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尤其是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5969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座椅,尤其是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尤其是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它有一个带后底座的座椅支架,后底座可借助于一个可手动松开的锁紧装置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连接,以及它还有一个通过可锁定的铰链接头与座椅支架连接的座位靠背,在松开状态,铰链接头允许座位靠背向前折叠。
在这类已知的汽车座椅中,当座椅的座椅部分与靠在座椅部分上的座位靠背一起从垂直位置转回使用位置,以及座位靠背重新翻回原始位置时,即使后底座尚未重新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连接,也就是说锁紧装置还是松开的,此时,座椅可被使用,而使用者并未察觉到这一情况。
因为没有与汽车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就绪的座椅,危及座椅的使用者和有时还危及同车的其他乘客,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制成一种本文开始所述类型的汽车座椅,当座椅尚未与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就绪时,这种座椅不能使用。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特征的汽车座椅。
通过使锁紧装置与按本发明的安全装置相连接,只有在后底座重新与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就绪以及锁紧装置被锁住时,向前折叠的座位后背才能重新翻回使用位置。
在权利要求2和3中说明了安全装置有优点的设计。
在一种最佳实施形式中,安全装置有一根操纵杆,它只有沿与松开锁紧装置相应的回转方向才与一根摇杆强制性地连接,在座位靠背向前折叠时,摇杆才能借助于操纵杆置于允许松开锁紧装置的摆动位置。
为了避免尽管锁紧但座位靠背仍试图翻回使用位置,使安全装置并尤其是将座位靠背锁定在向前折叠位置的它的构件遭受高的负荷,将配属于铰链接头的每个止动装置(借助于它将座位靠背制动在使用位置的范围内)设计为,即使座位靠背在向前折叠位置,它也能将座位靠背制动住。
为了在座位靠背固定在向前折叠位置时,铰链接头的止动装置不能松开,在一种最佳实施形式中,将安全装置设计为,当锁紧装置松开时,它能防止松开此止动装置。
对于具有定位装置的汽车座椅(这一定位装置为了纵向调整和为了将座椅部分从使用位置转向垂直位置或相反时必须松开),最好在具有有限摆动位置的安全装置的操纵杆上,铰接一个此定位装置的释放杆。于是,借助于此释放杆,首先可以将操纵杆置于该位置,即在这一位置松开了后座椅底座的锁紧装置,接着通过相对于操纵杆摆动释放杆松开定位装置,以便使座椅部分现在可与向前折叠的座位靠背一起,转到垂直位置。
在一种最佳实施形式中,配属于这两个后底座的每一个锁紧装置有一个可转动地支承着的钩,在锁定状态下钩围绕着车身底部构件的一个销子,并由一个弹簧加载的压紧杆保持在此锁定位置,压紧杆可借助于安全装置的操纵杆克服弹力转到一个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钩在回位弹簧的力作用下处于其释放销子的去锁位置。钩最好设计为在底座下沉到车身底座构件的销子上时,钩被强制性地转到锁紧位置,此时,一旦钩到达这样一个回转位置,即在这一位置下,钩开始从后面扣位销子,由于弹簧力的作用,压紧杆重新自动起作用。
按本发明的汽车座椅最好设计为,它不仅能与贴靠在座椅部分上的座位靠背,亦即处于折叠状态下的座位靠背一起,翻转到一个垂直位置,而且它还可以沿座椅纵向调整。这一纵向可调整性可用后摇壁来实现,此后摇壁一方面与后底座另一方面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可摆动地连接。同样还设有前摇壁。但人们可以设支座来代替前摇壁,支座的上端通过一个槽—销导引装置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相连。权利要求12至22说明了座椅支架和底座结构的最佳实施形式。
按本发明的汽车座椅的设计,使座椅在向前折叠并翻转到垂直状态时,所需要的空间最小。之所以能需要最小的空间,还由于按本发明的运动学关系,当座椅部分向前翻转到垂直位置时,后摇臂摆动到贴靠在座椅部分支承构件的下侧。此外,借助于定位装置还可将座椅定位在向前折叠的位置,所以座椅不能通过作用在它上面的力偶然地离开这一位置。因此,座椅的拆卸和安装简化,按本发明的底座及其锁紧装置的结构,座椅的拆装可以快速和没有工具地实施。
