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077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置有燃料泵的自动二轮车,特别涉及一种即使车体急剧倾斜也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燃料供给的自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当在燃料余量少的状态下,当急剧加减速或行驶在急剧斜面上而使车体姿势发生变化时,有时会因燃料箱内的油面急剧变化而使燃料泵难以吸引燃料,因而,公知的有,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使燃料泵持续吸引燃料的结构。例如,使油杯向燃料箱下部突出,将燃料泵的吸入部放置在该油杯内,并且减小所述油杯的开口宽度,即使车体姿势发生变化,燃料也易于滞留在下方膨胀部内(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0-72074号公报发明内容在上述结构中,当在急剧倾斜的斜面上较长距离爬坡时等,所述油杯内可能无法保持所需的燃料。在此情况下,在越野赛或试驾赛车等中有时在急剧斜面上爬坡(例如倾斜角大约为70°的斜面),在此情况下需要持续吸引燃料。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车体产生极大变化时也能持续规定时间地进行燃料供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方案1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在支撑于车体架上的燃料箱的底部,安装向下方膨胀并且向上方开口的容器状的下方膨胀部,使所述膨胀部的内部与上方的燃料箱主体部内连通,使燃料泵的吸入部收容在该下方膨胀部内,并且,将燃料泵的吸入部上方的部分内置于燃料箱主体部内,其特征在于将燃料保持部件装填在所述下方膨胀部内,由所述吸入部吸入由该燃料保持部件所保持的燃料。
方案2的发明在方案1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下方膨胀部和燃料箱的底部之间设置盖体,通过设置在该盖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使燃料可以在所述下方膨胀部与燃料箱的主体部之间流通。
方案3的发明在方案2的基础上,其中,在所述盖体的所述连通孔周围设置立壁。
方案4的发明在方案2或方案3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盖体是介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部和所述下方膨胀部之间的密封部件。
方案5的发明在方案4的基础上,其中,所述下方膨胀部包括多个盖体用安装孔,所述盖体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将该突起插入配合到所述下方膨胀部的所述安装孔内而安装在下方膨胀部上,并且,使所述燃料泵贯通所述盖体的连通孔而固定在所述下方膨胀部上。
方案6的发明在方案5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盖体包括用于堵塞所述泵与所述立壁之间的间隙的顶板部,该顶板部堵塞所述间隙的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至少一部分。
方案7的发明在方案5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盖体包括用于基本堵塞所述泵与所述立壁之间的间隙的顶板部,并且所述立壁在其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具有连通孔。
方案8的发明在方案1~7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其中,所述燃料保持部件是对纤维进行层压的部件或海绵状部件。
方案9的发明在方案1~8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其中,包括返回管,所述返回管将从燃料供给系统的压力调节器返回的剩余燃料排出到所述下方膨胀部内,并且通过所述燃料保持部件将该返回管的排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料泵的吸入部的位置上。
