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悬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0315发布日期:2019-07-06 11:1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悬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悬置,具体涉及一种后悬置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横置动力总成布置多采用三点悬置,左、右悬置支撑发动机重量,后悬置承受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扭矩。如图1所示,现有的后悬置一般包括拉杆103、连接在拉杆103前端的后悬置支架105,拉杆103的后端设有大头部,大头部包括与拉杆103一体成型的外部套筒以及装配在外部套筒内的衬套,衬套内通过硫化橡胶固定有内芯,汽车的副车架101上设有大头部安装槽102,拉杆103的大头部伸入大头部安装槽102内,一根竖向的螺栓104将内芯和副车架101紧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拉杆103的大头部与副车架101的连接,拉杆103的大头部的尺寸普遍较大,且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拉杆103的大头部会受动力总成的影响而发生运动。上述的后悬置存在以下问题:拉杆103的大头部会运动,拉杆103由铸铝材料制成,而由于外部套筒的尺寸较大、质量较大,从而导致拉杆103的刚体模态不高,其pitch刚体模态很容易处于副车架101一阶弯曲模态附近,容易耦合导致共振;大头部安装槽102需要为拉杆103的大头部提供装配空间和运动空间,所以大头部安装槽102的尺寸较大,导致副车架101的设计难度较大,并且会对副车架101的刚度和模态带来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加速轰鸣问题;后悬置和副车架101之间通过一颗螺栓104紧固,其安装点动刚度不高,容易引起加速轰鸣以及加速粗糙声等NVH问题;通过一根竖向的螺栓104将后悬置和副车架101连接在一起,从下往上打螺栓104会导致汽车离地间隙降低,影响汽车的通过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后悬置结构,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后悬置结构,包括安装座总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拉杆以及与所述拉杆的前端部相连的后悬置支架;所述安装座总成包括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套筒、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筒上且用于与副车架固定连接的连接座、安装在所述第一套筒内的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包括与所述第一套筒过盈配合的第一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第一内芯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一内芯之间的第一硫化橡胶体;所述拉杆的后端部穿过所述第一套筒的筒壁且伸入所述第一衬套内与所述第一内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套筒的筒壁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拉杆的第一避让孔,所述第一衬套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拉杆的第二避让孔。

进一步,所述拉杆的前端部设有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二套筒内安装有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包括与所述第二套筒过盈配合的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第二内芯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外壳和所述第二内芯之间的第二硫化橡胶体,所述后悬置支架与所述第二内芯相连。

进一步,所述第一内芯的中部设有开口朝前的安装槽,所述拉杆的后端部嵌合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内芯和所述拉杆的后端部通过第一螺栓紧固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衬套由上衬套和下衬套构成,所述上衬套包括上外壳、设置在所述上外壳内的上内芯以及设置在所述上外壳和所述上内芯之间的上硫化橡胶体,所述下衬套包括下外壳、设置在所述下外壳内的下内芯以及设置在所述下外壳和所述下内芯之间的下硫化橡胶体,所述安装槽设置在所述上内芯和下内芯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内芯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下内芯内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拉杆的后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的螺杆配合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套筒的后侧连接有两个所述连接座,两个所述连接座上均设有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孔中的一个为圆孔且另一个为条形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分体式的拉杆总成,大幅度提高了拉杆总成的刚体模态,降低了拉杆总成与副车架弯曲模态耦合的可能性;通过安装座总成和副车架固定连接,取消了大头部安装槽,降低了副车架的设计难度,提高了副车架的强度,提高了后悬置安装点刚度,提高了汽车的离地间隙,提升了汽车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所述的后悬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悬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安装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安装座总成的爆炸图;

