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闸自行车后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93阅读:2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脚闸自行车后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闸式(俗称大轮)自行车后轴的改进。
传统的脚闸自行车后轴,由支撑部件——轴杆,固定部件——七九大档、小档,驱动部件——八十八大档、五花碗、钢棍,制动部件——小闸、两片闸皮以及轴皮等组成。主要起驱动、制动和承重等作用。当要自行车向前进时,脚踏的力量通过中轴轮盘、车链、小轮片、八十八大档、五花碗、轴皮、车条最后传到车圈,使自行车轮向前转动;当刹车时,向后倒踏脚蹬,中轴轮盘倒转,其力通过车链带动小轮片向后倒转,通过八十八大档、小闸、闸皮、轴皮等起到制动作用。由此可见,不论是驱动还是制动,后轴的关键部件是八十八大档、五花碗、铜棍、小闸和轴皮,也是本实用新型所要改进的主要部件。八十八大档的一端与小轮片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有五个伸出的齿,每两齿之间有一由低渐高的斜坡,其低处容纳钢棍,通过钢棍与五花碗连接。五花碗的周边有五个等距离的“
”型缺口,各有一钢棍嵌于其中。当要自行车向前进时,来自小轮片的力使八十八大档向前转动,斜坡因此也由低渐高,将五个钢棍从五花碗的缺口中撑起,钢棍又紧紧撑住轴皮,这样使小轮片,八十八大档、钢棍、五花碗、轴皮暂时成为一相对的整体一起转动,通过车条、车圈使自行车向前进。在这一过程中,八十八大档一端的斜坡部位、钢棍、轴皮所受到的研磨力很大,因为这时斜坡由低渐高,尽量将钢棍撑起,而钢棍又要去撑住轴皮,故三者紧紧互相挤咬在一起,时间一长,致使斜坡部位和轴皮磨擦缺损、钢棍磨细而发生目前脚闸自行车最常见的弊病——滑轮,即蹬空,自行车轮不能向前转动,不难看出,当需自行车前进时,其驱动力的传输是靠八十八大档的斜坡部位挤钢棍,钢棍再去挤住轴皮,使驱动前进的力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在部件之间相互挤磨上,而且驱动的力越大,部件之间挤磨的程度也越大,部件磨损也加大。出现此种情况,开始简便的方法就是更换钢棍,这样反复磨损,反复由小型号换为大型号直至最大型号的钢棍,无效时即需更换整个八十八大档和轴皮,给使用者带来了更换另件的麻烦和经济上的负担,刹车时,小轮片向后倒转,通过八十八大档、五花碗传给小闸,经小闸的二个钢棍和铜碗,将闸皮撑起,后者紧紧撑住轴皮,起到制动作用,小闸受到的磨擦及结果同八十八大档一样,均为易磨损部件。同时八十八大档和小闸制造较复杂,造价也较高,又易磨损,需反复更换,即废时、又废钱。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以上所述的八十八大档、钢棍、五花碗、小闸等部件易磨损报废,需经常更换,且制造复杂,造价较高的缺点,从而对驱动、制动力的传输部件进行改进,取代了传统的八十八大档,五花碗、钢棍和小闸,减少了部件,并且从结构上奠定了该设计不易磨损的基础,且制造简单、造价低。更重要的是驱动时是靠部件间的齿槽咬合传动,增加作功,减少驱动力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由支撑部件——轴杆1,固定部件——七九大档2、小档12,驱动、制动力的传输部件——小轮片10、拨螺柠9,辅助部件——钢珠3、倒丝帽11以及本实用新型的力的传输离合装置锥齿轮8、轴皮内径的齿槽环13、固定于七九大档2细端的三片闸皮5和位于七九大档2与拨螺拧9之间的弹簧7和定簧管4组成。
