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遮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28348发布日期:2018-06-19 14:0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遮阳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遮阳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即本身具有动力得以驱动,不须依轨道或者电力架设,以机动行驶之车辆,广义来说,具有四轮行驶的车辆,普遍多称为汽车,虽然长久以来学术各界对“谁是第一位汽车发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论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绝大多数学者皆将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视为第一位发明者,美国人亨利·福特首先大量生产平价汽车,是使汽车得以普及的人。汽车遮阳装置按位置可分为前挡、侧挡和后挡三种。阳光直射入车内,温度升高,并且还会影响驾驶员驾驶视线,汽车遮阳挡作用是遮住直射进来的阳光,让车内更舒适。

现有的遮阳装置功能较差,不够自动化,灵活性不够高,且透明度不够,易遮挡视线造成行车事故,安全性不够高,稳固性不够,拆卸与安装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遮阳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遮阳装置功能较差,不够自动化,灵活性不够高,且透明度不够,易遮挡视线造成行车事故,安全性不够高,稳固性不够,拆卸与安装较为不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遮阳装置,包括主体与遮阳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下端设置有底座,且所述主体和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左侧安装有前收纳槽,且所述底座和前收纳槽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右侧连接有后收纳槽,且所述前收纳槽与所述后收纳槽的前端表面均穿插有旋转电机,所述前收纳槽内部设置有前遮阳装置,且所述前收纳槽和前遮阳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后收纳槽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后遮阳装置,且所述前收纳槽与所述后收纳槽的内部均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套合有缠绕辊,所述遮阳布的末端设置有第一磁吸棒,且所述遮阳布和第一磁吸棒固定连接,所述前遮阳装置的末端连接有前固定板,所述前固定板的上方设置有连接块,且所述前固定板和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底面贴合有第一复用胶垫,且所述连接块的内侧固定有第二磁吸棒,所述第一磁吸棒的末端连接有后固定板,所述底座的底面贴合有第二复用胶垫。

优选的,所述前收纳槽的内部与所述前遮阳装置穿插连接,所述转轴与所述旋转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收纳槽的内部与所述后遮阳装置穿插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遮阳装置和所述后遮阳装置均与所述旋转电机分别通过所述前收纳槽和后收纳槽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复用胶垫紧密贴合,所述前固定板和所述后固定板的底面均与所述第一复用胶垫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遮阳布与所述连接块通过所述第一磁吸棒和第二磁吸棒吸附连接。

一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使用方法,本本发明使用时,通过两个旋转电机分别控制转轴转动,进而由缠绕辊旋转将遮阳布伸出前收纳槽与后收纳槽,可通过将前收纳槽的遮阳布伸出对汽车前端进行遮阳保护,可通过后收纳槽的遮阳布伸出对汽车后端进行遮阳保护,遮阳布于前收纳槽和后收纳槽伸出之后,继续往前伸展,直至通过第一磁吸棒牢固的吸附于连接块的第二磁吸棒上即可,收纳时,启动旋转电机,反向旋转转轴,进而由缠绕辊旋转将遮阳布收纳进前收纳槽与后收纳槽即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前收纳槽的内部与前遮阳装置穿插连接,转轴与旋转电机电性连接,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可通过将前收纳槽的遮阳布伸出对汽车前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直接照射驾驶者眼睛造成不适或引发安全事故,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后收纳槽的内部与后遮阳装置穿插连接,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可通过后收纳槽的遮阳布伸出对汽车后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照射后驾驶座乘客造成不适,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舒适度与实用性,前遮阳装置和后遮阳装置均与旋转电机分别通过前收纳槽和后收纳槽电性连接,使用时,通过两个旋转电机分别控制转轴转动,进而由缠绕辊旋转将遮阳布伸出前收纳槽与后收纳槽,收纳时,启动电机,反向旋转转轴转动,进而由缠绕辊旋转将遮阳布收纳进前收纳槽与后收纳槽,无需人工下车手动操作,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实用性,底座的底面与第二复用胶垫紧密贴合,前固定板和后固定板的底面均与第一复用胶垫紧密贴合,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安装固定时,将底座通过第二复用胶垫贴合于汽车车顶,再将前固定板与后固定板通过第一复用胶垫分别贴合于汽车的车头与车尾处,安装与拆卸方便快捷,且稳固性强,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实用性,遮阳布与连接块通过第一磁吸棒和第二磁吸棒吸附连接,遮阳布于前收纳槽和后收纳槽伸出之后,继续往前伸展,直至通过第一磁吸棒牢固的吸附于连接块的第二磁吸棒上即可,通过磁吸棒连接使其更加稳固,不易脱落,且无需人工手动固定,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集成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运行流程模块示意图。

