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卡车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1858阅读:1270来源:国知局
轻型卡车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轻型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卡车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制动系统大多包括相对独立的行车制动装置与驻车制动装置。目前,轻型卡车(总质量7.5吨以内)采用手刹钢丝拉线的驻车制动方式,在满载或者大坡度下驻车时,驻车制动力不足,存在溜车风险,对周边人员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制动效果还容易受到驾驶员拉起手刹时使用的力度的影响,安全性能不稳定。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轻型卡车制动系统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驻车制动效果从而增强安全性能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卡车制动系统,包括能够储存压缩气体的储气筒、驻车制动阀、快放阀、行车制动阀、两个呈对称设置的驱动轮气室及分别与两个驱动轮气室相连接的两个摩擦制动装置,每个驱动轮气室包括相互隔离的驻车制动气室及行车制动气室;所述储气筒、所述驻车制动阀、所述快放阀及所述驻车制动气室通过气管依次连接并根据所述驻车制动气室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摩擦制动装置是否在驻车时产生制动效果;所述储气筒、所述行车制动阀及所述行车制动气室通过气管依次连接并根据所述行车制动气室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摩擦制动装置是否在行车时产生制动效果。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气筒包括一个第一进气口及两个第一出气口,所述驻车制动阀包括一个第二进气口及一个第二出气口,所述快放阀包括一个第三进气口、两个第三出气口及排气口,所述行车制动阀包括一个第四进气口及两个第四出气口;其中一个第一出气口通过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相连接,另一个第一出气口通过气管与所述第四进气口相连接;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气管与所述第三进气口相连接,两个第三出气口分别通过气管与两个驻车制动气室相连接;两个第四出气口分别通过气管与两个行车制动气室相连接;所述驻车制动阀及所述快放阀控制所述储气筒内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所述驻车制动气室;所述行车制动阀控制所述储气筒内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所述行车制动气室。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驻车制动气室与对应一个行车制动气室通过位于驻车制动气室与行车制动气室之间的膜片相互隔离;所述驻车制动气室的内部设有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的套筒、与所述套筒远离所述膜片一端相连接的推板及抵靠于所述推板相背于所述膜片一侧的蓄能弹簧;所述行车制动气室的内部设有与所述膜片间隔相对设置的压盘、抵靠于所述压盘相背于所述膜片一侧的回位弹簧及一端抵靠于所述压盘另一端伸出所述行车制动气室外的推杆。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驻车制动气室的内部还设有一端嵌套于所述套筒内另一端伸出所述制动气室外的调整螺丝;所述调整螺丝与所述套筒、所述蓄能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及所述推杆同轴设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摩擦制动装置包括制动鼓、嵌套于所述制动鼓内的制动蹄及位于所述制动鼓与所述制动蹄之间的摩擦片,所述制动蹄相对于所述制动鼓运动导致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使所述摩擦片与所述制动鼓之间产生制动摩擦力。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动鼓呈圆圈状,所述制动蹄包括两个呈圆弧状且对称分布的领蹄与从蹄,所述领蹄与所述从蹄相近的两个末端之间设有一呈“S”形的凸轮,所述凸轮转动能够使所述制动蹄与所述制动鼓之间的距离缩小。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推杆与所述凸轮连接且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凸轮转动;处于压缩状态的蓄能弹簧能够推动所述推板从而带动所述套筒、所述膜片及所述压盘朝向所述行车制动气室的方向运动,使所述推杆推动所述凸轮转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储气筒与所述驻车制动阀之间的气管上的副储气筒,使所述储气筒中的压缩气体流入所述驻车制动阀之前流经所述副储气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采用断气刹驻车制动方式,拆掉现有轻型卡车上的手刹钢丝拉线手柄,增加与行车制动气室相配合的驻车制动气室,提高了轻型卡车的驻车制动能力,尤其是在特殊环境下,如满载或者大坡度驻车时的安全性能,并且驻车效果不会受到驾驶员力气大小的影响,操作简单轻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中摩擦制动装置行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中摩擦制动装置驻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及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卡车制动系统100,包括储气筒10、驻车制动阀20、快放阀30、行车制动阀40、两个呈对称设置的驱动轮气室50及分别与两个驱动轮气室50相连接的两个摩擦制动装置60。每个驱动轮气室50包括相互隔离的驻车制动气室51及行车制动气室52。所述储气筒10、所述驻车制动阀20、所述快放阀30及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通过气管依次连接并根据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摩擦制动装置60是否在驻车时产生制动效果。所述储气筒10、所述行车制动阀40及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通过气管依次连接并根据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内的气压控制所述摩擦制动装置60是否在行车时产生制动效果。