发明效果根据方案1,由于将燃料保持部件装填在设于燃料箱底部的下方膨胀部内,所以即使燃料箱内燃料余量很少,也可以在爬坡等引起自动二轮车姿势变化很大时,在下方膨胀部内保持必要的燃料。而且,对于在燃料箱内设置燃料保持件部件的情况,由于减少燃料保持件部件的总数量,所以可以抑制重量和成本。
根据方案2,由于在下方膨胀部和燃料箱之间设置盖体,所以易于将燃料保持部件保持在下方膨胀部内。而且,由于在盖体上设置使燃料在下方膨胀部与燃料箱之间流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连通孔的面积、个数以及配置,来有效地抑制下方膨胀部内的燃料向燃料箱侧飞溅出。
根据方案3,通过在连通孔周围设置立壁,可以有效地抑制下方膨胀部内的燃料向燃料箱侧飞溅出。
根据方案4,由于盖体兼作下方膨胀部与燃料箱之间的密封部件,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方案5,由于下方膨胀部、燃料保持部件、燃料泵和兼作密封部件的盖体在局部装配的状态下组装到燃料箱上,所以实现了组装工序的简易化。此时,由于仅将多个突起插入到下方膨胀部的安装孔内,即可将盖体定位、安装在下方膨胀部上,所以实现对燃料的密封性的提高和组装工序的简易化。
根据方案6,由于在盖体上设置顶板部并堵塞泵与立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的车体后方的后侧的至少一部分,所以即使在车体前侧急剧抬高时,燃料也不会从泵与立壁之间所形成的间隙流到外部,因而能够保持大量燃料。
根据方案7,由于在立壁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设置连通孔,即使车体前侧急剧抬高时,燃料也不会从连通孔流到外部,因而能够保持大量燃料。如果与上述顶板部同时使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燃料保持效果。
根据方案8,由于燃料保持部件是对纤维进行层压的部件或海绵状部件,所以不仅比较廉价,还易于装填到下方膨胀部内。可以取代燃料过滤器。
根据方案9,由于从燃料供给系统的压力调节器排出到下方膨胀部内的剩余燃料,在通过燃料保持部件而被吸入燃料泵时,剩余燃料内所含有的气泡在燃料保持部件内被消除,所以可以防止燃料泵吸收含有气泡的燃料。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车体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3是以燃料箱部分为主的侧视图;图4是燃料箱的侧视图;图5是燃料箱的仰视图;图6是燃料泵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燃料泵装置的主视图;图8是燃料泵装置的仰视图;图9是衬垫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的沿10-10线的剖视图;图11是作用说明图;图12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与图6相同的图;图1 3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与图8相同的图;图14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与图6和图12相同的图;图15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覆盖有盖体的衬垫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的沿16-16线的剖视图;图17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盖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的沿18-18线的剖视图;图19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衬垫的俯视图;图20是图19的沿20-20线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衬垫和盖的组装顺序的图;图22是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图;图23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与图14相同的视图;图24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衬垫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配合附图对适用于越野赛自动二轮车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该自动二轮车是跨骑式车辆的一个示例。