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744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公交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公交车上所使用的扶手结构简单,功能单一;当公交车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难免会紧急刹车情况发生,此时的车厢内的乘客会发生倾倒,如果没有抓紧的乘客就会发生摔倒与踩踏状况发生,同时当公交车在加速过程中又会使得车厢内的乘客也会发生倾倒,所以就需要设计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

本发明设计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自动收紧把手帮助乘客直立的公交车,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盘机构、车厢、座椅、扶手机构,其中车厢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两列座椅安装在车厢内端面上;两个扶手机构均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且两个扶手机构均位于两列座椅之间。

上述扶手机构包括气动马达、变速箱、驱动齿条、t形条、t形滑槽、推动齿轮、收紧把手机构、横扶手壳、竖扶手杆,其中两个竖扶手杆安装在底盘机构上侧两端;横扶手壳安装在两个竖扶手杆上端;气动马达通过两个固定块安装在横扶手壳内;变速箱通过两个固定块安装在横扶手壳内;气动马达轴与变速箱输入轴相连;推动齿轮安装在变速箱输出轴上;t形条安装在横扶手壳内壁上端面;驱动齿条上端面开有t形滑槽;驱动齿条通过t形滑槽与t形条的配合安装在横扶手杆上,且驱动齿条与推动齿轮啮合;多个收紧把手机构依次安装在横扶手壳上,且收紧把手机构与驱动齿条配合。

上述收紧把手机构包括固定条、把手槽、把手板、固定绳带、第一固定轴、驱动齿轮、细钢丝、第一单向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固定轴、第一支撑板、第二单向齿轮、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四导向轮、第五导向轮、第二支撑板、万向节、第六导向轮、第三导向轮、导向t形块、l形壳、第一l形固定板、第二l形固定板、收紧机构、第三锥齿轮、第四锥齿轮、第六支撑板、直齿轮、第五锥齿轮、第四固定轴、导向t形槽、复位弹簧、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缺口环、第一限位缺口环、第三固定轴,其中第二固定轴一端安装在横扶手壳内壁上,另一端穿出横扶手壳;两个固定条侧面上均开有导向t形槽;两个固定条关于第二固定轴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侧面,且两个固定条上两个导向t形槽相对;驱动齿轮位于横扶手壳内,且驱动齿轮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驱动齿轮与驱动齿条啮合;第一单向齿轮外圆面上开有第一限位槽;第二单向齿轮外圆面上开有第二限位槽;第一单向齿轮、第二单向齿轮均安装在穿出固定壳的第二固定轴上,且第一单向齿轮靠近固定条;两个导向t形块对称安装在l形壳内壁上;l形壳通过导向t形块与导向t形槽的配合安装在固定条上;导向t形槽内安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槽内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块上;第一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第一固定轴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第二锥齿轮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一限位缺口环;第二锥齿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且第二锥齿轮与第一单向齿轮啮合;第一限位缺口环上的缺口与第一限位槽配合;第一锥齿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且第一锥齿轮与第一单向齿轮配合;第六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第三固定轴安装在第六支撑板上;第四锥齿轮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二限位缺口环;第四锥齿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且第四锥齿轮与第二单向齿轮啮合;第二限位缺口环上的缺口与第二限位槽配合;第三锥齿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且第三锥齿轮与第二单向齿轮配合;直齿轮安装在第三固定轴上;两个第二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第四固定轴安装在两个第二支撑板上;第四固定轴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一固定轴相连;第五锥齿轮安装在第四固定轴远离万向节一端,且第五额锥齿轮与直齿轮啮合;第四导向轮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之间,第四导向轮安装在第四固定轴上;第五导向轮通过圆柱销按在l形壳内;第六导向轮安装在l形壳内;固定绳带一端安装在第四导向轮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五导轮与第六导向轮,且穿出l形壳;把手板端面上开有把手槽;把手板安装在固定绳带有一端;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侧面上;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分别对称安装在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下端面上;第一导向轮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之间;第二导向轮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之间;第三导向轮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之间;细钢丝一端通过固定块按在把手板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三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安装在l形壳上;第二锥齿轮直径是第一锥齿轮直径2倍;第四锥齿轮直径是第三锥齿轮直径2倍;第一锥齿轮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直径的1.2倍。