下面借助于附图表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第一种实施例处于纵向调整范围最后部位置时的侧视图2第一种实施例处于纵向调整范围最前部位置时的侧视图;图3第一种实施例在向前折叠座位靠背时的侧视图;图4第一种实施例在拆叠在一起并一起翻转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5图1中带有前座椅底座的放大断面图;图6图1中铰链接头以及配属于它的锁紧装置和安全装置的局部放大图,图7带有所属的安全带的第一种实施例支承构件的透视图;图8第二种实施例的两个铰链接头的透视图;图9第二种实施例的一个铰链接头的透视图;图10相应于座位靠背在使用位置之一的第二种实施例铰链接头的示意侧视图;图11在座位靠背向前折叠和后底座锁紧装置锁位时与图10相应的侧视图;图12相应于图11的侧视图,但此时座位靠背向前折叠和后底座的锁紧装置松开;图13相应于图12的侧视图,但此时座椅支架的定位装置去锁;图14后底座处于与车身底部构件无间隙地连接状态的示意侧视图;图15钩被释放时相应于图14的侧视图;图16相应于图15的侧视图,但钩处于一个完全释放车身底部构件的销子的回转位置;图17座椅处于纵向调整范围的后端时第二种实施例座椅支架的示意侧视图18座椅处于纵向调整范围的前端时没有铰链接头相应于图17的侧视图;图19座椅处于纵向调整范围后端时相应于图18的侧视图;图20座位靠背和座椅部分处于垂直位置没有表示铰链接头的第二种实施例座椅支架侧视图;图21第三种实施例的座椅支架示意侧视图。
汽车的后排长椅有两个前座椅底座1和四个后座椅底座2,它们都设计得一样,所以只在图中表示座椅左侧的座椅底座,并在下面进行说明。
尤其如图5所示,前座椅底座1以一个构成向下开口的缺口3的材料部分,插入汽车车身底部构件5的第一凹槽4中,在凹槽中设有沿座椅横向延伸并与车身底部构件5刚性连接的一个连接销6。如图5所示,在缺口3前边缘的上端设有一个仅向后开口并与连接销6的直径相配的槽,当前座椅底座1与底部构件5之间连接时,连接销6位于此槽中。一个在此槽上方铰接在前座椅底座1上的钩7,在其锁止位置,从槽的开口侧方向在后面扣住连接销6。在此锁止位置,钩7由一个同样可摆动地支承在前座椅底座1上的双臂锁紧杆8刚性连接地固定着,双壁锁紧杆8较短的杠杆臂的自由端上,有一个与其摆动轴平行的销子9,在锁紧杆8的锁紧位置下,销子9插在一个设在钩后侧向后开口的槽10中。锁紧杆8的摆动轴位置相对于槽10的位置和钩7回转轴的位置选择成,沿向其释放位置回转的方向,钩7的负荷不在锁紧杆8上作用扭矩。只有在锁紧杆8的较长的杠杆臂手动地向上摆动,也就是按图5的视图方向看为反时针方向摆动时,一个图中未表示的预紧力弹簧将钩7运动到其释放位置。
在汽车车身底部构件5上的一个设在第一凹槽4后面并与之相隔一定距离的第二凹槽11中,在连接状态下插入前座椅底部1向下弯曲两次的端段12的自由端12’,而且插入一个设在第二凹槽11后边向前开口的槽内。因此,在与车身底部构件5的连接状态,前座椅底座1不会绕连接销6回转。
当前座椅底座1应与车身底部构件5分开时,这只能从图4所示的亦即折叠的和向前折翻的位置出发,因为接着可以将前座椅底座1去锁,在通过钩7释放连接销6后,前座椅底座1必须首先向前移一点,接着将形成缺口3的材料部分从第一凹槽4拔出。在向前移动并紧接着向上运动构成缺口3的材料部分时,自由端12’与第二凹槽11的槽脱开啮合,并这时同样能从此槽拔出。相应地,在建立连接时,首先将端段12插入第二凹槽11中,接着再将缺口下降在连接销6上。
每一个后座椅底座2也都有一个构成向下开口的缺口13的材料部分,在与车身底部构件5形成连接时,这一材料部分插入车底构件5的第三凹槽14中,在此凹槽中设有一个与连接销6平行并与车底构件5刚性连接的连接销15。在建立连接时缺口13中装入连接销15。在建立连接时后底座2上在第三凹槽14之外的部分中,钩16借助于一个平行于连接销15的铰接轴17铰接在后座椅底座上,使钩16从后方和下方均能无间隙地从后面扣在连接销15上。因此,为了脱开连接销15,钩16必须向后摆动,按视图方向看亦即为逆时针方向摆动。
铰接轴17将后摇臂18的下端可摇壁地与后座椅底座2连接起来。一根结构相同的后摇臂与另一个图上没有表示的后座椅底座用同样方式可摇摆地连接。略向后弯曲的后摇臂18上端部,借助于一个与铰接轴17平行的连接销19,可摆动地与搭板式补偿摇臂20连接,补偿摇臂20另一方面通过一个与连接销19平行但位置低于它的铰接销21,可摆动地与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的一个侧部的后端相连。支承构件22用来支撑座椅部分的座垫23。
支承构件22的补偿摇臂20支承一侧的前端部,借助于一个与铰接轴21平行延伸的铰接轴24,可回转地与前摇臂25的上端部连接,前摇臂25向前折弯的下部,在其自由端部,借助于一个与其余铰接轴平行的铰接轴26,可摆动地与前座椅底座1连接。
由刚性杆构成的连杆27,一方面通过连接销19可摆动地与后摇臂18和补偿摇臂20相连,另一方面与前摇臂25在超过它向前伸出的凸肩25’处可摆动地相连。此外,同样由刚性杆构成的拉杆28后端,借助于铰接轴17可摆动地与后摇臂18和后座椅底座2连接,在其前端绕一根与铰接轴平行的轴29与前座椅底座1可摆动地连接。如图1所示,当座椅处于图1所示的它的纵向调整范围的后端部时,轴29在车身底部构件5上方的高度,大于第一凹槽4的深度,并略低于连杆27的这一位置,即连杆27从这里起平缓地向后和急剧地向前升高。
