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7163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后悬架装置中,下支架与横梁、减振器、纵梁、车架相连接,因此需要较高的结构强度。目前的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重量受限于其较高的结构强度要求,因而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其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使其在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重量较轻。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其包括水平板、上端与水平板的右侧一端一体连接的竖板、下端与水平板的右侧一端固定连接的倾斜板,以及两个前后相正对设置的连接板,倾斜板的上端朝右上方向倾斜,其与水平板之间成一钝角;水平板上朝上凸伸形成第一凸台,第一凸台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竖板的前后两侧靠近下端处朝内收缩形成颈部,竖板的前后两侧边缘处朝左右两侧均凸伸形成第一加强筋,竖板上端之前后两角朝左凸伸形成两第二凸台,竖板下端之前后两角朝左凸伸形成两柱状的第三凸台,第二凸台与第三凸台上均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孔,竖板下端中部朝左凸伸形成第四凸台,第四凸台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竖板的上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水平板的上端形成朝左上方向形成与倾斜板平行的一斜面,斜面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连接孔;倾斜板的上端固定有轴向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两个连接柱,连接柱沿轴向开设一第五连接孔,倾斜板中部开设有第二减重孔;连接板分别与水平板的右端、倾斜板及两个连接柱固定连接。

优选地,水平板与竖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竖直的筋板,筋板沿左右方向延伸。

优选地,连接板靠近水平板的一侧上形成一凹部。

优选地,连接板靠近连接柱的一端开设有数个第三减重孔。

本实用新型的下支架通过更加合理的结构分布与设置,在保证一定结构强度的同时具有较轻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优选实施例的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阅图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汽车后悬架的下支架,包括水平板2、上端与水平板2的右侧一端一体连接的竖板1、下端与水平板2的右侧一端固定连接的倾斜板3,以及两个前后相正对设置的侧向连接板5。其中,倾斜板3的上端朝右上方向倾斜,其与水平板2之间成一钝角,具体地,该钝角为115°至120°。

水平板2上朝上凸伸形成第一凸台21,第一凸台2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210。竖板1的前后两侧靠近下端处朝内收缩形成颈部(未标记),竖板1的前后两侧边缘处朝左右两侧均凸伸形成第一加强筋10,竖板1上端之前后两角朝左凸伸形成两第二凸台41,竖板1下端之前后两角朝左凸伸形成两柱状的第三凸台13。第一凸台41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孔410,第二凸台13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连接孔130。竖板1下端中部朝左凸伸形成第四凸台12,第四凸台12上开设有第三连接孔120。竖板1的上部还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水平板2的上端形成朝左上方向形成与倾斜板3平行的一斜面22,斜面22上开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连接孔220。倾斜板3的上端固定有轴向沿前后方向设置的两个连接柱60,连接柱60沿轴向开设一第五连接孔60。倾斜板3中部还开设有第二减重孔30。其中,侧向连接板5分别与水平板2的右端、倾斜板3及两个连接柱固定连接。侧向连接板5靠近水平板2的一侧上形成一凹部51。侧向连接板5靠近连接柱的一端开设有第三减重孔52、53。水平板2与竖板1的连接处设置有竖直的筋板15,筋板15沿左右方向延伸。

其中,较佳地,竖板1下端之前后两角加厚形成加厚部4,两第二凸台4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加厚部4上。

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