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9269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该防风装置具有从前方覆盖车身 的前罩和能上下移动配设在所述前罩的上部的挡风玻璃,导入来自前方的 空气的空气导入口形成在挡风玻璃的下部及所述前罩的前面之间。
背景技术
这样的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例如已经在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
专利文献1:曰本专利第2967374号公报
但是,在该防风装置中,随着挡风玻璃的移动,空气导入口也上下移 动,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当防风玻璃向上方移动时, 从前面观察,前罩的上部与所述挡风玻璃的下部的重叠部分变小,从前方 导入到空气导入口的空气难以有效地导向后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 该防风装置不论挡风玻璃的移动位置如何,能控制导入到空气导入口的空 气的流动, -使其沿着挡风玻璃的后面有效地流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防风装置具有从前方覆盖车身 的前罩和能上下移动地配设在所述前罩的上部的挡风玻璃,导入来自前方
的空气的空气导入口形成在所述挡风玻璃的下部及所述前罩的前面之间, 其特征在于,空气导向部固定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的后面,对由所述空气 导入口导入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能沿着所述挡风玻璃的后面流向后方。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的本发明第二方面的防风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挡风玻璃、所述空气导向部、及所述前罩中的至少在所述挡风 玻璃下方的部分向后上方倾斜而形成。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基础上的本发明第三方面的防风装 置,其特征在于,辅助玻璃以位于所述挡风玻璃的下方的方式设置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所述前罩的两侧,当所述挡风玻璃向上方移动时,所述辅 助玻璃对该挡风玻璃的两侧下方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流向车身外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通过固定设置在挡风玻璃的后面的空气导向 部,对自前方由空气导入口导入的空气进行导向,以使其沿着挡风玻璃的 后面流向后方。即使随着挡风玻璃的移动而空气导入口的位置变化,也能 控制导入到空气导入口的空气的流动,使其沿着挡风玻璃的后面有效地流 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由于挡风玻璃、空气导向部、及前罩中的至 少在挡风玻璃的下方部分向后上方倾斜而形成,因此,即使挡风玻璃上下 移动,也能将来自前方的空气有效地导入到空气导入口 。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辅助玻璃以位于挡风玻璃的下方的方式 设置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前罩的两侧,当挡风玻璃向上方移动时,辅助 玻璃对该挡风玻璃的两侧下方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流向车身外侧,因此, 即使挡风玻璃上下移动,也能使挡风玻璃的下方且前罩的两侧的空气有效 地流向后方,特别是,当挡风玻璃移动到最上方时,利用辅助玻璃,也能 使前罩两侧的空气有效地流向后方。


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前部侧面图2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上端状态的图1的2向视图3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挡风玻璃处于最上端状态的防风装置的立体图4是图2的4-4线的剖面图5是图2的5-5线的剖面图6是从图4的6-6线的向视方向看到的防风玻璃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 图7是图6的7向视图8是挡风玻璃移动到最下端状态的对应图7的图; 图9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下端状态的对应图2的正面图; 图IO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下端状态的对应图3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利用防风装置的空气流动的大致侧面图。
符号说明15防风装置
16前罩
17挡风装置
18空气导入口
21空气导向部
44辅助玻璃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ll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图1是两轮机动车的前部侧面图,图
2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上端状态的图1的2向视图,图3是从斜前方看到的挡 风玻璃处于最上端状态的防风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图2的4-4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2的5-5线的剖面图,图6是从图4的6-6线的向视方向看到的防 风玻璃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图,图7是图6的7向视图,图8是挡风玻璃 移动到最下端状态的对应图7的图,图9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下端状态的对 应图2的正面图,图IO是挡风玻璃处于最下端状态的对应图3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利用防风装置的空气流动的大致侧面图。
