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2822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支架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线束支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0002]线束支架是汽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线束支撑结构,主要应用在车身前围内板、机舱内部,起到支撑和固定线束和接插件的作用。但是,传统的线束支架存在如下的缺陷:一)支架装配后无法定位牢靠,易出现支架跟随装配螺栓旋转的情况,从而使与端子相连的电线偏离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二)另外,现有的支架多为靠卡扣与线束连接,造成占用空间比较大,也会增加与周边件干涉的风险;三)支架与钣金接触时,接触面过大,但起到的支撑作用却有限。
[0003]上述缺陷致使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类失效问题,并且可靠性低、不易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支架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线束支架,应用于线束,包括:
[0006]位于不同平面的连接板体、过渡板体和固定板体,所述过渡板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体和固定板体之间;
[0007]其中,所述连接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待固定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的卡口;所述固定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安装孔和突出设置的定位结构。
[0008]可选地,所述卡口为矩形孔。
[0009]可选地,所述安装孔为螺纹孔。
[0010]可选地,所述固定板体上设置有开槽,所述定位结构突出设置于所述开槽的边缘处。
[0011]可选地,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与所述开槽的边缘连接且与所述固定板体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部分和垂直于所述固定板体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开槽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过渡板体与连接板体之间以及所述过渡板体与固定板体之间均呈90
度夹角。
[0013]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体、所述过渡板体和所述固定板体为一体结构。
[0014]可选地,所述卡口位于所述连接板体上靠近所述过渡板体的端部位置,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固定板体上远离所述过渡板体的端部位置,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固定板体的中部。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线束支架,还包括钣金和线束端子;
[0016]其中,所述线束支架的卡口与所述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所述线束支架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所述钣金上的安装孔固定相连,所述线束支架的定位结构与所述钣金上对应位置的凹槽结构插接配合。
[00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上述方案中,所述线束支架通过设置卡口可与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实现线束支架固定线束的功能,并且同时减小了占用空间和与周边件干涉的风险;另外,通过设置安装孔可与车辆上的钣金固定相连,实现线束支架的定位目的;而设置的定位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与钣金上的凹槽结构(矩形孔)配合,使线束支架能有更准确的定位,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松动带来线束支架位置的变化;同时也能承受一部分线束支架的自重,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因承受过多的转动力矩而加速松动,从而进一步增加线束支架的固定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支架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支架结构示意图二;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部分车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提供一种线束支架,应用于线束,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
[0024]位于不同平面的连接板体1、过渡板体2和固定板体3,所述过渡板体2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体I和固定板体3之间;
[0025]其中,所述连接板体I上设置有用于与待固定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的卡口4;所述固定板体3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安装孔5和突出设置的定位结构6。
[00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线束支架通过设置卡口可与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实现线束支架固定线束的功能,并且同时减小了占用空间和与周边件干涉的风险;另夕卜,通过设置安装孔可与车辆上的钣金固定相连,实现线束支架的定位目的;而设置的定位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与钣金上的凹槽结构(矩形孔)配合,使线束支架能有更准确的定位,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松动带来线束支架位置的变化;同时也能承受一部分线束支架的自重,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因承受过多的转动力矩而加速松动,从而进一步增加线束支架的固定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
[0027]也可以说,线束支架为一梯形结构,包括两部分:与线束端子相接的连接板体和与钣金连接定位的固定板体。连接板体为平坦接触面且开有与端子安装后用于防止脱出失效的卡口。固定板体为平坦接触面且设有用于螺栓固定的安装孔和用于在钣金上定位的突起部分(定位结构)。
[0028]其中的梯形结构可由一L型平板经过机械加工形成,具体的,连接板体和钣金板体可由L型平板的顶部和底部在规定的位置向相反的方向翻折90°形成。
[0029]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卡口4为矩形孔;所述安装孔5为螺纹孔。
[0030]优选的,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固定板体3上设置有开槽7,所述定位结构6突出设置于所述开槽7的边缘处;对应的,所述定位结构6包括与所述开槽7的边缘连接且与所述固定板体3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部分8和垂直于所述固定板体3的第二部分9,其中所述第一部分8向所述开槽7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二部分9与所述第一部分8相连接。
[0031]第二部分的形状大小与钣金上开孔的形状大小相适应。第二部分相对于固定板体平面的角度约为90°?95°,最佳为上述的垂直关系,S卩90°。
[0032]为了对应于现有车辆的钣金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过渡板体2与连接板体I之间以及所述过渡板体2与固定板体3之间均优选呈90度夹角。
[0033]为了保证结构强度,所述连接板体、所述过渡板体和所述固定板体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连接板体、过渡板体和固定板体的厚度一致。
[0034]可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卡口4位于所述连接板体I上靠近所述过渡板体2的端部位置,所述安装孔5位于所述固定板体3上远离所述过渡板体2的端部位置,所述定位结构6位于所述固定板体3的中部。
[0035]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束支架不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并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
[003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如图3所示,包括:上述的线束支架A,还包括钣金B和线束端子C;
[0037]其中,所述线束支架A的卡口与所述线束端子C的锁扣相扣合,所述线束支架A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所述钣金B上的安装孔固定相连,所述线束支架A的定位结构与所述钣金B上对应位置的凹槽结构插接配合。
[0038]此处的凹槽可为通孔或半通孔。
[0039]其中,上述线束支架的所述实现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车辆的实施例中,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0040]以上所述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线束支架,应用于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不同平面的连接板体、过渡板体和固定板体,所述过渡板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体和固定板体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待固定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的卡口;所述固定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安装孔和突出设置的定位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为矩形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为螺纹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体上设置有开槽,所述定位结构突出设置于所述开槽的边缘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与所述开槽的边缘连接且与所述固定板体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部分和垂直于所述固定板体的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开槽的内部延伸,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相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体与连接板体之间以及所述过渡板体与固定板体之间均呈90度夹角。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体、所述过渡板体和所述固定板体为一体结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口位于所述连接板体上靠近所述过渡板体的端部位置,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固定板体上远离所述过渡板体的端部位置,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固定板体的中部。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线束支架,还包括钣金和线束端子; 其中,所述线束支架的卡口与所述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所述线束支架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所述钣金上的安装孔固定相连,所述线束支架的定位结构与所述钣金上对应位置的凹槽结构插接配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支架及车辆,其中,线束支架包括:位于不同平面的连接板体、过渡板体和固定板体,所述过渡板体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体和固定板体之间;所述连接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待固定线束端子的锁扣相扣合的卡口;所述固定板体上设置有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安装孔和突出设置的定位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松动带来线束支架位置的变化;同时也能承受一部分线束支架的自重,防止与安装孔配合的螺栓因承受过多的转动力矩而加速松动,从而进一步增加线束支架的固定可靠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线束支架易失效的问题。
【IPC分类】B60R16/02, H02G3/02
【公开号】CN205239392
【申请号】CN201520915782
【发明人】李文龙, 田斌, 吴放明, 庄岩, 梁丽红, 郑艳刚
【申请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