与轴29相隔一定距离但仍在前座椅底座1范围中拉杆28上,通过与轴29平行的轴30,铰接气压弹簧31的一端,气压弹簧31另一端在连接销19下面铰接在后摇臂18上。此铰接位置用32表示。气压弹簧31沿其有效长度的延长方向加预紧力,并可在其纵向调节范围之内无级调整和固定。为释放此气压弹簧31,可设置一个图上没有表示的可手操纵的操纵件,例如软套管钢丝索,当气压弹簧31被释放时,它将座椅推到其纵向调整位置的后端。如果不希望移动座椅,则也可用另一种油缸—活塞组件来替代气压弹簧31,例如液压元件。
在图中未表示的座椅侧面,可设连杆和拉杆,它们的结构与设置情况与连杆27和拉杆28相同。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气压弹簧31和相应的固定件。
为了沿纵向调整座椅必须释放气压弹簧31,在这种调整时由于有补偿摇臂20所以座椅高度实际上不改变。在此实施例中,假如处于其在图1所示的最后面的摆动位置的前摇臂25,借助于一个仅示意表示的止动销33被与前座椅底座1刚性地锁紧,则为了纵向调整还必须将此止动销33置于其释放位置。因为气压弹簧31连同拉杆28和后摇臂18构成了一个三角形,所以座椅在其纵向调整范围的任何位置,在气压弹簧31闭锁状态下,均可借助于此气压弹簧固定住。在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两侧的后端部区域内,各固定着一个铰链接头的下部护板34,它的上部护板35与座位靠背36支承构件在侧面固定连接。因为这两个铰链接头结构相同,所以下面只说明在视图中能看到的那个铰链接头。
平行于摇臂铰链轴延伸的铰接轴37与上部护板35与下部护板34可转动地连接起来。为了将座位靠背36固定在不同的倾斜位置上,设置了一个与上部护板35传扭连接并与铰接轴37同心的齿盘38,配属于它设有一个可转动地支承在一根平行于铰接轴37的销子39上的齿条40,在齿条的止动位置,它的多个齿与齿盘38的齿啮合。在此止动位置,齿条40借助于一个压紧杆41摆动,压紧杆41可摆动地支承在下部护板34上,并通过其制有压紧曲线的自由端贴靠在齿条40上背对齿的后侧上。压紧杆41朝压紧的方向(在图6的视图方向看为顺时针)转得越多,则齿条40在其止动位置受到的压力越大。图中没有表示的一个预紧力弹簧,在压紧杆41上施加一个其方向是使压紧杆朝止动位置摆动的扭矩。这一扭矩应选择得足够大,从而在座位靠背36的正常负荷下,齿条40的齿不会从齿盘38的齿上压出,尽管齿面和压紧杆41的压紧曲线均不处在自锁区内。为了即使在座位靠背受到例如发生事故时可能产生的非常大的负荷下,也能防止齿条40与齿盘38脱开啮合,在压紧杆41的处于自锁区之外的压紧曲线41’上连接一段41”,这一段41”导致自锁。
沿轴向在齿盘38旁但与之传扭连接地,在铰接轴37上装一个盘形凸轮42,在齿条40旁可摆动地装在销子39上的操纵杆43靠在它上面,操纵杆43可与齿条40无关地转动。如图6所示,此操纵杆43设计为双臂杠杆,它的一个臂靠在盘形凸轮42的构成操纵凸轮的外表面上。它的另一个臂通过牵引钢索44与后座椅底座2的钩16连接,使之在操纵杆43如图6所示靠在操纵凸轮较高的圆柱形部分上时不能从它的锁紧位置摆开,因为此时牵引钢索44是张紧的。当座位靠背36处在一个可选定的倾斜位置时总是这种情况。只有在座位靠背36向前折叠到座椅部分的座垫23上时,操纵杆43才靠在操纵凸轮的较低的区段42’上。于是,牵引钢索44和操纵杆43之间的连接位置如此靠近钩16,以致能使钩16摆动到它的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接着重新张紧牵引钢索44。由此保证当座位靠背36处于其使用位置以及因而座椅可使用时,后座椅底座2与车底构件5之间的连接不会松开。
一旦钩16处于其释放位置,由于操纵杆43靠在操纵凸轮由低段42’过渡到高段的台阶上,从而操纵杆43可防止座位靠背翻回使用位置。只有当事先将钩16转回其止动位置时,才能重新做到这一点。由此还防止了当座椅尚未与车底构件5连接妥当时能使用此座椅。
因为只有在座位靠背36向前折叠时,钩16才能转到其释放位置,所以,只有在向前折叠座位靠背36(亦即处于座椅的折叠起来的状态)时,才能将座椅翻转到图4所示的位置,在这一位置下,座椅部分和靠在座椅部分座垫23上的座位靠背36实际上处于一个垂直位置。当拆叠在一起的座椅向前翻转到垂直位置时,由于拉杆28的作用,后摇臂18摆动到如图4所示的靠在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的下面。因此,折叠起来的座椅需要的空间比较小。
气压弹簧31将座椅保持在向前折叠的位置。止动销33将前摇臂25与前座椅底座1一起锁紧。此外,由于前座椅底座1与车底构件5不可运动地连接起来,所以座椅在这一向前折叠的位置下也是稳定的。
座椅的拆除和安装只有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在这一状态,折叠起来的座椅向前翻转,只有在这时才能接近锁紧杠杆8并能操纵此锁紧杠杆。但这样做没有缺点,因为在这一状态下与只是向前折叠座位靠背或使用位置相比,座椅能更容易操作。
