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9240发布日期:2018-12-08 05:3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构造成通过应用辅助安全气囊垫的单独的气囊垫,在发生车辆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减少对乘客的伤害。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设置有在驾驶员座位前方设置的方向盘以使车轮转向,在方向盘中设置有向驾驶员展开的安全气囊装置,用以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保护驾驶员。

这样的安全气囊装置构造成在驾驶员的头部或胸部接触方向盘之前,在方向盘和驾驶员之间展开,防止驾驶员的头部或胸部与方向盘碰撞。

此外,为了保护乘客,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展开的乘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顶板安全气囊等设置在车辆中的不同位置。

最近,为了乘客的安全颁布了各种规定。必须保护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倾斜15°的乘客。此外,即使当乘客和安全气囊彼此距离较远时发生车辆碰撞,乘客也需要能够被保护。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符合这种规定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

公开于本发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构造成提供用于应对车辆碰撞情况的安全气囊的同时最小化展开安全气囊垫所花费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其包括:第一充气装置和第二充气装置,其构造成提供充气气体;主气囊垫,所述主气囊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充气装置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工作时沿乘客方向展开;副气囊垫,所述副气囊垫构造成与所述第二充气装置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工作时,沿着所述主气囊垫的第一侧表面展开,并且前部弯曲,以沿着所述主气囊垫的前表面展开,以在所述主气囊垫的第一侧表面和前表面处与所述主气囊垫重叠展开;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构造成当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情况时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工作以展开所述主气囊垫,以及当检测到车辆碰撞为预定的或更大的角度的斜向碰撞时,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工作以展开所述主气囊垫和所述副气囊垫。

所述主气囊垫和所述副气囊垫分别可以独立地与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二充气装置连接。

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可以安装在单个安全气囊壳体内部。

所述副气囊垫可以包括:通道部分,所述通道部分构造成通过被供应来自所述第二充气装置的充气气体,而沿着所述主气囊垫的第一侧表面展开,与所述主气囊垫的第一侧表面重叠;以及承载部分,所述承载部分构造成从所述通道部分的前端延伸以被供应充气气体,并且与所述主气囊垫的前表面重叠展开。

在所述通道部分联接到所述主气囊垫的第一侧表面的罩,且所述承载部分联接到所述主气囊垫的前表面的罩的状态下,所述副气囊垫可以安装在安全气囊壳体中。

所述副气囊垫的通道部分可以形成“h”字形,并且可以包括:上腔室,所述上腔室构造成连接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和在所述主气囊垫的上部的所述承载部分之间;下腔室,所述下腔室构造成连接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和在所述主气囊垫的下部的所述承载部分之间;以及连接腔室,所述连接腔室构造成连接在所述上腔室和所述下腔室之间。

所述副气囊垫的通道部分可以包括:突出腔室,所述突出腔室构造成形成圆形或矩形形状,以在连接至所述第二充气装置从而被展开时,在所述主气囊垫的一侧方向上突出;以及传输腔室,所述传输腔室构造成围绕所述突出腔室的周围,并且连接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和所述承载部分之间。

所述副气囊垫的通道部分可以连接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和所述承载部分之间,并且可以形成z字形,以经过所述主气囊垫的一个侧表面的上部和下部。

所述副气囊垫的通道部分可以连接在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和所述承载部分之间,并且在展开时可以形成沿所述主气囊垫的一侧方向上突出的圆形或矩形形状。

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可以包括:传输腔室,所述传输腔室构造成具有沿所述主气囊垫的宽度方向上的空气流;以及多个支撑腔室,所述支撑腔室构造成从所述传输腔室沿传输腔室的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在彼此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形成。

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可以形成为,其中在所述主气囊垫的前表面突出的高度随着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靠近所述主气囊垫的另一侧而逐渐降低。

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可以设置有扩散器,所述扩散器构造成在与所述通道部分连通的位置处沿突出方向支撑所述承载部分,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构造成将充气气体分配到所述承载部分中。

所述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可以设置有单向通风口,所述单向通风口在与所述通道部分连接的位置处形成,并且使充气气体仅以从所述通道部分向所述承载部分的方向移动。

所述主气囊垫可以设置有主动通风口,所述主动通风口构造成选择性地将内部体积与外部体积连通。

当检测到小于预定角度的前方碰撞时,只要车速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速度并且乘客系上安全带,所述控制器可以控制所述主动通风口打开。

当检测到小于预定角度的前方碰撞,在车速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速度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器可以使所述第一充气装置和所述第二充气装置工作。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围绕主气囊垫的前表面和一个侧表面的副气囊垫与主气囊垫一起展开,其中通过增加安全气囊的侧支撑力同时在碰撞早期阶段限制乘客,可以改善安全气囊的乘客保护能力。

此外,主气囊垫和副气囊垫分别由不同的充气装置展开,其中可以防止由于气囊垫的体积增加而导致的展开性能变差。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

图3、图4、图5和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通道部分的侧视图;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承载部分的俯视图。

图8是显示在图7中显示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承载部分的正视图;

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承载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详细显示从上方观察在图9中显示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的横截面视图;以及

