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车的后上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27847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避震车的后上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车架,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在后避震式自行车的避震车 的后上叉。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84569号揭露一种后避震式自行车的结构,该自行车通常 采用一后上叉(Seat Stay)连接于一个避震器以及两个后钩爪(Rear Dropout),该后上叉 主要包括连接于该避震器的一个枢接段,以及两个分别连接所述后钩爪的支撑段,制造时, 该枢接段为了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通常采用锻造方式成型,再与所述支撑段用焊接相连, 借以完成整个后上叉结构。然而,焊接程序需要耗费工时,也必须要有经验足够的制造者才能做好焊接,因此 该后上叉结构会导致影响产能的缺点,此外,焊接后会形成不平整的外表面,导致影响该后 上叉美观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大幅降低工时,且兼顾结构强度的避震车的后 上叉,该避震车的后上叉用于连接于一个避震器与两个沿着一左右方向并排的后钩爪之 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避震车的后上叉包括一个枢接段及两个支撑段;该枢接段用于 连接该避震器,并包括一个沿该左右方向贯穿的枢接孔及一个套设于该枢接孔中的套管; 所述支撑段从该枢接段分别延伸到所述后钩爪,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一体成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避震车的后上叉,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采用铝合金材质,该 套管的材质硬度大于该枢接孔周围壁面的材质硬度。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一体成型的设计,制造 时就不需要再做加工焊接,所以能达到大幅降低工时的优点,此外,通过该套管套设于该枢 接孔中的结构设计,当该枢接孔与该避震器做枢接时就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能达到 增加该枢接段的结构强度的优点。

图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避震车的后上叉的较佳实施例。图2是一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一个枢接段及两个支撑段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避震车的后上叉200的较佳实施例用于连接于一个 避震器91与两个沿着一左右方向Y并排的后钩爪92之间,该避震车的后上叉200包括一个枢接段20及两个支撑段30。该枢接段20用于连接该避震器91,并包括一个沿该左右方向Y贯穿的枢接孔21 及一个套设于该枢接孔21中的套管22。所述支撑段30从该枢接段20分别延伸到所述后钩爪92,该枢接段20与所述支撑 段30 —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该枢接段20与所述支撑段30采用铝合金材质,该套管22 的材质硬度大于该枢接孔21周围壁面的材质硬度。借此,通过该枢接段20与所述支撑段30 —体成型的设计,制造时能通过铝合金液 压成型的方式完成,就不需要再做加工焊接,所以能达到大幅降低工时的优点,且相较于一 般采用锻造及焊接等多种加工法所制成的后上叉产品,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避震车的后上叉 200也可以达到大幅减轻重量的制造成果,此外,通过该套管22套设于该枢接孔21中的结 构设计,当该枢接孔21与该避震器91做枢接时就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能达到增加该 枢接段20的结构强度的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避震车的后上叉,用于连接于一个避震器与两个沿着一左右方向并排的后钩爪 之间,该避震车的后上叉的特征在于,该避震车的后上叉包括一个枢接段及两个支撑段;该枢接段用于连接该避震器,并包括一个沿该左右方向贯穿的枢接孔及一个套设于该 枢接孔中的套管;所述支撑段从该枢接段分别延伸到所述后钩爪,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一体成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车的后上叉,其特征在于,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采用 铝合金材质,该套管的材质硬度大于该枢接孔周围壁面的材质硬度。
专利摘要一种避震车的后上叉,用于连接于一个避震器与两个沿着一左右方向并排的后钩爪之间,该避震车的后上叉包括一个枢接段及两个支撑段。该枢接段用于连接该避震器,并包括一个沿该左右方向贯穿的枢接孔及一个套设于该枢接孔中的套管。所述支撑段从该枢接段分别延伸到所述后钩爪,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一体成型。借此,通过该枢接段与所述支撑段一体成型的设计,制造时就能达到大幅降低工时的优点,此外,通过该套管套设于该枢接孔中的结构设计,当该枢接孔与该避震器做枢接时就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所以能达到增加该枢接段的结构强度的优点。
文档编号B62K25/04GK201890330SQ20102065896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蔡清池 申请人:蔡清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