如图7所示,两个没有相隔一定距离地设两个前座椅底座1之一后面的后座椅底座2,设在中央座位的两侧。它们用来固定安全带,并设计成如前面详细阐明的设在最外部的后座椅底座2那样,以及在下端各设有一个后摇臂18。当后排长椅向前折叠时,通过一根与连接销19同轴设置的管45,将设在内部的后座椅底座2同样摆动到靠在支承构件22的下面。此管45和一根将前座椅底座1互相连接并与轴29同心的管,提高了横向刚度。
对于这两个设在内部的后座椅底座2,同样各设有一个第三凹槽14,它们设计成与另外两个第三凹槽14一样。安全带挂在两个铰接轴17上,铰接轴17上装有设在内部的后座椅底座2的钩16。安全带的力经钩16和被钩16从后面扣住的连接销15,传入汽车构件中。当没有扣戴安全带时,这两个外部的三点式带卷在它们的卷带轴上,直至绷紧。这样,它们就不会在外观上受到损害,也不会影响座位靠背向前翻转和座椅的折叠。这同样也适用于中央的安全带,当它未被戴用时将它平放在座椅的座垫上,在座位靠背向前折翻时将它夹在靠背与座椅部分的座垫之间。
两个在图8中所示设计为镜象相同的铰链接头150,将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座位靠背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连接起来。借助于铰链轴137,将与座位靠背连接的下部护板135可摆动地与下部护板134连接起来。为了使座位靠背能停止在不同的倾斜位置上,在上部护板135的下边缘上制有与铰链轴137同心的齿环,止动齿条140的齿可与此齿环啮合,此止动齿条140如上部护板135那样在下部护板134旁,并借助于一个与铰链轴137,平行的铆钉销139可摆动地支承在下部护板134上。设计成双臂杠杆的压紧杆141,固定安装在与铰链轴137平行的连接销151上,此连接销151可旋转地装在下部护板134中。压紧杆141的从连接销151向上部护板135延伸的臂,以其自由端压靠在止动齿条140上,并在此自由端上有一个压紧曲线141’,它的坡度应选择为不产生自锁作用,但在座位靠背正常负荷时,由止动齿条140作用在压紧杆141上的扭矩,小于一个预紧力弹簧152产生的反扭矩,此预紧力弹簧152一方面固定在此压紧杆141的另一个臂上,另一方面与下部护板134连接,如图8所示。然而人们可以设与压紧曲线141’相连接的自锁段141”,当压紧杆141略微地逆压紧方向,亦即按图8的视图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此自锁段141”便靠在止动齿条140上。
为了不仅能从座椅前边也能从座椅后边方便地将压紧杆141按图10视图方向逆时针地转到使止动齿条140与上部护板135上的齿脱开啮合的位置,在连接销151上固定地安装一个向上和向前延伸的第一释放杆153和一个向下延伸的第二释放杆154,在此实施例中,在第二释放杆的自由端上设有平行于连接销151的手柄。从座位后面的空间可方便地到达此手柄。
为这两个铰链接150的每一个配设一个安全装置,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下面只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个。
安全装置有一个装在铰链轴137上的盘形凸轮142,借助于一个折弯的插入上部护板135的一个孔中的凸块,与上部护板135传扭连接。盘形凸轮142有一个与铰链轴137同心延伸的凸轮高段和一个凸轮低段142”*,这两段通过台阶142”互相连接。此外,安全装置有一个双臂式的在本实施例中为直角形的摇杆143,它处于盘形凸轮142所在平面内,并可摆动地支承在铆钉销139上。当座位靠背处于使用位置时,摇杆143的一个臂,如图10所示,靠在盘形凸轮142的高段上。摇杆143的另一臂在摇杆143的这一摆动位置下从铆钉销139起向下延伸,并在其下端与牵引钢索144连接。
若这两个释放杆153或154中的一个沿释放止动齿条140的方向操纵,以及,接着将座位靠背向前折叠时,上部护板135成为图11所示的摆动位置,在这一位置下,一旦通过释放杆的释放,将沿压紧方向,即按图11视图方向为沿顺时针方向弹簧加载的压紧杆141*释放,止动齿条140的齿便进入上部护板135的槽155中,并因而将上部护板135刚性地锁止在这一摆动位置。
如果在此座位靠背向前折叠的位置下,应松开座椅后底座与汽车车底构件的连接时,必须使摇杆143逆时针方向(按图11的视图看)摆动,以便通过牵引钢索144松开后底座的锁紧装置。为了使摇杆143能进行这一摆动,安全装置设有一个可摆动地装在铆钉销139上的操纵杆156,摇杆143与盘形凸轮142共同工作的臂的部分材料伸在它的摆动轨道中,并因而构成了一个对于操纵杆156上侧的止挡面157。因此,当操纵杆156沿图11视图方向为反时针方向摆动时,摇杆143被迫沿此同一方向摆动。如图12所示,在这种情况下摇杆143靠到盘形凸轮142的凸轮低段142’上去,并以其自由端形成台阶142”的一个止挡。在此由图12所示的摆动位置下,即便此时止动齿条140没有插入槽155中,摇杆143因而也能锁柱座位靠背。