图1表示出该自动二轮车的侧面。其中1表示前轮,2表示以下端部支撑前轮1两侧的左右一对前叉,3表示可自由转向地支撑前叉2上部的头管,4表示把手,5表示车体架,6表示支撑在主车架11上的燃料箱,7表示车座,8表示前端被轴支承在车体架后部的后臂,9表示支撑在后臂8后端的后轮,10表示支撑在车体架5上的发动机。
车体架5包括主车架11,在发动机10上方左右构成一对,并且朝后方斜向下地进行设置;下行车架12,从头管3朝发动机10的前方斜向下地进行设置;以及左右一对枢轴车架13,从主车架11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枢轴车架13通过枢轴13a可自由摆动地支撑后臂8的前端部。
发动机10,是通过支撑在下行车架12上的冷却器14进行冷却的水冷4冲程式发动机,包括曲轴箱1 5、在其前部向上方突出的气缸16以及设置在其上方的气缸盖17,并被支撑在车体架5上。
图2放大表示图1的主要部分,冷却器14的冷却风扇14a位于气缸盖17的前方。而且,排气管18一端从气缸盖17的前表面向前伸出,然后折弯并向后延伸,后端连接到消音器19上。
在朝气缸盖17的后表面侧开口的进气通路上连接有节气门体20和电子燃料喷射装置21。节气门体20内置节气门,而且,通过连接管23由设在后方的空气过滤器22供应清洁的空气。空气过滤器22从朝着车座7下方斜向上地开口的进气口22a向下吸入外部空气。节气门体20和空气过滤器22构成发动机进气系统。从燃料箱6向电子燃料喷射装置21供应燃料,并通过电磁驱动向进气通路供应燃料。
从图示的侧面看,由曲轴箱15、气缸16、气缸盖17和主车架11形成略呈三角形的空间S,利用该空间S配置调节器24、第1电容器25a和第2电容器25b。这些部件由电装件安装撑条26支撑在曲轴箱15的上表面上比气缸16靠后的部分。
这些电装件的电源,利用内置于曲轴箱15前部的AC发电机30的交流电,电源回路为省略了电池的无电池类型的电源。由调节器24将AC发电机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并对电压进行调节,而且利用第1电容器25a和第2电容器25b使其平滑。第1电容器25a向气缸盖17的火花塞32供应点火用电力等,并向燃料喷射装置21之外的各种电装件供应电力。
图中标号35表示后减震器,沿上下方向设置,并连接枢轴车架13的上端和设在后臂8的前部下方的垫圈8a。标号40表示排气净化用二次气阀,由连接主车架11前部和下行车架12上部之间的角撑板3b进行支撑,并位于与气缸盖17的排气管18相连的排气口前斜上方的排气口附近。
图3表示支撑在主车架11上的燃料箱6部分的侧面形状。在图3中,在燃料箱6的侧面形成有凸缘6b,该凸缘6b与斜向上地设置的左右一对主车架11的各个上表面平行。上部的前端构成斜向上地朝前突出的前侧箱撑条41,由此通过螺栓42防震地安装在设于主车架11前端和头管3之间的角撑板3a上。在前侧箱撑条41附近的顶部设置盖43。在燃料箱6的后端部也同样地将后侧箱撑条48防振地安装在架在左右主车架11之间的横梁的上表面上。
燃性箱6的下部44从左右主车架11之间向下突出,从侧面看其底部45几乎与下行车架12以及设在头管3和主车架11之间的角撑板3b的大致水平向后延伸的托架部3c重合。将所内置的燃料泵装置50的底部安装在其底部45上。
作为本发明下方膨胀部的一个示例的油杯51,构成燃料泵装置50的底部,从腕部3c和主车架11向下方突出,并设置在发动机的气缸盖17的顶部附近。将燃料箱6上的比油杯51靠上的上侧部作为主体部6a。通过燃料泵装置50向上吸引流入到油杯51内的燃料,并通过与油杯51外部相连的燃料软管52供应给燃料喷射装置21(图2)。而且,从燃料供给系统即燃料喷射装置21的压力调节器返回的剩余燃料,通过返回管53返回到油杯51内。油杯51是作为辅助箱发挥功能的部分,将容量设定为仅利用油杯51内的燃料也可以进行规定时间的燃料供应。
