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轨气动旋转道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6739阅读:7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单轨气动旋转道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属于煤矿的单轨吊道岔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道岔的灵活,安全直接关系到单轨吊的使用安全。目前煤矿的单轨吊道岔多为轻轨道岔,即使轨道用的是重轨的,到了道岔的地方还得转换成轻轨,有的就是依赖进ロ。所以轨道的利用率不高,且安全系数不高。而且传统道岔都是直线过渡,摆角小,距离长,吊车行走容易卡死,车速不宜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ー种气动控制、旋转轨圆滑的旋转道岔,环保防爆、性能稳定且使用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包括架体、总轨、第一岔轨、第二岔轨、旋转轨和旋转机构,架体一端的下部中间固定有总轨,架体另ー端的下部两侧各自固定有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所述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结构相同对称安装,架体下方安装有旋转轨,旋转轨的两端均与总轨、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相配合,架体上方安装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与旋转轨的中部连接;
旋转机构的结构为旋转气缸的缸体固定在架体上方,旋转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第一旋转杆的中部铰接,第一旋转杆的一端铰接在架体上,第一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旋转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旋转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旋转杆的一端铰接,第三旋转杆的另一端与旋转轨的中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的旋转轨为弧形圆滑轨道。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发明以采用气动控制旋转轨转动实现变道,结构紧凑,体积小且安装方便。2、本发明中的旋转轨为圆滑的弧状轨,没有直线角,使车在道岔处运行平稳自如,防止出现卡车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ー步说明。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旋转至另ー岔轨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侧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架体,2为总轨,3为第一岔轨,4为第二岔轨,5为旋转轨,6为连接杆,8为旋转气缸,9为第一旋转杆,10为第二旋转杆,11为第三旋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一3所示,本发明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包括架体I、总轨2、第一岔轨3、第二岔轨4、旋转轨5和旋转机构,架体I 一端的下部中间固定有总轨2,架体I另ー端的下部两侧各自固定有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所述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架体I下方安装有旋转轨5,旋转轨5的两端均与总轨2、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相配合,架体I上方安装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与旋转轨5的中部连接;
旋转机构的结构为旋转气缸8的缸体固定在架体I上方,旋转气缸8的活塞杆端部与第一旋转杆9的中部铰接,第一旋转杆9的一端铰接在架体I上,第一旋转杆9的另一端与第二旋转杆10的一端铰接,第二旋转杆10的另一端与第三旋转杆11的一端铰接,第三旋转杆11的另一端与旋转轨5的中部通过连接杆6固定连接。
所述的旋转轨5为弧形圆滑轨道。工作过程
本发明初始位置如图I所示,旋转轨5的A端与总轨2连接,B端与第一岔轨3连接,此时,车可以从总轨2上平稳地开向第一岔轨3。当需要将车从总轨2开向第二岔轨4时,旋转气缸8的活塞杆伸出,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将动カ传递给第一旋转杆9、第二旋转杆10和第三旋转杆11,使第三旋转杆11做旋转运动,架体I下方的旋转轨5随着第三旋转杆11转动,最終使旋转轨A端位于第二岔轨4处,B端位于总轨2处,如图2所示,至此完成一次变道,车可从总轨2上顺利运行至第二岔轨4。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g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包括架体(I)、总轨(2)、第一岔轨(3)、第二岔轨(4)、旋转轨(5)和旋转机构,架体(I) 一端的下部中间固定有总轨(2),架体(I)另ー端的下部两侧各自固定有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所述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其特征在于架体(I)下方安装有旋转轨(5),旋转轨(5)的两端均与总轨(2)、第一岔轨(3)和第二岔轨(4)相配合,架体(I)上方安装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与旋转轨(5)的中部连接; 旋转机构的结构为旋转气缸(8)的缸体固定在架体(I)上方,旋转气缸(8)的活塞杆端部与第一旋转杆(9)的中部铰接,第一旋转杆(9)的一端铰接在架体(I)上,第一旋转杆(9)的另一端与第二旋转杆(10)的一端铰接,第二旋转杆(10)的另一端与第三旋转杆(11)的一端铰接,第三旋转杆(11)的另一端与旋转轨(5)的中部通过连接杆(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转轨(5)为弧形圆滑轨道。
全文摘要
本发明单轨气动旋转道岔,属于煤矿的单轨吊道岔技术领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动控制、旋转轨圆滑的旋转道岔,环保防爆、性能稳定且使用方便;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架体一端的下部中间固定有总轨,架体另一端的下部两侧各自固定有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所述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结构相同对称安装,架体下方安装有旋转轨,旋转轨的两端均与总轨、第一岔轨和第二岔轨相配合,架体上方安装有旋转机构,旋转机构与旋转轨的中部连接,所述的旋转轨为弧形圆滑轨道;本发明用于单轨吊道岔变道。
文档编号E01B25/26GK102677553SQ20121017416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1日
发明者段元乐, 王联刚, 黄义 申请人:长治市潞安合力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