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9938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混合动力汽车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是指由两个或者多个能够同时运转的驱动单元提供动力的车辆。混合动力汽车能够利用电机进行制动能量回收,低速时采用纯电动,使发动机尽可能工作在最优经济区,提高了石油能源转化效率,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换挡动力中断问题、道路的适应性问题以及驾驶舒适性交叉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工作模式,并且纯发动机驱动和纯电动驱动时均设有两个挡位,降低了发动机和电机的选择难度,只采用两个换挡元件,降低了制造成本,挡位切换可以通过混动差动模式调节,实现动力换挡且没有换挡冲击,提高了驾驶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输入轴、第一电机、第二电机、驱动轴、设置在驱动轴上的差速器及依次设置在输入轴上的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其中:输入轴一端设有发动机,第一电机与第一行星排相连,第一行星排对应设有第一制动器,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构成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排与第二电机相连,第二行星排对应设有第二制动器,第一行星排和差速器分别与减速齿轮啮合。

所述的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第一行星轮和第一齿圈,其中:第一太阳轮与第一电机转子相连,第一太阳轮与第一齿圈同轴设置并通过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与第一行星架相连,第一行星架与减速齿轮啮合;

所述的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第二行星轮和第二齿圈,其中:第二太阳轮与第二齿圈同轴设置并通过第二行星轮啮合,第二行星轮通过第二行星架与第一齿圈相连,第二齿圈与第二电机转子相连。

所述的发动机和第二行星排之间设有扭转减震器。

所述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轴线布置或平行轴线布置。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在低速下采用纯电机驱动,高速巡航时采用纯发动机直驱,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在动力性要求高时,可以采用并联驱动模式,能够实现混动差动模式,实现发动机与电机转速、扭矩进行耦合,在挡位切换前通过混动差动模式调节行星排部件转速,再通过摩擦元件的结合,可以实现动力换挡,且无动力中断,由于在混动差动模式已经将制动器主从动件的转速差降到很小甚至为零,大大降低了对制动器的磨损;通过混动倒车和驻车充电提高了车辆的灵活性;并且本实用新型在纯发动机直驱和纯电动驱动模式下均设有两个挡位,降低了发动机和电机的选择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纯发动机驱动模式杠杆图;

图中:(a)为纯发动机I挡,(b)为纯发动机II挡;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纯电机驱动模式杠杆图;

图中:(a)为纯电机I挡,(b)为纯电机II挡;

图4为本实用新型并联驱动模式杠杆图;

图中:(a)为并联驱动I挡,(b)为并联驱动II挡;

图5为本实用新型混动差动驱动模式杠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混动倒车模式杠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驻车充电模式杠杆图;

图中:发动机1、扭转减震器2、第一电机3、第一制动器4、第二电机7、第二制动器8、减速齿轮9、差速器10、驱动轴11、车轮12、输入轴13、第一太阳轮51、第一行星架52、第一行星轮53、第一齿圈54、第二太阳轮61、第二行星架62、第二行星轮63、第二齿圈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输入轴13、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7、驱动轴11、设置在驱动轴11上的差速器10及依次设置在输入轴13上的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其中:输入轴13一端设有发动机1,第一电机3与第一行星排相连,第一行星排对应设有第一制动器4,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构成辛普森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排与第二电机7相连,第二行星排对应设有第二制动器8,第一行星排和差速器10分别与减速齿轮9啮合。

所述的第一行星排包括:第一太阳轮51、第一行星架52、第一行星轮53和第一齿圈54,其中:第一太阳轮51与第一电机转子相连,第一太阳轮51与第一齿圈54同轴设置并通过第一行星轮53啮合,第一行星轮53与第一行星架52相连,第一行星架52与减速齿轮9啮合;

所述的第二行星排包括:第二太阳轮61、第二行星架62、第二行星轮63和第二齿圈64,其中:第二太阳轮61与第二齿圈64同轴设置并通过第二行星轮63啮合,第二行星轮63通过第二行星架62与第一齿圈54相连,第二齿圈64与第二电机转子相连。

本实施例采用前置前驱,所述的第一电机3、第二电机7与发动机1同轴线布置,动力由发动机1、第一电机3以及第二电机7输出,经过第一行星排和第二行星排进行转速、转矩耦合后,由第一行星架52输出至减速齿轮9,再经过差速器10和驱动轴11传至车轮差速器10并通过驱动轴11将动力传递给车轮12。

所述的发动机1和第二行星排之间设有扭转减震器2。

所述的发动机1优选内燃发动机,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7可以实现电动可以实现发电。

如下表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在低速下采用纯电机驱动,高速巡航时采用纯发动机直驱,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在动力性要求高时,可以采用并联驱动模式,能够实现混动差动模式,实现发动机与电机转速、扭矩进行耦合;通过混动倒车和驻车充电提高了车辆的灵活性;并且本实用新型在纯发动机直驱和纯电动驱动模式下均设有两个挡位,降低了发动机和电机的选择难度。

如图2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纯发动机驱动模式,包括纯发动机I挡和纯发动机II挡,其中:在纯发动机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结合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发动机1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7处于打开停止状态,图中箭头向上表示驱动力,箭头向下表示阻力,此时发动机1和第一制动器4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在纯发动机I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分离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结合形式,发动机1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7处于打开停止状态,此时发动机1和第二制动器8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

如图3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纯电机驱动模式,包括纯电机I挡和纯电机II挡,其中:在纯电机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结合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第二电机7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和发动机1处于打开停止状态,第二电机7和第一制动器4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在纯电机I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分离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结合形式,第一电机3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二电机7和发动机1处于打开停止状态,第一电机3和第二制动器8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

如图4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并联驱动模式,包括并联驱动I挡和并联驱动II挡,其中:在并联驱动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结合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7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处于打开停止状态,发动机1、第二电机7和第一制动器4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在并联驱动II挡,第一制动器4处于分离形式,第二制动器8处于结合形式,发动机1和第一电机3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二电机7处于打开停止状态,发动机1、第一电机3和第二制动器8提供驱动力,克服整车阻力,使整车向前行进。

如图5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混动差动模式,该模式下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当发动机1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和第二电机7处于发电或助力形式。

如图6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混动倒车模式,该模式下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发动机1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反向旋转,第二电机7正向旋转。

如图7所示,所述双电机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具有驻车充电模式,该模式下第一制动器4和第二制动器8处于分离形式,第一行星架52处于停止旋转形式,发动机1处于闭合工作状态,第一电机3和/或第二电机7处于闭合工作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