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500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囊框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饰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气囊框组件。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装置作为车身被动安全性的辅助配置,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副驾驶员侧的安全气囊装置被设置在仪表板内部的气囊框中。具体地,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壳体和设置在气囊壳体内部的气囊。通常,气囊壳体通过挂钩结构与气囊框上的孔连接已将安全气囊设置在气囊框中。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车身与障碍物的碰撞被称为一次碰撞,在一次碰撞后,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的碰撞被称为二次碰撞。而安全气囊能够在一次碰撞后且二次碰撞前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并沿着气囊框通道方向冲出仪表板,使乘员因惯性而移动时“扑在气垫上”,从而缓和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

但是,在气囊打开和冲出仪表板的过程中,对气囊框造成一定冲击力,框体很容易被撑开而使得气囊壳体上的挂钩从气囊框上的孔中脱离,从而给乘员带来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气囊框的框体被撑开而给乘员带来危险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气囊框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囊框组件,包括气囊框,该气囊框包括基板和从基板延伸出的框体,该气囊框组件还包括贴靠并围绕着该框体的外表面设置的环形的抱箍结构,该抱箍结构与该气囊框不连接。

该框体限定气囊展开通道,该抱箍结构由平行于该气囊展开通道的延伸方向的侧壁构成。

该抱箍结构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相对于第二侧壁间隔设置,第三侧壁相对于第四侧壁间隔设置,且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分别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延伸并将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

该抱箍结构的至少一个侧壁由互不直接连接的第一半壁和第二半壁组成。

该第一半壁和第二半壁通过紧固件、焊接或卡接进行连接。

第一半壁具有向外延伸出的第一安装部,该第一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半壁具有向外延伸出的第二安装部,该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紧固件插入该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中进行连接。

第一半壁和第二半壁上分别设置有朝向抱箍结构的外侧延伸的凸台。

该抱箍结构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有朝外凸出的隆起部。

该抱箍结构由塑料或金属制成。

该塑料为聚丙烯纤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复合物、或聚丙烯纤维和尼龙的复合物。

该金属为钢、或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框组件,抱箍结构贴靠在气囊框的框体的外表面上,当气囊沿着气囊框展开的过程中,对框体的冲击力使框体具有向外撑开的趋势,该趋势被抱箍结构阻止,从而最终防止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囊壳体与气囊框的框体相脱离,以保障乘员安全。另外,由于抱箍结构与气囊框不连接,抱箍结构可以灵活调整在框体上的位置以满足框体的强度要求同时也不会影响仪表板头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气囊框组件位于仪表板上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气囊框组件安装在仪表板上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气囊框组件中的抱箍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气囊框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图1和图2示出了安装在仪表板上的气囊框组件,如图1所示,车辆内部具有仪表板3,仪表板3包括仪表板本体31(参见图2),在仪表板3副驾驶位置侧的仪表板本体31上设置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弱化线311。该弱化线311包围的仪表板本体31区域形成气囊门4。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仪表板本体31的背面设置有气囊框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气囊框组件包括气囊框1和抱箍结构2。其中,气囊框1包括基板11和从基板11向下延伸的框体12。基板11上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111,基板11面向仪表板本体31并通过焊接与仪表板本体31连接。框体12对应于基板11上的开口111从基板11向下延伸,形成气囊展开通道121。

气囊框1还包括通过铰链部13与基板11的开口111一体地连接且覆盖开口111的气囊盖板14。气囊盖板14通过焊接与仪表板本体31连接。安全气囊装置5设置在气囊框1中,包括气囊壳体51和设置在气囊壳体51内部的气囊52。气囊壳体51的底部通过螺钉与仪表板横梁(图上未显示)连接。气囊壳体51通过气囊壳体51上的钩子511与气囊框1的框体12上的安装孔122连接。在气囊52展开期间,钩子511被安装孔122的边缘卡住,确保气囊框1的框体12不会从仪表板本体31中脱出。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气囊52膨胀展开先碰撞到气囊盖板14,使气囊盖板14绕铰链部13旋转,从而促使与气囊盖板14焊接连接的气囊门4沿弱化线311(参见图1)撕裂后一起翻转打开,最终气囊52穿过气囊框1上的开口111完全展开。

如图3所示,抱箍结构2为围绕气囊框1的框体12设置的、由平行于框体12的气囊展开通道121延伸方向X的侧壁构成的大体矩形的环形结构,其包括与框体12的外表面贴靠的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2,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其中,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沿大体矩形的抱箍结构2的长度方向延伸,而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沿大体矩形的抱箍结构2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一侧壁21相对于第二侧壁22间隔设置,第三侧壁23相对于第四侧壁24间隔设置。第三侧壁23和第四侧壁24分别与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连接,如此,第一、第三、第二和第四侧壁21,23,22,24首尾连接以形成环形结构。

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对称设置,其分别设置有竖直于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朝外凸出的隆起部21a,22a,以增强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的强度,限制气囊52膨胀展开时对第一侧壁21和第二侧壁22的变形

第四侧壁24由互不直接连接的第一半壁241和第二半壁242组成。第一半壁241的第一端2411与第一侧壁21连接,与第一端2411相对的第二端2412竖直于第一半壁241向外延伸出第一安装部243。第一安装部243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半壁242的第一端2421与第二侧壁22连接,与第一端2421相对的第二端2422竖直于第二半壁242向外延伸出第二安装部244。第二安装部244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对齐的第二安装孔(图上未显示)。如此,通过将紧固件(例如螺栓245)插入第一安装部243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部244的第二安装孔,可以将第一安装部243和第二安装部244连接起来,即间接将第一半壁241和第二半壁242连接起来以形成第四侧壁24。应该理解,第一半壁241和第二半壁242还可以通过例如焊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第一半壁241的第二端2412和第二半壁242的第二端2422还设置有朝向抱箍结构2外侧延伸的凸台246,以增加第一半壁241的第二端2412和第二半壁242的第二端2422的强度。

图4示出了图1的气囊框组件的应用环境,抱箍结构2套到气囊框的框体12上后通过螺栓245调节抱箍结构2对框体12的夹紧。如图3中所示,由于抱箍结构2是通过第一半壁241的第二端2412上的第一安装部243和第二半壁242的第二端2422上的第二安装部244之间的紧固来实现抱箍结构2在框体12上的紧固,与气囊框1本身不发生直接连接(既不与基板连接,也不与框体连接),这样使得抱箍结构2在气囊框1的框体12上的位置更加灵活,可以对应于框体12在气囊52展开时的薄弱区域而在气囊展开通道121延伸方向X上移动来调整。并且由于抱箍结构2上的螺栓是基本平行于仪表板本体31的方向安装,所以即使抱箍结构2靠近基板11的开口111紧固到框体12上时,也不会对仪表板头碰性能造成影响。在气囊52膨胀展开过程中,框体12受到冲击具有向外撑开的趋势,该趋势被抱箍结构2阻止,从而防止气囊壳体51上的钩子511从气囊框1的框体12上的安装孔122中脱出,保障了乘员安全。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抱箍结构2可以由塑料制成,例如聚丙烯纤维(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碳酸酯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PC-ABS)、聚丙烯纤维(PP)和尼龙。该抱箍结构2也可以由金属制成,例如钢、或铝。优选地,该抱箍结构2由CR2钢制成。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