图4表示燃料箱6的侧面形状。前侧箱撑条41通过焊接与燃料箱6的前端部相互重叠地一体化。将座部46从下方一体焊接在底部45上。返回管53的后端部53a从底部45后端部附近的角部向后突出。而且,燃料箱6可以由金属或树脂等适当材料形成。
图5是燃料箱6的仰视图,燃料箱6侧面上所形成的凸缘6b与左右主车架11重叠,下部44进入到左右主车架11之间。在底部45上设置用于使燃料泵装置50贯通的开口部47,在包围开口部47的座部46上以适当间隔设置用于安装油杯51的凸台部46a。将座部46设置在底部45的整个横向宽度上。将从燃料箱6的后端部突出的后部侧箱撑条48偏向一侧地设置在车体一侧。
图6表示燃料泵装置50的侧面形状,图7表示燃料泵装置50的正面形状。在图6和图7中,油杯51分别被剖开。在图6和图7中,通过绑扎带64将泵60、吸入过滤器61固定在泵撑条63上,同样地通过绑扎带65固定排出侧过滤器62,从而使燃料泵装置50一体化。
将吸入过滤器61放入油杯51内,将泵撑条63的底部63a与油杯51的底部焊接为一体。在油杯51内填充燃料保持部件66,使得包围吸入过滤器61和泵60的下部。燃料保持部件66是由纤维层压体或适当的海绵状物质等构成且富有燃料吸附性的多孔质物质。纤维层压体例如将织成网目状的纤维折叠进行层压并形成块状,作为这种纤维材料,可以选用聚丙烯等树脂纤维、不锈钢棉等金属纤维和玻璃棉等无机纤维等适当的纤维材料。这种多孔物质具有大量明显的微小空隙,燃料能够预先贮存在该微小空隙内。
在向油杯51上方开放的开口部51b的周围,向外地一体形成凸缘51a,从下侧与其平行设置的油杯部撑条54重叠,并焊接为一体。在油杯部撑条54的中央部形成大于油杯51的开口部51b的开口宽度的开口,使杯部撑条54仅与凸缘部51a重叠,并焊接为一体。
衬垫55重叠在油杯部撑条54上。当利用凸缘部51a将油杯51安装在设于燃料箱6底部的座部46上时,衬垫55介于凸缘部51a和座部46之间从而进行液密密封。在衬垫55的中央部一体形成立壁56。
立壁56是呈筒状的环形壁,其开口宽度比油杯51的开口宽度小,立壁56的高度和被其围绕的空间即连通孔的开口面积满足下述条件,并设定成油杯51的燃料难以向主体部6a侧流出。在衬垫55的外周部上向下方突出地一体设置定位突起57,通过将定位突起57插入到设在凸缘部51a上的安装孔中而进行配合安装。为了通过安装衬垫55将其下部挤压固定在燃料保持部件66上,盖部件还兼作燃料保持部件66的挤压部件。
返回管53进入到立壁56的内侧并进入油杯51内,从而插入到燃料保持部件66的上部内。从泵60排出的燃料通过软管67输送到排出侧过滤器62,在此再次过滤后,通过软管68从位于立壁56外侧的接头69输送给燃料软管52。接头69贯通凸缘部51a,并向其下方的油杯51外侧突出。
而且,软绳70从泵60的顶部向上伸出,在排出侧过滤器62的上方折回而向下延伸,与固定在凸缘51a内表面的连接器71相连。图7中的标号72是与连接到接头69的燃料软管的撑条。燃料泵装置50,使泵60、吸入过滤器61和排出侧过滤器62等与泵撑条63形成一体,而且使泵撑条63的下部63a与油杯51形成一体,而且,将燃料保持部件66收容在油杯51内并通过衬垫55进行固定,从而预先进行局部装配,仅将其安装在燃料箱的底部45上即可完成安装作业。
油杯51是用于贮存向收容于燃料箱6主体部6a内的泵60供给的燃料的部分,将油杯51设定得满足下述条件即使在车体姿势急剧变化而难以向泵60供应燃料时,也可以确保能够持续规定时间地供应燃料的容量。可以根据情况任意设定所述规定条件,例如在油门全开爬70°陡坡的状态下,也够持续30秒地供应燃料。
图8是燃料泵装置50的仰视图,剖开油杯51部分进行表示。油杯51和立壁56大致呈长方形,泵60位于其中央,泵撑条63具有间隔地大致以半圆状包围其外周。在泵60和立壁56之间形成连通孔73,通过所述连通孔73与油杯51内部及其上方的燃料箱6的主体部6a侧连通,从而使燃料能够移动。
在凸缘部51a的外周部上以规定间距设置定位孔59(在放大部上省略了定位突起57)和螺纹通孔74。将衬垫55的定位突起57插入配合在定位孔59内。通过将未图示的螺钉拧入螺纹通孔74内,连接到设在燃料箱6的底部45的座部46上的凸台46a(图5)上。
图9是衬垫55的俯视图,图10是图9的沿10-10线的剖视图。在这些图中,衬垫55由橡胶等密封性优良的适当材料形成,外形基本与凸缘部51a为相同形状,其外周部构成厚缘部80。在外周部外侧的适当位置上设置多个一体的凸台81,在凸起部81上一体形成定位突起57。在突起57的周围一体形成环状的突部58(参考图10),成为将突起57插入定位孔59时的配合设备。
