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紧固结构、座椅靠背以及紧固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4979发布日期:2018-12-05 18:5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座椅靠背紧固结构、座椅靠背以及紧固部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靠背紧固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作为车辆等中的后座而配置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构成座椅的座椅靠背有时安装在作为一部分车身的分隔板等上,该分隔板用于将车室和行李室隔开。

在将座椅靠背安装于实体部时,使设置在构成座椅靠背的靠背框架上的座椅侧支架叠合于设置在实体部上的实体部侧支架,并利用螺栓和螺母紧固上述这些支架(参照日本特开2012-22897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将座椅靠背安装在实体部的安装操作中,使座椅侧支架定位在固定于实体部的实体部侧支架上,之后利用螺栓进行紧固。但是,握持着座椅靠背的操作者难以对座椅侧支架以及实体部侧支架进行目视确认。因此,在对上述支架进行位置对准时花费时间,从而使操作效率下降。

为了减轻如上所述的支架的位置对准的负担,也考虑过分别使设置在支架上的螺栓插通孔的孔径增大,从而使位置对准变得容易的对策,不过,该情形下有可能使支架的强度变得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优选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将座椅靠背安装到交通工具的实体部上的操作效率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为一种座椅靠背紧固结构,其用于将座椅靠背紧固在交通工具的实体部上。其中,在所述实体部紧固有实体部侧支架,在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的竖直方向上部紧固有板状的座椅侧支架,所述实体部侧支架具有与所述座椅侧支架叠合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座椅靠背相对的容置面;从所述容置面的竖直方向上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上表面;以及分别从所述容置面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所述座椅侧支架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容置面叠合的基体部;构成为从竖直方向上方卡止于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上表面的卡止部;以及在所述基体部叠合到所述容置面的状态下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侧面抵接的第1侧壁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侧面抵接的第2侧壁部,利用贯穿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基体部的螺栓紧固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基体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座椅侧支架中的卡止部、第1侧壁部、以及第2侧壁部在将座椅侧支架组装于实体部侧支架时发挥上下方向的导向和左右方向的导向的作用。因此,操作者即使未确保对座椅侧支架以及实体部侧支架的视觉辨认性,也可容易地进行两者间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的安装操作的效率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在所述第1侧壁部的位于所述实体部侧的前端和所述第2侧壁部的位于所述实体部侧的前端,可以分别具有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基体部的方式而设置的板状的导向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可更容易地进行座椅侧支架相对于实体部侧支架的位置对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中,可以在所述实体部紧固有多个所述实体部侧支架。在所述靠背框架的竖直方向上部,除所述座椅侧支架外,还可以紧固有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此外,所述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可以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容置面叠合的基体部;以及构成为从竖直方向上方卡止于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上表面的卡止部,并且,所述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构成为,在所述座椅侧辅助支架的卡止部卡止于1个所述实体部侧支架的所述上表面的状态下,所述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移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相对于多个实体部侧支架,仅座椅侧支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导向,而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不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导向。因此,使得座椅侧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变得容易。另一方面,至少1个座椅侧辅助支架连动于座椅侧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而自动进行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的安装操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为一种座椅靠背,其待被固定在紧固有实体部侧支架的交通工具的实体部上。座椅靠背具备座椅侧支架,所述座椅侧支架紧固在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的竖直方向上部。所述座椅侧支架具有:基体部,所述基体部待与所述实体部侧支架中的与所述座椅靠背相对的容置面叠合;卡止部,所述卡止部构成为可从竖直方向上方卡止于所述实体部侧支架中的从所述容置面的竖直方向上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上表面;以及第1侧壁部和第2侧壁部,在所述基体部叠合到所述容置面的状态下,所述第1侧壁部与所述实体部侧支架中的从所述容置面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第1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第1侧面抵接,所述第2侧壁部与所述实体部侧支架中的从所述容置面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第2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第2侧面抵接,并且所述基体部具有在其叠合到所述容置面的状态下与在所述容置面设置的螺栓插通孔连通的螺栓插通孔。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操作者即使未确保对座椅侧支架以及实体部侧支架的视觉辨认性,也可容易进行两者间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的安装操作的效率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为一种紧固部件,其用于将座椅靠背固定到交通工具的实体部上。紧固部件具备:实体部侧支架,所述实体部侧支架构成为待被紧固在所述实体部上;以及座椅侧支架,所述座椅侧支架待被紧固在构成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的竖直方向上部。所述实体部侧支架具有待与所述座椅侧支架叠合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有:与所述座椅靠背相对的容置面;从所述容置面的竖直方向上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上表面;分别从所述容置面的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向所述实体部延伸的第1侧面以及第2侧面;以及设置在所述容置面的螺栓插通孔。所述座椅侧支架具有:待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容置面叠合的基体部;构成为可从竖直方向上方卡止于所述主体部中的所述上表面的卡止部;以及在所述基体部叠合到所述容置面的状态下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1侧面抵接的第1侧壁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2侧面抵接的第2侧壁部,并且所述基体部具有在其叠合到所述容置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容置面的所述螺栓插通孔连通的螺栓插通孔。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操作者即使未确保对座椅侧支架以及实体部侧支架的视觉辨认性,也可容易进行两者间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的安装操作的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观察到的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座椅靠背中的靠背框架、座椅侧支架以及座椅侧辅助支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以及紧固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以及紧固部件的在与图3不同的方向上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5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实体部侧支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B是从上方观察到的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实体部侧支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6A是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座椅侧支架的主视图。