上述固定绳带具有弹性;底盘机构上还安装有电动机、气泵、储气箱;电动机轴与气泵轴相连;气泵通过管道与储气箱相连;储气箱通过管道与气动马达相连;油门感应板安装在油门踏板上;刹车感应板安装在刹车踏板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复位弹簧为压缩弹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锥齿轮通过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驱动齿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上。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细钢丝不具有弹性。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细钢丝一端焊接在l形壳上。

相对于传统的公交车技术,本发明中车厢的作用是支撑乘客和座椅,便于运载乘客;底盘机构的作用是支撑座椅、车厢、扶手机构;扶手机构的作用是帮助乘客尽量处于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乘客最舒服的作用。

本发明中收紧把手机构的作用是自动收紧固定绳带,帮助乘客可以更好的固定身体,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其中第二固定轴一端安装在横扶手壳侧面上,另一端穿出横扶手壳的作用是固定驱动齿轮、第一单向齿轮、第二单向齿轮;第一单向齿轮外圆面上开有第一限位槽的作用是与第二锥齿轮上所安装的第一限位缺口环配合限制第二锥齿轮的运动;第二单向齿轮外圆面上开有第二限位槽的作用是与第四锥齿轮上所安装的第二限位缺口环配合限制第四锥齿轮的运动;导向t形槽内安装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槽内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块上的作用是便于l形壳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的作用是固定第一固定轴;第一固定轴安装在第一支撑板上的作用是固定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第六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的作用是固定第三固定轴;第三固定轴安装在第六支撑板上的作用是固定第四锥齿轮、第三锥齿轮、直齿轮;两个第二支撑板安装在l形壳内的作用是固定第四固定轴;第四固定轴安装在两个第二支撑板上的作用是固定第五锥齿轮、第四导向轮;第四固定轴一端通过万向节与第一固定轴相连的作用是将第一固定轴上的运动传递到第四固定轴上;固定绳带一端安装在第四导向轮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五导轮与第六导向轮,且穿出l形壳的作用是安装把手板;把手板端面上开有把手槽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紧把手板;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侧面上;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分别对称安装在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下端面上是固定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第三导向轮。

