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背门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76349发布日期:2018-07-20 19:15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分体式背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是主要借助自身动力为装置驱动,且具有4个或4个以上的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车辆,汽车一般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等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其中车身主要包括发动机侧、车顶、底梁、后背门等,背门总成作为整个车身中结构复杂又相对独立的一个总成,它主要右背门外盖板、背门、内盖板、背门铰链加强板、背门撑杆加强板、背门锁机加强板、背门外把手加强板、背门玻璃、背门撑杆、背门锁机构、背门外装饰件、背门内装饰件、背门密封胶条组成,但是,现有背门通常一体成型,在造型上难以进行多样的变化,难以满足现有消费者对汽车造型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背门一体成型,造型较为单一。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背门连接结构,包括上背门板、下背门板以及设置在上背门板与下背门板之间的后大灯安装板,所述上背门板中部设置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灯安装板设置在下背门板上端左右两侧,且与上背门板以及下背门板焊接;所述上背门板与下背门板之间通过点焊连接,在上背门板与下背门板之间横跨设置有加固件,所述加固件包括加固杆以及设置在加固杆两端的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上背门板以及下背门板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加固杆上的插件以及设置在上背门板以及下背门板上的承插件。

进一步,所述上背门板以及下背门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承插件。

进一步,所述承插件固定且垂直设置在上背门板以及下背门板的表面。

进一步,所述插件包括呈柱状的第一插部、呈圆台状的第二插部、呈柱状的第三插部以及帽部,所述第一插部由第二插部直径较小一端的端面朝外延伸而出,所述第三插部由第二插部直径较大一端的端面朝外延伸而出,所述帽部设置在第三插部的尾部。

进一步,所述承插件呈柱状,所述承插件内部设置有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第三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第二空腔以及第三空腔分别与第一插部、第二插部、第三插部相配合。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体式背门连接结构,将一体成型的背门分解成上背门以及下背门两部分,两者自由成型,通过点焊将两者进行连接,大灯安装板焊接在两者之间侧部,三者连成一体,利用大灯安装板同时起到支撑作用,连接稳定,同时在上背门与下背门焊接处增加加固件,利用加固件进一步提高连接强度,保证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大灯安装板处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中插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承插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背门连接结构,包括上背门板1、下背门板2以及设置在上背门板1与下背门板2之间的后大灯安装板3,所述上背门板1中部设置有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灯安装板3设置在下背门板2上端左右两侧,且与上背门板1以及下背门板2焊接;所述上背门板1与下背门板2之间通过点焊连接,在上背门板1与下背门板2之间横跨设置有加固件4,所述加固件4包括加固杆41以及设置在加固杆41两端的连接件,两个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上背门板1以及下背门板2相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加固杆41上的插件42以及设置在上背门板1以及下背门板2上的承插件43。

承插件43可以具有不同的连接方式,例如,可以再所述上背门板1以及下背门板2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承插件43。

又或者,可以设置为:承插件43固定且垂直设置在上背门板1以及下背门板2的表面。

同时,插件42包括呈柱状的第一插部421、呈圆台状的第二插部422、呈柱状的第三插部423以及帽部424,所述第一插部421由第二插部422直径较小一端的端面朝外延伸而出,所述第三插部423由第二插部422直径较大一端的端面朝外延伸而出,所述帽部424设置在第三插部423的尾部。

还有,承插件43呈柱状,所述承插件43内部设置有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空腔431、第二空腔432以及第三空腔433,所述第一空腔431、第二空腔432以及第三空腔433分别与第一插部421、第二插部422、第三插部423相配合,通过将插件插入承插部完成固定,进而起到加固的作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