图6B是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座椅侧支架的右视图。

图6C是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座椅侧支架的左视图。

图6D是图3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中的座椅侧支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第1实施方式]

[1-1.结构]

图1示出的座椅靠背1与座椅坐垫S1、头枕S2共同构成交通工具用座椅。

座椅靠背1是用于支撑就坐者背部的部位。座椅坐垫S1是用于支撑就坐者臀部等的部位。头枕S2是用于支撑就坐者头部的部位。此外,头枕S2安装在座椅靠背1上。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1具备构成其骨架的靠背框架2、以及紧固在靠背框架2的竖直方向上部的座椅侧支架3和座椅侧辅助支架4。

利用图3以及图4示出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将座椅靠背1固定在交通工具的实体部5上。如图3所示,在实体部5紧固有实体部侧支架6。此外,虽未进行图示,不过在实体部5紧固有2个实体部侧支架6,2个实体部侧支架6分别与座椅侧支架3和座椅侧辅助支架4相紧固。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1作为乘用车的后座用座椅的座椅靠背而使用。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实体部5是普通乘用车的车身的一部分。作为实体部5的示例,可列举将车室和行李室隔开的分隔板。此外,以下的说明以及各附图中的方向表示处在将座椅靠背1组装到交通工具(即车辆)中的状态下的方向。

<实体部侧支架>

如图5A、5B所示,实体部侧支架6具有主体部61、第1带状部62、以及第2带状部63。实体部侧支架6是对一张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的部件。

(主体部)

主体部61是待与座椅侧支架3叠合的部位。主体部61具有容置面61A、上表面61B、第1侧面61C、第2侧面61D、以及螺栓插通孔61E。

容置面61A是待与座椅侧支架3叠合的面,并与配置在实体部侧支架6前方的座椅靠背1相对而设置。容置面61A的上缘和下缘分别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容置面61A的左缘和右缘分别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并且容置面61A是被倒角后而形成的四角形状的平面。

上表面61B是从容置面61A的竖直方向上端向实体部5(即,与座椅靠背1相反的一侧)延伸的面。如图4所示,在上表面61B与容置面61A的连接部分带有圆度(即R)。

第1侧面61C是从容置面61A的座椅宽度方向左端向实体部5延伸的面。第2侧面61D是从容置面61A的座椅宽度方向右端向实体部5延伸的面。如图3所示,第1侧面61C与容置面61A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侧面61D与容置面61A的连接部分分别带有圆度。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侧面61C以及第2侧面61D是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的铅垂面。此外,第1侧面61C和第2侧面61D是左右对称的形状。即,第1侧面61C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尺寸和第2侧面61D相同。

螺栓插通孔61E是设置在容置面61A的中央区域中的通孔。如图3以及图4所示,用于紧固实体部侧支架6和座椅侧支架3的螺栓8A插通螺栓插通孔61E。

(第1带状部以及第2带状部)

如图5A、5B所示,第1带状部62是与座椅靠背1相对且从主体部61向右方延伸的板形带状的部件。

第1带状部62的左侧的端部与主体部61的第1侧面61C连结。此外,第1带状部62的右侧的端部具有螺栓插通孔62A。第1带状部62以使得其与座椅靠背1相对的面距座椅靠背1的距离从左侧的端部趋向右侧的端部而变大的方式弯曲。

此外,如图5B所示,第1带状部62的左侧的端部中与座椅靠背1相对的面在投影到与座椅宽度方向垂直的假想面上时(即,从座椅宽度方向进行观察时),会相对于主体部61的容置面61A而倾斜。即,螺栓在第1带状部62的螺栓插通孔62A中的插通方向与在主体部61的螺栓插通孔61E中的插通方向不同。此外,图5A是从与第1带状部62的螺栓插通孔62A的中心轴方向平行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图5B是从与上表面61B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的立体图。

第2带状部63是与座椅靠背1相对且从主体部61向座椅宽度方向中的与第1带状部62相反的一侧,即向左方延伸的板形带状的部件。第2带状部63的结构是将第1带状部62绕主体部61进行左右反转后所成的结构,并且第2带状部63的与主体部61相反的一侧(即左侧)的端部具有螺栓插通孔63A。