在使用过程中,当公交车司机急加速时会深踩油门踏板,此时的油门感应板将会将信息传递到气动马达上,气动马达将会驱动变速箱运动,变速箱将会驱动推动齿轮运动,推动齿轮将会沿t形条运动;运动的t形条将会带动驱动齿轮运动;驱动齿轮将会驱动第二固定轴运动;第二固定轴将会驱动第一单向齿轮运动;此时如果乘客手握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小时,乘客还没来得及握紧把手板;第一单向齿轮将会驱动第二锥齿轮运动,此时的第一限位槽将会将第一限位缺口环上的缺口驱动进第一限位槽内,此时的第一限位缺口环将会与第一限位槽配合;所以当乘客发现没有握紧把手板,而想要用力握紧把手板并给把手板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l形壳将不会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一单向齿轮只会和第二锥齿轮啮合,而不会和第一锥齿轮啮合;由于第二锥齿轮是第一锥齿轮直径的2倍,所以如果第一单向齿轮和第一锥齿轮啮合时第一固定轴运动的速度将是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时的2倍;经过万向节的传递运动;第四固定轴上的运动将会旋转的更快,从而使得固定绳带将会快速被收紧,但是此时的乘客握紧把手板的力还小,把手板将会非常容易从乘客的手中脱离,没有了把手板的辅助支撑,乘客将会非常容易倾倒,把手板的作用将会失去;当乘客握紧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大时,乘客给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大,经过细钢丝的传递作用,将会给l形壳一个横向作用力,从而使得l形壳上的导向t形块将会沿固定条上所开的导向t形槽运动;运动的l形壳将会带动安装在l形壳内的第一锥齿轮运动;此时的第二锥齿轮上的第一限位缺口环将会顺利经过第一单向齿轮,且此时的第一单向齿轮将会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第一锥齿轮将会依次带动第一固定轴、万向节、第四固定轴、第四导向轮、固定绳带运动,由于第一锥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锥齿轮直径的1/2倍,所以此时的第四导向轮将会带动固定绳带快速被收紧,从而使得乘客可以刚好的维持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固定绳带具有弹性的作用是便于细钢丝可以拉动l形壳运动;当公交车司机急减速时会深踩刹车踏板,此时的刹车感应板将会将信息传递到气动马达上,气动马达将会驱动变速箱运动,变速箱将会驱动推动齿轮运动,推动齿轮将会沿t形条运动;运动的t形条将会带动驱动齿轮运动;驱动齿轮将会驱动第二固定轴运动;第二固定轴将会驱动第二单向齿轮运动;此时如果乘客手握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小时,乘客还没来得及握紧把手板;第二单向齿轮将会驱动第四锥齿轮运动,此时的第二限位槽将会将第二限位缺口环上的缺口驱动进第二限位槽内,此时的第二限位缺口环将会与第二限位槽配合;所以当乘客发现没有握紧把手板,而想要用力握紧把手板并给把手板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l形壳将不会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二单向齿轮只会和第四锥齿轮啮合,而不会和第三锥齿轮啮合;由于第四锥齿轮是第三锥齿轮直径的2倍,所以如果第二单向齿轮和第三锥齿轮啮合时第二固定轴运动的速度将是与第四锥齿轮啮合时的2倍;经过直齿轮与第五锥齿轮的传递运动;第四固定轴上的运动将会旋转的更快,从而使得固定绳带将会快速被收紧,但是此时的乘客握紧把手板的力还小,把手板将会非常容易从乘客的手中脱离,没有了把手板的辅助支撑,乘客将会非常容易倾倒,把手板的作用将会失去;当乘客握紧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大时,乘客给把手板的作用力较大,经过细钢丝的传递作用,将会给l形壳一个横向作用力,从而使得l形壳上的导向t形块将会沿固定条上所开的导向t形槽运动;运动的l形壳将会带动安装在l形壳内的第三锥齿轮运动;此时的第四锥齿轮上的第二限位缺口环将会顺利经过第二单向齿轮,且此时的第二单向齿轮将会与第三锥齿轮啮合;第三锥齿轮将会依次带动第三固定轴、直齿轮、第五锥齿轮、第四固定轴、第四导向轮、固定绳带运动,由于第三锥齿轮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直径的1/2倍,所以此时的第四导向轮将会带动固定绳带快速被收紧,从而使得乘客可以改好的维持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第一锥齿轮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直径的1.2倍的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公交车司机一般在深踩油门踏板的次数比较少,而深踩刹车踏板的次数较多,所以当刹车时固定绳带应该更快速的被收紧,而第一锥齿轮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直径的1.2倍的作用刚好可以满足此要求,同时使用齿轮的直径大小即速比来实现固定绳带收紧速度可以更加可靠地驱动气动马达,不适用控制气量改变空气马达的输出功率的目的在于防止空气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影响气动马达的输出规律;电动机的作用是驱动气泵;气泵的作用是维持储气箱内的空气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整体部件分布示意图。

图2是座椅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扶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是l形壳结构示意图。

图5是收紧把手机构工作原理图。

图6是固定条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绳带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直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导向t形块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名称:1、车厢;2、扶手机构;3、座椅;5、底盘机构;20、电动机;21、气泵;22、储气箱;23、油门感应板;24、刹车感应板;25、气动马达;26、变速箱;28、驱动齿条;29、t形条;30、t形滑槽;31、推动齿轮;52、固定绳带;54、把手板;55、把手槽;74、固定条;75、第一固定轴;76、第一单向齿轮;77、第一锥齿轮;78、第二锥齿轮;79、第二固定轴;80、第一支撑板;81、第二单向齿轮;82、第一导向轮;83、第二导向轮;84、第四导向轮;85、第五导向轮;86、第二支撑板;87、万向节;88、第六导向轮;89、第三导向轮;92、导向t形块;93、l形壳;94、第一l形固定板;95、第二l形固定板;97、收紧把手机构;98、第三锥齿轮;99、第四锥齿轮;100、第六支撑板;102、直齿轮;103、第五锥齿轮;105、第四固定轴;106、导向t形槽;107、复位弹簧;108、第一限位槽;109、第二限位槽;110、第二限位缺口环;111、第一限位缺口环;112、第三固定轴;113、驱动齿轮;114、细钢丝;115、横扶手壳;116、竖扶手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它包括底盘机构5、车厢1、座椅3、扶手机构2,如图1所示,其中车厢1安装在底盘机构5上侧;如图1所示,两列座椅3安装在车厢1内端面上;如图1所示,两个扶手机构2均安装在底盘机构5上侧,且两个扶手机构2均位于两列座椅3之间。

