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215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中,踏板产生的驱动力传至前轮,作为转 向轮的前轮也作为主动轮。
背景技术
如果自行车在行驶时驱动力被输送至作为转向轮的前轮,则自行车转弯就会稳 定。因此,具有前轮驱动机构的自行车被提出。比如,有人提出一种如图10所示的前轮驱 动的自行车。依据这种前轮驱动的自行车,前架b设置在主框架的前部,转向旋转型驱动力 传动机构d设置在前架b上,转向旋转型驱动力传动机构d与链环e通过第一传动链f彼 此相连,飞轮h设置在前轮g的转轴上,飞轮h与转向旋转型驱动力传动机构d通过第二传 动链i彼此相连,被施与链环e的旋转驱动力通过第一传动链f、转向旋转型驱动力传动机 构d和第二传动链i所传输,于是,施给链环e的旋转驱动力被作为前轮的旋转驱动力而被 传输。这种前轮驱动的自行车可以由链环e的旋转驱动力来驱动前轮g行驶,同时确保 前轮转向部j能够处于绕其轴线转动的状态。因此,这样的自行车能够在平地上稳定转弯, 而不必减速。参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禾IJ申请公报(Japanese Unexamined Patent App 1 icationPub 1 ication)No. 2002-337781 所公开的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当行驶在颠路面上的所述自行车轧过颠簸处时,特别是在自行车斜向轧过颠 簸处时,存在一种问题,即前轮g弹起,使转向手柄易于失控。作为结果,驾驶方向 (steeringdirection)与行走方向(treading direction)发生偏离,于是从颠簸处轧过则 变得困难。而且,因驱动力的方向突然改变,很有可能使中心相对较高的自行车失去平衡从 而翻倒。因诸如摩擦与扭转之类的重负荷都施加在用于转向且同时被驱动的前轮g的轮 胎上,所以爆胎之类的事故发生率非常高。而且,当爆胎发生时,因转向操作突然失灵,而车 轮转动仍在持续,所以发生碾压和碰撞事故的风险很高。基于具有一对相对不可转动的前轮的自行车,所述前轮设置于支撑在前管下方的 前轮轴的两端上,其中,与所述前管同轴的竖直驱动体通过驱动互连装置使所述的前轮轴 转动,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该自行车具有优良的颠簸行驶性能和高 度安全性,并能够急速转弯。解决问题的手段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该自行车包 含主框架,该主框架在其前端设置有竖直走向的前管;一对前轮,该一对前轮以相对不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支撑在所述前管下方的前轮轴的两端;后轮,该后轮以可转动的方式支 撑在所述主框架的后端;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的前轮;以及转向装置,该转 向装置用于使前轮转向。其中所述转向装置包含转向手柄和从所述转向手柄向下延伸的 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包含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前管支撑且具有用于使前轮轴转动的下端 的竖直转向轴部;所述驱动装置包含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所述主框架支撑的水平驱动轴和 可被水平驱动轴旋转且与所述前管同轴的竖直驱动体;并且,该竖直驱动体通过驱动互连 装置转动所述的前轮轴。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所述转向装置的竖直转向轴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前 管支撑,并且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前管,所述竖直驱动体为直管形状,所述竖直转向轴部插入 所述竖直驱动体中,所述竖直驱动体以可转动的方式被竖直转向轴部支撑。在技术方案3 发明中,所述竖直转向轴部包含具有从所述竖直驱动体突伸的下端的凸起,用于以可转动 的方式支撑所述前轮轴的轴承箱就安装在所述的凸起上。根据权利要求至4所述的发明,所述驱动装置包含有齿的驱动转体和中继转体, 有齿的驱动转体设置在水平驱动轴上,中继转体与有齿的从动转体和第一驱动斜齿轮一体 设置,所述有齿的从动转体通过环形链带与有齿的驱动转体互连,且以枢轴转动的方式被 支撑在设于所述前管上的水平心轴上,所述第一驱动斜齿轮与设置在竖直驱动体上端上的 第一从动斜齿轮相啮合。