如图3所示,分别利用螺栓7A以及螺母7B将第1带状部62和第2带状部63紧固在实体部5上。此外,第1带状部62的螺栓插通孔62A具有长轴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椭圆形状。另一方面,第2带状部63的螺栓插通孔63A为正圆形状。因此,先将第2带状部63紧固到实体部5上,之后再将第1带状部62紧固到实体部5上,由此,能够利用螺栓插通孔62A吸收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差。其结果为,可容易进行安装操作。

<靠背框架>

如图2所示,靠背框架2具有一对侧架2A、2B;上架2C;下架2D;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线材2E;以及多个支撑托架2F。

一对侧架2A、2B是各自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分开设置的管状或线状的部件。

上架2C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连结1对侧架2A、2B上端的管状或线状的部件。下架2D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延伸并连结1对侧架2A、2B下端的管状或线状的部件。此外,上架2C和下架2D也可以是使得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构成为例如C字形或J字形的板状部件。

多个支撑托架2F是供头枕S2的支撑件插入的部件。多个支撑托架2F由2个构成1组,并由1组支撑托架2F支撑1个头枕S2。

<座椅侧支架>

座椅侧支架3安装在靠背框架2的竖直方向上部。具体而言,座椅侧支架3以跨设于上架2C以及位于上架2C下方的1个线材2E的方式而被固定。此外,座椅侧支架3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在1组支撑托架2F之间。

图6A~6D所示,座椅侧支架3具有基体部31、卡止部32、第1侧壁部33、以及第2侧壁部34。座椅侧支架3是对一张金属板实施了冲压加工而成的部件。

(基体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基体部31叠合于实体部侧支架6的容置面61A。基体部31具有供用于紧固实体部侧支架6和座椅侧支架3的螺栓8A插通的螺栓插通孔31A。

当基体部31叠合到容置面61A时,基体部31中的后侧的面抵接容置面61A。此外,基体部3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与实体部侧支架6的主体部6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体一致。而且,螺栓插通孔31A设置在当将基体部31叠合到容置面61A时使得螺栓插通孔31A与主体部61的螺栓插通孔61E重合的位置。

(卡止部)

卡止部32构成为可从竖直方向上方卡止于主体部61的上表面61B。具体而言,卡止部32从基体部31的上端向实体部5延伸。如图4所示,卡止部32中的下侧的面抵接主体部61的上表面61B。在卡止部32抵接着上表面61B的状态下,通过重力使卡止部32卡止于上表面61B。由此,卡止部32限制座椅侧支架3在紧固前于竖直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6B~6D所示,卡止部32在其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具有以朝向上方远离基体部31的方式而设置的板状的导向部32A。具体而言,板状的导向部32A是通过将卡止部32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的一部分向上方弯曲而形成的。导向部32不与上表面61B抵接。

卡止部32与基体部31的连接部分(以下也称为“第1连接部分”)带有圆度。如图4所示,第1连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主体部61的容置面61A与上表面61B的连接部分(以下也称为“第2连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因此,第1连接部分与第2连接部分彼此分离。由此,能够使卡止部32切实地与上表面61B抵接。

(第1侧壁部以及第2侧壁部)

当将基体部31叠合到容置面61A时,第1侧壁部33抵接主体部61的第1侧面61C。

具体而言,第1侧壁部33从基体部31的左端向实体部5延伸。如图3所示,第1侧壁部33的内表面(即,在与实体部侧支架6叠合之前与第2侧壁部34相对的面)抵接第1侧面61C。

此外,如图6D所示,在第1侧壁部33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具有以向右方远离基体部31的方式而设置的板状的导向部33A。具体而言,板状的导向部33A是通过使第1侧壁部33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向右侧弯曲而形成的。如图3所示,导向部33A不与第1侧面61C抵接。

当将基体部31叠合到容置面61A时,第2侧壁部34抵接主体部61的第2侧面61D。第2侧壁部34的结构是将第1侧壁部33绕基体部31左右反转后所成的结构。第1侧壁部33以及第2侧壁部34限制座椅侧支架3在紧固前于座椅宽度方向上移动。

此外,在第2侧壁部34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具有以向左方远离基体部31的方式而设置的板状的导向部34A。即,如图3所示,第1侧壁部33和第2侧壁部34之间的距离在第1侧壁部33和第2侧壁34部抵接着主体部61的区域上是固定的,而在设置有导向部33A、34A的前端区域上则随着趋向实体部5而变大。

此外,第1侧壁部33与基体部31的连接部分、以及第2侧壁部34与基体部31的连接部分(以下也将其统称为“第3连接部分”)分别带有圆度。如图3所示,第3连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大于主体部61的容置面61A与第1侧面61C的连接部分以及容置面61A与第2侧面61D的连接部分(以下也称为“第4连接部分”)的曲率半径。因此,第3连接部分与第4连接部分分离。由此,能够使第1侧壁部33和第2侧壁部34分别切实地与第1侧面61C和第2侧面61D抵接。

