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063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14-080169(jp2014-080169a)中描述的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中,具有侧气囊(侧气囊具有向前展开的气囊和向内充气的气囊)和充气机的气囊模块布置在座椅靠背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类似地,在美国专利no.8939464中描述的座椅靠背中,包括气囊(侧气囊)和充气机的气囊模块布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技术实现要素:

如上所述,与气囊模块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构型相比,在气囊模块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构型中,气囊模块与就坐乘员之间的距离较短。此外,在侧气囊的充气及展开期间,就坐乘员在早期阶段接收来自侧框架的反作用力。因此,可以在侧面碰撞时在早期阶段约束就坐乘员。

然而,例如,在具有宽度尺寸较小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中,当充气机(气体发生装置)布置在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时,可能存在气体发生装置和就坐乘员的躯干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在该构型中,当就坐乘员由于由车辆的后方碰撞引起的撞击而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移动时,存在就坐乘员的躯干可能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的可能性(经由座椅靠背垫等抵接气体发生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侧气囊设备能够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甚至在气体发生装置和就坐乘员的躯干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弹簧、侧气囊和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右侧框架与左侧框架之间,座椅靠背弹簧包括线构件和板构件,线构件包括桥接在上框架与下框架之间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板构件附接至线构件,并且座椅靠背弹簧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构造成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并且,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所述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以及该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

上述三维人体模型是美国sae标准中的saej826中规定的sae3dm。

根据第一方面,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在就坐乘员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也就是说,在就坐乘员具有与am50相同的体形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就坐乘员的躯干重叠。

此处,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当具有与am50相同体形的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移动同时压缩座椅靠背垫、并且该相对运动由座椅靠背弹簧的右侧弹簧部和左侧弹簧部限制时,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就坐乘员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和就坐乘员的在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根据第一方面,可以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贮存在侧气囊中。侧气囊可以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中:在所述状态下,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一个侧框架并且侧气囊的位于一个侧框架的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附接至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气体发生装置贮存在侧气囊中。侧气囊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中:在所述状态下,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一个侧框架并且侧气囊的位于一个侧框架的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也就是说,由于侧气囊的一部分折叠在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可以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处于贮存状态的侧气囊。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包括筒型充气机和保持器,充气机布置成使得充气机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保持器形成为使得保持器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的矩形管状,充气机插入到保持器中,并且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拐角部段中拐角r。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包括在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具有矩形管状的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也就是就坐乘员侧)的拐角部段中的拐角r。因此,与拐角部段中没有设定拐角r相比,拐角部段布置成朝向座椅后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移回。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保持器(气体发生装置)。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拐角r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可以形成为弧形,该弧形朝向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凸出。拐角r可以形成为比保持器的其它三个拐角部段更靠近保持器的中心侧。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包括侧壁部、前凸缘部和后凸缘部,其中,侧壁部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后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可以比前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更大,在侧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肋,并且在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朝向座椅前侧突出的肋,并且侧框架可以布置成使得后凸缘部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可以是距臀点150mm至300mm的范围。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侧气囊可以形成为单袋本体并且包括将袋本体分隔成前室和后室的栓带。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弹簧、侧气囊和气体发生装置,其中,座椅靠背框架包括右侧框架、左侧框架、上框架和下框架,座椅靠背弹簧布置在右侧框架与左侧框架之间、由座椅靠背框架支承、并且从座椅后侧支承座椅靠背垫;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构造成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在就坐乘员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并且,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座椅靠背弹簧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该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向侧气囊供给充气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附接至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中的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一个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在就坐乘员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也就是说,在就坐乘员具有与am50相同的体形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就坐乘员的躯干重叠。