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所述驱动互连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体下端上的 第二驱动斜齿轮和与所述第二驱动斜齿轮相啮合且设置在所述前轮轴一端上的第二从动 斜齿轮。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所述转向轴包含竖直转向轴部和通过万向接头与所述竖 直转向轴部相连的上转向轴部,所述转向轴被角度调节装置所支撑,所述角度调节装置能 够调节所述上转向轴部的角度,并能将所述上转向轴部以任一角度固定。根据技术方案7发明,所述前管、竖直转向轴部以及竖直驱动体均竖直形成。在技 术方案8的发明中,所述前管、竖直转向轴部以及竖直驱动体均向后以相同的倾角倾斜。在 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所述一对前轮轮心之间的直线距离处在50至200毫米的范围内。发明的效果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前轮被驱动装置驱动与被转向装置转向是同时进行 的。因此,转向方向不受限制,转向手柄可在360度范围内被操作以进入任一方向。因作 为转向轮的前轮被驱动,所以转向性能优良,可以轻易将自行车略微侧向移动,从而精确驱 动自行车。因此,本自行车可优选作为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残疾人的自行车使用,并能够低速 行驶,迅捷转弯。因一对前轮设置在前轮轴的两端,彼此平行,所以自行车具有优良的颠簸 行驶性能,允许自行车在恶劣、崎岖的路面上平稳地行驶。尤其是当自行车斜向轧过颠簸处 时,前轮中的一个与所述颠簸处接触,能够可靠防止未与颠簸处接触的另一个前轮发生侧 滑,并且所述一个前轮也能够稳定滚轧在颠簸处上而不被弹开。其次,滚轧在所述颠簸处上 的所述一个前轮率先转动并可靠接触地面,从而可靠防止侧滑。因此,另一个前轮也可以平 稳轧过颠簸处,而不会从颠簸处弹开。此外,即使当前轮的一个被扎破时,另一个前轮作为 驱动转向轮继续行驶,因而可防止自行车倾倒,安全水平很高。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所述竖直驱动体为直管形状,所述竖直转向轴部插 入所述竖直驱动体中,所述竖直驱动体以可转动的方式被竖直转向轴部支撑。因竖直驱动体在垂直方向上传递的驱动力穿过自行车车身的左、右中心线,所以由驱动传输所引起的 摇晃和振动能够受到抑制,结构也得以简化,因此自行车车身的重量也得以降低。如果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前轮轴的轴承箱象在技术方案3所述发明那样安装在 从竖直转向轴部的竖直驱动体上突伸的凸起上,竖直转向轴部则被转向手柄的操作所转 动,于是设置在前轮轴两端上的一对前轮就能被可靠地转向。在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发明中,所述自行车采用包含中继转体的驱动装置,所述 中继转体与以枢轴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设置在前管上的水平心轴上且与有齿的驱动转体相 互连接的有齿的从动转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斜齿轮与设置在竖直驱动体上端的第一 从动斜齿轮相啮合。采用这种方式,所述驱动传动机构得以不被简化,而且可以形成传输损 耗得以被降低的高效驱动装置。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驱动互连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体下端 上的第二驱动斜齿轮和设置在所述前轮轴一端上且与所述第二驱动斜齿轮相啮合的第二 从动斜齿轮。采用这种结构,竖直驱动体的驱动力能够平稳、无损耗地被传至前轮轴。如果 驱动力传输至设于前轮轴一端侧面的第二从动斜齿轮,尤其是当踏板开始被踩下时,就会 产生围绕转向轴的扭力,但因一对前轮与路面接触,所以转向轴不会被扭力扭转。因此,可 以维持稳定的转向性能,而不致对转向手柄的操作产生影响。如果,如技术方案6的发明所述,转向轴包含竖直转向轴部和通过万向接头与所 述竖直转向轴部相连、且被角度调节装置所支撑的上转向轴部,则转向手柄的位置可根据 骑车人的体形或性别调整至最佳位置,从而使骑车人安全骑行且不疲惫。如果所述前管、转 向轴部和竖直驱动体如技术方案7的发明所述为竖直形成的,转向手柄则可在包括超90度 转向角的任一方向上轻便操作。