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地铁等轨道车辆上使用的空调系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用空调室外机及空调机组,属于轨道车辆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地铁等轨道车辆中,每节车厢一般配备有两套空调机组,每套空调机组由两个压缩机、两个四通阀、双路冷凝器、双路蒸发器、两个干燥过滤器、分液器、两个节流元件、室内风机和室外风机组成,每个蒸发器和冷凝器都参与两个制冷循环,用于向车厢内送风,保证乘客乘车的舒适性。
现有的轨道车辆空调机组都是采用一体式结构,整体安装于车顶位置,空调机组包括一个壳体,在壳体内分室内侧和室外侧,压缩机、冷凝器、室外风机等部件安装于室外侧,蒸发器、节流元件、室内风机等部件安装于室内侧,在室外侧的壳体上开有进出风口,在室内侧的壳体上开有送风口和回风口,送风口和回风口分别通过送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与车厢内连通,在车厢内的顶板、侧壁或底板上相应设置有向车厢内送风的送风口和回风口。
现有的轨道车辆上都安装有废排装置,将车内的废气排至车外,用于保护车厢内一定的正压,现有的废排装置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排风,一种是强制排风,废排装置一般单独安装于车顶或者是单独安装在车下,在车厢内安装废排风口,通过废排风道与车顶或车下的废排装置连接,这种结构形式,结构复杂,安装和维护都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总重量轻,且有利于节能的轨道车辆用空调室外机,同时提供一种具有该室外机的多联式空调机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轨道车辆用空调室外机,包括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安装有压缩机、汽液分离器、冷凝器、室外风机、电控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分隔出冷凝腔、压机腔和电控腔,所述冷凝器和室外风机安装在冷凝腔内,所述压缩机和汽液分离器安装在压机腔内,电控盒安装在电控腔内,在所述电控腔或压机腔内还安装有废排装置,在所述电控腔或压机腔的壳体上开设废排入口,在所述电控腔和/或压机腔的壳体上开设废排出口,所述废排入口通过废排风道与车厢内的废排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冷凝腔、压机腔和电控腔之间通过隔板隔开,所述隔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废排入口开设在所述电控腔壳体的底壁上。
进一步,所述废排出口开设在所述电控腔的侧壁上。
进一步,在所述电控腔壳体的两侧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废排出口。
进一步,所述废排出口开设在压机腔壳体的侧壁上,在压机腔和电控腔之间的隔板上开有使空气流过的开口。
进一步,在所述压机腔壳体的两侧侧壁上均设置有所述废排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轨道车辆空调室外机的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一台室外机和多台室内机,室外机和多台室内机之间通过管路连接。
进一步,在室外机的壳体内安装有两套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每套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与至少一台室内机通过管路连接。
综上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轨道车辆空调室外机及具有该室外机的多联式空调机组,将室外机分成三个独立的腔室,并将废排装置安装在室外机中,无需另外在车体上安装废排风机等废排装置,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在进行废排的同时,可利用废排风为电控腔的电控元件及压机腔内的压缩机等部件降温,不但可以节约能源,还有利于提高电控元件工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机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室外机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室外机1,室内机2,压缩机3,冷凝器4,室外风机5,壳体6,冷凝腔7,压机腔8,电控腔9,隔板10,电控盒11,排风口12,安装座13,汽液分离器14,车体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多联式的空调机组,在每节车厢内备配两套完全独立的空调机组,用于控制车厢内温度、湿度及空气的新鲜度。每套空调机组采用分体式结构,由一台室外机1和多台室内机2组成,本实施例中优选,一台室外机1同时带动多台室内机2运行,室内机2的数量可以根据车厢所需新风量、制冷量和制热量的需求而定,室外机1和室内机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室内机2与室外机1之间还通过通讯电缆实现通讯联系,并最终受控于司机室的中央控制系统,由中央控制系统统一控制各套空调机组的运行。每套空调机组负责车厢一半的制冷量和制热量,这样有利于减少空调机组的连接管路的长度和车内布管,从而减少每套空调机组的充氟量及减少布管的空间,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同时也大大的减少冷媒泄漏的可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每台室外机1内都安装有两套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每套制冷系统连接至少一台室内机2,即每台室外机1至少连接两台室内机2。本实施例中,优选每台室外机1连接六台室内机2,每套制冷系统连接三台室内机2。
在每台室外机1内安装有两台压缩机3、两个冷凝器4、两台室外风机5、两个四通换向阀、两个干燥过滤器、两个汽液分离器14。每台压缩机3的排气经过一台冷凝器4冷凝后,先后经过分配器分配,形成三条制冷管路分别与三台室内机2中的电子膨胀阀和蒸发器相连接,三台室内机2内的蒸发器相互之间并联连接,从蒸发器出来的冷媒再汇总后流入汽液分离器和压缩机3。压缩机3、汽液分离器14、四通换向阀、冷凝器4、电子膨胀阀、蒸发器、干燥过滤器等部件连接成封闭的制冷制热系统。每台室外机1内安装有两套独立的制冷制热系统,这样不但可以简化车顶结构及安装过程,而且可以根据客室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实现全冷(两套制冷系统全部工作)、半冷(只有一套制冷系统工作)、通风、制热的控制,使空调的温度控制精度更高,增加乘客的舒适性。当其中一套制冷制热系统出现故障时,另一套制冷制热系统还可以正常工作,保证车厢内的制冷和制热要求。
如图2所示,室外机1包括一个壳体6,在壳体6内分融成三个腔,分别为冷凝腔7、压机腔8和电控腔9,各腔之间用隔板10隔开。两个冷凝器4和两台室外风机5安装在一侧的冷凝腔7内,两台压缩机3、两个干燥过滤器和两个汽液分离器14安装在中间的压机腔8内,安装电控元件的电控盒11安装在另一侧的电控腔9内。两个室外风机5并排安装在冷凝腔7的中间,两个冷凝器4安装在室外风机5的两侧,相对于两个冷凝器5在壳体6上设置进风口(图中未标示),在壳体6的顶部对应两个室外风机5设置两个排风口12。在壳体6上设置有六个安装座13,安装座13通过螺栓与车顶的车体钢结构固定连接,从而将室外机1固定于车顶的车体15上。
本空调系统的废排装置采用主动式废排,废排装置包括一废排风机(图中未示出),废排装置直接安装在电控腔9内,电控腔9的底壁上开设废排入口(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在压机腔8的底壁上开设废排入口,在电控腔9的侧壁上开设废排出口,废排入口通过废排风道与车厢内的废排口连接,废排出口连通车外。将废排装置安装在室外机1的电控腔9内,无需另外在车体上安装废排风机等废排装置,使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在进行废排的同时,可利用废排风为电控盒11内的电控元件降温,不但可以节约能源,还有利于提高电控元件工作的可靠性。
废排出口除了开设在电控腔9的侧壁上,还可以同时在压机腔8的侧壁上也开设废排出口,此时,在压机腔8和电控腔9之间的隔板10上开有使空气流过的开口,在进行废排的同时,可利用废排风同时为压机腔8内的压缩机3降温,保证压缩机3正常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流动,以利于电控盒11和压缩机3降温,还可以在电控腔9和压机腔8两侧的侧壁上均开设有废排出口。
废排装置的废排风机还可以安装在压机腔8内,电控腔9的底壁上开设废排入口,只在压机腔8的侧壁上开设废排出口,在压机腔8和电控腔9之间的隔板10上开有使空气流过的开口,在进行废排的同时,废排风依次流经电控腔9和压机腔8,同时为电控元件和压缩机3降温。
如上所述,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