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保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47747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安全保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应用于汽车上的安全保险装置。
中国85202511号专利公开了一种机动车保险装置,该装置包括四通、电磁阀、活塞阀、三通等。附加安装在原有的气路刹车机构上,其防救网安装在前后轮之间,当人倒向车里时,防救网上的触动杆触动电器开关,启动电动机械控制部分,可控制汽车紧急刹车,达到救护目的。这种装置的缺点是对人的危险较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事故,其结构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克服上述装置的缺点,使人在没进入车底前就能达到防护目的,并且结构简单,操作及时可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安全保险装置由气体换向阀、气动件、防救网和气管构成。气体换向阀安装在脚制动踏板下,其进气口接汽车贮气筒,两个出气口接气动件的两个气孔;救护网两边各有一个气动件,气动件的叶片轴连接救护网的框架轴,气动装置安装在离开前轮,在保险杠下的车体上。
工作原理是遇到紧急情况,脚踩制动踏板,触动气体换向阀开关,接通气路,来自贮气筒的气体通过换向阀的一个出气口进入气动件,推动气动件的叶片轴转动,叶片轴带动救护网张开。工作完成后,松开制动踏板,气体通过换向阀的另一个出气口进入气动件,推动叶片反向转动,将救护网收起,同时原有气体从换向阀的泄气孔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不等人已经进入车底就采取了防救措施,刹车与救护同时进行,即刹车的瞬间,救护网也张开,从而达到救护目的,其操作及时简便,不用另配一套机构,整套装置结构也较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


图1是安全保险装置安装示意图附图2是气动件与救护网连接示意图附图3是气动件与通气管连接示意图附图4是二位五通单电控电气阀结构图附图5是气动件结构示意图为安装使用方便,救护网可有三片,成并联连接。气动件有六个,救护网每边有三个。连接方法是气动件A壳体固定在离开前轮8在保险杠下的车体7上,其叶片轴1与第一片救护网5的框架轴相接;气动件B壳体与第一片救护网框架相接,其叶片轴接第二片救护网4的框架轴,以此类推第三片救护网3。
气体换向阀采用二位五通单电控电气阀11。使用汽车电瓶作电源。
气动件A截面为50度扇形,B、C截面为180度半园形,A、C上各有一个止回阀2,B上有两个止回阀。
换向阀的进气口与汽车贮气筒相接,一个出气口接气动件A的进气孔,另一个出气口接气动件C的出气孔。A上的止回阀接B的进气孔,B的止回阀接C的进气孔,C的止回阀接B的出气孔,B的另一个止回阀接A的出气孔。
为更加保险起见,可在后轮10的挡泥板9上各安装一套单气动件单救护网的气动装置。气路连法与前轮的装置相同。
前救护网每片长26Cm,宽20cm;后轮救护网长40cm,宽35cm。救护网用尼龙网做成,框架为刚性。
气路均用通气管6相接。
权利要求1.一种带救护网的汽车安全保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由气体换向阀、气动件和通气管构成气体换向阀安装在脚制动踏板下,其进气口接汽车的贮气筒,两个出气口接气动件的两个气孔;救护网两边各有一个气动件;气动件的叶片轴接救护网的框架轴,其壳体固定在保险杠下离开前车轮的车体上;气路用通气管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保险装置,其特征在于救护网可有三片,并联连接,救护网两侧各有三个气动件;气动件A的壳体固定在车体上,其叶片轴连接第一片救护网的框架轴;气动件B的壳体固定在第一片救护网的框架上,其叶片轴连接第二片救护网的框架轴,以此类推;气动件A的截面为50度扇形,B、C截面为180度半园形,A、C上各有一个止回阀,B上有两个止回阀;气动件A的止回阀接气动件B的进气孔,B上的止回阀接C上的进气孔,以此类推;C上的止回阀接B上的出气孔,以此类推;气体换向阀采用二位五通单电控电气阀,其一个出气孔接气动件A的进气孔,一个出气口接C的出气孔。
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安全保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后轮挡泥板上各装有一套单气动件和单救护网的气动装置。
专利摘要汽车安全保险装置是应用于汽车上的一种起防护作用的装置,由气体换向阀、气动件、救护网和通气管构成。换向阀安装在脚制动踏板下,其进气口接汽车上的贮气筒,出气口接气动件的两个气孔,气动件叶片轴接救护网的框架轴。救护网两边各有一个气动件,气动件安装在离开前轮的保险杠下的车体上。紧急制动时,脚踩制动踏板,触动换向阀开关,来自贮气筒的气体进入气动件,推动叶片,叶片轴带动救护网。车制动时,救护网也同时张开,达到防护目的。
文档编号B60R21/34GK2050812SQ8820486
公开日1990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1988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4月26日
发明者李福林 申请人:李福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