锥齿轮8为长圆柱形,两端近似锥形,其中一端外周有与轴线平行的细齿槽,另一端外周有与轴线平行的宽齿槽,有一圆孔贯穿其两端,内径有双头粗螺纹。
在轴皮6内径小轮片端有与锥齿轮8的宽齿槽相间斜度、相同大小、相同数量的齿槽构成的齿槽环13。
闸皮5是呈相同弧度和大小的三片组成,每一片的一端有一与闸皮体呈垂直的小爪,另一端内侧有细齿槽。
作为固定装置的七九大档2的细端,有三个在其周径上相互呈120°角的长方形小凹槽,闸皮5一端的小爪固定其中。
位于七九大档2和锥齿轮8之间有一弹簧7,它套在簧管4上。
定簧管4是一长圆管,它位于七九大档2和锥齿轮8之间,套在轴杆1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装图。
首先将锥齿轮8套在轴杆1的近B端,使前者的宽齿槽端朝向后者的B端,然从轴杆1的B端套上轴皮6,使其内径的齿槽环13洽好与锥齿轮8的宽齿槽咬合。装上钢珠3,再将拨螺拧9从轴杆1的B端套上,其细端通过双头粗螺纹旋入锥齿轮8的内径,装上钢珠3再装上小档12,将拨螺拧9固定,使之不能向轴杆1的B端滑脱。将小轮片10拧装在拨螺拧9的粗端,再装上倒丝帽11,以防刹车时小轮片10倒脱下来,将定簧管4从轴杆1的A端套上,再套上弹簧7,然后将三片闸皮5各自一端的小爪插入七九大档2细端的小凹槽中,使之固定住。安好钢珠3后,将七九大档2连同三片闸皮5一起从轴杆1的A端套上装入轴皮6之内,此端用螺丝和档把固定,至此完成整个后轴的组装。
该自行车后轴的工作过程,当要自行车前进时,小轮片10带动拨螺拧9向前转动,由于正向双头粗螺纹的作用,拨螺拧9将锥齿轮8拉向轴杆的B端,使锥齿轮8的宽齿槽与轴皮6内径的齿槽环13紧紧咬合在一起,使轴皮6也向前转动,从而使自行车向前进。当车依靠贯性向前滑行时(此时拨螺拧9已不再向前转动),则轴皮6通过齿槽环13带动锥齿轮8转动,而后者一被其带动向前转,由于与拨螺拧9之间正向双头粗螺纹的作用,而使锥齿轮8向轴杆1的A端移动,继而与齿槽环13脱离咬合,即不再转动。当刹车时,小轮皮10带动拨螺拧9向后转,此时由于双头粗螺纹的作用将锥齿轮8推向轴杆的A端,使锥齿轮8的另一端插入闸皮5之间,将其撑起,后者紧紧撑住轴皮6,将车制动。锥齿轮8此端的细齿槽与闸皮5的细齿槽咬合,是为了增加两者之间的磨擦力,更有效地制动刹车。弹簧7的作用是助锥齿轮8脱离制动。
权利要求
1.一种脚闸自行车后轴,由支撑部件,固定部件,驱动、制动力的传输部件及辅助部件组成,其特征在于,锥齿轮8作为力的传输离合装置,其为一长圆柱形,两端近似锥形,其中一端外周有与轴线平行的细齿槽,另一端外周有与轴线平行的宽齿槽,有一圆孔贯穿其两端,内径有双头粗螺纹;齿槽环13位于轴皮内径的小轮片端,它与轴皮6为一体,是由与锥齿轮8的宽齿槽相同斜度、相同大小、相同数量的齿槽构成;闸皮5由三片组成,其弧度和大小相同。每一片的一端有一与闸皮体呈垂直的小爪,另一端内侧有细齿槽;作为固定装置的七九大档2的细端,有三个在其周径上互呈120°角的长方形小凹槽,闸皮5一端的小爪固定其中;位于七九大档2与锥齿轮8之间有一弹簧7,它套在定簧管4上;定簧管4是一长圆管,它套在轴杆1上。
专利摘要
一种脚闸自行车后轴,由轴杆、七九大挡、小挡、小轮片、拨螺拧、锥齿轮、轴皮内径的齿槽环、闸皮等组成,取代了传统脚闸自行车后轴的八十八大挡、五花碗、钢辊和小闸,减少了部件,同时改进了部件之间的传动连接,即驱动力的传输是靠锥齿轮与轴皮内径的齿槽环间的齿槽咬合传动,同时锥齿轮作为驱动、制动力的传输离合装置,可将驱动力传至轴皮内径的齿槽环,当制动时将制动力传至闸皮。
文档编号B62L5/04GK87201429SQ87201429
公开日1988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1987年3月28日
发明者谢象春 申请人:谢象春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