和边缘74沿着盘71的周缘具有圆环形状(或圆弧形状)。边缘74保持到锁定部62。旋转操作钮70能够绕着盘71的中心处的轴线c相对于可动侧支架60旋转。把持部72具有沿盘71的径向延伸的细长形状。把持部72的端包括具有三角形状且指向位于通孔61的孔缘处的刻度标记63的指向部72a。轴线c沿与固定侧支架40和中间板50的表面正交的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把持部72布置在通孔61中。

杆73在盘71的径向上位于远离轴线c预定距离n的位置。杆73插在第二插入孔45中,第二插入孔45是具有车辆前后方向的长轴(长度方向轴线)的椭圆形孔。

如图6所示,可动侧支架60包括插入孔67,插入孔67具有长轴小于盘71的直径的椭圆形状,并且定向在上下方向或中间板50的枢转方向上。插入孔67位于与通孔61相邻的位置。插入孔67形成为插入孔67的中心与盘71的中心位于相同的高度。插入孔67被定向成插入孔67的长轴相对于与第二插入孔45的长轴平行的第一方向所成的角度大于插入孔67的长轴相对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所成的角度。固定侧支架40包括具有圆形状的固定孔47。固定孔47位于与插入孔67对应的位置。如图11所示,螺栓68穿过固定孔47和插入孔67,其中螺栓68的头部位于车辆内侧。固定侧支架40的包括固定孔47的部分安装有u字状安装片69a,以夹持固定侧支架40的该部分。螺栓68与螺母69接合,螺母69与安装片69a形成为一体。

利用螺栓68和螺母69,将中间板50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的枢转(关于轴线p的枢转)限制在预定范围。如图11所示,盖31嵌在中间板50的空隙54中,以覆盖旋转操作钮70和螺栓68。

接下来,将说明组装中间板单元30的程序。利用粘接剂将可动侧支架60固定到中间板50。将旋转操作钮70从车辆外侧安装到可动侧支架60。利用夹具64和螺钉66将固定侧支架40安装到中间板50和可动侧支架60。将旋转操作钮70的杆73插在第二插入孔45中。中间板单元30的除了盖31和螺栓68以外的部件就位了。将中间板单元30安装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

接下来,将说明使用位置调节机构32调节缝合线51的位置的程序。在将没有盖31的中间板单元30安装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并且将车门装饰件主体21安装到车门内板12之后,观察车门装饰件20的缝合线51以确认是否存在缝合线51相对于仪表板10的缝合线11的错位。如果存在错位,则从图6和图7所示的基准位置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旋转操作钮70。在基准位置,旋转操作钮70的杆73位于第二插入孔4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并且位于与轴线c相同的高度处。当从基准位置(通过外力)顺时针地转动旋转操作钮70时,如图8所示,杆73绕着轴线c顺时针地旋转到位于轴线c上方的位置。

伴随着旋转操作钮70的顺时针转动,杆73从下方压靠第二插入孔45的内壁(力沿第二板的枢转方向施加到第一板)。即,杆73对固定侧支架40(第一板)施加沿可动侧支架60(第二板)枢转的方向的力。然而,固定侧支架40是固定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的,因而通过杆73对固定侧支架40施加力而产生了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作用于杆73,也就是,对可动侧支架60和中间板50施加了向下的力。如图3所示,中间板50关于轴线p枢转,中间板50的前端向下移动(第二板沿着第一板的表面转动)。即,缝合线51的与缝合线11的端相邻的定位部t(见图1)向下移动。

当从基准位置逆时针地转动旋转操作钮70时,如图9所示,杆73绕轴线c逆时针地移动到位于轴线c下方的点。伴随着旋转操作钮70的逆时针转动,杆73从上方压靠第二插入孔45的内壁。即,杆73对固定侧支架40施加向下的力,并且反作用力作用于杆73,也就是,对可动侧支架60和中间板50施加了向上的力。如图4所示,中间板50关于轴线p枢转,中间板50的前端向上移动。即,缝合线51的与缝合线11的端相邻的定位部t向上移动。杆73关于轴线c向上或向下枢转的距离与旋转操作钮70的转动角度成比例。通过调节旋转操作钮70的转动角度,能够调节杆73向上或向下枢转的距离。

通过使旋转操作钮70顺时针或逆时针地转动适当的角度来调节缝合线51相对于缝合线11的位置。当位置调节完成时,将螺栓68穿过固定孔47和插入孔67,并且将螺母69装配到螺栓68。利用固定孔47和插入孔67中的螺栓68,将中间板50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的枢转限制在预定范围。将盖31嵌入空隙54,组装完成。

如图13所示,中间板50的枢转角度r1为:r1=tan-1(nx/pc),其中nx是杆73移动的距离(n是最大距离),pc是轴线p与轴线c之间的距离。定位部t移动的距离mx为:mx=pt·tanr1,其中pt是轴线p与定位部t之间的距离。