如图10和11所示,摇杆143的从铆钉销139起向下延伸的臂上有一个缺口158,它对准连接销151。在缺口158的摆动区内,此连接销151的两侧制有削平面159,它们的角向位置和相互距离应选为,当压紧杆141处于压紧位置时,缺口158能几乎无间隙地套在连接销151削平的部分上。当摇杆143将上部护板135锁定在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时,它同时锁住了压紧杆141,所以压紧杆140不能从槽155中出来。因此可靠地防止了安全装置必须单独将座位靠背锁止在向前折叠的位置上的情况。
若现在应将折叠在一起的座椅翻转到垂直位置,则要求事先将它的由气压弹簧131构成的定位装置松开。为此,在两个铰链接头的操纵杆156的自由端上,铰接一个具有有限摆动范围的释放杆160,此时,一根释放杆160的回转轴与另一根释放杆160的回转轴对齐。此外,如图8所示,这两个释放杆160在其自由端部位,通过杆161具有扭转刚度地互相连接。杆161可用作为手柄,以便将这两个操纵杆156同时转到图12所示的摆动位置,之后再将这两根释放杆160摆动到图13所示位置,在这一位置通过一根图中未表示的牵引钢索释放气压弹簧131,牵引钢索的钢索部挂在释放杆160上,它的外套管支承在操纵杆156的伸出部分162上。
释放杆160转回图8到10所示之起始位置,以及操纵杆156转回图10和11所示之起始位置,其结果只是锁住了气压弹簧。摇杆143则仍保持在图12和13所示的锁紧位置,因为操纵杆156只是沿另一个方向摆动时才带动摇杆,以及,牵引钢索144阻止摆动运动。
如图14所示,这两个相同结构的后底座102的每一个,有一个向下开口的缺口113,缺口113中装入一个设在汽车车底构件的凹槽中并与此构件固定连接的销子115,销子115沿座椅横向延伸。后底座102的一个与销子115平行的铰链轴117上,可摆动装有锁紧装置的钩116。如图14所示,钩116在它的锁紧位置从下面扣住销子115,并在压紧杆163作用下压向销子115。钩116设计成,它不仅能与后底座102刚性连接,而且可以与销子115无间隙地连接。一个其作用通过箭头164表示的作用在压紧杆163上的预紧力弹簧,持续地对压紧杆163朝压紧方向加载。与摇杆143连接的牵引钢索144的另一端,与压紧杆163的第二臂相连,使得在摇杆143按图10至13的视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摆动时,压紧杆163到达图15所示的摆动位置,在这一位置下压紧杆163释放钩116,现在在钩上作用的一个预紧弹簧,使钩116按图14至16的视图方向为逆时针摆动。这一摆动的结果,是使一个设在钩116上的凸块116’从上方压在销子115上,直至使钩116能摆动到它在图16中所示的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底座102被向上移动。如图16所示,在释放位置,钩116压靠在压紧杆163的侧面,并因而固定在这一摆动位置。
压紧杆163通过安全装置的牵引钢索144连接成,当座位靠背向前折叠并在此位置锁定时,钩116只能摆动到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下,后底座102不再与销子115连接。尤其是,只有当事先在后底座102和销子*115之间建立连接时,座位靠背才能重新从向前折叠的位置翻转到使用位置。为此,首先要求将后底座102一直降到使销子115到达缺口113底部的位置。此时,由于钩116的凸块116’靠在销子115上,所以钩116被迫转入其锁紧位置,在这一位置下钩116从下面扣住销子115。压紧杆163只有在这时才能转入压紧位置,由于通过牵引钢索144连接,所以这就成为摇杆143能摆到其释放位置的先决条件,在摇杆143的这一释放位置下,摇杆143释放盘形凸轮142和连接销151。只有现在压紧杆141才能重新摆动到它的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下,上部护板135可以摆回与座位靠背的使用位置相应的摆动位置。
在图17至20中表示了按第二种实施例的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的支承构件,其中,只是在图17中表示了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123连接的下部护板134和与座位靠背136的支承构件连接的上部护板135。
如同图1至7所示的实施例那样,设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前座椅底座101和两个同样也是结构相同的后座椅底座102。但与第一种实施例不同的地方是,这两个后座椅底座102与一根纵梁128设计成一个整体,纵梁128代替第一种实施例的拉杆28,但与之相同地可以绕一根沿座椅横向延伸的轴129摆动地与前摇臂125连接。平行于轴129设置的销子165插入一个与轴129同心的槽166中。具有沿座椅横向延伸的纵轴线的铰链轴126,将前底座101可摆动地与前摇臂125连接起来。前摇臂125一方面可摆动地与补偿接片120连接,另一方面通过与铰链轴126平行的轴121铰接在座椅部分支承构件122的侧面。连接销119插在一个与轴121同心地延伸的槽167中,连接销119将前摇臂125与补偿摇臂120连接起来。