<座椅侧辅助支架>

如图2所示,座椅侧辅助支架4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座椅侧支架3相离地而安装在背框架2的竖直方向上部。

与座椅侧支架3相同,座椅侧辅助支架4以跨设于上架2C以及位于上架2C下方的1个线材2E的方式而被固定。此外,座椅侧辅助支架4配置在与供座椅侧支架3配置的1组支撑托架2F不同的另1组支撑托架2F之间。

如图2所示,座椅侧辅助支架4具有基体部41和卡止部42。基体部41以及卡止部42与座椅侧支架3中的基体部31以及卡止部32相同,故对其省略说明。此外,座椅侧辅助支架4不具备第1侧壁部33和第2侧壁部34。

即,座椅侧辅助支架4是通过去除第1侧壁部33以及第2侧壁部34而将座椅侧支架3简约化而成的部件,座椅侧辅助支架4用于与1个实体部侧支架6进行紧固。座椅侧辅助支架4构成为,在将基体部41叠合到实体部侧支架6的容置面61A并使卡止部42卡止于实体部侧支架6的上表面61B的状态下,座椅侧辅助支架4能够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移动。

<座椅靠背紧固结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将座椅靠背1紧固在实体部5上。

在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中,利用螺栓8A以及螺母8B将座椅侧支架3紧固在对应的实体部侧支架6上,由此,将座椅靠背1的靠背框架2紧固在实体部5上。此外,虽未进行图示,不过座椅侧辅助支架4也被紧固在对应的实体部侧支架6上。

<紧固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紧固部件100是用于将座椅靠背1固定到实体部5的部件。如图3以及图4所示,紧固部件100具备座椅侧支架3、实体部侧支架6、螺栓8A以及螺母8B。此外,紧固部件100也可以包含如图2所示的座椅侧辅助支架4。

如上所述,使座椅侧支架3和实体部侧支架6各自的螺栓插通孔相重合,并利用螺栓8A以及螺母8B紧固座椅侧支架3和实体部侧支架6。由此,将座椅靠背1固定到实体部5上。

[1-2.效果]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可获得以下效果。

(1a)座椅侧支架3中的卡止部32、第1侧壁部33、以及第2侧壁部34在将座椅侧支架3组装于实体部侧支架6时发挥上下方向的导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导向的作用。因此,操作者即使未确保对座椅侧支架3以及实体部侧支架6的视觉辨认性也可容易进行两者间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1的安装操作的效率提高。

(1b)在第1侧壁部33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和第2侧壁部34的位于实体部5侧的前端分别具有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远离基体部31的方式而设置的板状的导向部33A、34A。因此,可更容易进行座椅侧支架3相对于实体部侧支架6的位置对准。

(1c)相对于多个实体部侧支架6,仅座椅侧支架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导向,而座椅侧辅助支架4不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导向。因此,使座椅侧支架3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变得容易。

此外,座椅侧辅助支架4连动于座椅侧支架3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而自动进行左右方向上的定位。其结果为,使座椅靠背的安装操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2.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各种方式。

(2a)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1、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中的座椅侧支架3以及实体部侧支架6的形状是其中一例。即,座椅侧支架3只要具有待与容置面61A叠合的基体部31、构成为可卡止于上表面61B的卡止部32、待分别与第1侧面61C和第2侧面61D抵接的第1侧壁部33和第2侧壁部34即可,而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分别使卡止部32、第1侧壁部33以及第2侧壁部34不具备导向部32A、33A、34A。

此外,实体部侧支架6只要具有待与座椅侧支架3叠合的主体部61即可,而不限于上述形状。因此,实体部侧支架6也可以不具备第1带状部62以及第2带状部63。

(2b)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1、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只要具备至少1个座椅侧支架3和至少1个实体部侧支架6即可,也可以不具备座椅侧辅助支架4。并且,座椅靠背1、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也可以不具备座椅侧辅助支架4而是具备多个座椅侧支架3。或者,也可以使座椅靠背1、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除了具备1个座椅侧支架3外还具备多个座椅侧辅助支架4。

(2c)上述实施方式的座椅靠背1、座椅靠背紧固结构10、以及紧固部件100还可以应用在除乘用车以外的汽车用座椅中,或也可以应用在除汽车以外的铁道车辆、船舶、航空器等交通工具的座椅中。

(2d)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1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分散到多个构成元素中,或可以将多个构成元素所具有的功能统合到1个构成元素中。此外,可省略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添加到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或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进行置换等。此外,由权利要求记载的语句所确定的技术思想所含的所有形态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