在立壁56周围的适当位置上设置减重孔82a~82d,立壁56的内部形成空间83,该空间83的一部分实质上成为连通孔73。当使大型的燃料泵装置50贯通空间83时,上述减重孔82a~82d易于使立壁56变形。尤其是,为了使燃料泵装置50前倾而贯通空间83的前侧,立壁部56前方的减重孔82a开口很大,从而使立壁部56能够产生大变形。图6和图9表示出前后左右等方向,将车体装载有燃料时的车体作为基准。而且,各减重孔82a~82d可以起到使衬垫55整体轻量化的作用之外,一部分还能作为用于使软管68通过的配管空间。
如图10所示,在立壁56侧面的适当位置上贯通形成燃料流通孔84,通过该燃料流通孔84使燃料能够在油杯51和燃料箱6的主体部6a内移动。燃料流通孔84将立壁56的内侧空间83和燃料箱6的主体部侧连通,从而使燃料能够移动。但是,燃料流通孔84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其有无可以任意选择。此外,在设置燃料流通孔84的情况下,高度、前后方向位置、开口尺寸、数量等都可以根据情况任意设定。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介绍。如图11所示,在燃料余量少的状态下,例如在爬70°的陡坡时,由于燃料偏向燃料箱6后方地移动,水平线H通过立壁56的前端,有时油面变得低于立壁56而无法向油杯51内供应燃料。但是在此情况下,由于燃料被浸渍保持在燃料保持部件66内,所以从燃料保持部件吸入燃料,从而能够以规定的燃料供给条件供应燃料,例如当车体向上倾斜70°时,在节气门全开的状态下,能够持续30秒左右地供应燃料。但是,与在燃料箱的主体部6a内设置燃料保持部件66相比,由于装填到容量较小的油杯51内,所以减少了燃料保持部件66的使用总量,因而可以抑制重量和成本。
而且,由于在油杯51和燃料箱底部45之间设置兼作盖体的衬垫55,所以易于将燃料保持部件66固定保持在油杯51内。而且,由于在盖体84即衬垫55上设置空间83和燃料流通孔84,该空间83构成用于使燃料在油杯51和燃料箱的主体部6a之间流通的连通孔73(图8),燃料流通孔84具有同样功能,所以可以通过改变空间83和燃料流通孔84的开口面积、个数、配置,来有效抑制油杯51内的燃料向燃料箱主体部6a侧飞溅。
而且,利用设在空间83周围的立壁56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抑制油杯内的燃料朝箱侧飞溅。而且,由于衬垫55除了作为盖体的作用之外,还兼作油杯51和燃料箱底部之间的密封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而且,由于可以在预先局部装配油杯51、燃料保持部件66、泵60和兼作密封部件的盖体即衬垫55的状态下组装在燃料箱6上,因而能够实现燃料泵装置50的组装工序的简易化。
而且,由于作为盖体的衬垫55,仅将多个定位突起57插入设在油杯51的凸缘部51a上的衬垫安装孔59内,即可相对于衬垫51进行定位、安装,所以实现了对燃料的密封性的提高和组装工序的简易化。此时,易于从较大的开51b预先将燃料保持部件66收容在油杯51内,然后,仅从上方覆盖衬垫55而配合在凸缘部51a上,即可简单地对燃料保持部件66进行固定。
由于燃料保持部件66是对纤维进行层压的部件或海绵状部件,所以比较廉价,并且易于装填到油杯51内。而且,还可以代替燃料过滤器。
从燃料供给系统的压力调节器排出到油杯51内的剩余燃料在通过燃料保持部件66而吸入泵60时,由于包含在剩余燃料内的气泡在燃料保持部件66内被消除,所以可以防止泵60吸收含有气泡的燃料。因而,由于可以向要求尽量避免混入气泡的电子燃料喷射装置供应气泡少的燃料,适于用作这种装置中的燃料泵装置。
下面说明另一实施方式。图12、图13分别与图6、图8对应。在本例中,不同之处在于,在衬垫55上并未设置立壁56,而且连通孔73的形状也有一些不同。以下对共同部分使用共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例中,将衬垫55设置为较大地覆盖油杯51的开口51b,并将泵60和泵撑条63插入其中央部。泵撑条63弯曲并大致包围泵60周围的一半,该泵撑条63与泵60之间构成连通孔73,燃料通过该连通孔73在油杯51和燃料箱主体部之间移动。
如图13所示,在衬垫55上形成可以使泵60和泵撑条63贯通的较小开85,该开85内的空间构成上述连通孔73。而且,将用于贯通返回管53的通孔86设置在油杯51的壁部附近。而且,在泵撑条63的外侧,与油杯51的壁部之间上下贯通地设置较小的连通孔87。连通孔87使燃料可以在油杯51与燃料箱主体部之间移动。但是,连通孔87不是必不可少的,其有无以及形成位置、开口尺寸和个数可以根据情况适当设定。