图中:1、主体,2、底座,3、前收纳槽,4、后收纳槽,5、旋转电机,6、前遮阳装置,7、后遮阳装置,701、转轴,702、缠绕辊,703、遮阳布,704、第一磁吸棒,8、前固定板,801、第一复用胶垫,802、连接块,803、第二磁吸棒,9、后固定板,10、第二复用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至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遮阳装置,包括主体1、底座2、前收纳槽3、后收纳槽4、旋转电机5、前遮阳装置6、后遮阳装置7、转轴701、缠绕辊702、遮阳布703、第一磁吸棒704、前固定板8、第一复用胶垫801、连接块802、第二磁吸棒803、后固定板9和第二复用胶垫10,主体1的下端固定有底座2,底座2的上表面左侧安装固定有前收纳槽3,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可通过将前收纳槽3的遮阳布703伸出对汽车前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直接照射驾驶者眼睛造成不适或引发安全事故,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实用性与安全性,且底座2的上表面右侧连接有后收纳槽4,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可通过后收纳槽4的遮阳布703伸出对汽车后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照射后驾驶座乘客造成不适,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舒适度与实用性,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的前端表面均穿插有旋转电机5,前收纳槽3内部固定有前遮阳装置6,后收纳槽4的内部安装设置有后遮阳装置7,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的内部均连接有转轴701,转轴701的外侧套合有缠绕辊702,使用时,通过两个旋转电机5分别控制转轴701转动,进而由缠绕辊702旋转将遮阳布703伸出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收纳时,启动旋转电机5,反向旋转转轴701,进而由缠绕辊702旋转将遮阳布703收纳进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无需人工下车手动操作,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实用性,遮阳布703的末端固定有第一磁吸棒704,前遮阳装置6的末端连接有前固定板8,前固定板8的上方固定有连接块802,连接块802的底面贴合有第一复用胶垫801,且连接块802的内侧固定有第二磁吸棒803,遮阳布703于前收纳槽3和后收纳槽4伸出之后,继续往前伸展,直至通过第一磁吸棒704牢固的吸附于连接块802的第二磁吸棒803上即可,通过磁吸棒连接使其更加稳固,不易脱落,且无需人工手动固定,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稳定性,第一磁吸棒704的末端连接有后固定板9,底座2的底面贴合有第二复用胶垫10,该种汽车遮阳装置安装固定时,将底座2通过第二复用胶垫10贴合于汽车车顶,再将前固定板8与后固定板9通过第一复用胶垫801分别贴合于汽车的车头与车尾处,安装与拆卸方便快捷,且稳固性强,提高了该种汽车遮阳装置的便捷性与实用性。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种汽车遮阳装置之前,应先对装置主体1的结构做简单的了解,首先安装底座2、前固定板8与后固定板9,将底座2通过第二复用胶垫10贴合于汽车车顶,再将前固定板8与后固定板9通过第一复用胶垫801分别贴合于汽车的车头与车尾处,安装与拆卸方便快捷,且稳固性强,使用时,通过两个旋转电机5分别控制转轴701转动,进而由缠绕辊702旋转将遮阳布703伸出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可通过将前收纳槽3的遮阳布703伸出对汽车前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直接照射驾驶者眼睛造成不适或引发安全事故,可通过后收纳槽4的遮阳布703伸出对汽车后端进行遮阳保护,防止日光强烈照射后驾驶座乘客造成不适,遮阳布703于前收纳槽3和后收纳槽4伸出之后,继续往前伸展,直至通过第一磁吸棒704牢固的吸附于连接块802的第二磁吸棒803上即可,通过磁吸棒连接使其更加稳固,不易脱落,收纳时,启动旋转电机5,反向旋转转轴701,进而由缠绕辊702旋转将遮阳布703收纳进前收纳槽3与后收纳槽4即可,以上就是本发明的整个工作原理。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