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2116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材料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等各种机动车辆、电动车辆的车身结构,特别是一种复合材
料车身结构。
技术背景 现有的汽车车身大多由玻璃钢或铁片制作而成,因而存在如下缺点1、车身重量重,不能满足人们对车辆轻量化的需求,同时也加剧了能源的消耗;2、原材料价格贵以及制作工艺复杂、模具繁多等导致生产成本很高;3、车身的吸能缓冲能力较差,其冲击强度和屈服拉伸强度均有待于改善;4、玻璃钢车身不具有变形复原能力,一旦车身受到碰撞而产生变形时,通常都需要进行更换或借助外力修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既能简化制作工艺和模具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又能确保强度、减轻车身重量并具有变形复原能力的复合材料车身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种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采用至少两层材料滚塑而成,其外层为聚乙烯,内层为尼龙、ABS和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种。[0006] 所述车身主体的内、外两层粘接在一起。 所述外层聚乙烯的厚度为3 10mm,所述内层尼龙或内层ABS或内层聚碳酸酯的厚度为4 10mm。 所述外层聚乙烯的厚度为3 5mm,所述内层尼龙或内层ABS或内层聚碳酸酯的厚度为4 6mm。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因而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0010]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车身主体采用非金属材质,即由聚乙烯和尼龙或ABS或聚碳酸酯复合而成,因此相对于钢制或铁制车身主体而言,其可以大幅度减轻车身重量,满足人们对车辆轻型化的需求,并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少成本。 其次,由于聚乙烯有较好的柔性,尼龙、ABS和聚碳酸酯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因此由该两类材料复合而成的车身主体又软又硬,既能满足车身在强度方面的要求,又能使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具有变形复原能力,而将聚乙烯设置在车身外层,尼龙或ABS或聚碳酸酯设置在车身内层,更符合车身的受力原理,使车身的各种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状态。[0012] 再次,由于采用滚塑工艺整体一次成型,因而可以大大简化制作工艺和模具结构,一方面成型方便,另一方面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汽车为例,车身主体1、底座2、车门(图中未示意)和发动机罩3均分
开制作,其中,车身主体1采用至少两层材料滚塑而成的结构,其外层为聚乙烯,内层为尼
龙、ABS和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种,通常则采用尼龙,底座2、车门和发动机罩3分别以铁板
或钢板制作形成,安装时,通过铆钉将各部件铆接,从而形成完整的车身。 如上所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最佳实施例,车身主体1由外层聚乙烯11和内
层尼龙12通过滚塑工艺制作成型,其制作方法是先向模具中装入聚乙烯材料,然后进行
加热并旋转模具使其熔融黏附于模壁,并在不停止加热及模具旋转的情况下向模具中装入
尼龙材料,加热旋转直至后装入的尼龙材料黏附在聚乙烯材料表面,成型后两种材料粘合
在一起。 所述外层聚乙烯的厚度为3 10mm,最佳值为3 5mm,所述内层尼龙12的厚度 为4 10mm,最佳值为4 6mm。 上述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 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 由各权利要求限定。
权利要求一种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主体,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主体采用至少两层材料滚塑而成,其外层为聚乙烯,内层为尼龙、ABS和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种。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主体的内、外两层粘接在一起。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聚乙烯的厚度为3 10mm,所述内层尼龙或内层ABS或内层聚碳酸酯的厚度为4 10mm。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聚乙烯的厚度为 3 5mm,所述内层尼龙或内层ABS或内层聚碳酸酯的厚度为4 6mm。
专利摘要一种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包括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采用至少两层材料滚塑而成,其外层为聚乙烯,内层为尼龙、ABS和聚碳酸酯中的任意一种。上述结构中,车身主体由于采用非金属材质,因而可以达到减轻车身重量、降低能耗等目的,同时由于聚乙烯具有较好的柔性,尼龙、ABS和聚碳酸酯均具有较好的强度和刚度,所以将该两类材料复合在一起,可以确保车身强度,而车身主体由两层材料通过滚塑工艺整体成型,也可以简化制作工艺和模具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B62D29/04GK201484509SQ20092016701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4日
发明者应革, 李银海 申请人:应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