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头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85564阅读:2239来源:国知局
睡眠头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睡眠头枕。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作为驾驶舒适性配置用品和安全防护用品,在汽车内饰零件中占有重要地位。驾乘人员对头枕功能需求也不断提高,当驾乘人员在汽车座椅上睡觉时,由于进入睡眠状态后颈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一般会需要将头部靠向侧面的支撑物,而现有的乘用车头枕的前侧较为平坦,仅做到为头部提供后侧的支撑,缺少侧面的支撑物,驾乘人员容易失去平衡而惊扰睡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睡眠头枕,可以解决现有乘用车头枕的前侧较为平坦,难以支撑睡眠中的驾乘人员的头部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睡眠头枕,包括:

一头枕主体,设于座椅的顶部;以及

装设于所述头枕主体前侧的前翼结构,所述前翼结构的部分可向前转动并固定,于所述前翼结构的前侧形成供承托头部的侧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在现有的头枕前部加设部分可向前转动的前翼结构,使得头枕的前侧形成有供承托头部的侧支撑,从而使睡眠中的驾乘人员的头部不会滑落头枕,防止惊扰睡眠。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翼结构包括装设于头枕主体的前翼骨架和包覆于所述前翼骨架前侧的发泡结构。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翼骨架包括中心骨架和活动骨架,所述活动骨架铰接于所述中心骨架的第一侧边,且以所述第一侧边为轴向前转动并固定,从而使得所述前翼结构的前侧形成一供承托头部的侧支撑。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动骨架为两个,铰接于所述中心骨架的两个侧边,所述活动骨架以所述中心骨架的对应的侧边为轴向前转动并固定,从而使得所述前翼结构的前侧形成左右一对供承托头部的侧支撑。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发泡结构的前侧对应所述活动骨架与中心骨架的铰接处形成有凹陷。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心骨架对应所述活动骨架的侧边设有限位件,所述活动骨架靠近所述中心骨架处设有抵靠件,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抵靠件之间留设有一定间隙,所述抵靠件随着所述活动骨架转动而靠近所述限位件,通过所述抵靠件抵靠于所述限位件,从而限位所述第一活动骨架的转动角度。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抵靠件为具有一抵靠面的楔形结构,当所述抵靠件抵靠于所述限位件时,所述抵靠面与所述限位件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前翼结构的后侧设有卡件,所述头枕主体的内部对应所述卡件设有卡槽,通过所述卡件卡合于所述卡槽从而将所述前翼结构装设于所述头枕主体。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件的端部具有钩状结构,所述钩状结构勾于所述头枕主体,从而实现所述卡件卡合于所述卡槽。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主体面套,所述主体面套从所述头枕主体的上方套设并包覆于所述头枕主体的外表面,所述主体面套的底部设有连接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将所述主体面套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头枕主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展开侧支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爆炸分解示意图(省略了前翼面套和主体面套)。

图4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俯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侧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主体面套套于头枕主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活动骨架转动前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前翼面套和发泡结构)。

图8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活动骨架转动后的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前翼面套和发泡结构)。

图9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活动骨架转动前的俯剖视图(省略了前翼面套和发泡结构)。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活动骨架转动后的俯剖视图(省略了前翼面套和发泡结构)。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中前翼面套、发泡结构和前翼骨架的爆炸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后部填充结构10;容置空间11;

主体骨架20;容置空间21;卡槽22;连接孔23;

主体填充结构30;通孔31;

前翼骨架40;中心骨架41;卡件411;活动骨架42;铰接件43;

发泡结构50;凹陷51;

连接组件60;连接杆61;插销62;

主体面套70;

前翼面套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睡眠头枕,前部形成有一对侧支撑,便于在架乘人员睡觉时承托头部,解决了现有乘用车头枕的前侧较为平坦,难以支撑睡眠中的驾乘人员的头部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包括设于座椅顶部的头枕主体、覆盖于头枕主体外表面的主体面套以及装设于头枕主体前侧的前翼结构。

其中,如图3至图6所示,头枕主体包括后部填充结构10、置于后部填充结构10内部的主体骨架20、填充于主体骨架20内部的主体填充结构30、用于连接头枕主体与座位的连接组件60。

如图1至图5所示,主体骨架20通过连接组件60与座椅连接,连接组件60包括连接杆61和插销62,主体骨架20的底部开设有一对连接孔23,连接杆61的上端穿过连接孔23并通过插销62固定于主体骨架20的内部,下端与座椅的顶部连接。优选地,连接杆61伸出主体骨架20的部分倾斜设置,使得睡眠头枕位于座位顶部的后方,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后部填充结构10内部形成有一开口朝向前方的容置空间11,主体骨架20置于该容置空间11内。后部填充结构10对应连接孔23处也开设有通孔、供连接杆61穿过。优选地,后部填充结构为吸能结构,提升头枕的舒适性。