首先,在图1 图3中,两轮机动车在其前部具有防风装置15,该防风 装置15通过从前方覆盖车身(未图示)的合成树脂制的前罩16和上下可 移动并配设在所述前罩16的上部的挡风玻璃17构成,所述挡风玻璃17由 具有透光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形成。另外,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下部中 央形成凹向上方的凹部19,用于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下部中央与所述前罩 16的前面之间形成导入来自前方的空气的空气导入口 18。另外,在所述前 罩16的两侧,以向两侧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后视镜罩20、 20,在后视镜罩 20...…内设置有未图示的后视镜。
进一步参照图4及图5,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面固定设置有空气导 向部21,该空气导向部21对由所述空气导入口 18导入的空气进行导向, 使其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面流向后方,所述前罩16中在所述空气导 向部21下方的部分实现作为仪表盘遮板的功能,从前方覆盖配置在前罩16 的后方的仪表类(未图示)。所述挡风玻璃17、所述空气导向部21、及所述前罩16中至少在所述 挡风玻璃17的下方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为全体部分)向后上方倾斜而形成。
所述空气导向部21其中央部以向下方凹陷的方式而形成,该空气导向 部21的下部以面对所述挡风玻璃17的下部中央的所述凹部19的方式而配 置。而且,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所述空气导向部21的两侧对应部分,托 架22......通过各一对的螺钉部分23......分别固定在挡风玻璃17的后面。
进一步参照图6,所述托架22具有一体的相对板部22a和侧板部22b 并形成为橫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该相对板部22a与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 面相对,该侧板部22b与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所述相对板部22a的外侧呈大 致直角地连接而被设置,并延伸到所述挡风玻璃17的相反侧。另外,所述 螺4丁部件23由扩径头部23a、贯通轴部23b及螺4丁轴部23c同轴地连4妾而 构成,该扩径头部23a与前罩16的前面抵接、卡合,该贯通轴部23b—端 与该扩径头部23a连接并贯通所述前罩16,该螺钉轴部23c比该贯通轴部 23b的直径小、并与贯通轴部23b的另一端连接,贯通轴部23b的长度设定 得比挡风玻璃17的厚度大。另一方面,在托架22的所述相对板部22a的上 部及下部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螺钉部件23......的螺4丁轴部23c......螺紋连接
固定的螺孔24......,通过4吏托架22的相对板部22a与所述贯通轴部23b......
的另一端抵接为止、使螺钉轴部23c......与所述螺孔24......螺紋连接固定,
使托架22......以在其相对板部22a......与挡风玻璃17的后面之间隔开间隙
的方式固定在挡风玻璃17的后面。
沿着车身宽度的所述空气导向部21的两侧部使所述两托架22......夹
持在与挡风玻璃17的后面之间的位置而配置, 一对安装突部25、 25的基 端大致呈直角且一体地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向部21的两侧部,该安装突部25、
25的前端部与托架22的相对板部22a......抵接,各个安装突部25......形成
为筒状。
另一方面,在对应所述空气导向部21的两侧部的部分,挡风玻璃17 的前面分别通过罩26、 26覆盖,在这些罩26、 26上分别设置有一对安装 筒部27、 27和凹部28、 28,该安装筒部27、 27在所述空气导向部21的两 侧部的对应安装突部25......的位置贯通挡风玻璃17且在与所述安装突部
25......之间以夹持所述4乇架22......的相对板部22a......的方式与该托架
22......的前面抵接,该凹部28、 28以与各个安装筒部27......连通的方式从前面凹陷,贯通所述安装筒部27......及所述托架22......的相对4反部22a......
以使扩径头部29a......收纳在各个凹部28的螺^"部件29、 29通过分别螺紋
柠入各所述两安装突部25,由此,所述空气导向部21以与挡风玻璃17之 间夹持所述托架22......的相对板部22a......的方式而净皮固定在挡风玻璃17
的后面。
但是,所述挡风玻璃17及固定在该挡风玻璃17上的所述空气导向部 21通过挡风玻璃驱动装置31而使其上下移动,该挡风玻璃驱动装置31设 置在车身上,并由固定配置在前罩16内的支板30 (参照图4)支承,该挡 风玻璃驱动装置31具有在所述前罩16的上部下方以向后上方延伸的左 右一对的导轨32、 32;分别移动自如地支承在该导轨32、 32上的左右一对 的活动部件33、 33;驱动该活动部件33、 33而动作的驱动器34;连结所 述两活动部件33、 33与所述两托架22、 22之间的连结部件35、 35。
在所述支板30上固定有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支承部件36, 在该支承部件36的两侧安装有所述导轨32......。另外,驱动器34包含安
装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中央部下面的正反转自如的电动机37并配设在支承部
件36的中央部,该驱动器34与所述两活动部件33......通过推4i钢丝(7°
、;/、>-:7°/^,一7、、/^) 38、 38连结。
而且,利用使电动机37例如向正方向旋转动作时的所述驱动器34的 动作,如图7所示,所述两活动部件33、 33通过导轨32......被引导向上方
移动,利用使电动机37例如向反方向旋转动作时的所述驱动器34的动作, 如图8所示,所述活动部件33、 33通过导轨32......被引导向下方移动。
所述连结部件35......是一端被固定在所述活动部件33......并向上方延
伸的部件, 一对一对的螺栓39、 39......以直角固定在连结部件35......的上
部。而且,连结部件35......的上端通过所述螺栓39......和与该螺栓39......