如图2所示,上述扶手机构2包括气动马达25、变速箱26、驱动齿条28、t形条29、t形滑槽30、推动齿轮31、收紧把手机构97、横扶手壳115、竖扶手杆116,如图2所示,其中两个竖扶手杆116安装在底盘机构5上侧两端;如图2所示,横扶手壳115安装在两个竖扶手杆116上端;气动马达25通过两个固定块安装在横扶手壳115内;如图2、3所示,变速箱26通过两个固定块安装在横扶手壳115内;气动马达25轴与变速箱26输入轴相连;推动齿轮31安装在变速箱26输出轴上;t形条29安装在横扶手壳115内壁上端面;如图3所示,驱动齿条28上端面开有t形滑槽30;驱动齿条28通过t形滑槽30与t形条29的配合安装在横扶手杆上,且驱动齿条28与推动齿轮31啮合;如图3所示,多个收紧把手机构97依次安装在横扶手壳115上,且收紧把手机构97与驱动齿条28配合。

如图6、7、8所示,上述收紧把手机构97包括固定条74、把手槽55、把手板54、固定绳带52、第一固定轴75、驱动齿轮113、细钢丝114、第一单向齿轮76、第一锥齿轮77、第二锥齿轮78、第二固定轴79、第一支撑板80、第二单向齿轮81、第一导向轮82、第二导向轮83、第四导向轮84、第五导向轮85、第二支撑板86、万向节87、第六导向轮88、第三导向轮89、导向t形块92、l形壳93、第一l形固定板94、第二l形固定板95、收紧机构、第三锥齿轮98、第四锥齿轮99、第六支撑板100、直齿轮102、第五锥齿轮103、第四固定轴105、导向t形槽106、复位弹簧107、第一限位槽108、第二限位槽109、第二限位缺口环110、第一限位缺口环111、第三固定轴112,如图3所示,其中第二固定轴79一端安装在横扶手壳115内壁上,另一端穿出横扶手壳115;如图8所示,两个固定条74侧面上均开有导向t形槽106;两个固定条74关于第二固定轴79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115侧面,且两个固定条74上两个导向t形槽106相对;驱动齿轮113位于横扶手壳115内,且驱动齿轮113安装在第二固定轴79上;驱动齿轮113与驱动齿条28啮合;如图6、7、8所示,第一单向齿轮76外圆面上开有第一限位槽108;如图6、7、8所示,第二单向齿轮81外圆面上开有第二限位槽109;第一单向齿轮76、第二单向齿轮81均安装在穿出固定壳的第二固定轴79上,且第一单向齿轮76靠近固定条74;如图9所示,两个导向t形块92对称安装在l形壳93内壁上;如图4所示,l形壳93通过导向t形块92与导向t形槽106的配合安装在固定条74上;导向t形槽106内安装有复位弹簧107,复位弹簧107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槽106内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块92上;第一支撑板80安装在l形壳93内;如图6、7、8所示,第一固定轴75安装在第一支撑板80上;第二锥齿轮78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一限位缺口环111;第二锥齿轮78安装在第一固定轴75上,且第二锥齿轮78与第一单向齿轮76啮合;第一限位缺口环111上的缺口与第一限位槽108配合;第一锥齿轮77安装在第一固定轴75上,且第一锥齿轮77与第一单向齿轮76配合;如图4所示,第六支撑板100安装在l形壳93内;第三固定轴112安装在第六支撑板100上;第四锥齿轮99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二限位缺口环110;第四锥齿轮99安装在第三固定轴112上,且第四锥齿轮99与第二单向齿轮81啮合;第二限位缺口环110上的缺口与第二限位槽109配合;如图6、7、8所示,第三锥齿轮98安装在第三固定轴112上,且第三锥齿轮98与第二单向齿轮81配合;直齿轮102安装在第三固定轴112上;两个第二支撑板86安装在l形壳93内;第四固定轴105安装在两个第二支撑板86上;第四固定轴105一端通过万向节87与第一固定轴75相连;如图6、7、8所示,第五锥齿轮103安装在第四固定轴105远离万向节87一端,且第五额锥齿轮与直齿轮102啮合;如图6、7、8所示,第四导向轮84位于两个第二支撑板86之间,第四导向轮84安装在第四固定轴105上;如图6、7所示,第五导向轮85通过圆柱销按在l形壳93内;第六导向轮88安装在l形壳93内;如图6、7、8所示,固定绳带52一端安装在第四导向轮84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五导轮与第六导向轮88,且穿出l形壳93;把手板54端面上开有把手槽55;把手板54安装在固定绳带52有一端;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94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115侧面上;如图4所示,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95分别对称安装在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94下端面上;第一导向轮82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95之间;;如图4所示,第二导向轮83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95之间;如图4所示,第三导向轮89通过圆柱销安装在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95之间;细钢丝114一端通过固定块按在把手板54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三导向轮89、第二导向轮83、第一导向轮82安装在l形壳93上;第二锥齿轮78直径是第一锥齿轮77直径2倍;第四锥齿轮99直径是第三锥齿轮98直径2倍;第一锥齿轮77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98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78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99直径的1.2倍。