此处,在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该假想线与座椅靠背弹簧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当具有与am50相同体形的就坐乘员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朝向座椅后侧移动同时压缩座椅靠背垫、并且该相对运动由座椅靠背弹簧限制时,气体发生装置位于就坐乘员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就坐乘员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根据第二方面,可以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贮存在侧气囊中。侧气囊可以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中:在该状态下,侧气囊从座椅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一个侧框架并且侧气囊的位于一个侧框架的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气体发生装置可以包括筒型充气机和保持器,充气机布置成使得充气机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保持器形成为使得保持器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的上下方向对准的矩形管状,充气机插入到保持器中,并且保持器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拐角部段中的拐角r。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拐角r可以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形成为弧形,该弧形朝向座椅前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凸出。拐角r可以形成为比保持器的其它三个拐角部段更靠近保持器的中心侧。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中的每一者均可以包括侧壁部、前凸缘部和后凸缘部,其中,侧壁部在座椅靠背的平面截面图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前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后凸缘部从侧壁部的后端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可以比前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尺寸更大,在侧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肋,并且在后凸缘部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可以形成有朝向座椅前侧突出的肋,并且侧框架可以布置成使得后凸缘部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重叠。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可以是距臀点150mm至300mm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中,可以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甚至在气体发生装置和就坐乘员的躯干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在设置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中侧气囊完成充气及展开的状态的示意侧视图;

图2是示出了沿着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开截面的放大的截面视图并且是示出了座椅靠背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的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2的座椅靠背的一部分的放大的平面截面视图并且是示出了侧气囊的贮存状态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附接有座椅靠背弹簧的座椅靠背框架的前视图;以及

图5是对应于图3的平面截面视图并且是示出了与三维人体模型的背板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假想线与右侧弹簧部和右侧弹簧部接触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5对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10(以下简称为车辆座椅10)进行描述。在各图中适当地绘出的箭头fr、up、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向前方向(前进方向)、向上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向外方向。在下文中,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在简单地使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提供描述的情况下,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向前和向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左和向右方向以及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向上和向下。在各图中,从便于观察附图的观点出发可能存在省略了一些附图标记的情况。

车辆座椅10的整体构型

首先,将对车辆座椅10的示意构型的概况进行描述,之后将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气囊设备50的构型进行描述。如图1中所示,车辆座椅10包括座垫14、以可斜靠的方式连接至座垫14的后端部部分的座椅靠背16和连接至座椅靠背16的上端部部分的头枕18。在车辆座椅10中,侧气囊设备50安装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部部分(侧支承部)16a中。车辆座椅10例如是左驾驶车辆的驾驶员座椅或右驾驶车辆的乘客座椅,并且车辆座椅10布置在车厢中的左侧。车辆座椅1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车辆的上下方向一致。在车辆座椅10布置在车厢中的右侧的情况下,车辆座椅10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构型对称的构型。

在图1中,碰撞试验用的假人p代替实际乘员坐在车辆座椅10上。在图2中,假人p的胸部c由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假人p是国际标准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的am50(百分之五十的美国男性)。假人p按照侧面碰撞测试方法中规定的就座方式坐在车辆座椅10上。座椅靠背16相对于车辆的前后位置和座椅靠背16相对于座垫14的倾斜角度是与上述就坐方法对应的调节的基准设定位置。

六个肋状件r1、r2、r3、r4、r5和r6设置在假人p的躯干上。可能会存在肋状件r1、r2、r3、r4、r5和r6从顶部顺序地被称为“肩部肋状件r1”、“上胸部肋状件r2”、“中胸部肋状件r3”、“下胸部肋状件r4”、“上腹部肋状件r5”和“下腹部肋状件r6”的情况。肩部肋状件r1设置在假人p的肩部s上。上胸部肋状件r2、中胸部肋状件r3和下胸部肋状件r4设置在假人p的胸部c上。上腹部肋状件r5和下腹部肋状件r6设置在假人p的腹部b上。下文中,可能存在假人p被称为“就座乘员p”的情况。

另外,在图3中,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臀点人体模型)3dm的背板bp由代表背板bp的截面的外形(轮廓)的双点划线表示。三维人体模型3dm是在美国sae标准中的saej826中规定的sae3dm。

如图1至图4中所示,车辆座椅10的座椅靠背16包括座椅靠背框架20、附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0的座椅靠背弹簧30、覆盖座椅靠背框架20的座椅靠背垫36(图3和图5之外的图中未示出)以及覆盖座椅靠背垫36的座椅靠背外皮38(图4中未示出)。

座椅靠背框架20例如由金属形成并形成座椅靠背16的框架。如图2和图4中所示,座椅靠背框架20包括作为右侧框架和左侧框架的外侧框架22和内侧框架24。外侧框架22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侧部部分16a中沿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延伸。内侧框架24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上的侧部部分(侧支承部)16b中沿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如图4中所示,座椅靠背框架20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外侧框架22的上端部部分和内侧框架24的上端部部分的上框架26、沿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外侧框架22的下端部部分和内侧框架24的下端部部分的下框架28。外侧框架22对应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侧框架”。在下面的描述中,侧部部分16a指的是“外侧部分16a”。