根据该示例,即使不设置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立壁56,在如上所述车体姿势发生急剧变化时,也可以防止燃料从油杯51向燃料箱主体部6a侧飞溅出,并能够进行规定时间的燃料供应。
图14~图22表示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立壁56的衬垫55另外安装分体的盖100。图14对应于图12,表示大致贯通泵60中央的前后方向剖面。虽然油杯51侧的结构相同,但是衬垫55侧的结构不同。与图6所示相同,该衬垫55具有立壁56,并且覆盖有分体盖100。在图示的车体前后方向上,盖100与泵60的后侧之间几乎不产生间隙地进行堵塞。因而,燃料可以由立壁56侧面上所形成的连通孔93流入到油杯51内(下文详述)。
图15是安装有盖100的衬垫55的俯视图,图16是图15的沿16-16线的剖视图。盖100包围立壁56周围地进行覆盖,其侧壁101与立壁56的外侧重叠。而且,在立壁56上方的后侧一体设置顶板部90(图14),盖100的顶板部102重叠在顶板部90上。
从衬垫55的顶板部90一体地向上突出的配合片91a、91b、91c与从盖100侧的顶板部102一体地向上突出的突起105a、105b、105c配合,而且,从衬垫55侧的立壁周围部94一体地向上突出的突起95与设在盖100下部的向前突出的突部109配合,从而使盖100与衬垫55形成一体。
图17是盖100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中的沿18-18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盖100由比较富有弹性的适当材料制成,包括从俯视看(图17)大致呈棱筒形的侧壁101,在顶板部102的偏向前侧的位置上形成用于嵌合燃料泵装置50的开口104。该开口104被前侧开放的大约为3/4圆弧状的立凸缘112包围,该立凸缘112在泵60的周围从左右紧贴在后表面侧,并且与后侧之间没有间隙。
立凸缘112的前部抵达狭缝113的左右端部,该狭缝113形成在构成侧壁101中的车体前侧的前壁101a上。狭缝113的作用是,可以通过扩大狭缝113将燃料泵装置50嵌入到开口104内。该立凸缘112由与顶板部102之间一体形成的加强筋114和115进行加固。加强筋114从立凸缘112的最后部向后方突出。加强筋115靠近作为车体左侧的侧壁101,并从立凸缘112的圆弧状部分的前端向斜左前方突出。
在比开口104靠后的顶板部102上,夹持加强筋114而形成一对长孔状的狭缝103a和103b,分别在所述狭缝103a和103b附近的左右角部上形成一对突起105a和105b。在左右突起105a和105b的中间部上形成用于使返回管53(图6)通过的贯通孔111。
狭缝103a和103b上下贯通顶板部102,其大小可以使配合片91a和91b(图16)从下向上插入贯通。突起1 05a和105b大致为圆柱,在各自的下部一体形成粗径部106。突起105c也与上述突起105a和105b采用相同结构。
在顶板部102的前侧,夹持开口104而在车体的右侧角部上形成狭缝103c,该狭缝103c可以使衬垫55的突起91c从下向上地贯通。虽然狭缝103c具有与狭缝103a和103b相同的长孔状,但是被配置在长度方向与狭缝103a和103b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而且,从该狭缝103c附近的右侧侧壁101的前部向右侧方向一体突出形成突部108。在突部108上朝上方一体形成突起105c。
夹持狭缝113而从车体左侧的前壁101a的下端部一体地向前突出形成突起109,并在突起109上设置孔110。在该孔110上上下贯通地形成衬垫55的突起95。上下分离地形成突部108和突部109(参考图18)。
图19是衬垫55的俯视图。而且,在图21的一部分中表示图19中的沿21-21线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从俯视看(图19),衬垫55在其中央设置大致呈棱筒状的立壁56,并在其周围一体形成大致呈平板状的立壁周围部94;在其外周部上全周形成厚缘部80。
一体设置顶板部90,使得覆盖立壁56上端部侧的开口85的一部分。能够任意调整顶板部90的面积。在顶板部90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上形成用于使返回管53(图6)通过的贯通孔86。夹持所述贯通孔86而一体地向上突出形成一对配合片91a和91b。同样地,在右侧立部壁56的前端侧也一体地向上突出形成配合片91c。对应于狭缝103a~103c以薄板状设置各个配合片,各平坦部的平面方向,相对于配合片91c和配合片91a,与91b垂直相交。
