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702发布日期:2019-02-19 19:0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传动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主要适用于提高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中间支承架是前传动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所有传动轴的40%左右,中间支承架也是传动轴零部件中最易损坏的零部件之一,其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前传动轴在装配过程中与中间支承总成不垂直造成传动轴在高速旋转时发生干涉和颠簸过程中的抖动所致。现有传动轴中间支撑件通过螺栓直接连接在横梁吊挂上,在传动轴与传动轴中间支撑件装配过程中,中间支撑与水平面的角度不可调节,在使用中导致中间支撑件变形、断裂。不同系列车型或者同系列车型其车架的传动轴中间支撑与水平面的角度不同,导致中间支撑件种类繁多,商用车常用的中间支承架起悬挂前传动轴的作用,没有使用橡胶垫减少和消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的震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支撑壳与连接板,所述支撑壳上设置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设置有橡胶垫,橡胶垫内设置有用于安装传动轴的轴承,所述连接板与车架横梁相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下端位于支撑壳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内贯穿有第一套杆,第一套杆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转动块,第一套杆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推动杆,第一推动杆与第一活动杆的一端相铰接,第一活动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活动杆,第二活动杆远离第一活动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推动杆,第二推动杆与第二套杆相连接,第二套杆穿过凹槽底端的第二盲孔后与第二转动块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上铰接有第三推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上铰接有第四推动杆,所述第三推动杆、第四推动杆均与活动板相铰接,活动板上铰接有滑动杆,所述凹槽上设置有固定座,固定座上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上铰接有转动块,转动块上设置有与滑动杆相配合的滑槽,所述活动板与支撑壳相连接。

所述连接板与车架横梁之间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下端与连接板相连接,下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回转轴承,回转轴承上固定有连接柱,连接柱的上端与上壳体相连接,上壳体与车架横梁相连接,所述上壳体内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侧壁上铰接有蜗杆,蜗杆与转盘轴的一端相连接,转盘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安装槽、上壳体后连接有转盘,所述回转轴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与蜗杆相啮合。

所述回转轴承上设置有注油口。

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橡胶垫的限位块。

所述侧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板。

所述连接板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连接板的上端通过螺栓与下壳体相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块与第二转动块上均设置有防滑槽。

所述轴承的两端均设置有密封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中传动轴安装在轴承内,需要调节角度时,通过第一转动块带动第一套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推动杆移动,通过第一推动杆的移动带动第一活动杆和第三推动杆移动,同时,通过第二转动块带动第二套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推动杆移动,通过第二推动杆的移动带动第二活动杆和第四推动杆移动,通过第三推动杆和第四推动杆带动滑动杆移动,进而带动活动板移动,通过活动板的移动带动支撑壳的移动,从而解决了装配过程中角度不便调节的问题,以防止传动轴支撑结构变形、断裂现象的发生。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寿命长。

2、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中下壳体的下端与连接板相连接,下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回转轴承,回转轴承上固定有连接柱,连接柱的上端与上壳体相连接,上壳体与车架横梁相连接,上壳体内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侧壁上铰接有蜗杆,蜗杆与转盘轴的一端相连接,转盘轴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安装槽、上壳体后连接有转盘,回转轴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与蜗杆相啮合,这样的设计不仅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而且通过蜗杆的转动,带动回转轴承的转动,进而带动下壳体的转动,方便调节支撑结构的角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使用寿命长。

3、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中回转轴承上设置有注油口,方便对回转轴承进行注油保护;中心孔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橡胶垫的限位块,以提高橡胶垫工作的可靠性能;侧板之间连接有固定板,增设固定板以提高传动轴支撑结构的结构强度;连接板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孔,限位孔内设置有螺栓,连接板的上端通过螺栓与下壳体相连接,不仅安装简便,而且可靠性高;第一转动块与第二转动块上均设置有防滑槽,方便转动;轴承的两端均设置有密封垫,以提高传动轴支撑结构的密封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可靠性高、结构强度高、安装简便、使用方便、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滑动杆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蜗杆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支撑壳1、连接板2、橡胶垫3、传动轴4、轴承5、车架横梁6、侧板7、凹槽8、第一套杆9、第一转动块10、第一推动杆11、第一活动杆12、第二活动杆13、第二推动杆14、第二套杆15、第二转动块16、第三推动杆17、第四推动杆18、活动板19、滑动杆20、固定座21、转动杆22、转动块23、滑槽24、壳体25、上壳体26、下壳体27、回转轴承28、连接柱29、安装槽30、蜗杆31、转盘轴32、固定板33、限位孔34、螺栓3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5,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支撑壳1与连接板2,所述支撑壳1上设置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设置有橡胶垫3,橡胶垫3内设置有用于安装传动轴4的轴承5,所述连接板2与车架横梁6相连接,所述连接板2的下端位于支撑壳1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8,凹槽8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内贯穿有第一套杆9,第一套杆9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转动块10,第一套杆9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推动杆11,第一推动杆11与第一活动杆12的一端相铰接,第一活动杆12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活动杆13,第二活动杆13远离第一活动杆12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推动杆14,第二推动杆14与第二套杆15相连接,第二套杆15穿过凹槽8底端的第二盲孔后与第二转动块16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12上铰接有第三推动杆17,所述第二活动杆13上铰接有第四推动杆18,所述第三推动杆17、第四推动杆18均与活动板19相铰接,活动板19上铰接有滑动杆20,所述凹槽8上设置有固定座21,固定座21上连接有转动杆22,转动杆22上铰接有转动块23,转动块23上设置有与滑动杆20相配合的滑槽24,所述活动板19与支撑壳1相连接。