图11是详细显示从上方观察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的横截面视图。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附图标记涉及本发明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具体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具体实施方案。

图1和图2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其构造成提供充气气体;主气囊垫40,该主气囊垫40与第一充气装置20连接,并且在第一充气装置20工作时沿乘客方向展开;副气囊垫50,该副气囊垫50构造成与第二充气装置30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时沿着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展开,并且副气囊垫50的前部弯曲以沿着主气囊垫40的前表面展开,并且构造成在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和前表面处与主气囊垫40重叠展开;以及控制器90,控制器90构造成当检测到车辆的碰撞情况时第一充气装置20工作以展开主气囊垫40,以及当检测到车辆碰撞为预定的或更大的角度的斜向碰撞时,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以展开主气囊垫40和副气囊垫50。

为了便于理解,将基于对乘客安全气囊(pab)的应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然而,由于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驾驶员座位安全气囊或者后排座位的安全气囊,而不应解释为限于特定座位的安全气囊。此外,控制器90可以是负责安全气囊控制的安全气囊控制器(acu)。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主气囊垫40和副气囊垫50分别独立地与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连接。

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充气装置20的工作,展开主气囊垫40,并且因此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所有情况下其沿乘客方向展开,用以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保护乘客。

同时,在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副气囊垫50构造成通过与第一充气装置20分开设置的第二充气装置30的工作而展开,并且当车辆以等于或大于预定角度的角度斜向碰撞时,通过控制器90展开。

当副气囊垫50由第二充气装置30展开时,副气囊垫50沿着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和前表面展开,以与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和前表面重叠,在早期阶段限制和保护乘客,并且确保主气囊垫40的侧支撑力。

这里,就乘客安全气囊(pab)而言,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是指面向车门饰板的一侧。因此,副气囊垫50在主气囊垫40和门饰板之间展开,其中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副气囊垫50可以防止主气囊垫40在主气囊垫40和门饰板之间的区域中转动,确保主气囊垫40的侧支撑力。此外,可以防止由于斜向碰撞而使乘客的头部靠向主气囊垫40和门饰板之间的区域,将防震垫撞击到侧窗的现象。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控制器90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充气装置20无条件地展开主气囊垫40,并且仅在发生斜向碰撞的情况下,通过选择性地使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将副气囊垫50展开。因此,这可以防止在车辆正面碰撞的情况下,由于副气囊垫50的不必要的展开导致的部件更换成本增加。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可以安装在单个安全气囊壳体10内部。

也就是说,主气囊垫40和副气囊垫50折叠并存储在安全气囊壳体10中,并且分别构造成通过第一充气装置20或第二充气装置30的工作而被选择性地展开,从而最小化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体积包装。此时,在安全气囊壳体10中第二充气装置30设置在比第一充气装置20更靠近门饰板的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副气囊垫50可以包括:通道部分55,该通道部分55构造成被供应来自第二充气装置30的充气气体,并且沿着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展开,与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重叠;以及承载部分53,该承载部分53构造成从通道部分55的前部延伸以被供应充气气体,并且与主气囊垫40的前表面重叠展开。

因此,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与主气囊垫40的前表面重叠以接触乘客的头部,从而限制乘客的头部。通道部分55防止乘客的头部转动,同时设置为用于将第二充气装置30的充气气体供应到承载部分53的通道,并确保主气囊垫40的侧支撑力。

副气囊垫50安装在安全气囊壳体10中,其中通道部分55联接到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罩,承载部分53联接到主气囊垫40的前罩。

也就是说,当副气囊垫50和主气囊垫40独立设置时,副气囊垫50和主气囊垫40彼此偏离展开,其中副气囊垫50可能与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和前表面不平稳地的重叠。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副气囊垫50和主气囊垫40构造成彼此联接,其中可以防止副气囊垫50和主气囊垫40彼此偏离的现象。

副气囊垫50可以以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实施。

图3、图4、图5和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通道部分的侧视图,并且显示了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

例如,参照图3,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形成“h”字形,并且可以包括上腔室55a、下腔室55b以及连接腔室55c,该上腔室55a构造成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和在主气囊垫40的上侧的承载部分53之间,该下腔室55b构造成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和在主气囊垫40的下侧的承载部分53之间,该连接腔室55c构造成连接在上腔室55a和下腔室55b之间。

也就是说,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不是仅形成用作简单的充气气体流动通道,而且是形成“h”字形,支撑主气囊垫40的上部、下部和中间部分,确保主气囊垫40的侧支撑力。此外,将充气气体引入承载部分53的通道可以是多样化的,从而以平衡地方式展开承载部分53。

作为另一个示例,参照图4,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可以包括突出腔室55d以及传输腔室55e,该突出腔室55d构造成形成圆形或矩形形状,以在连接第二充气装置30从而被展开时,在主气囊垫40的一侧方向上突出,该传输腔室55e构造成围绕突出腔室55d的周围,并且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和承载部分53之间。

也就是说,突出腔室55d可以形成在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中,以有效地执行副气囊垫50的这样的作用,即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防止乘客移动到主气囊垫40与门饰板之间的区域,与车辆的周边布置碰撞。