螺纹连接的螺母40......连接在所述托架22......的侧板部22b......上,在所
述前罩16上设置有分别贯通所述两连结部件35......的一对贯通孔41、 41,
该两贯通孔41、 41形成为容许所述活动部件33......和连结部件35......—
起移动的长孔状。
而且,当活动部件33......位于导轨32......的上方位置时,挡风玻璃17
及空气导向部21如图1的实线、图2及图3所示,位于前罩16的上部的 上方位置,当活动部件33......移动到导轨32......的下方位置时,挡风玻璃17及空气导向部21如图1的虚线、图9及图IO所示,位于前罩16的上部 的下方位置。
而且,在所述托架22的侧板部22b的上部设置有一对的安装凹部42、 42,该安装凹部42、 42呈向下方开放的大致L字形状,以使用于将所述连
结部件35固定在所述侧板部22b的所述螺才全39......插通,在所述侧板部
22b的下部设置有所述螺栓39......插通到两端部的长孔43,通过选择所述
两安装凹部42......及所述长孔43中的任何一个,可以选择所述连结部件
35向所述托架22的连结位置。
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所述前罩16的两侧以位于所述挡风玻璃17的 下方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有辅助玻璃44、 44,当所述挡风玻璃17向上方移动 时,该辅助玻璃44、 44对该挡风玻璃17的两侧下方的空气进"f亍导向,使 其流向车身外侧。
而且,所述辅助玻璃44......也可以固定地设置在所述前罩16的两侧,
另外,也可以对应挡风玻璃17及空气导向部21的移动可移动地配设在前 罩16的两侧。
接着,对该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导入来自前方的空气的空气导入 口 18形成在挡风玻璃17的下部及前罩16的前面之间,空气导向部21固 定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面,对由空气导入口 18导入的空气进行导 向,如图ll的箭头所示,使其沿着挡风玻璃17的后面向后方流动,因此, 即使随着挡风玻璃17的移动空气导入口 18的位置也变化,也可以有效地 控制导入到空气导入口 18的空气的流动,使其沿着挡风玻璃17的后面流 动。
另外,由于挡风玻璃17、空气导向部21、及前罩16中的至少在挡风 玻璃17的下方部分(在该实施例中为前罩的整体部分)向后上方倾存+而形 成,因此,即使挡风玻璃17上下移动,也能将来自前方的空气有效地导入 到空气导入口 18。
另外,由于辅助玻璃44、 44以位于挡风玻璃17的下方的方式设置在 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前罩16的两侧,当挡风玻璃17向上方移动时,辅助 玻璃44对该挡风玻璃17的两侧下方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流向车身外侧, 因此,即使挡风玻璃17上下移动,也能使挡风玻璃17的下方且前罩16的 两侧的空气有效地流向后方,特别是,当挡风玻璃17移动到最上方时,利用辅助玻璃44......,也能使前罩16两侧的空气能有效地流向后方。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 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记载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该防风装置具有从前方覆盖车身的前罩(16)和能上下移动地配设在所述前罩(16)的上部的挡风玻璃(17),导入来自前方的空气的空气导入口(18)形成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下部及所述前罩(16)的前面之间,该防风装置的特征在于,空气导向部(21)固定设置在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面,对由所述空气导入口(18)导入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能沿着所述挡风玻璃(17)的后面流向后方。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玻璃(17)、所述空气导向部(21)、及所述前罩(16)中的至少在所述挡风玻璃(17)下方的部分向后上方倾斜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辅助玻璃(44)以位于所述挡风玻璃(17)的下方的方式设置在沿着车身宽度方向的所述前罩(16)的两侧,当所述挡风玻璃(17)向上方移动时,所述辅助玻璃(44)对该挡风玻璃(17)的两侧下方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流向车身外侧。
全文摘要
一种两轮机动车的防风装置,该防风装置具有从前方覆盖车身的前罩和能上下移动地配设在所述前罩的上部的挡风玻璃,导入来自前方的空气的空气导入口形成在挡风玻璃的下部及前罩的前面之间,不论挡风玻璃的移动位置如何,能控制导入到空气导入口的空气的流动,使其沿着挡风玻璃的后面有效地流动。空气导向部(21)固定设置在挡风玻璃(17)的后面,对由空气导入口(18)导入的空气进行导向,使其能沿着挡风玻璃(17)的后面流向后方。
文档编号B62J17/00GK101492079SQ20091000357
公开日2009年7月2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25日
发明者多湖贤司, 大久保武文, 巽弘至, 林宽二, 见崎健一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