上述固定绳带52具有弹性;底盘机构5上还安装有电动机20、气泵21、储气箱22;电动机20轴与气泵21轴相连;气泵21通过管道与储气箱22相连;储气箱22通过管道与气动马达25相连;油门感应板23安装在油门踏板上;刹车感应板24安装在刹车踏板上。

上述复位弹簧107为压缩弹簧。

上述第二锥齿轮78通过键安装在第一固定轴75上。

上述驱动齿轮113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二固定轴79上。

上述细钢丝114不具有弹性。

上述细钢丝114一端焊接在l形壳93上。

综上所述:

本发明中车厢1的作用是支撑乘客和座椅3,便于运载乘客;底盘机构5的作用是支撑座椅3、车厢1、扶手机构2;扶手机构2的作用是帮助乘客尽量处于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乘客最舒服的作用。

本发明中收紧把手机构97的作用是自动收紧固定绳带52,帮助乘客可以更好的固定身体,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其中第二固定轴79一端安装在横扶手壳115侧面上,另一端穿出横扶手壳115的作用是固定驱动齿轮113、第一单向齿轮76、第二单向齿轮81;第一单向齿轮76外圆面上开有第一限位槽108的作用是与第二锥齿轮78上所安装的第一限位缺口环111配合限制第二锥齿轮78的运动;第二单向齿轮81外圆面上开有第二限位槽109的作用是与第四锥齿轮99上所安装的第二限位缺口环110配合限制第四锥齿轮99的运动;导向t形槽106内安装有复位弹簧107,复位弹簧107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槽106内端面上,另一端安装在导向t形块92上的作用是便于l形壳9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第一支撑板80安装在l形壳93内的作用是固定第一固定轴75;第一固定轴75安装在第一支撑板80上的作用是固定第二锥齿轮78、第一锥齿轮77;第六支撑板100安装在l形壳93内的作用是固定第三固定轴112;第三固定轴112安装在第六支撑板100上的作用是固定第四锥齿轮99、第三锥齿轮98、直齿轮102;两个第二支撑板86安装在l形壳93内的作用是固定第四固定轴105;第四固定轴105安装在两个第二支撑板86上的作用是固定第五锥齿轮103、第四导向轮84;第四固定轴105一端通过万向节87与第一固定轴75相连的作用是将第一固定轴75上的运动传递到第四固定轴105上;固定绳带52一端安装在第四导向轮84上,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五导轮与第六导向轮88,且穿出l形壳93的作用是安装把手板54;把手板54端面上开有把手槽55的作用是便于乘客抓紧把手板54;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94对称安装在横扶手壳115侧面上;两个第二l形固定板95分别对称安装在两个第一l形固定板94下端面上的作用是固定第一导向轮82、第二导向轮83、第三导向轮89。

