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81852发布日期:2019-11-08 22:5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有用橡胶弹性体将安装在车体侧的外管构件与插在该外管构件内并安装在发动机等振动源侧的内轴构件连结的防振装置。

作为上述防振装置中的橡胶弹性体,常常采用以相同的高度安装在内轴构件的外周面和外管构件的内周面上的筒状构件。然而,采用筒状橡胶弹性体的情况下,存在若为降低车宽方向的振动而减小车宽方向的弹簧常数,则车长方向及车高方向的弹簧常数也会同时减小这样的问题。

对此,作为不减小车长方向及车高方向的弹簧常数也能减小车宽方向的振动的橡胶弹性体,已知有一种碗型橡胶。该碗型橡胶被设置为,一端被安装在内轴构件的外周面上;主体朝外侧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另一端在比其在内轴构件上的安装位置低的高度被安装在外管构件的内周面上。

然而,外管构件通常是通过用焊接等方法安装在其外周面上的安装构件被安装在车体上的,安装构件在车体上的安装高度基本上是确定的,另外,内轴构件在振动源侧的安装高度也基本上是确定的。因此,若采用在内轴构件上的安装位置低于在外管构件的内周面上的安装位置的碗型橡胶,则对于安装构件而言,其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高度)与其在外管构件上的安装位置(高度)相距较远(臂长会变长),振动源发生振动时防振装置也容易发生振动,从而使车辆的NV(Noise and Vibration,噪音和振动)性能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车辆的NV性能的防振装置。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具备通过安装构件安装在车体侧的外管构件、插在该外管构件内并安装在振动源侧的内轴构件、及将所述外管构件与所述内轴构件连结的橡胶弹性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弹性体被设置为,一端被安装在所述内轴构件的上端部的外周面上;主体朝外侧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另一端在比其在所述内轴构件上的安装位置低的高度被安装在所述外管构件的内周面上,所述外管构件具有延伸到安装所述橡胶弹性体的位置的上方的延长筒部,通过安装在该延长筒部上的所述安装构件,该外管构件被安装在车体侧。

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防振装置,采用了能不减小车长方向及车高方向的弹簧常数也能减小车宽方向的振动的橡胶弹性体,同时,缩短了安装构件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与在外管构件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抑制防振装置的振动,提高车辆的NV性能。

另外,较佳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防振装置还具备将所述安装构件与所述外管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所述连结构件与所述外管构件的所述延长筒部连接的同时,还与所述安装构件及所述外管构件以外的构件连接,以构成箱状。采用该结构,通过使将安装构件与外管构件连结的连结构件与位置较高的延长筒部连接的同时还与其它构件连接,能构成截面较大的箱状,从而能提高防振装置自身的刚性。

另外,较佳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防振装置还具备用于支承车载装置的支承构件,所述支承构件被安装在包含所述延长筒部的所述外管构件的外周面上。采用该结构,通过将支承构件安装在包含延长筒部的外管构件的外周面上,与将支承构件安装在没有延长筒部的外管构件的外周面上的结构相比,能确保支承构件的连接强度,由此,能稳定地支承车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在车体上的上述防振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上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将图3中的部分IV放大表示的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防振装置的对应于图4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为该实施方式中的记载所限定。另外,各图中的尺寸关系(长度、宽度等)不反映实物的尺寸关系。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在车体3上的防振装置1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的III-III线上的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将图3中的部分IV放大表示的图。如图2所示,该防振装置1被安装在发动机(振动源)2和车体3上,且其上部设置有电池(车载装置)4,从而将发动机2及电池4弹性支承在车体3上。

如图1~图3所示,该防振装置1具备上侧安装构件10、外管构件20、连结构件30、内轴构件40、橡胶弹性体50、外部金具60、止动构件70、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内支架100、及支承构件110。其中,除橡胶弹性体50以外,所有构件均是金属制构件。另外,图1中省略了橡胶弹性体50及外部金具60的图示。