如图3中所示,外侧框架22包括在座椅靠背16的平面截面图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侧壁部22a、从侧壁部22a的前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的前凸缘部22b、以及从侧壁部22a的后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延伸的后凸缘部22c。后凸缘部22c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设定成比前凸缘部22b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更大,并且外侧框架22在座椅靠背16的平面截面图中呈大致l形形状。在侧壁部2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沿座椅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肋,并且在后凸缘部22c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朝向座椅前侧突出的肋。外侧框架22布置成使得后凸缘部22c的一部分(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上的部分)与三维人体模型3dm的背板bp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并且外侧框架22与就座乘员p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窄。内侧框架24具有相同的构型,只是内侧框架24形成为与外侧框架22对称的形状。

图2至图4中示出的座椅靠背弹簧30布置在外侧框架22与内侧框架24之间,并且座椅靠背弹簧30由附接至座椅靠背框架20的线构件32和附接至线构件32的板构件34构成。例如,线构件32通过使金属线材弯曲而形成并且桥接在上框架26与下框架28之间。线构件32由下弹簧部32c和一对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构成,所述一对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沿上下方向延伸,下弹簧部32c沿座椅宽度方向连接右侧弹簧部32b的下端部部分和左侧弹簧部32a的下端部部分。下弹簧部32c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固定至下框架28,并且右侧弹簧部32b的上端部部分和左侧弹簧部32a的上端部部分固定至上框架26,使得右侧弹簧部32b和左侧弹簧部32a桥接在上框架26与下框架28之间。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阀车辆上下方向中央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弯曲成凸形形状。例如,板构件34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成形来形成,并且板构件34以板厚度方向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对准的姿势附接至线构件32的座椅前侧。

图3中示出的座椅靠背垫36由泡沫本体比如聚氨酯泡沫形成,并且座椅靠背垫36形成座椅靠背16的缓冲材料。座椅靠背垫36包括垫中央部36a和设置在垫中央部36a的右侧和左侧两者上的一对右及左垫侧部36b(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上的垫侧部36b未示出)。垫中央部36a设置在座椅靠背16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并由座椅靠背弹簧30在座椅后侧支承。右垫侧部和左垫侧部36b形成为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大致c形形状、并且在其中容纳外侧框架22和内侧框架24。垫侧部36b相对于垫中央部36a朝向座椅前侧突出并且具有确保就座乘员p的侧向支承性能的形状。

图3中示出的座椅靠背外皮38由例如布、皮革或合成革形成,并且座椅靠背外皮38形成座椅靠背16的外皮。座椅靠背外皮38具有前外皮40、前侧外皮42和后侧外皮44,前外皮40从座椅前侧覆盖垫中央部36a、前侧外皮42从座椅前侧覆盖垫侧部36b,后侧外皮44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和座椅后侧覆盖垫侧部36b并且从座椅后侧覆盖垫中央部36a。前侧外皮42在缝合部t1处缝合至前外皮40并且在缝合部t2处缝合至后侧外皮44。前侧外皮42和后侧外皮44的缝合部t2定位在外侧部分16a的前边缘部16a1(所谓的“竖框部分”)附近。缝合部t2构造成当稍后描述的侧气囊70充气并展开时与垫侧部36b一起撕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外皮40配置成使得外皮部件40a、40b在比缝合部t1定位成更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缝合部t3处缝合至彼此。

侧气囊设备50的构型

如图1至图3以及图5中所示,侧气囊设备50包括单个气体发生装置54(图4中未示出)和单个侧气囊70,单个气体发生装置54安装在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单个侧气囊70接收来自气体发生装置54的充气气体以充气并展开。气体发生装置54和侧气囊70通常用作图3和图5中所示的气囊模块52并贮存在外侧部分16a中。气囊模块52构造成包括图3和图5中示出的围绕构件82(围绕构件在图3和图5以外的图中未示出)。

气体发生装置54由单个充气机56和单个保持器58(图1中未示出)构成。充气机56和保持器58布置在外侧框架22的侧壁部22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并且布置在后凸缘部22c的座椅前后方向前侧。充气机56是筒型充气机并以圆筒形形状形成。充气机56以充气机56的轴向方向(纵向方向)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对准的姿态布置。充气机56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布置的范围h(见图1)设定成从就坐乘员p的臀点hp起测量的高度为150mm至300mm的范围。