基于组装误差和缝合线51的位置误差,限定定位部t的距离mx的范围。基于关于定位部t的距离mx,限定关于杆73的距离nx的范围。刻度标记63形成在距离nx的范围中。根据该构造,通过使把持部72的指向部72a与刻度标记63中的适当的一个对准,能够容易地调节定位部t的位置。

如图6所示,可动侧支架60在与刻度标记63对应的位置处、在可动侧支架60的与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相对的表面中包括凹部63a。刻度标记63与凹部63a对准。凹部63a形成在通孔61的孔缘处并朝向车辆外侧凹陷。旋转操作钮70的盘71在与指向部72a相邻的位置处包括突起75。突起75与指向部72a的顶端(把持部的端的顶点)对准。当指向部72a的顶端与刻度标记63中的任一个对准时,突起75嵌在凹部63a中的与该刻度标记63对应的一个凹部63a中。当在旋转操作钮70转动期间突起75嵌在凹部63a中时,会发出喀哒声。这有助于组装人员容易地将指向部72a与刻度标记63对准。因此,能够将可动侧支架60的位置容易地改变到预定位置中的一个预定位置。

接下来,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利用位置调节机构32,能够调节中间板50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或车门装饰件主体21)的位置。因为旋转操作钮70被安装到可动侧支架60并能够从车辆内侧进行操作,所以组装人员能够从车辆内侧使用旋转操作钮70容易地移动中间板50。根据该构造,在使固定侧支架40相对于仪表板10定位之后,也就是,在将车门装饰件主体21固定到车门内板12之后,能够移动中间板50以调节中间板50相对于仪表板10的位置。

中间板50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以能够关于沿着与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轴线p枢转。位置调节机构32被构造成对固定侧支架40施加沿着中间板50的枢转方向的力(中间板50关于轴线p的力矩)。

当在将固定侧支架40固定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之后,位置调节机构32对固定侧支架40施加沿可动侧支架60的枢转方向的力时,可动侧支架60会因反作用力而关于轴线p枢转。即,可动侧支架60能够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移动。如果将可动侧支架60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则为了使可动侧支架60沿上下方向平滑移动而可能需要在不同的点(例如,位于右端和左端的两个点)处对可动侧支架60施加多个力。因此,位置调节机构32需要更复杂的构造。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动侧支架60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的构造,需要在一个点(通孔61的内缘)处对可动侧支架60施加力。能够利用具有简单构造的位置调节机构32使可动侧支架60容易地移动。

旋转操作钮70以如下方式安装到可动侧支架60:以能够绕着沿与可动侧支架6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轴线c旋转的方式。位置调节机构32包括第二插入孔45和杆73。第二插入孔45形成在固定侧支架40中。杆73形成于盘71的位于车辆外侧的表面并插在第二插入孔45中。杆73偏离旋转操作钮70的轴线c(或中心)。在转动旋转操作钮70的同时,杆73压靠固定侧支架40的第二插入孔45的内壁,因而中间板50沿着固定侧支架40的所述表面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移动。与操作钮滑动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小旋转操作钮70所需的面积。

调节缝合线51的位置的另一选择是使整个车门装饰件20相对于车门内板12移动。然而,该选择可能会降低车门装饰件20与车门内板12之间的密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移动作为车门装饰件20的一个部件的中间板50。与移动整个车门装饰件20的构造相比,密封性不降低。此外,待移动的部件的重量较小,因而仅需要较小的力来调节缝合线51的位置。

其它实施方式

本文所述的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附图。以下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本文所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除了车门装饰件以外的内饰部件,例如,可以适用于仪表板和车顶装饰件。此外,本文所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除了机动车以外的车辆的内饰部件。

(2)本文所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如下位置调节机构:该位置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前门装饰件相对于后门装饰件的位置或后门装饰件相对于前门装饰件的位置。

(3)中间板50可以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到车门装饰件主体21。

(4)固定侧支架40可以与车门装饰件主体21形成为一体并设置为单个部件。可动侧支架60可以与中间板50形成为一体并设置为单个部件。

(5)中间板50可以不包括缝合线51。即,位置调节机构32可以用于使中间板50的上边缘与仪表板10的上边缘对齐。

(6)位置调节机构32可以被构造成使中间板50相对于固定侧支架40沿上下方向滑动。

(7)旋转操作钮70可以被构造成使可动侧支架60沿上下方向滑动。

(8)位置调节机构32可以被构造成使中间板50的前部沿除了上下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不限制该方向,只要该方向是沿着中间板50的表面即可。

(9)中间板50可以利用铰链销以能够枢转的方式安装到固定侧支架40。

(10)旋转操作钮70可以利用铰链销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到可动侧支架6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