上侧安装构件10被构成为,如图3所示那样越靠近上方越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并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越靠近上方车长方向的宽度越窄。上侧安装构件10的先端部10a上形成有将该先端部10a穿通的螺栓孔11。另外,上侧安装构件10上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刚性的两条弯折筋条12、13。上侧安装构件10通过插在螺栓孔11中的螺栓(未图示)直接被安装在车体3上。上侧安装构件10的下部10b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连结构件30与外管构件20的外周面连接。

外管构件20如图4所示,具备圆筒状的主体部21、比主体部21直径大且位于主体部21的上侧的圆筒状的延长筒部23、及将主体部21和延长筒部23相连的倾斜台阶部22。延长筒部23的外周面经由连结构件30与上侧安装构件10连接,从而外管构件20通过上侧安装构件10被安装在车体3侧。

止动构件70被构成为外径与外管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圆环状,并被安装在主体部21的下端部。止动构件70的内周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上方曲折地突出的圆筒状的突出部71。

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通过焊接而安装在外管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下端部外周的车长方向前侧的安装部81、从安装部81向下方延伸的台阶部82、从台阶部82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前侧延伸的前壁部83、从前壁部83的前端向车长方向的前侧逐渐朝下方倾斜的倾斜台阶部84、从倾斜台阶部84向车长方向的前侧延伸的安装部85、前壁部83、及从倾斜台阶部84及安装部8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立壁部86。安装部85上形成有将该安装部85穿通的螺栓孔87。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通过插在螺栓孔87中的螺栓(未图示),在比外管构件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前侧及下侧处直接被安装在车体3上。

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的结构与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的结构相同,具有通过焊接安装在外管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下端部外周的车长方向的后侧的安装部91、从安装部91向下方延伸的台阶部(未图示)、从台阶部的下端部向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的后壁部93、从后壁部93的后端向车长方向的后侧逐渐向下方倾斜的倾斜台阶部94、从倾斜台阶部94向车长方向的后侧延伸的安装部95、后壁部93、及从倾斜台阶部94及安装部9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立壁部96。安装部95上形成有将该安装部95穿通的螺栓孔97。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通过插在螺栓孔97中的螺栓(未图示),在比外管构件20更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及下侧处被直接安装在车体3上。

连结构件30具有,形成有直径与外管构件20的延长筒部23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缺口部31a的安装部31、从安装部3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前侧纵壁部32、及从安装部3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纵壁部(未图示)。在安装部31的后端部上,如图1所示那样,由越靠近车长方向的后侧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台阶部33、和越靠近车宽方向的外侧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台阶部34构成基座部35。基座部35上形成有将该基座部35穿通的螺栓孔36。基座部35通过插在螺栓孔36中的螺栓(未图示)而与所装载的电池4连接。

另外,连结构件30被设置为,缺口部31a通过焊接而与外管构件20的延长筒部23的外周面连接,并且,其车宽方向的外侧的端部31b被焊接在上侧安装构件10的下部10b上,由此,上侧安装构件10的下部10b与外管构件20的延长筒部23通过连结构件30而连结。进一步,连结构件30被设置为,前侧纵壁部32的下端部被焊接在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的前壁部83上,并且,后侧纵壁部的下端部被焊接在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的后壁部93上。如此,连结构件30以形成为箱状的方式,与上侧安装构件10、外管构件20、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及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连接,从而能提高防振装置1自身的刚性。

支承构件110具有基座部111及从基座部111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安装部112。基座部111上形成有将该基座部111穿通的螺栓孔113。安装部112被安装在包含延长筒部23的外管构件20的外周面上。基座部111通过插在螺栓孔113中的螺栓(未图示),与所装载的电池4连接。

内轴构件40如图3所示那样,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连结部41、及从连结部41的上端朝着上方逐渐扩径的圆锥状扩径部42。连结部41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在下方开口且与连结部41同轴地延伸的螺栓孔(未图示)。

外部金具60如图4所示那样被构成为,外径与外管构件20的主体部2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近似圆筒状。在外部金具60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朝着径向外侧曲折地突出的圆环状上侧突出部61。另外,在外部金具60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朝着径向内侧曲折地突出的圆环状下侧突出部62。