保持器58是也被称为扩散器的构件并且由矩形管状的金属形成。保持器58以保持器58的轴向方向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对准的姿势布置,并且充气机56插入到保持器58中。保持器58具有调整由充气机56产生的气体的功能。在保持器58中,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拐角部段58a中设定有拐角r。拐角部段58a在座椅靠背16的平面截面图中形成弧形——该弧形朝向座椅前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凸出,并且定位成比保持器58的其它三个拐角部段更靠近保持器58的中心(轴线)侧。

一对上双头螺栓、下双头螺栓56a(见图2、图3和图5)从充气机56的外周部朝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双头螺栓56a穿过保持器58和侧壁部22a,并且螺母60被拧到双头螺栓56a中的每个双头螺栓的梢端侧。因此,充气机56与保持器58一起被紧固并固定(所谓的侧向固定)至外侧框架22。上双头螺栓和下双头螺栓56a不限于在充气机56中所设置的上双头螺栓和下双头螺栓56a,并且也可以采用上双头螺栓和下部双头螺栓56a设置在保持器58中的构型。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充气机56借助于压接等固定至保持器58。具有上述构型的气体发生装置54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54的一部分与上述三维人体模型3dm的背板bp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重叠。此外,在保持器58与后凸缘部22c之间设定有具有例如约10mm的车辆前后方向尺寸的间隙,使得便于气囊模块52组装到外侧框架22中。

气体喷射部56b设置在充气机56的下端部部分或上端部部分(此处为上端部部分)处。气体喷射部56b布置在与就座乘员p的胸部c相同的高度。在气体喷射部56b中形成有沿充气机56的周向方向设置的多个气体喷射端口(未示出)。当充气机56启动(操作)时,气体从所述多个气体喷射端口径向喷射。如图1中所示,安装在车辆中的侧面碰撞ecu62电连接至充气机56。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4电连接至侧面碰撞ecu62。侧面碰撞ecu62配置成在基于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输出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启动充气机56。例如,侧面碰撞传感器64配置成包括布置在前侧门或后侧门中的压力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门内传感器)和设置在b柱中的加速度传感器(柱内传感器)。

在用于预测侧面碰撞的碰撞预测传感器(预撞传感器)电连接至侧面碰撞ecu62的情况下,充气机56可以配置成当侧面碰撞ecu62基于来自碰撞预测传感器的信号而预测了侧面碰撞时被启动。作为碰撞预测传感器,例如可以应用能够监测车辆的前方和两侧的毫米波雷达、立体相机和红外激光器中的至少一者。

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中所示,侧气囊70是所谓的前后双室侧气囊并且具有通过作为分隔部的栓带74(分隔壁;分隔布)将单袋本体72分隔成前室70f和后室70r的构型。例如,通过剪切尼龙基或聚酯基布料而形成的两片基布76、78(见图2,附图标记76、78在其它附图中被省略)彼此重叠,并且基布76、78的外周部在缝合部t4(见图2,附图标记76、78、t4在其它附图中被省略)处缝合至彼此,使得袋本体72形成为长形袋状。

袋本体72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描述,并且可以进行适当地改变。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将单张基础织物折叠成两个并缝合外周部来制造袋本体72的构型。此外,例如可以采用使用自动织机进行的中空编织法(所谓的opw法)制造袋本体72的构型。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对于侧气囊70描述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表示在侧气囊70完成充气且展开的状态下的方向,并且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

例如,栓带74通过将与侧气囊70的基布76、78相同的布料剪切成长带形形状而形成。如图2中所示,在栓带74中,一个长边缘端部在缝合部t5处缝合至一个基布76,并且另一长边缘端部在缝合部t6处缝合至另一基布78。栓带74由前后分隔部74a和上下分隔部74b(见图1)构成,并且在沿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在侧气囊70处于充气且展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栓带74形成大致l形形状。