每一个铰链轴117将两个后底座102的一个与一个后摇臂118连接起来,在后摇臂118的上端部,各借助于一个连接销119铰接在支承构件122的侧面。
由图17至19可清楚看出,用作为连杆127的杆,与后摇臂118在靠近将后摇臂118与后底座102连接起来的铰链轴117处可摆动地连接起来,并与前摇臂125大体在它与前底座101的连接位置和与座椅部分支承构件12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中央可摆动地连接起来。由后摇臂118、前摇臂125、连杆127和纵梁128所构成的四联杆机构的可运动性,不仅受槽166和插入槽中的销子165的限制,还受槽168的限制,此槽同样插入销子165,并与铰链轴126同心地延伸。
四联杆机构借助于气压弹簧131固定,气压弹簧131沿着一个加长其有效长度的方向预压紧,并可在其长度调整范围之内调整和固定。此气压弹簧131在前摇臂125的区域内铰接在纵梁128上,并铰接在后摇臂118的上半部中。为了释放气压弹簧131,从而能改变具有效长度,必须在图中未表示的操纵件上施加一个拉力,在此实施例中这一点借助于牵引钢索来实现,此钢索的外套管支承在操纵杆156的伸出部分162上,它的钢索总与释放杆160连接。
当事先释放此气压弹簧131时,座椅可在图18所示的最前部的座椅位置和图19所示的最后部的座椅位置之间,沿座椅纵向无级调整。在气压弹簧131的锁定状态,它将座椅固定在所选择的纵向位置上。气压弹簧131的力帮助座椅部分和贴靠在它上面的座位靠背一起运动到图20所示的垂直位置,在这一位置下,通过气压弹簧131固定座椅。在为了拆卸座椅而松开前底座101与车身底部构件的连接之前,最好将座椅置于此垂直位置。也最好在这一翻转位置进行座椅的安装。
与第一种实施例相比,第二种实施例的优点主要在于,座椅支架的结构比较简单,并因而价廉物美。此外,可以防止设在座位靠背上的头垫在折叠好的座椅向前翻转时压在汽车地板上。
图21中示意表示的第三种实施例,由于两个前摇臂在这里只需用两个支座225代替,以及支座与前底座201可设计成一个整体,此外,取消了拉杆27、127,所以与第一和第二种实施例相比更为简化。但是座椅仍能沿纵向调整,并能与向前折叠的座位靠背一起翻转到垂直位置。为此,借助于各一个销子224将前支座225与支承构件222连接起来,销子224可在槽267中移动。槽267有一个曲率半径,它至少近似等于铰链轴217与连接销219之间的距离,铰链轴217和连接销219将后摇臂218与后底座202或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222连接起来。座椅支架的固定与其他实施例一样通过气压弹簧231,气压弹簧231一方面可摆动地连接在纵梁228的前端区内,另一方面在连接销219下面一些可摆动地与后摇臂218连接。
座椅部分与座位靠背的连接如同第二种实施例那样借助于一对铰链接头来实现,它们的结构与图8至13所表示的相同。为了连接前底座201或后底座202,各设有一个锁紧装置,锁紧装置如同图14至16所示的那样。因此,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后底座201与汽车车身底部构件的连接,也只有在座位靠背向前折叠并在此位置下锁定时才能松开。如此折叠在一起的座椅接着可以向前翻转到垂直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纵梁228绕将纵梁228与有关的前支座225连接起来的轴229摆动,以及支承构件222绕销子224摆动。此外,这两个后摇臂218的每一个进入如图20所示的摆动位置。
权利要求
1.汽车座椅,尤其是后排座椅或后排长椅,它有一个带后底座的座椅支架,后底座借助于一个可手动去锁的锁紧装置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它还有一个通过可锁定的铰链接头与座椅支架连接的座位靠背,在其锁定装置松开时,此铰链接头允许座位靠背向前折叠,其特征为锁紧装置(16;116,116’,163)与一个配属于座位靠背的安全装置(42,43;142,143,156)结合工作,此安全装置a)只是在座位靠背处于其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为松开底座(2;102)与车身底部构件的连接时才释放锁紧装置(16;116,116’,163),b)能刚性连接地防止处于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的座位靠背翻回到使用位置,以及c)只有在后底座(2;102)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借助于锁紧装置(16;116,116’,163)连接时,才能重新释放处于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的座位靠背的保险装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安全装置(42,43;142,143,156)有一个与座位靠背回转轴(37;137)同心设置并与之传扭连接的止动盘(42;142),止动盘(42;142),使一个与之共同工作