上述配合片91a和91b具有与配合片91c相同的结构,如图21所示的配合片91c那样,平坦部形状分别形成舌片状,而且可以自由折弯,并分别在其上贯通形成配合孔92。各个配合片91a~91c上的各个配合孔92的内径,等于或稍微小于对应的突起105a、105b或105c的一般外径(除粗径部106以外的部分的外径),并可以通过弹性变形而扩大得大于粗径部106的外径。
在立壁周围部94中比立壁56靠前的前方设置减重孔82a。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该减重孔82a使立壁56在使燃料泵装置50贯通时容易发生变形。而且,在立壁周围部94的外周部上形成用于使燃料软管68(图14)贯通的软管孔88。并且,在立壁56左右的相对的壁部上分别一体形成多个加强筋89a和89b。图20是表示加强筋89a和89b的图19的沿20-20线的剖视图。如图20所示,上述加强筋89a和89b在立壁56的外周下部和立壁周围部94之间一体形成,大致呈三角形。
如图21所示,在立壁周围部94的一部分,在与突部109的孔110对应的位置上一体地向上突出形成略呈圆柱状的突起95。而且在立壁56的下部形成向侧方内外连通的连通孔93,使得燃料可以从该连通孔93进入到油杯51内。在立壁56沿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形成该连通孔93,可以任意设定其开口面积和个数。而且,形成位置如果处于立壁56的前半侧,则可以任意进行设定,图14和图15中表示出车体的前后左右方向。而且,在盖100的侧壁101上,前后方向的后半部形成台阶并上移,当使盖100与衬垫55重叠时,不与连通孔93重叠,从而可以使连通孔93开放(参考图16)。
图21表示将衬垫55和盖100安装为一体的顺序。预先将盖100放置在燃料泵装置50贯通连通孔83的衬垫55上,打开狭缝113而安装在燃料泵装置50上。然后,使该盖100覆盖衬垫55,顶板部90的配合片91a、91b和91c分别从下方进入到顶板部102的狭缝103a、103b和103c,并向上贯通。同时,突起95贯通突部109的孔110。
由此,各个配合片91a、91b和91c从盖100的上部向上方突出,顶板部102重叠在顶板部90上,而且立壁56紧密地嵌合在侧壁101的内侧。如图16中的点划线所示,将各个配合片91a、91b和91c折弯到对应的突起105a、105b和105c上,由于这些配合片发生弹性变形使各个配合孔92扩大,所以将配合片91a、91b和91c向下拉到突起105a、105b和105c的各个粗径部106的下部,之后,如果松开上述配合片91a、91b和91c,则由于配合孔92复原而内径缩小,所以牢固配合在各个对应的突起105a、105b和105c上。
由此,利用各个配合片91a、91b和91c的弹性变形,能够使盖100和衬垫95容易地配合为一体,并易于进行装配。而且,借助于突起95和突部109,可以使盖100的下部和立壁周围部94容易地装配为一体。
由于设置盖100进行覆盖而堵塞间隙,使得与泵60的后半部侧之间没有间隙,所以能够有效地阻止燃料飞溅出。图22是用于表示这种情况的与图11相同的图;在图22中,例如,在燃料余量少的状态下爬70°陡坡时,即使燃料偏向下方移动,从侧面看,由于在泵60的侧面的后半部,立凸缘112与后方紧密接触而没有间隙地进行堵塞,因而可以阻止油杯51内的燃料向外部飞溅出。因而,即使在这种急剧倾斜的情况下,仍可以有效地将燃料保持在油杯51内。
此外,由于用盖100堵塞在衬垫55上部与泵60周围的间隙,尤其是后半部,所以如双点划线L所示,燃料泵的油面下降,燃料难以通过衬垫55的上方从燃料箱侧流入到油杯51内,尽管如此,由于在立壁56的侧面设置连通孔93,所以可以利用该连通孔93确保燃料从燃料箱侧流向油杯51内。
由于从侧面看连通孔93的位置处于立壁部56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所以在上述急剧倾斜时,由于油面进一步下降,所以当从连通孔93中流出的燃料量多于预期的燃料流入量时,连通孔93在油面上方露出,因而可以阻止燃料从油杯51侧向燃料箱侧飞溅。