具体地,前后分隔部74a在侧气囊7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中从侧气囊70上边缘部朝向侧气囊70的下部延伸,并且沿侧气囊70的上下方向延伸。上下分隔部74b从前后分隔部74a的下端部朝向侧气囊70的前边缘部延伸,并且上下分隔部74b的前端部部分到达侧气囊70的前边缘部。在栓带74的前后分隔部74a中形成有沿侧气囊70的上下方向设置的多个(此处为三个)连通端口(未示出),并且前室70f和后室70r经由连通端口彼此连通。连通端口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并且可以进行适当地改变。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栓带74用作分隔部的构型,而且也可以采用通过缝合基布76、78形成的缝合部用作分隔部的构型。在这种情况下,缝合部被部分地省略使得形成连通端口。

上述气体发生装置54贮存在后室70r中的后端部部分处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中,并且充气机56的上下双头螺栓56a穿透基布76和外侧框架22的侧壁部22a并且被拧有螺母60。因此,侧气囊70通过使用充气机56(气体发生装置54)紧固并固定至外侧框架22。后室70r中由充气器56产生的气体通过形成在前后分隔部74a中的多个连通端口供给至前室70f。因此,侧气囊70构造成朝向外侧部16a的座椅前侧充气并展开,并且被插置在就座乘员p与车身侧部(未示出)(例如,前侧门的门饰与b柱装饰)之间。

如图1中所示,侧气囊70沿作为其纵向方向的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形成为充气且展开的,并且从外侧沿车辆宽度方向对就坐乘员p的胸部c、腹部b和腰部l进行约束。在侧气囊70的充气且展开状态下,栓带74的前后分隔部74a沿着外侧部分16a的前边缘部16a1在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面向就座乘员p的胸部c和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栓带74的上下分隔部74b从前后分隔部74a的下端部沿着就座乘员p的腰部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因此,通过前后分隔部74a和上下分隔部74b与后室70r分开的前室70f构造成约束就坐乘员p的胸部c的前部部分和腹部b的前部部分,而后室70r构造成约束胸部c的后部部分和腹部b的后部部分以及腰部l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

补充地,后室70r具有用于约束胸部c的后部部分和腹部b的后部部分的胸腹部约束部70r1和用于约束腰部l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的腰部约束部70r2,并且后室70r在沿车辆宽度方向观察充气且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形成为大致l形形状。胸腹部约束部70r1主要在前室70f的车辆后侧、在外侧部分16a内充气并展开并且对从胸部c的后部部分的上端部到腹部b的后部部分的下端部的这些部分进行约束。腰部限制部70r2的约束腰部l的后部部分的后部侧在外侧部16a内充气并展开,并且腰部约束部70r2的约束腰部l的前部部分的前部侧与前室70f一起相对于外侧部16a朝向车辆前侧充气并展开。腰部约束部70r2的前部侧通过上下分隔部74b与前室70f分开并且朝向前室70f的车辆下侧充气并展开。上下分隔部74b在侧气囊70的充气且展开状态下是倾斜的以朝向车辆前侧逐渐下降。此外,后室70r的下边缘部是倾斜的以朝向车辆前侧逐渐上升。因此,腰部约束部70r2的前部侧(用于约束腰部l的前部的部分)在完成充气及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为使得车辆上下方向尺寸朝向车辆前侧减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中所示,侧气囊70在完成充气及展开的状态下的上表面构造成用作具有朝向车辆前侧的下降斜率的倾斜表面70u。具体地,在完成充气及展开的状态下的前室70f的整个上表面和完成充气及展开的状态下的胸腹部约束部70r1的上表面的前部侧用作具有朝向车辆前侧的下降斜率的连续倾斜表面70u。当侧气囊70充气及展开时,倾斜表面70u从车辆后侧按压就坐乘员p的上臂a。因此,实现了上臂a被倾斜表面70u朝向车辆上侧向上推的构型(参照图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上臂a)。

如上所述,具有上述构型的侧气囊70和气体发生装置54通常用作图3和图5中示出的气囊模块52并且贮存在外侧部16a中。在图3和图5中,处于贮存状态的侧气囊70仅由侧气囊70的外形线(轮廓)示意性地示出。贮存状态下的侧气囊70从车辆前侧沿车辆宽度方向跨过外侧框架22,并且包括前室70f的部分被折叠在外侧框架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

