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321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型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推力杆支架如图1、图2所示,推力杆支架同时相对于前后中心面和左右中心面对称,推力杆支架底面通过左右两排各5个螺栓孔连接在车架纵梁上,中间通过左右各两个螺栓孔分别与中桥和后桥推力杆相连接,各螺栓孔之间由平直筋连接,推力杆支架顶部设有工艺孔,中部为承受力的厚板状结构。

上述推力杆支架采用铸造成型工艺然后机械加工,但推力杆支架铸造性能不好,在U型凹槽处需要2个比较大的砂芯且螺栓孔处也需要2个砂芯,造成工艺复杂且成本高,平直筋底部处铸造时容易产生缩松缺陷,螺栓孔处原平台需要砂芯,造成铸造工艺性差,中间部分结构呆板,强度过大造成推力杆支架重量过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推力杆支架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通过结构设计显著提高铸造工艺性,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增加工艺孔和减薄壁厚等措施,使支架实现轻量化,在不降低支架强度的前提下通过工艺和结构协同优化设计,实现了支架的低成本轻量化,同时也提升了支架的表面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结合附图:

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其整体为对称式结构,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与V型推力杆连接的支撑座,底座和支撑座为一体铸造成型;底座前后两侧各设有多个用于与车架纵梁1幅面连接的第一连接孔4-1,多个第一连接孔4-1呈直线分布;支撑座中部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U型槽4-4,支撑座两端设置有用于与V型推力杆球销连接的螺孔4-9;底座上设置有竖向的通孔4-5,通孔4-5与底座之间通过大圆角4-6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中部中间设置有横向的减重孔4-12,减重孔4-12上侧延伸有第二工艺槽4-7。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工艺槽4-7上方设置有铸造工艺孔4-8。

进一步地,所述各第一连接孔4-1之间通过工艺筋4-2连接,工艺筋4-2采用圆形过渡方式,所述第一连接孔4-1侧面设置有第一工艺槽4-3。

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4-4上侧边设置有阶梯结构4-11,U型槽4-4下侧边与底座通过圆角4-10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

1、通过对螺栓加工面处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孔的位置的优化设计,减少了铸造砂芯,消除了因砂芯造成的披缝、夹砂等缺陷,使成型工艺更为简单,提高了铸件品质,制造成本显著降低;

2、通过工艺孔结构、阶梯槽结构和工艺槽结构在不降低支架强度的情况下实现了支架轻量化,减少了支架材料成本;

本实用新型具备成本低、重量轻、成型方便的优势,在同类功能的产品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装配示意图;

图2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a)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主视图;

图3(b)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左视图;

图3(c)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仰视图;

图3(d)为目前广泛采用的汽车V型推力杆支架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主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左视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仰视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装配示意图;

图中:1、车架纵梁;2、车架上加强板;3、车架下加强板;4、V型推力杆支架;4-1、第一连接孔;4-2、工艺筋;4-3、第一工艺槽;4-4、U型槽;4-5、通孔;4-6、大圆角;4-7、第二工艺槽;4-8、工艺孔;4-9、螺孔;4-10、圆角;4-11、阶梯结构;4-12、减重孔;5、车架横梁;6、车架外连接板;7、V型推力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3至图7,一种新型轻量化V型推力杆支架4,其整体为对称式结构,即推力杆支架左右对称且前后对称,包括底座和位于底座上方与V型推力杆连接的支撑座,底座和支撑座为一体铸造成型,底座前后两侧各设有5个与车架纵梁1幅面连接用的第一连接孔4-1,5个第一连接孔4-1呈直线分布,V型推力杆支架利用螺栓穿过第一连接孔4-1安装在车架纵梁1的外侧。支撑座中部左右两侧各设有1个与V型推力杆7装配时避免干涉的U型槽4-4,支撑座两端设置螺孔4-9,螺孔4-9的轴线与V型推力杆球销两端螺孔的轴线重合,利用固定螺栓将V型推力杆球销与支撑座固定。底座上设置有竖向的通孔4-5,通孔4-5与底座之间通过大圆角4-6过渡。支撑座中部中间设置有横向的减重孔4-12,减重孔4-12上侧延伸有减重用的第二工艺槽4-7。

所述的5个第一连接孔4-1,两两之间通过工艺筋4-2连接,工艺筋4-2采用圆形过渡方式,所述第一连接孔4-1侧面设置有第一工艺槽4-3。

所述的U型槽4-4上侧边设置有阶梯结构4-11;所述的U型槽4-4下侧边与底座通过圆角4-10过渡。

所述第二工艺槽4-7上方设置有铸造工艺孔4-8。

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解释和说明,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任何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仅作局部改变的,仍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