此外,由于传输腔室55e围绕突出腔室55d形成,因此传输腔室55e可以构造成经过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的上部和下部,以确保主气囊垫40的侧保护区域和支撑力。

此外,参照图5,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和承载部分53之间,并且可以形成z字形,经过主气囊垫40的一个侧表面的上部和下部。

如上所述的,当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形成z字形时,通道部分55设置为单个通道,其中当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时,副气囊垫50可以快速展开。此外,可以为主气囊垫40的上部和下部提供侧支撑力。

作为另一个示例,参照图6,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连接在第二充气装置30和承载部分53之间,并且在展开时,可以形成沿主气囊垫40的一侧方向上突出的圆形或矩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副气囊垫50的通道部分55形成为向主气囊垫40的一侧突出,构造成将充气气体输送到承载部分53,同时防止乘客受到伤害,所述伤害是由于当乘客的头部移动到主气囊垫40和门饰板之间的区域时与车辆部件的碰撞导致的。

同时,在各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也可以设置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承载部分的俯视图,图8是显示在图7中显示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承载部分的正视图。

参照图7和图8,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可以包括传输腔室53a以及多个支撑腔室53b,该传输腔室53a构造成具有沿主气囊垫40的宽度方向上的空气流,该支撑腔室53b构造成沿传输腔室53a的垂直方向延伸,并且在彼此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形成。

在发生车辆斜向碰撞的情况下,保护乘客的主要焦点构造成防止乘客的头部转动。因此,根据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包括在主气囊垫40的前表面上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多个支撑腔室53b,其中彼此相邻的支撑腔室53b在彼此分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处分别形成,其中,在发生斜向碰撞的情况下,当乘客的头部承载在副气囊垫50中时,乘客的头部承载在支撑腔室53b之间,以防止乘客的头部转动。

同时,传输腔室53a沿主气囊垫40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并且构造成将充气气体分配到多个支撑腔室53b中。

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的承载部分俯视图,图10是详细显示从上方观察在图9中显示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的横截面视图。

参照图9和图10,形成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其中从主气囊垫40的前表面突出的高度随着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靠近主气囊垫40的另一侧而逐渐降低。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由于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形成倾斜,因此可以有效地限制由于斜向碰撞而承载的乘客头部,防止乘客的头部从安全气囊中移出,防止乘客受到伤害。

此时,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可以设置有扩散器60,该扩散器60构造成在与通道部分55连通的位置处沿突出方向支撑承载部分53,并且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构造成将充气气体分配到承载部分53中。

也就是说,扩散器60支撑倾斜的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同时构造成将从通道部分55输入的充气气体分配到承载部分53,并且所述扩散器60可以应用到承载部分53的内部。

因此,承载部分53可以通过扩散器60以物理方式实施倾斜的形状,并且副气囊垫50展开的速度可以通过扩散器60减慢,其中当自然展开时,副气囊垫50可以展开成沿乘客方向倾斜。

同时,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中,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可以设置有单向通风口70,该单向通风口70构造成在与通道部分55连接的位置处形成,并且具有仅从通道部分55到承载部分53的方向的充气气体流。

图11是详细显示从上方观察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气囊垫的横截面视图。参照图11,单向通风口70应用在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与通道部分55连接的位置,其中可防止充气气体从承载部分53回流到通道部分55。

因此,即使在承载乘客的头部时,单向通风口70维持副气囊垫50的承载部分53的内部压力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压力,从而保护乘客。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的主气囊垫40可以设置有主动通风口80,用于选择性地将内部体积与外部体积连通。

当控制器90检测到小于预定角度的前方碰撞时,只要车速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速度并且乘客系上安全带,控制器90可以控制主动通风口80打开。

也就是说,在前方碰撞情况下,控制器90使第一充气装置20工作以仅展开主气囊垫40,并且可以打开主动通风口80以防止乘客由于主气囊垫40的内部压力而被二次伤害,因为当乘客系上安全带的同时在高速行驶期间发生车辆碰撞时,通常限制乘客的向前移动。

因此,乘客由主气囊垫40所缓冲,且因此可以防止二次伤害。

当检测到小于预定角度的前方碰撞并且车速等于或大于预定的速度时,控制器90可以使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

换言之,即使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情况发生时,控制器90也可以在高速行驶期间发生车辆碰撞的状态下使第一充气装置20和第二充气装置30工作,其中,可以将乘客保护作为最高优先事项来实现。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装置,围绕主气囊垫的前表面和一个侧表面的副气囊垫与主气囊垫一起展开,其中通过增加安全气囊的侧支撑力同时在碰撞早期阶段限制乘客,可以改善安全气囊的乘客保护能力。

此外,主气囊垫和副气囊垫分别由不同的充气装置展开,其中可以防止由于气囊垫的体积增加而导致的展开性能变差。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方”、“下方”、“上”、“下”、“向上”、“向下”、“内”、“外”、“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前”、“后”、“后方”、“向前”和“向后”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非意欲穷尽,或者将本发明严格限制为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能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各种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