也就是说,贮存状态下的侧气囊70由与气体发生装置54一起定位在外侧框架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内贮存部70a、定位在外侧框架2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贮存部70b、以及在外侧框架22的车辆前侧连接内贮存部70a与外贮存部70b的连接部70c构成。贮存状态下的侧气囊70主要被折叠在外贮存部70b中。外贮存部70b通过包括任意波纹管式折叠、卷拢式折叠和竖向折叠在内的折叠方法、或者对这些折叠方法进行适当组合的折叠方法来折叠。

外贮存部70b布置成比内贮存部70a更靠近车辆前侧并且布置成比螺母60更靠近车辆前侧。外贮存部70b的大部分定位成比外侧框架22的前凸缘部22b更靠近车辆前侧。另一方面,内贮存部70a的大部分定位成比前凸缘部22b更靠近车辆后侧。因此,包括处于折叠状态的侧气囊70的气囊模块52沿着前侧外皮42倾斜,其中,前侧外皮42形成外侧部16a在就坐乘客p侧的表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16的平面截面图中,在外侧部16a中贮存的侧气囊70由围绕构件82(见图3,在其它图中未示出)包围。围绕构件82由树脂或浸渍有树脂的布(例如,无纺织物比如毡)形成并且形成为在座椅靠背16的平面截面图中包围贮存状态下的侧气囊70的形状。围绕构件82具有能够保持其自身形状的刚性。

围绕构件82的一个端部82a在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插置在保持器58与侧壁部22a之间,并且充气机56的双头螺栓56a穿透围绕构件82的一个端部82a。围绕构件82的另一端部82b布置在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使得充气机56的双头螺栓56a穿透围绕构件82的另一端部82b并拧有螺母60。因此,围绕构件82与外侧框架22接合(此处,围绕构件82紧固并固定至外侧框架22),并且侧气囊70的折叠状态由围绕构件82保持。

在围绕构件82中,在位于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上的拐角部段中形成有弱部82w。在弱部82w处,例如,围绕构件82的拐角部段形成为局部较薄,并且沿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延伸。弱部82w构造成由于侧气囊70的充气压力而容易断裂(撕开)。由于断裂,围绕构件82的前部侧沿座椅宽度方向分开,从而允许侧气囊70充气并展开。弱部82w不限于形成为围绕构件82的局部较薄的拐角部段,并且能够对弱部82w的构型进行适当地改变。例如,可以采用通过在拐角部段中沿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形成多个狭缝、孔等形成弱部82w的构型。围绕构件82的材料不限于树脂或浸渍有树脂的布,而是可以是柔性片状材料(布、纸等)。

此处,在具有上述构型的车辆座椅10中,当就坐乘员(am50假人)p的躯干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相对于座椅靠背16朝向座椅后侧(车辆后侧)移动的相对运动被座椅靠背弹簧30约束时(此时座椅靠背弹簧30被压缩),气体发生装置54布置在就坐乘员p的躯干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就坐乘员p的躯干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

具体地,上述位置关系是通过以下概念设定的。也就是说,在座椅靠背16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54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见图3和图5)中,在与三维人体模型3dm中的背板bp的截面(见图3)重叠的假想线bp1(图5)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见图5中的假想线bp11)直到假想线bp1与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侧弹簧32b在图3和图5中未示出)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54定位于向后移动的假想线bp11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bp1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中所示,在座椅靠背16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54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气体发生装置54定位成比虚直线vl更靠近座椅后侧,其中,虚直线vl在车辆前侧与外侧框架22的前端部以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弹簧部32a接触。

此外,假想线bp1与图3中示出的背板bp的截面重叠而没有任何偏离,并且假想线bp11通过将假想线bp1在其没有沿座椅上下方向和座椅宽度方向移位的情况下直接朝向座椅后侧移位来绘制。此外,在气体发生装置54的位置在车辆座椅10完成的状态下被确认的情况下,例如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54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中,座椅靠背16和背板bp沿座椅水平方向切割,产生了具有与背板bp的剖开截面相同形状的模型(对应于假想线bp1),并且该模型如上文所述地移位以便确认。

功用和效果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方式的功用和效果进行描述。

在具有上述构型的车辆座椅10中,向侧气囊70供给充气气体的气体发生装置54安装至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在就坐乘员p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3dm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54布置成使得气体发生装置54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3dm的背板bp重叠。也就是说,在就座乘员p具有与am50相同的体形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54的一部分在沿座椅前后方向观察时与就座乘员p的躯干重叠。