因此,即便是一个虚弱的骑车人,比如上了年纪的人,也能 容易地使用该自行车。如果,如技术方案8的发明所述,所述前管、竖直转向轴部和竖直驱动体均以相同 的5至10°范围内的倾角向后倾斜,则当转向手柄转动时自行车转弯,外侧前轮因转向手 柄的转动角度而向上悬起,于是自行车可以平稳转弯而不必使用差动齿轮。如上所述,因直 线前行时两轮着地,所以可防止踩下踏板时因产生扭力使转向手柄失控的情况的发生。此 外,因倾角小于等于10°,竖直转向轴部的后倾角也小于等于10°,所以行驶时轻便的转 向手柄操作性能不会变差。如技术方案9中的发明所述,所述一对前轮轮心之间的直线距离处于50至200毫 米的范围内,转弯时的打滑被抑制至很小的水平。因此,转向手柄的操作就像使用相同厚度 尺寸的单一前轮那样轻便,而不必使用复杂的差动齿轮。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所述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所述实施例的关键部分的放大图;图5为所述实施例的关键部分的纵剖图;图6为用于说明其使用状态的关键部分的放大 图7(A)为用于说明直线前行状态的大致俯视图,图7(B)是说明自行车以大致 90°角转弯时状态的俯视图,图7(C)为用于说明倒行状态的大致俯视图;图8为展示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9为展示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以及
图10为常规实例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2前管
3主框架4前轮轴
5前轮6后轮
7驱动装置8转向装置
9转向手柄10竖直转向轴部
11转向轴12水平驱动轴
13竖直驱动体14驱动-互连装置
15凸起16轴承箱
17有齿的驱动转体18循环链带
19水平心轴20有齿的从动转体
21第一从动斜齿轮22第一驱动斜齿轮
23中继转体24第二驱动斜齿轮
25第二从动斜齿轮26万向接头
27角度调节装置28上转向轴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示例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下 文简称“双前轮自行车”)包含主框架3、前轮5、后轮6、驱动装置7以及转向装置8。如图1和2所示,所述主框架3包含前管2,该前管2在主框架3的前端沿竖直 方向延伸;下管31,该下管31从前管2向后延伸,并略微向下倾斜;背管32,该背管32从下 管31的后端向后一体延伸;侧向延伸的水平后管33,该后管33具有固定到背管32后端的 中部;座管34,该座管34从下管31的后端区域倾斜向后竖起;以及一对加强管35,该加强 管35在座管34的上端区域和后管33的两端区域之间延伸,呈倒V字型。在本实施例中, 前管2竖直形成。长凳式座椅36安装在座柱37的上端,座柱37适配到本实施例的座管34中。因 此座椅36的高度可以根据骑车人的体形自由调节,并且,调节后的座椅36的高度被设置在 座管34上端的螺纹型紧固件38固定。本实施例的座椅36在其后侧设置有向上竖起的靠 背39。大致为L形的托架40通过位于座椅36下方的支架53固定在加强管35上。在本实施例中有两个后轮6,从后轮6中心点向内延伸的轮轴被设置在后管33两 端上的轴承(未示出)所支承,从而使各轮的轮轴可以彼此独立旋转。这种设计甚为可取, 因为当自行车如图7(B)和(C)所示侧向转弯时,在转弯过程中靠外的一个后轮6的转速 增加,于是自行车可以平稳行驶而不打滑,并且具有了两侧独立的轮子,自行车可以安全行 驶,同时稳定支撑包括转弯时引起的离心力的负载。后轮6的数量当然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者更多。转向装置8包含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前管2支承的转向轴11和安装在转向轴11上 端的转向手柄9。转向轴11包含上转向轴部28和与上转向轴部28的下部相连的竖直转向 轴部10。如图5所示,竖直转向轴部10插入前管2中,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前管2 上、下两端处的轴承41所支承。如图2和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竖直转向轴部10被竖直地 支撑,并进一步从前管2向下延伸,水平柱状轴承箱16安装在竖直转向轴部10的下端。前 轮轴4插入穿过轴承箱16,前轮轴4由轴承箱16以设置在轴承箱16两端的轴承49以可 旋转的方式所支撑。