所述连接板2与车架横梁6之间设置有壳体25,所述壳体25包括上壳体26与下壳体27,所述下壳体27的下端与连接板2相连接,下壳体27的上端设置有回转轴承28,回转轴承28上固定有连接柱29,连接柱29的上端与上壳体26相连接,上壳体26与车架横梁6相连接,所述上壳体26内设置有安装槽30,安装槽30的侧壁上铰接有蜗杆31,蜗杆31与转盘轴32的一端相连接,转盘轴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安装槽30、上壳体26后连接有转盘,所述回转轴承2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与蜗杆31相啮合。

所述回转轴承28上设置有注油口。

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橡胶垫3的限位块。

所述侧板7之间连接有固定板33。

所述连接板2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孔34,限位孔34内设置有螺栓35,所述连接板2的上端通过螺栓35与下壳体27相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块10与第二转动块16上均设置有防滑槽。

所述轴承5的两端均设置有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一种新型传动轴支撑结构,包括连接板,连接板的上端设有车架横梁,支撑装置固定在车架横梁的下端,连接板的下端两侧均固定有侧板,侧板的相对一端均设有凹槽,凹槽的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内贯穿有第一套杆,第一套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转动块,第一套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连接有第一推动杆,第一推动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活动杆,第一活动杆上铰接有第三推动杆,第二活动杆与第一活动杆相铰接,第二活动杆远离第一活动杆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推动杆,第二活动杆上铰接有第四推动杆,第三推动杆和第四推动杆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活动板,活动板上转动连接有滑动杆,凹槽的一端固定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一端固定有转动杆,转动杆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块,转动块的一端设有滑槽,滑动杆的一端位于滑槽内,凹槽内设有第二盲孔,第二套杆的一端贯穿第二盲孔,并延伸至侧板的一端,第二套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二转动块,第二套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推动杆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孔内。

为方便调节支撑结构的位置,两个活动板一端共同固定支撑壳,支撑壳上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内壁上等间距设有多个限位槽,限位槽内设有限位块,多个限位块共同固定橡胶垫,橡胶垫采用硅橡胶材质制成,橡胶垫上贯穿有轴承,轴承上安装有传动轴,两个侧板的相对侧壁上共同固定有固定板。

连接板的下端设有限位孔,限位孔内设有螺栓,连接板的上端通过螺栓固定有壳体,第一转动块和第二转动块上均设有防滑槽,方便转动,轴承的两端均设有密封垫,保护轴承不受侵蚀,限位孔数量为4个。

在使用过程中,传动轴安装在轴承内,需要调节角度时,通过第一转动块带动第一套杆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推动杆移动,通过第一推动杆的移动带动第三推动杆和第一活动杆移动,通过第二转动块的转动,带动第二套杆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推动杆的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活动杆和第四推动杆的移动,通过第三推动杆和第四推动杆的移动带动滑动杆的移动,进而带动活动板的移动,通过两个活动板的移动,进而带动支撑装置的移动。本设计通过对新型传动轴支撑结构的改造,解决了不能方便调节角度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减震装置进行减震,方便使用。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一种汽车传动轴支撑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支撑壳1与连接板2,所述支撑壳1上设置有中心孔,中心孔内设置有橡胶垫3,橡胶垫3内设置有用于安装传动轴4的轴承5,所述连接板2与车架横梁6相连接,所述连接板2的下端位于支撑壳1两侧的部位均设置有侧板7,所述侧板7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8,凹槽8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内贯穿有第一套杆9,第一套杆9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转动块10,第一套杆9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推动杆11,第一推动杆11与第一活动杆12的一端相铰接,第一活动杆12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活动杆13,第二活动杆13远离第一活动杆12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推动杆14,第二推动杆14与第二套杆15相连接,第二套杆15穿过凹槽8底端的第二盲孔后与第二转动块16相连接,所述第一活动杆12上铰接有第三推动杆17,所述第二活动杆13上铰接有第四推动杆18,所述第三推动杆17、第四推动杆18均与活动板19相铰接,活动板19上铰接有滑动杆20,所述凹槽8上设置有固定座21,固定座21上连接有转动杆22,转动杆22上铰接有转动块23,转动块23上设置有与滑动杆20相配合的滑槽24,所述活动板19与支撑壳1相连接;所述中心孔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限位槽,限位槽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橡胶垫3的限位块;所述侧板7之间连接有固定板33;所述第一转动块10与第二转动块16上均设置有防滑槽;所述轴承5的两端均设置有密封垫。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5,所述连接板2与车架横梁6之间设置有壳体25,所述壳体25包括上壳体26与下壳体27,所述下壳体27的下端与连接板2相连接,下壳体27的上端设置有回转轴承28,回转轴承28上固定有连接柱29,连接柱29的上端与上壳体26相连接,上壳体26与车架横梁6相连接,所述上壳体26内设置有安装槽30,安装槽30的侧壁上铰接有蜗杆31,蜗杆31与转盘轴32的一端相连接,转盘轴32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安装槽30、上壳体26后连接有转盘,所述回转轴承28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齿条,齿条与蜗杆31相啮合;所述回转轴承28上设置有注油口;所述连接板2的下端设置有限位孔34,限位孔34内设置有螺栓35,所述连接板2的上端通过螺栓35与下壳体27相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