此处,在座椅靠背16的处在定位有气体发生装置54的座椅上下方向范围内的平面截面中,在与背板bp的截面重叠的假想线bp1朝向座椅后侧向后移动直到假想线bp1与座椅靠背弹簧30的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接触的情况下,气体发生装置54定位在向后移动的假想线bp11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以及向后移动的假想线bp11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当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就坐乘员p——即am50假人——的躯干相对于座椅靠背16朝向座椅后侧移动同时压缩座椅靠背垫36、并且该相对运动由座椅靠背弹簧30的右侧弹簧部32b、左侧弹簧部32a约束时,气体发生装置54定位在就座乘员p的躯干的座椅前后方向后方和就坐乘客p的躯干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或抑制就座乘员p的躯干沿座椅前后方向干涉气体发生装置54(就座乘员p的躯干经由座椅靠背外皮38和座椅靠背垫36抵接气体发生装置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接至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气体发生装置54贮存在侧气囊70中。侧气囊70以下述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16中:在该状态下,侧气囊70沿座椅宽度方向从座椅前侧跨过外侧框架22,并且侧气囊70的位于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也就是说,侧气囊70的一部分(包括前室70f的前部侧)折叠在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p的躯干相对于座椅靠背16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干涉处于贮存状态的侧气囊70。此外,便于侧气囊70(气囊模块52)安装于在外侧框架22与就坐乘员p之间具有狭窄的间隙的座椅靠背16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在气体发生装置54中的具有矩形管状的保持器58具有设定在座椅前侧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即,就坐乘员p侧)的拐角部段58a中的拐角r。因此,与拐角部段58a中没有设定拐角r的情况相比,拐角部段58a布置成朝向座椅后侧和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移回。因此,能够在车辆发生后方碰撞时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就坐乘员p的躯干相对于座椅靠背16朝向座椅后侧的移动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干涉保持器58(气体发生装置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侧面碰撞ecu62基于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输出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附接至外侧框架22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充气机56被操作。侧气囊70的贮存有充气机56的后室70r通过外侧框架22在接收沿车辆宽度方向朝向中央侧的反作用力的同时相比于前室70f以更高的压力更早地充气并展开,使得就座乘员p被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按压(见图2中的箭头f)。因此,就座乘员p能够在早期阶段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就坐乘员p是am50的三维人体模型3dm的情况下,外侧框架22布置成使得外侧框架22的一部分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与三维人体模型3dm的背板bp重叠。因此,外侧框架22布置成靠近就坐乘员p。此外,如上所述,气体发生装置54附接至外侧框架22的布置成靠近就坐乘客p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并且气体发生装置54贮存在侧气囊70的后室70r中。因此,允许后室70r在靠近就座乘员p的距离处在更高的压力下及早地充气及展开,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就座乘员p通过后室70r而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移动的时间。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气囊70构造成以侧气囊70从车辆前侧沿座椅宽度方向跨过外侧框架22并且侧气囊70的位于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方的部分被折叠的状态贮存在座椅靠背16中,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将折叠的侧气囊70贮存在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构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发生装置54构造成附接至外侧框架2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而是气体发生装置54可以构造成附接至内侧框架24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应用于气囊模块52附接至内侧框架24的车辆座椅(具有安装在其中的所谓的远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弹簧30构造成包括线构件32和板构件34,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而是可以对座椅靠背弹簧30的构型进行适当地改变。例如,座椅靠背弹簧30可以被称为弹簧垫、平坦垫等或者可以由树脂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完成充气和展开的状态下的前室70f构造成约束就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部部分和腹部b的前部部分,并且处于完成充气和展开状态下的后室70r构造成约束就坐乘客p的胸部c的后部部分和腹部b的后部部分以及腰部l的前部部分和后部部分,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改变就坐乘员p的由前室70f和后室70r约束的约束点、以及前室70f的形状和后室70r的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气囊70是前后两室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并且侧气囊70可以是单室型或三室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气体喷射部56b设置在充气机56的上端部处的构型,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采用气体喷射部56b设置在充气机56的下端部处的构型。在这种情况下,气体喷射部56b布置在座椅靠背框架20的下端部(连接至座垫框架(未示出)的部分)附近。因此,可以减少座椅靠背框架20在气体从气体喷射部56b喷射时的挠曲。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情况下以各种修改来实现。本发明的范围当然不限于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