具体实施方式为,如图5所示,当公交车司机急加速时会深踩油门踏板,此时的油门感应板23将会将信息传递到气动马达25上,气动马达25将会驱动变速箱26运动,变速箱26将会驱动推动齿轮31运动,推动齿轮31将会沿t形条29运动;运动的t形条29将会带动驱动齿轮113运动;驱动齿轮113将会驱动第二固定轴79运动;第二固定轴79将会驱动第一单向齿轮76运动;此时如果乘客手握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小时,乘客还没来得及握紧把手板54;第一单向齿轮76将会驱动第二锥齿轮78运动,此时的第一限位槽108将会将第一限位缺口环111上的缺口驱动进第一限位槽108内,此时的第一限位缺口环111将会与第一限位槽108配合;所以当乘客发现没有握紧把手板54,而想要用力握紧把手板54并给把手板54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l形壳93将不会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一单向齿轮76只会和第二锥齿轮78啮合,而不会和第一锥齿轮77啮合;由于第二锥齿轮78是第一锥齿轮77直径的2倍,所以如果第一单向齿轮76和第一锥齿轮77啮合时第一固定轴75运动的速度将是与第二锥齿轮78啮合时的2倍;经过万向节87的传递运动;第四固定轴105上的运动将会旋转的更快,从而使得固定绳带52将会快速被收紧,但是此时的乘客握紧把手板54的力还小,把手板54将会非常容易从乘客的手中脱离,没有了把手板54的辅助支撑,乘客将会非常容易倾倒,把手板54的作用将会失去;当乘客握紧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大时,乘客给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大,经过细钢丝114的传递作用,将会给l形壳93一个横向作用力,从而使得l形壳93上的导向t形块92将会沿固定条74上所开的导向t形槽106运动;运动的l形壳93将会带动安装在l形壳93内的第一锥齿轮77运动;此时的第二锥齿轮78上的第一限位缺口环111将会顺利经过第一单向齿轮76,且此时的第一单向齿轮76将会与第一锥齿轮77啮合;第一锥齿轮77将会依次带动第一固定轴75、万向节87、第四固定轴105、第四导向轮84、固定绳带52运动,由于第一锥齿轮77的直径是第二锥齿轮78直径的1/2倍,所以此时的第四导向轮84将会带动固定绳带52快速被收紧,从而使得乘客可以刚好的维持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固定绳带52具有弹性的作用是便于细钢丝114可以拉动l形壳93运动;当公交车司机急减速时会深踩刹车踏板,此时的刹车感应板24将会将信息传递到气动马达25上,气动马达25将会驱动变速箱26运动,变速箱26将会驱动推动齿轮31运动,推动齿轮31将会沿t形条29运动;运动的t形条29将会带动驱动齿轮113运动;驱动齿轮113将会驱动第二固定轴79运动;第二固定轴79将会驱动第二单向齿轮81运动;此时如果乘客手握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小时,乘客还没来得及握紧把手板54;第二单向齿轮81将会驱动第四锥齿轮99运动,此时的第二限位槽109将会将第二限位缺口环110上的缺口驱动进第二限位槽109内,此时的第二限位缺口环110将会与第二限位槽109配合;所以当乘客发现没有握紧把手板54,而想要用力握紧把手板54并给把手板54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时,l形壳93将不会运动;所以此时的第二单向齿轮81只会和第四锥齿轮99啮合,而不会和第三锥齿轮98啮合;由于第四锥齿轮99是第三锥齿轮98直径的2倍,所以如果第二单向齿轮81和第三锥齿轮98啮合时第二固定轴79运动的速度将是与第四锥齿轮99啮合时的2倍;经过直齿轮102与第五锥齿轮103的传递运动;第四固定轴105上的运动将会旋转的更快,从而使得固定绳带52将会快速被收紧,但是此时的乘客握紧把手板54的力还小,把手板54将会非常容易从乘客的手中脱离,没有了把手板54的辅助支撑,乘客将会非常容易倾倒,把手板54的作用将会失去;当乘客握紧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大时,乘客给把手板54的作用力较大,经过细钢丝114的传递作用,将会给l形壳93一个横向作用力,从而使得l形壳93上的导向t形块92将会沿固定条74上所开的导向t形槽106运动;运动的l形壳93将会带动安装在l形壳93内的第三锥齿轮98运动;此时的第四锥齿轮99上的第二限位缺口环110将会顺利经过第二单向齿轮81,且此时的第二单向齿轮81将会与第三锥齿轮98啮合;第三锥齿轮98将会依次带动第三固定轴112、直齿轮102、第五锥齿轮103、第四固定轴105、第四导向轮84、固定绳带52运动,由于第三锥齿轮98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99直径的1/2倍,所以此时的第四导向轮84将会带动固定绳带52快速被收紧,从而使得乘客可以改好的维持直立状态,从而达到使得乘客更加舒服的作用;第一锥齿轮77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98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78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99直径的1.2倍的作用是在使用过程中,公交车司机一般在深踩油门踏板的次数比较少,而深踩刹车踏板的次数较多,所以当刹车时固定绳带52应该更快速的被收紧,而第一锥齿轮77的直径是第三锥齿轮98直径的1.2倍;第二锥齿轮78的直径是第四锥齿轮99直径的1.2倍的作用刚好可以满足此要求,同时使用齿轮的直径大小即速比来实现固定绳带52收紧速度可以更加可靠地驱动气动马达25,因为空气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影响气动马达25的灵敏度;电动机20的作用是驱动气泵21;气泵21的作用是维持储气箱22内的空气压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