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6488发布日期:2019-11-09 00:45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车辆的后拖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后拖钩属于汽车的备用零部件,一般在其他车辆需要拖车时才会发挥其作用。在各种不同的车型上,后拖钩的结构也大不相同,有螺栓连接方式,也有焊接折弯钢管方式等。

但是,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各种车型的汽车后拖钩的固定结构往往都只是刚过法规要求,只能满足一般工况下的拖车要求,一旦遇到瞬间加速或超大坡度等复杂工况,后拖钩与车身的连接处便会开裂、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在遇到瞬间加速或超大坡度等复杂工况时后拖钩与车身的连接处开裂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拖钩本体。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内表面具有第一焊接面、第二焊接面及第三焊接面,所述固定件的外表面具有第四焊接面、第五焊接面及第六焊接面。

所述固定件设置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内,并且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焊接面及所述第三焊接面与所述拖钩本体焊接固定,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四焊接面、所述第五焊接面及所述第六焊接面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具有安装部、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安装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固定部的底部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的底部紧密接触,所述安装部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焊接面及所述第三焊接面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部。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设有安装槽,所述拖钩本体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二焊接面及所述第三焊接面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底部设置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四焊接面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所述第五焊接面及所述第六焊接面。

优选地,车辆的后纵梁组件包括防撞梁连接板和纵梁后段加长板,所述防撞梁连接板固定于所述纵梁后段加长板内,所述固定件通过所述第四焊接面、所述第五焊接面和所述第六焊接面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板焊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设置有第一折弯部,所述防撞梁连接板设置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纵梁后段加长板设置有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之间、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第三折弯部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与所述防撞梁连接板之间、所述防撞梁连接板与所述纵梁后段加长板之间分别设置有电泳进液口,所述防撞梁连接板和所述纵梁后段加长板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沥液孔。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将固定件设置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的内部,并使固定件通过第一焊接面、第二焊接面及第三焊接面与拖钩本体焊接固定,使固定件通过第四焊接面、第五焊接面及第六焊接面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焊接固定,进而提高了固定件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之间及固定件与拖钩本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后拖钩总成能够非常牢固地焊接于车辆的后纵梁上,防止车辆在遇到瞬间加速或超大坡度等复杂工况下,后拖钩与车身的连接处开裂的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立体组装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图8为图7中的B-B向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1-拖钩本体;

2-固定件;

20-第一焊接面;

21-第二焊接面;

22-第三焊接面;

23-第四焊接面;

24-第五焊接面;

25-第六焊接面;

26-安装部;

261-安装槽;

261a-通孔;

27-连接部;

28-固定部;

29-第一折弯部;

3-防撞梁连接板;

31-第二折弯部;

4-纵梁后段加长板;

41-第三折弯部;

5-进液口;

6-沥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包括拖钩本体1和固定件2。车辆的后纵梁组件呈“U”字型结构,固定件2的内表面具有第一焊接面20、第二焊接面21和第三焊接面22,固定件2的外表面具有第四焊接面23、第五焊接面24和第六焊接面25。组装时,将固定件2设置于车辆的后纵梁组件内,将拖钩本体1设置于固定件2的上表面,使固定件2通过第一焊接面20、第二焊接面21及第三焊接面22与拖钩本体1焊接固定,使固定件2通过第四焊接面23、第五焊接面24及第六焊接面25与后纵梁组件焊接固定。

本申请通过将固定件2安装于后纵梁组件的内部,并使固定件2与后拖钩本体1之间通过三个面焊接固定,同时使固定件2与后纵梁组件之间也通过三个面焊接固定,极大地提高了固定件2与后拖钩本体1之间及固定件2与后纵梁组件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后拖钩总成能够非常牢固地焊接于车辆的后纵梁上。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具体地,车辆的后纵梁组件包括防撞梁连接板3和纵梁后段加长板4。固定件2具有安装部26、连接部27和固定部28,安装部26通过连接部27与固定部28连接,安装部26与固定部28不处于同一平面内但近似平行设置。安装部26设置有安装槽261,第一焊接面20、第二焊接面21和第三焊接面22分别设置于安装槽261的内壁。第四焊接面23设置于固定部28的底部,第五焊接面24和第六焊接面25由固定件2的两侧向上弯折形成。具体连接时,将防撞梁连接板3固定于“U”字型结构的纵梁后段加长板4内,再将固定件2设置于防撞梁连接板3内,使固定件2的固定部28的下表面与防撞梁连接板3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并通过焊接固定,使固定件2的两侧的外表面与防撞梁连接板3的内壁紧密接触并通过焊接固定。而使固定件2的安装部26与防撞梁连接板3的底部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同时将后拖钩本体1设置于安装槽261内,使拖钩本体1与安装槽261的两侧壁及底部焊接固定。

为了方便焊接,在安装槽261的底部还设置有通孔261a,在将拖钩本体1与安装槽261的底部进行焊接时,可以通过该通孔261a进行焊接。

如图6所示,固定件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折弯部29,防撞梁连接板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折弯部31,纵梁后段加长板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折弯部41。并且第一折弯部29与第二折弯部31之间,第二折弯部31与第三折弯部41之间分别设置有间隙。

图7、图8、图9所示,在固定件2与防撞梁连接板3之间、防撞梁连接板3与纵梁后段加长板4之间分别设置有进液口5,在防撞梁连接板3和纵梁后段加长板5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沥液孔6。进而使电泳液能够由进液口5流入对后拖钩总成的固定结构进行电泳,待电泳完成后使电泳液再由沥液孔6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