随着竖直转向轴部10的转动,前轮轴4的轴向也以联动的方式随之转 动。如图2和6所示,环式转向手柄9安装在上转向轴部28上端,上转向轴部28的下 端通过万向接头26与竖直转向轴部10的上端相连。因此,即便上转向轴部28相对于竖直 转向轴部10的倾斜度有所改变,其转动也能够平稳传至竖直转向轴部10。上转向轴部28 被适配于支撑套筒43。支撑套筒43通过螺纹型止动件44固定到上转向轴部28上。止动 件44穿过沿万向接头26的连接机构形成的弧形槽45S。如图6所示,通过松动止动件44, 上转向轴部28的倾斜度能够被调节。因此,通过在最佳角度拧紧止动件44,转向手柄9的 位置可以根据骑车人的体形或者性别被调节至最佳位置。这种结构甚为可取,因为即便骑 车人使用自行车许久,他(她)也可以安全而不疲劳地骑车。支撑套筒43、止动件44和具 有槽45S的弧形框45构成夹角调整装置27。各前轮5都是由轮胎5B附至轮5A上形成的。一对前轮5安装在前轮轴4的两端。 前轮轴4适配到形成在轮5a中心处的安装孔中,键42被敲入该被适配部,于是一对前轮5 与前轮轴4 一致转动。而且,因前轮轴4被轴承箱16所支撑,前轮轴4和一对前轮5的方 向可随竖直转向轴部10的转动而变化,于是骑车人可以转向。如图5所示,沿一前轮5的 内侧延伸的第二从动伞形齿轮25与从轴承箱16延伸的前轮轴4的一部分相适配。键42 被连续敲入所述的被适配部,因而第二从动伞形齿轮25与前轮轴4和前轮5同步转动。驱动装置7包含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主框架3所支撑的水平驱动轴12和通过驱 动互连装置14旋转前轮轴4的竖直驱动体13。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进一步包含设置 在水平驱动轴12上的有齿的驱动转体17和设置在前管2上用于将旋转力传送至前管2的 中继转体23。水平驱动轴12包含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下管31的后端所支撑的曲轴12K。有齿 的驱动转体17包含固定到曲轴12K的链环46。能与有齿的带啮合的带轮可作为有齿的驱 动转体17。具有轴驱动机构的驱动装置7也可以作为所述的有齿的驱动转体17。一对彼 此沿对向延伸的曲柄51安装在曲轴12K的两端上,踏板52安装在曲柄51的末端上。如图4和5所示,中继转体23是通过将包含同心链齿20S的有齿的从动转体20 与第一驱动伞齿轮22彼此一体适配形成的。突向前管2 —侧的水平心轴19插入中继转体 23,中继转体23被设置于其中的轴承47所支承。在紧凑型自行车中,优选使用其中有齿的 从动转体20与第一驱动伞齿轮22 —体形成的中继转体23,因为这样的驱动传动机构可以 被简化。驱动传输的损耗得以被降低,并可以获得具有小振动、高性能的灵活自行车。如图4所示,具有环链18C的环形链带18环绕在链齿20S和链环46之间,从而使链环46的旋转被传至中继转体23。环链18C与设置在下管31 —侧的辅助链齿48相啮合, 从而使环链18C不会松弛。除环链18C以外,环形有齿的带也可作为环形链带18。竖直驱动体13为标准的圆柱形状,竖直转向轴部10插入竖直驱动体13之中直至 前管2的下方,竖直驱动体13在竖直方向上与前管2和竖直转向轴部10同心设置。竖直 驱动体13通过设置在其上、下两端的轴承50被竖直转向轴部10所支撑。以高速或者突然 加速的方式转动的竖直驱动体13设置在主框架3的侧中轴线上,从而使驱动力可在竖直方 向上被传输。因旋转所引起的自行车车身的摇晃和振动受到抑制,所以可获得平稳的行驶 状态和驾驶舒适性。因自行车的结构被简化,所以自行车的重量被降低,其操作性能也得以 被提高。竖直转向轴部10包含具有从竖直驱动体13向下突伸的下端的凸起15,轴承箱16 安装在凸起15上。第一从动伞形齿轮21适配到竖直驱动体13的上部,第一伞形齿轮21的齿面朝 上,第二驱动伞齿轮24安装在竖直驱动体13的下部,第二驱动伞齿轮24的齿面朝下。第 一从动伞形齿轮21与第一驱动伞齿轮22啮合,从而将中继转体23的转动传送至竖直驱动 体13。第二驱动伞齿轮24与第二从动伞形齿轮25相啮合。两个伞形齿轮共同构成驱动互 连装置14,用于将竖直驱动体13的转动传至前轮轴4。自行车包含驱动互连装置14,因此 驱动力可被处于竖直驱动体13上、下两端的伞形齿轮所传递。这种结构颇为可取,因为驱 动力的损耗受到抑制,转动的传输也很平稳。因驱动装置7具有上述结构,骑车人操作踏板52时所产生的转动驱动力通过环链 18C被从链环46传递至中继转体23的链齿20S上,于是竖直驱动体13通过与第一驱动伞 齿轮22啮合的第一从动伞形齿轮21而被驱转动。竖直驱动体13的转动通过驱动互连装 置14被传输至前轮轴4,被一体安装在前轮轴4上的一对前轮5同时被驱动,从而自行车可 行驶。因平行的一对前轮5被同一旋转力驱动在路面上行驶,因此自行车具有优秀的颠 簸行走性能,即便在不良状态下沿恶劣崎岖的道路行驶,自行车也能平稳安全地行驶。