所述储气筒10包括一个第一进气口11及两个第一出气口12。所述驻车制动阀20包括一个第二进气口21及一个第二出气口22。所述快放阀30包括一个第三进气口31、两个第三出气口32及一个排气口33。所述行车制动阀40包括一个第四进气口41及两个第四出气口42。

具体的,所述储气筒10的第一进气口11通过气管与打气泵(图未示)相连接,所述打气泵能够为所述储气筒10提供压缩气体。所述储气筒10的其中一个第一出气口12通过气管与所述驻车制动阀20的第二进气口21相连接,另一个第一出气口12通过气管与所述行车制动阀40的第四进气口41相连接。所述驻车制动阀20的第二出气口22通过气管与所述快放阀30的第三进气口31相连接,所述快放阀30的两个第三出气口32分别通过气管与两个驻车制动气室51相连接。所述行车制动阀40的两个第四出气口42分别通过气管与两个行车制动气室52相连接。

所述驻车制动阀20及所述快放阀30控制所述储气筒10内的压缩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具体的,所述驻车制动阀20的第二出气口22关闭时截断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的压缩气体来源,所述快放阀30通过所述排气口33排出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中残存的压缩气体。所述行车制动阀40控制所述储气筒10内的气体是否能够进入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

请一并参阅图2,每个驻车制动气室51与对应一个行车制动气室52通过位于驻车制动气室51与行车制动气室52之间的膜片53相互隔离。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的内部设有一端抵靠于所述膜片53的套筒511、与所述套筒511远离所述膜片53一端相连接的推板512、抵靠于所述推板512相背于所述膜片53一侧的蓄能弹簧513及一端嵌套于所述套筒511内另一端伸出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外的调整螺丝514。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的内部设有与所述膜片53间隔相对设置的压盘521、抵靠于所述压盘521相背于所述膜片53一侧的回位弹簧522及一端抵靠于所述压盘521另一端伸出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外的推杆52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511、所述蓄能弹簧513、所述调整螺丝514、所述回位弹簧522及所述推杆523同轴设置。

请参阅图3及图4,每个摩擦制动装置60包括一圆圈状的制动鼓61、嵌套于所述制动鼓61内的制动蹄62及位于所述制动鼓61与所述制动蹄62之间的摩擦片63。所述制动蹄62包括两个呈圆弧状且对称分布的领蹄621与从蹄622,且所述领蹄621与所述从蹄622相近的两个末端之间设有凸轮6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轮64大致呈“S”形。所述凸轮64转动能够使所述制动蹄62相对于所述制动鼓61运动并导致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使所述摩擦片63与所述制动鼓61之间产生制动摩擦力。所述推杆523与所述凸轮64连接且所述推杆523能够推动所述凸轮64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轻型卡车制动系统100还包括位于所述储气筒10与所述驻车制动阀20之间的气管上的副储气筒70,即所述副储气筒70分别通过气管与所述储气筒10及所述驻车制动阀20相连接,使所述储气筒10中的压缩气体流入所述驻车制动阀20之前流经所述副储气筒70。

不需要进行驻车制动时,所述储气筒10、所述副储气筒70、所述驻车制动阀20、所述快放阀30及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通过气管依次连通形成气体流动通道使所述储气筒10中的压缩气体流入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此时,所述蓄能弹簧513处于压缩状态。需要进行驻车制动时,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内的压缩气体通过所述快放阀30的排气口33排出,所述蓄能弹簧513推动所述推板512从而带动所述套筒511、所述膜片53及所述压盘521朝向所述行车制动气室52的方向运动,使所述推杆523推动所述凸轮64转动,令所述制动蹄62与所述制动鼓61之间的间距缩小,从而使所述摩擦片63与所述制动鼓61之间产生制动摩擦力。解除驻车制动时,所述储气筒10内的压缩气体再次进入所述驻车制动气室51,所述回位弹簧522使所述推杆523、所述压盘521、所述膜片53、所述套筒511、所述推板512及所述蓄能弹簧513恢复至驻车制动前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型卡车制动系统采用断气刹驻车制动方式,拆掉现有轻型卡车上的手刹钢丝拉线手柄,增加与行车制动气室相配合的驻车制动气室,提高了轻型卡车的驻车制动能力,尤其是在特殊环境下,如满载或者大坡度驻车时的安全性能,并且驻车效果不会受到驾驶员力气大小的影响,操作简单轻便。

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