图5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拉杆的爆炸图。

图中:1—副车架;2—连接座;3—第一套筒;4—拉杆;5—后悬置支架;6—上外壳;7—上硫化橡胶体;8—上内芯;9—第一避让孔;10—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第三螺栓;13—安装孔;14—上凹槽;15—下凹槽;16—下外壳;17—下硫化橡胶体;18—下内芯;19—螺纹孔;20—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第二套筒;23—第二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的一种后悬置结构,包括安装座总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拉杆4以及与拉杆4的前端部相连的后悬置支架5;安装座总成包括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套筒3、固定连接在第一套筒3上且用于与副车架1固定连接的连接座2、安装在第一套筒3内的第一衬套,第一衬套包括与第一套筒3过盈配合的第一外壳、设置在第一外壳内的第一内芯以及设置在第一外壳和第一内芯之间的第一硫化橡胶体;拉杆4的后端部穿过第一套筒3的筒壁且伸入第一衬套内与第一内芯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套筒3的筒壁上设有用于避让拉杆4的第一避让孔9,第一衬套上设有用于避让拉杆4的第二避让孔,第一避让孔9和第二避让孔为拉杆的运动提供空间。安装座总成和拉杆构成拉杆总成,由于安装座总成固定连接在副车架上,所以大幅度提高了拉杆总成的刚体模态,降低了拉杆总成与副车架1弯曲模态耦合的可能性;通过安装座总成和副车架1固定连接,取消了大头部安装槽,降低了副车架1的设计难度,减轻了甚至消除了对副车架1刚度和模态的负面影响,减轻了甚至消除了容易导致加速轰鸣问题;安装座总成和副车架1的装配方向是前后方向,相对于现有技术,提高了汽车的离地间隙;拉杆4的后端部穿过第一套筒3的筒壁且伸入第一衬套内与第一内芯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拉杆总成的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拉杆4的前端部设有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套筒22,第二套筒22内安装有第二衬套23,第二衬套23包括与第二套筒22过盈配合的第二外壳、设置在第二外壳内的第二内芯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和第二内芯之间的第二硫化橡胶体,第二内芯通过第二硫化橡胶体硫化固定在第二外壳内,后悬置支架5与第二内芯相连,以实现后悬置支架5和拉杆4的前端部相连;后悬置支架5上设有两个连接臂,第二内芯夹持于两个连接臂之间,中心轴线沿左右方向布置的第二螺栓11将两个连接臂和第二内芯紧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后悬置支架5与第二内芯相连。第二内芯是铝制件,第二外壳是塑料件。

进一步,第一内芯的中部设有开口朝前的安装槽,拉杆4的后端部嵌合在安装槽内,第一内芯和拉杆4的后端部通过第一螺栓10紧固连接在一起。第一螺栓10的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

进一步,第一衬套由上衬套和下衬套构成,上衬套包括上外壳6、设置在上外壳6内的上内芯8以及设置在上外壳6和上内芯8之间的上硫化橡胶体7,上内芯8通过上硫化橡胶体7硫化固定在上外壳6内,下衬套包括下外壳16、设置在下外壳16内的下内芯18以及设置在下外壳16和下内芯18之间的下硫化橡胶体17,下内芯18通过下硫化橡胶体17硫化固定在下外壳16内,安装槽设置在上内芯8和下内芯18之间,上内芯8的下端设有上凹槽14,下内芯18的上端设有下凹槽15,上凹槽14和下凹槽15拼成安装槽,第二避让孔也设置在上衬套和下衬套之间。上内芯8和下内芯18均是铝制件,上外壳6和下外壳16均是塑料件。第一衬套由上衬套和下衬套构成,能够降低第一衬套的生产和装配的难度,同时在装配过程中安装槽的容差能力更强,便于将第一内芯和拉杆4的后端部固定连接在一起,装配完成后,安装槽还能够对拉杆4起到限位的作用。

进一步,上内芯8内设有与第一螺栓10螺纹配合的螺纹孔19,下内芯18内设有与第一螺栓10的螺杆配合的第一通孔20,拉杆4的后端部设有与第一螺栓10的螺杆配合的第二通孔21,第一螺栓10的螺杆从下至上穿过第一通孔20和第二通孔21与螺纹孔19螺纹配合,以将下内芯18、拉杆4和上内芯8紧固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第一套筒3的后侧连接有两个连接座2,两个连接座2上均设有安装孔13,两个连接座2中的一个朝左设置另一个朝右设置,两个安装孔13中的一个为圆孔且另一个为条形孔,设置条形孔能够提升容差性。通过两颗分别与两个安装孔13对应的第三螺栓12便可将两个连接座2固定连接在副车架1的前侧壁上,从而将安装座总成固定连接在副车架1的前侧壁上,提升了安装点刚度,减轻或消除了加速轰鸣以及加速粗糙声等NVH问题。第一衬套和连接座可以是钢制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