上述内轴构件40和外部金具60由橡胶弹性体50连结在一起。详细而言,以由外部金具60将内轴构件40的轴向中央部包围的方式将内轴构件40插入外部金具60内的状态,将内轴构件40和外部金具60设置在注塑模具(未图示)内,将模具夹紧后,通过在注塑模具的内室中注塑未硫化的橡胶弹性体并进行加热和硫化,而使内轴构件40和外部金具60与橡胶弹性体50通过硫化粘合而结合成一体。

如此构成的橡胶弹性体50为,其一端(上端)被硫化粘合在内轴构件40的扩径部42的整个外周面上;其主体向斜下方倾斜(即,越向下方越偏向外侧)地延伸;其另一端(下端)在比扩径部42低的高度被硫化粘合在外部金具60的内周面上。另外,图2所示,橡胶弹性体50上形成有在车长方向上成对的凹槽51。

如上所述,从上方将外部金具60插入到连接着上侧安装构件10、连结构件30、止动构件70、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及支承构件110的外管构件20中,并使上侧突出部61与倾斜台阶部22相抵接。由此,插在外管构件20内的内轴构件40能在比内轴构件40的扩径部42低的高度,通过利用外部金具60安装在外管构件20的内周面上的橡胶弹性体50而与外管构件20连接。

内支架100被构成为比其它构件壁厚,如图3所示,其在车宽方向的外侧的部位100a上形成有一个将其穿通的螺栓孔101,同时,其在车宽方向内侧的部位100b上形成有在车长方向上排列的三个螺栓孔(102、103、104)。在内轴构件40通过橡胶弹性体50与外管构件20连接的状态下,通过使插在螺栓孔101中的螺栓(未图示)与内轴构件40的螺栓孔螺合并紧固,而将内支架100安装在内轴构件40的下端部。另外,内支架100通过分别插在三个螺栓孔(102、103、104)中的螺栓(未图示)而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上端部。

具有上述结构的防振装置1被构成为,一方面,上侧安装构件10、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及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被安装在车体3上;另一方面,内支架100被安装在发动机2的上端部的同时,基座部35和基座部111上设置有电池4,从而,将发动机2及电池4弹性支承在车体3上。换言之,发动机2运行中产生的振动通过内支架100及内轴构件40而传到橡胶弹性体50,被橡胶弹性体50吸收从而衰减,由此,能减小传到车体3上的振动。另外,在发动机2大幅度摇动的情况下,由于内轴构件40与止动构件70相抵接,所以能防止发动机2过分位移。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橡胶弹性体50,采用了一端被安装在内轴构件40的扩径部42的外周面上;主体朝外侧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另一端在比扩径部42低的高度被安装在外管构件20的内周面上的碗型橡胶,因而,不减小车长方向及车高方向的弹簧常数也能减小车宽方向的振动。

现有技术的防振装置201如图5所示那样,外管构件220单独由橡胶弹性体250支撑,且没有延长筒部。因此,与内轴构件240相比,外管构件220的位置较低,在采用碗型橡胶的情况下,在车体3上的安装位置(高度)与在外管构件220上的安装位置(高度)相距较远(臂长变长),因而,发动机2发生振动时防振装置201也会振动,从而车辆的NV性能变差。

对此,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管构件20上设置延长筒部23,在采用碗型橡胶的情况下,上侧安装构件10在车体3上的安装位置与在外管构件20上的安装位置之间的距离缩短,因而能防止防振装置1的振动,使车辆的NV性能提高。

另外,通过使将上侧安装构件10与外管构件20连结的连结构件30与位置相对高的延长筒部23连接,并同时与第一下侧安装构件80及第二下侧安装构件90连接,能构成截面较大的箱状,从而能提高防振装置1自身的刚性,其结果,能使车辆的NV性能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通过将支承构件110安装在包含延长筒部23的外管构件20的外周面上,与将支承构件110安装在没有延长筒部的外管构件的外周面上的结构相比,能确保支承构件110的连接强度,从而能稳定地支承电池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