图23和图24表示另一实施方式。除了盖100之外,本实施方式几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图23与图14对应,图24与图19对应。在这些附图中,除了衬垫55缺少与盖的安装结构这一点之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燃料泵装置50从比顶板部90靠前的开口85贯通。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由于衬垫55的顶板部90基本堵塞泵60周围的后侧间隙,所以可以有效地阻止油杯51内的燃料向外部飞溅出;并且,由于可以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盖100,所以可以减少部件数量。而且,可以任意调节顶板部90在图24中的面积。例如,如点划线所示,可以向前方伸出而与泵60外周部的后部接触。这样做可以调整加大间隙的密封率。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例如所谓极大的姿势变化并不仅限于上述爬坡时,在下降时或急剧加速、急剧减速时等油面急剧发生变化时都有效。而且,适用车型不仅是越野车,还可以适用于其他各种用途。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在支撑在车体架上的燃料箱的底部,安装向下方膨胀并且向上方开口的容器状的下方膨胀部,使所述膨胀部的内部与上方的燃料箱主体部内连通,使燃料泵的吸入部收容在盖下方膨胀部内,并且,将燃料泵的吸入部上方的部分内置于燃料箱主体部内,其特征在于将燃料保持部件装填在所述下方膨胀部内,由所述吸入部吸入由该燃料保持部件所保持的燃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在所述下方膨胀部和燃料箱的底部之间设置盖体,通过设置在该盖体上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使燃料可以在所述下方膨胀部和燃料箱的主体部之间流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在所述盖体的所述连通孔周围设置立壁。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所述盖体是介于所述燃料箱的底部和所述下方膨胀部之间的密封部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所述下方膨胀部包括多个盖体用安装孔,所述盖体具有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突起,将该突起插入配合到所述下方膨胀部的所述安装孔内而安装在下方膨胀部上,并且,使所述燃料泵贯通所述盖体的连通孔而固定在所述下方膨胀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所述盖体包括用于堵塞所述泵与所述立壁之间的间隙的顶板部,该顶板部堵塞所述间隙的车体前后方向后侧的至少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所述盖体包括用于基本堵塞所述泵与所述立壁之间的间隙的顶板部,所述立壁在其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具有连通孔。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所述燃料保持部件是对纤维进行层压的部件或海绵状部件。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其中,包括返回管,所述返回管将从燃料供给系统的压力调节器返回的剩余燃料排出到所述下方膨胀部内,并且通过所述燃料保持部件将该返回管的排出口设置在远离所述燃料泵的吸入部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用燃料箱,在燃料余量少的状态下即使在爬陡坡等车体姿势变化很大时也能持续供给燃料。内置于燃料箱内的燃料泵装置(50)包括使其下部向燃料箱下方突出的油杯(51),在其中填充燃料保持部件(66)并包围收容到油杯(51)内的吸入过滤器(61)的周围,并且通过衬垫(55)压紧固定。在衬垫(55)上一体形成筒状的立壁(56),使该立壁(56)的内侧空间与油杯(51)及其上方的燃料箱主体部内连通。
文档编号B62J35/00GK1706706SQ20051007497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4日
发明者冈崎和美, 高村俊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