当自 行车相对于颠簸处斜向右前方行驶时,右前轮5率先接触颠簸处,从而受到向后推的阻力, 但因并未抵达颠簸处的左前轮5在平坦的路面上转动,所以侧滑得以被防止,右前轮5被上 推,因此右前轮5可以稳定地轧过颠簸处而不会被颠簸处弹开。接下来,率先压上颠簸处的 右前轮5转动并可靠接触颠簸处的路面,于是侧滑得以被防止。因此,左前轮5也可以平稳 轧过颠簸处,而不会被颠簸处弹开。根据上述实施例,如上所述,因为来自竖直驱动体13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设置在自 轴承箱16水平延伸的前轮轴4的一端上的第二从动伞形齿轮25,所以当在起动时踏板52 被踩踏时,转向轴11上有扭力产生,于是转向手柄9被扭转,使转向操作趋于不稳定。然而, 因一对前轮5都与路面接触,所以可避免转向轴11被扭力扭转的情形的发生。因此,当自 行车开始处于如图7(A)所示的直线行驶状态时,自行车能够沿直线起动,而不会影响对转 向手柄的操作,因此,在整个随后的行驶操作过程中,稳定的转向性能都能得以持续。当前 轮5中的一个被刺穿时,另一个前轮5作为驱动转向轮继续行驶,因而可防止自行车倾倒, 安全水平很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一对前轮5轮心之间的直线距离L被设定为50至200 毫米,优选70至150毫米。如果距离L小于50毫米,则颠簸行走性能和对转向轴11扭转的抑制效果就不足以充分体现,并且容纳轴承箱16、驱动互连装置14等构件的空间也不够 大。如果距离L超过200毫米,在执行转弯动作时外侧前轮5和内侧前轮5之间转速差就 会增加,于是就会在路面上产生滑动,转向操作就会变得不稳定。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前管2、竖直转向轴部10和竖直驱动体13都在竖直方向 上形成。因此,即便转角,如图7(B)所示,达到约90°,转向手柄也可以轻松地操作,因此, 即使是一个虚弱的骑车人,比如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能轻易地使用自行车。如图7(C)所示, 通过将转向手柄9转过超过90°,前轮5朝后被驱动,于是自行车容易地向后行驶。根据双前轮自行车1,因前轮5同时被转向装置8转向、被驱动装置7所驱动,所以 转向手柄可在360°范围内被向任一方向操作。因作为转向轮的前轮5被驱动,所以转向性 能优良,可以轻易将自行车略微侧向移动,从而精确驱动自行车。因此,本自行车可优选作 为上了年纪的人或者残疾人的自行车使用,并能够低速行驶,迅捷转弯。图8显示了另外一种实施例。以下仅描述内容的不同之处,其它部分则以与附图 中所示相同的标记作为指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双前轮自行车1中,各前轮5和后轮6 的尺寸均约为20至28英寸。因此,前管2处于高位。从前管2向后延伸的下管31包含前 下管31F和从下管31的后部向后、同时以30至40°角斜向下延伸的后下管31B。环链18C 与一对辅助链齿48相啮合,且环绕于设置在前管2上的链齿20S和链环46之间。图9展示了另外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主框架3、竖直转向轴部10和竖 直驱动体13前端的前管2以相同的倾角向后倾斜,倾角处在5至10°的范围之内。一对前轮5支撑在前轮轴4的两端上,前轮轴4设置在以些许倾角a向后倾斜的 竖直转向轴部10的下端,当转向手柄9转动时,前轮5随着转向手柄9转过角度而悬起,于 是自行车仅由内侧前轮5支撑。结果,转弯时与地面接触的部分不会产生滑动,自行车能够 平稳转弯,而不必使用差动齿轮。此外,因倾角小于等于10°,竖直转向轴部的后倾角也小 于等于10°,所以行驶时轻便的转向手柄操作性能不会变差。当自行车转弯时,负载集中于内侧前轮5,致使内侧前轮5易于凹陷。因此,优选使 用不会深陷的高压轮胎作为前轮5,从而确保外侧前轮5能够悬起。如上所述,在自行车直 线行驶时,一对前轮5与路面接触,因而可以避免下压踏板时转向轴11被扭力旋转的情形 发生。因此,转向手柄不会处于不可控状态。以上描述以范例的方式展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 于以上的描述,所述实施例也可以包含各种变化例。
权利要求
