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5502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挂车牵引机构,具体涉及一种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挂车与拖车之间是通过牵引钩连接来实现连接而前行的。常见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见图1,包括;包含牵引钩体10和由牵引钩体10的后端地径向垂直向外延伸的颈部11,以及由颈部11的后端轴向向后延伸的直径小于牵引钩体10的轴杆9的整体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牵引钩1,包含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设有轴向通孔21的固定套20,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碟簧50,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挡圈5,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外径大于挡圈5的外径、设有轴向装配孔61的锁紧件6;其固定套20、碟簧50、挡圈5和锁紧件6由前至后依次相互紧靠地套装于轴杆9上;固定套20的前端与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贴合,其轴向通孔21与轴杆9紧密配合。这种结构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其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与固定套20的前端贴合,二者间无其它可弹性变形的零件作缓冲,且碟簧50被挡圈5及锁紧件6锁紧后,整个牵引钩1的轴杆9上所套装的固定套20、碟簧50和挡圈5及锁紧件6均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它们由前至后依次相互刚性紧靠。于是,当挂车行进在凹凸颠跛路面上、牵引钩1的颈部11在受到牵引钩体10的前拉力及其反作用力的同时,还会随着路面的颠跛程度承受来自上下前后等各个方向的、时大时小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由于碟簧50只能在轴向上有一定减振作用,其它方向基本上不能减振;其前端与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贴合的固定套20也不能吸收并释放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即无应力释放空间。因而,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与固定套20的前端会受到振动交变应力的反复冲击,容易导致牵引钩1的颈部11折弯、断裂,使挂车与拖车失去连接,无法行进,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包括;包含牵引钩体和由牵引钩体的后端径向垂直向外延伸的颈部,以及由颈部的后端轴向向后延伸的直径小于牵引钩体的轴杆的整体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牵引钩,包含设有轴向通孔的由金属材料制的固定套,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挡圈,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设有轴向装配孔的锁紧件,其特征是: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前减振套和内减振套,

所述前减振套包括包含前部分和后部分且前部分的外径大于后部分的外径的前减振套体,所述前减振套体上设有轴向连接孔,

所述内减振套的包括外径大于前减振套的前部分的外径的内减振套体,所述内减振套体上设有轴向安装孔,

所述固定套包括其轴向通孔的孔径和轴向长度与内减振套的外径和轴向长度相适配的固定套体,以及由固定套体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其前轴向通孔的孔径和轴向长度与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上的后部分的外径和轴向长度相适配的前固定套体,

所述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挡圈和锁紧件分别通过轴向连接孔、轴向安装孔及轴向装配孔由前至后依次紧靠地套装于牵引钩的轴杆上,且前减振套体的前端与牵引钩的牵引钩体的颈部的后端贴合,

所述固定套的固定套体和前固定套体分别通过轴向通孔及前轴向通孔套装于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及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的后部分上。

进一步地,所述挡圈的外径大于锁紧件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前减振套由弹性橡胶或者弹性尼龙或者聚氨酯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内减振套由弹性橡胶或者弹性尼龙或者聚氨酯制成。

本发明包含如下有益效果;

当挂车行进在凹凸颠跛路面上、牵引钩的颈部就会在受到牵引钩体的前拉力及其反作用力的同时,还会随着路面的颠跛程度承受来自上下前后等各个方向的、时大时小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由于在本发明中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和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前后相靠地间隙套装于轴杆且前减振套体的前端与牵引钩的牵引钩体的颈部的后端贴合。于是,牵引钩的颈部的后端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就会传递给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的前端,并由前减振套体的后端传递给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进而被弹性材料制成的前减振套和内减振套所吸收、化解。这样,牵引钩的颈部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就被减小、释放。因而,牵引钩的颈部就不容易折弯、断裂,从而能够保证挂车行进在凹凸颠跛路面上,挂车与拖车也会牢固连接,正常行进,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

在上述过程中,固定套和锁紧件能够使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和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有效地套装于轴杆上并使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的前端与牵引钩的颈部的后端、前减振套的前减振套体的后端与内减振套的内减振套体的前端紧密贴合,保证前减振套和内减振套对牵引钩的颈部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见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的牵引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至图5,本发明的挂车牵引钩减振结构,包括;包含牵引钩体10和由牵引钩体10的后端径向垂直向外延伸的颈部11,以及由颈部11的后端轴向向后延伸的直径小于牵引钩体10的轴杆9的整体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牵引钩1,包含设有轴向通孔21的由金属材料制的固定套2,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挡圈5,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设有轴向装配孔61的锁紧件6。由图2至图5可见,本发明还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前减振套4和内减振套3,所述前减振套4包括包含前部分41和后部分42且前部分41的外径大于后部分42的外径的前减振套体40,所述前减振套体40上设有轴向连接孔43,所述内减振套3包括外径大于前减振套4的前部分41的外径的内减振套体30,所述内减振套体30上设有轴向安装孔31,所述固定套2包括其轴向通孔21的孔径和轴向长度与内减振套3的外径和轴向长度相适配的固定套体20,以及由固定套体20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其前轴向通孔23的孔径和轴向长度与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上的后部分42的外径和轴向长度相适配的前固定套体22,所述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挡圈5和锁紧件6分别通过轴向连接孔43、轴向安装孔31及轴向装配孔61由前至后依次紧靠地套装于牵引钩1的轴杆9上,且前减振套体40的前端与牵引钩1的牵引钩体10的颈部11的后端贴合,所述固定套2的固定套体20和前固定套体22分别通过轴向通孔21及前轴向通孔23套装于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及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的后部分42上。这样一来,当挂车行进在凹凸颠跛路面上、牵引钩1的颈部11在受到牵引钩体10的前拉力及其反作用力的同时,还会随着路面的颠跛程度承受来自上下前后等各个方向的、时大时小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由于在本发明中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和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前后相靠地间隙套装于轴杆9且前减振套体40的前端与牵引钩1的牵引钩体10的颈部11的后端贴合。于是,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就会传递给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的前端,并由前减振套体40的后端传递给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进而被弹性材料制成的前减振套4和内减振套3所吸收、化解。这样,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就被减小、释放。因而,牵引钩1的颈部11就不容易折弯、断裂,从而能够保证挂车行进在凹凸颠跛路面上时,挂车与拖车也会牢固连接,正常行进,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好。

在上述过程中,固定套2和锁紧件6能够使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和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有效地套装于轴杆9上并使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的前端与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前减振套4的前减振套体40的后端与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的前端紧密贴合,保证前减振套4和内减振套3对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

优选地,所述挡圈5的外径大于锁紧件6的外径。这使得挡圈5的前端与内减振套3的内减振套体30相紧靠的面积得到增大,从而保证了前减振套4和内减振套3对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

优选地,所述前减振套4由弹性橡胶制成。这使得前减振套4对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所述前减振套4也可以由或者弹性尼龙或者聚氨酯制成。这同样使得前减振套4对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

优选地,所述内减振套3由弹性橡胶制成。这使得内减振套3对前减振套4所传递的牵引钩1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所述内减振套3也可以由或者弹性尼龙或者聚氨酯制成。这同样使得内减振套3对前减振套4所传递的牵引钩的颈部11的后端所受到的振动冲击交变应力能够更好地进行吸收、化解、减小和释放。

上面结合附图对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