主体骨架20上设有卡槽22,通过该卡槽22与前翼骨架40连接。主体骨架20内部也形成有一容置空间21,主体填充结构30填充于该容置空间21内,且对应卡槽22处开设有通孔31。优选地,主体骨架为塑料结构,主体填充结构为吸能结构。

如图6所示,主体面套70从上方套设并包覆于头枕主体的外表面,主体面套70对应主体填充结构30上的通孔31开设有孔洞,主体面套70的底部设有连接件,优选地,该连接件为对扣J型条,通过将主体面套70前侧的J型条与后侧的J型条连接,实现主体面套70可拆卸地连接于头枕主体,无需在主体填充结构30的前侧另设塑料板遮盖,简化了安装步骤、节省了材料。

结合图1至图5以及图8至图11,前翼结构包括前翼骨架40、设于前翼骨架前侧的发泡结构50以及包覆于前翼结构外表面的前翼面套80。

前翼骨架40包括中心骨架41、铰接于中心骨架41左右两侧的活动骨架42以及铰接件43,活动骨架42沿中心骨架41的侧边向前转动,该铰接件为随意停铰链(可以是任意一种可以达到转动后随意停留效果的铰链结构,比如中国先行专利CN101070741A中公开的一种铰链结构),使得活动骨架42转动后即固定于当前的位置,从而实现头枕的前部形成一对供承托驾乘人员头部的侧支撑。

中心骨架41的后侧设有卡件411,主体骨架20的卡槽22与该卡件411对应,卡件411穿过主体填充结构30上的通孔并卡合于卡槽22,从而将前翼骨架40装设于头枕主体。优选地,卡件411的端部具有一钩状结构,该钩状结构勾于头枕主体,从而实现卡件411卡合于卡槽22。进一步地,卡件411向钩状结构的方向倾斜,使钩状结构更为牢固地勾于卡槽22的后侧。

如图9和图10所示,中心骨架41的后侧还设有限位件412,用于限位活动骨架42的旋转角度,活动骨架42上对应该限位件412形成有抵靠件421,该抵靠件421与限位件412之间留设有一定间隙,抵靠件421随着活动骨架42向前转动而靠近限位件,最后通过抵靠件421抵靠于限位件412上从而实现活动骨架42旋转角度的限位。该活动骨架42可在角度可调范围内的任一角度停止旋转,优选地,可调的角度范围为0°-35°:当角度为0°时,活动骨架与中心骨架位于同一平面上;当角度为35°时,抵靠件421抵靠于限位件412上。优选地,抵靠件421为具有一抵靠面的楔形结构,当抵靠件421抵靠于限位件412时,该抵靠面与限位件412紧密贴合,增大抵靠件421与限位件412的接触面积,防止构件变形。

发泡结构50的前侧对应中心骨架41与活动骨架42的铰接处形成有凹陷51。由于发泡结构50厚度较大,弯折后易出现皱褶,影响头枕的舒适性,通过设置该凹陷51使得活动骨架42旋转后,发泡结构50表面仍保持平整,此外,该发泡结构为吸能结构,提升头枕的舒适性。

如图11所示,前翼面套80包覆于前翼骨架和发泡结构的外表面。优选地,前翼结构采用PIP工艺实现前翼结构的整体出模,使得活动骨架42旋转后表面不会形成皱褶,提升头枕的舒适度及美观度。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将主体骨架20放入后部填充结构10的容置空间11内,将连接杆61底端与汽车座椅连接,顶端穿过后部填充结构10和主体骨架20上的连接孔并通过插销62与主体骨架20固定连接。然后,将主体填充结构30放入主体骨架20的容置空间21内,使主体骨架20的卡槽22与主体填充结构30的通孔31对应,并将主体面套70从上方套在头枕主体外表面,底部通过对扣J型条固定。最后,将活动骨架42通过铰接件43铰接至中心骨架41,将装配好的前翼骨架40和前翼面套80放入模具,通过PIP工艺使两者与发泡结构50整体出模,将前翼骨架40的卡件411穿过通孔31卡合至卡槽22,完成睡眠头枕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睡眠头枕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铰接于中心骨架的活动骨架,使头枕前部的两侧骨架可向前转动且可固定于范围内任一角度,从而在头枕前部形成一对供承托头部的侧支撑,使睡眠中的驾乘人员的头部不会滑落头枕,防止惊扰睡眠。通过活动骨架的抵靠件和中心骨架的限位件实现活动骨架旋转角度的限位。填充结构均由吸能材料制作,提升头枕的舒适性。主体面套从上方直接包覆整个头枕主体,并通过对扣J型条将其底边扣设于头枕主体的底部,无需在主体填充结构的前侧另设塑料板遮盖,简化制作步骤、节省材料。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