一种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包含主框架,在所述主框架的前端设置有竖直走向的前管;一对前轮,该对前轮不可转动地设置在前轮轴的两端上,所述前轮轴保持在所述前管下方;后轮,该后轮由所述主框架的后端可转动地支撑;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前轮;以及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用于使所述前轮转向,其中所述转向装置包含转向手柄和转向轴,所述转向轴从所述转向手柄向下延伸并且包含由所述前管可转动地支撑的竖直转向轴部,并且该竖直转向轴部具有用于转动所述前轮轴的下端,并且所述驱动装置包含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所述主框架支撑的水平驱动轴和可被所述水平驱动轴旋转且与所述前管同轴的竖直驱动体,所述竖直驱动体通过驱动互连装置转动所述前轮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的竖直转向 轴部被所述前管可转动地支撑,并且向下延伸超出所述前管,所述竖直驱动体为直管形状, 所述竖直转向轴部插入所述竖直驱动体中,所述竖直驱动体被竖直转向轴部可转动地支 撑。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转向轴部包 含具有从所述竖直驱动体突出的下端的凸起,并且可转动地支撑所述前轮轴的轴承箱安装 在所述凸起上。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 装置包含有齿的驱动转体和中继转体,所述有齿的驱动转体设置在所述水平驱动轴上,并 且所述中继转体一体设置有所述有齿的从动转体以及第一驱动斜齿轮,所述有齿的从动转 体通过环形链带与有齿的驱动转体互连,且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设于所述前管上的 水平心轴上,所述第一驱动斜齿轮与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体上端上的第一从动斜齿轮相啮I=I O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 互连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体下端上的第二驱动斜齿轮和与所述第二驱动斜齿轮 相啮合且设置在所述前轮轴一端上的第二从动斜齿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 轴包含所述竖直转向轴部和通过万向接头与所述竖直转向轴部相连的上转向轴部,所述转 向轴被角度调节装置所支撑,所述角度调节装置可调节所述上转向轴部的角度,并且可将 所述上转向轴部以任意角度固定。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管、 所述竖直转向轴部以及所述竖直驱动体均竖直地形成。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管、 所述竖直转向轴部以及所述竖直驱动体均以相同的倾角向后倾斜。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 前轮轮心之间的直线距离在50至200毫米的范围内。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双前轮的自行车,包含主框架,该主框架在其前端设置有竖直走向的前管;一对前轮,该一对前轮以不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支撑在前管下方的前轮轴的两端;后轮,该后轮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主框架的后端;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的前轮;以及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用于使前轮转向。所述转向装置包含转向手柄和从所述转向手柄向下延伸的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包含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所述前管支撑且具有用于转动前轮轴的下端的竖直转向轴部。所述驱动装置包含以绕轴转动的方式被所述主框架支撑的水平驱动轴和可被水平驱动轴旋转且与所述前管同轴的竖直驱动体,该竖直驱动体通过驱动互连装置转动所述的前轮轴。
文档编号B62K5/00GK101868402SQ20078010166
公开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9日
发明者稼农公也 申请人:兰德沃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