的止动件(43;143)除了向前折叠座位靠背的翻转位置外,在座位靠背所有的摆动位置下处于第一止动位置,在这一止动位置可防止锁紧装置(16;116,116’,163)松开,而在座位靠背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时,止动盘(42;142)允许止动件(43;143)在松开锁紧装置(16;116,116’,163)松开的情况下运动到第二止动位置,在这一止动位置,止动件防止止动盘(42;142)朝座位靠背翻回使用位置的方向转动,并且只有在锁住锁紧装置(16;116,116’,163)时止动件才能重新离开此第二止动位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止动盘(42;142)设计为盘形凸轮(42;142),它有两个高度不同通过台阶(142”)互相连接的圆柱形凸轮段,止动件设计为摇杆(43;143),它在与第一止动位置相应的第一摇摆位置时靠在较高的凸轮段上,而在与第二止动位置相应的第二摇摆位置时靠在较低的凸轮段(42;142’)上,并在这里形成了台阶(142”)的止挡。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安全装置有一根操纵杆(156),它可转动地装在摇杆(143)的轴(139)上,并只是沿着与松开锁紧装置(116,116’,163)相应的回转方向才与摇杆(143)联接,以便将其强制性地带到第二摇摆位置。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座位靠背借助于一个齿条(140)既可在各种使用位置也可在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制动,齿条(140)借助一个与摇杆(143)摆动轴(139)平行地装在护板中的销子(151)传扭连接的压紧偏心杆(141),可与齿保持啮合,以及,当摇杆(143)处于其第二摇摆位置时,销子(151)借助子摇杆(143,158)防止转动。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销子(151)在摇杆(143,158)的摆动区内有一个设计为多边形的部分,以及,摇杆(143,158)有一个与此多边形部分对准并相配的缺口(158),在第二摇摆位置,缺口(158)装入此多边形部分,以构成防转装置。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摇杆(143)有一个与盘形凸轮(142)共同工作的臂和一个设有缺口(158)的臂。
8.按照权利要求4至7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摇杆(143)以及齿条(140)和操纵杆(156),均借助于单独的一个平行于铰链轴(137)的支承轴(139)可转动地支承在铰链接头上。
9.按权利要求4至8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在具有有限摆动范围的操纵杆(156)上,铰接着一根用于长度可变的定位装置的释放杆(160),两个铰链接头的释放杆(160),最好用一根平行于铰链轴(137)的用于共同操纵的杆(161),互相刚性地连接起来。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两个后底座(2;102)的每一个具有作为锁紧装置的一个可摆动地支承着的钩(116,116’),和一个弹簧加载的可转动地支承着的压紧杆(163),在锁紧状态下钩(116,116’)围绕着车身底部构件的销子(115),在压紧杆(163)有效的转动位置下它保持钩(116,116’)靠在销子(115)上,并借助于安全装置的操纵杆(156),可克服弹簧力转入释放位置,在这一位置,钩(116,116’)在一个作用在它上面的回位弹簧的力作用下,处于其释放销子(115)的去锁位置。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钩(116,116’)有一个凸块(116’),在钩(116,116’)回转到去锁位置时,它从上方压向销子(115),并因而提起底座(102)。
12.按权利要求1至11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a)有两个前支座(25;125;225),它们可拆式地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它们的上端与此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22;122;222)的这一侧和另一侧连接,并可绕一根沿座椅横向延伸的上部轴(24;119;224)转动,b)有两根后摇臂(18;118;128),它们的下端可绕一根沿座椅横向延伸的下部轴(17;117;217)摆动地,与这一个和另一个座椅后底座(2;102;202)连接,它们的上端可绕一根与下部轴(17;117;217)平行的上部轴(19;119;219)摆动地,与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122;222)的这一侧和另一例相连接,c)有一个定位装置(31;131;231),借助于此定位装置,后摇臂(18;118;218)可锁止在与所选择的座椅不同纵向位置相应的摆动位置上。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定位装置(31;131;231)至少有一个在其有效长度内可无级改变以及在任何纵向调整位置可止动的气缸/活塞组件,此组件一方面与后摇臂(18;118;218)铰接在离后摇臂与后底座(2;102;202)的连接位置或与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122;222)的连接位置相隔一定距离处,另一方面在前支座(25;125;225)区内铰接在一根与前支座可摆动地连接在一起的纵梁(28;128;228)上。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纵梁(28;128;228)在其后端可转动地与后底座(2)连接,或与后底座(102;202)设计成整体。
15.按照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气缸/活塞组件(31;131;231)沿其有效长度的增大方向受预紧力。
16.按照权利要求12至15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这两个前支座各由一个底座(1;101)和一个在其下端部铰接在它上面的前摇臂(25;125)组成。
17.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至少前摇臂(25)中的一个可与支承它的前底座(1)一起锁住。
18.按照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后摇臂(18)或前摇臂(125)各通过一根补偿摇臂(20;120)可摆动地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22;122)相连接。
19.按照权利要求18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将前摇臂(125)与补偿摇臂(120)可摆动地相连的连接销(119),插入一个设在座椅部分支承构件(22)上的槽(167)中,槽(167)与轴(121)同心地延伸,轴(121)将补偿摇臂(120)与支承构件(122)铰接起来。
20.按照权利要求16至19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前支座(225)各通过一个销子(224)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222)连接,销子(224)可在一个设在支承构件(222)上的槽(267)中沿轨道纵向移动,此轨道与座椅纵向调整时连接销(219)的轨迹相应,此连接销将后摇臂(218)与座椅部分的支承构件(222)连接起来。
21.按照权利要求1至20之一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这两个前座椅底座(1;201),除了一个向下开口用于装入一个沿座椅横向延伸的汽车车身底部构件(5)的连接销(6)的缺口(3),以及一个在其锁定位置通过形状制止连接销(6)从缺口(3)出来的锁紧装置(7、8、9)外,有一个朝后座椅底座(2;202)伸出的第二连接机构(12),它在缺口(3)套在连接销(6)上并能与之锁定之前,必须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5)连接。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之汽车座椅,其特征为锁紧装置有一个可回转地支承在前座椅底座(1)上的钩(7),和有一个可手操纵的杠杆(8),在钩(7)的止动位置它从后面扣在连接销(6)上,杠杆(8)绕一根平行于钩(7)回转轴的轴支承在前座椅底座(1)上,并有一个止挡(9),在杠杆(8)和钩(7)的制动位置,止挡(9)刚性连接地阻止它们朝释放的位置方向运动。
全文摘要
汽车座椅,具有一个带后底座(2)的座椅支架,后底座借助于一个可手动去锁的锁紧装置与汽车的车身底部构件连接,它还有一个通过可锁定的铰链接头与座椅支架连接的座椅靠背(36),在其锁定装置松开时,此铰链接头允许座椅靠背(36)向前折叠,对于这种汽车座椅,锁紧装置(16)与一个配属于座位靠背(36)的安全装置配合工作,此安全装置只是在座位靠背(36)处于其向前折叠的翻转位置,为松开底座(2)与车身底部构件之间的连接时才释放锁紧装置(16)。
文档编号B60N2/235GK1133795SQ9511599
公开日1996年10月23日 申请日期1995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19日
发明者彼得·荣格, 埃尔马·迪格纳, 托马斯·克里斯拖弗 申请人:开帕·里卡罗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