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312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转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转向结构,且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汽车转向桥的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转向桥是汽车行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目前,在我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汽车多将汽车前桥作为转向桥,后桥作为驱动桥。图1和图2是现有的转向前桥装配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和俯视示意图。如图1和图 2所示,转向前桥包括前轴90、转向横拉杆总成91、转向横拉杆节臂92、转向直拉杆总成93、 转向节臂94、转向节95、主销96、制动器总成97。转向横拉杆节臂92 —端与转向横拉杆总成91配合,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节95的下端。转向节臂94 一端与转向直拉杆总成93配合,另一端固定在转向节95上端。主销96 穿设在转向节95上端、前轴90末端以及转向节95下端的销孔中,并且主销96可相对转向节95转动,但不可相对前轴90转动。在这种结构中,转向节臂94与转向节95的接触面均为平面,转向节臂94通过四个穿设在位于转向节95上端表面、均勻分布于销孔周围的四个孔内的锁紧螺栓98直接紧固在转向节95上。在汽车转向时,转向力经转向直拉杆总成93传递到转向节臂94上,并克服转向节臂94与转向节95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转向节95绕主销96相对前轴90转动。由于制动器总成97是紧固在转向节95上,装配在制动器总成97上的轮胎(图未示)随之实现转向。在上述转向前桥中,转向节臂94与转向节95是平面接触,其优点是制作简单,对加工精度要求不高,在轻小型载货汽车中普遍采用这种结构。当转向系统为一般的机械式转向时,该结构能够满足性能要求。但是,现在人们追求汽车操纵的轻便性,即使是轻小型载货汽车也开始配置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产生的转向力远大于机械式转向。另外,由于轻小型车型的液压助力转向器受结构限制,一般都不带卸荷阀,转向到极限位置时,转向器不能卸荷, 使转向力急剧增大。此时,在转向节臂94上产生的转向力矩远大于转向节臂94与转向节 95之间的摩擦力矩,从而使转向节臂94易相对转向节95产生错位。这将导致在方向转正时,方向盘不能回到初始位置,严重时,还会使锁紧螺栓98被剪断,使汽车失去转向能力, 引发安全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承受较大的转向力矩,并且不易产生错位的转向结构。本实用新型的转向结构,包括转向节臂和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臂一端具有配合面, 所述转向节包括轴部和分叉部,所述分叉部包括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所述第一分叉具有配合面,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固定配合,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并卡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凸块。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凸块,所述凹槽和凸块的数量和位置对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凹槽和所述凸块在其所处的配合面上均勻分布,各所述凸块卡置在对应的所述凹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转向节的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上分别开设有销孔,设置在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的凹槽或者凸块均勻分布在所述销孔周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上,所述销孔周围均勻分布有多个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转向节臂包括呈U形的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一端的固定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前述的转向节臂的固定部上均勻分布有多个贯通固定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的数量和位置对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前述的转向结构还包括多个螺栓,所述螺栓的数量与所述转向节臂固定部的通孔以及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的数量一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各前述的螺栓穿设在所述转向节臂固定部的通孔以及对应的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中,将所述转向节臂和所述转向节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通过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并卡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凸块,使经转向直拉杆总成传递到转向节臂上的转向力矩, 需同时克服转向节臂与转向节之间的摩擦力矩,以及凸块与凹槽之间的剪切力矩,这样就使该改良的转向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转向力矩。并且,凸块与凹槽易于制造成具有比较高的配合精度,从而使转向节臂与转向节在受到较大的转向力矩时也不易产生错位。从而使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汽车,在不改变整车布置,以及基本不产生成本变化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转向可靠性,并且使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轻小型载货汽车也能够采用液压助力转向,满足市场的需求。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的转向前桥装配结构的主视示意图。[0023]图2是现有的转向前桥装配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具有本实用新型转向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请参照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包括转向节臂1和转向节2。转向节臂1包括大致呈U形的主体部10,以及分别位于主体部10两端的管状部 12和固定部14。在管状部12上设置有用以与汽车前桥中的转向直拉杆总成配合的贯通的锥形配合孔120。固定部14大致呈矩形,在固定部14的四个角均勻分布有四个贯通固定部14上下表面的通孔140。这四个通孔140的轴线与U形主体部10的轴线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 其中两个通孔140位于靠近主体部10的近端,另外两个通孔140位于相对远离主体部10 的远端。固定部12的下表面是与转向节2配合的配合面,在该配合面上还凸设有两个凸块 142,其中一个位于固定部14靠近主体部10的近端的两个通孔140之间,另一个位于固定部14相对远离主体部10的远端的两个通孔140之间。转向节2包括轴部20以及位于轴部20 —端的分叉部22。该轴部20用以套设汽车前桥的制动器总成。分叉部22包括大致呈矩形的底壁M以及大致呈矩形并且分别与转向节臂1和汽车前桥的转向横拉杆节臂配合的第一分叉26和第二分叉观。轴部20的一端与底壁M的一面相接,第一分叉26和第二分叉观自底壁M另一面的两端以一定角度延伸出来。在第一分叉沈和第二分叉观上分别开设有用以容纳汽车前桥主销的贯通的销孔 262,282,并且销孔262和282的轴线重合。第一分叉沈的上表面是与转向节臂1配合的配合面,在第一分叉沈的该配合面上销孔262周围四个角均勻分布有四个非贯通的螺孔沈4,其中两个螺孔沈4位于靠近底壁 24的近端,另外两个螺孔264位于相对远离底壁M的远端。在第一分叉沈的上表面销孔 262两侧还开设有两个凹槽沈6。这两个凹槽266分别位于该配合面上靠近底壁M的近端的一个螺孔264和相对远离底壁M的远端一个螺孔264之间,以及该配合面上靠近底壁M 的近端的另一个螺孔264和相对远离底壁M的远端的另一个螺孔264之间。这两个凹槽 266在该配合面上的位置与转向节臂1的凸块142在转向节臂1配合面上的位置对应。第二分叉观的下表面是与汽车前桥的转向横拉杆节臂配合的配合面,在第二分叉观的该配合面上销孔282周围四个角均勻分布有四个相同的非贯通的螺孔(图未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还可包括螺栓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四个螺栓3固定连接转向节臂1和转向节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装配过程如下。首先将转向节臂1的配合面对准转向节2与转向节臂1配合的配合面,然后将转向节臂1的凸块142插入转向节2的凹槽沈6,并且使得转向节臂1的四个通孔140分别对准转向节2的四个螺孔沈4。最后将四个螺栓3分别插入转向节臂1的四个通孔,继而将四个螺栓3分别拧入转向节2的四个螺孔 264.这样就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装配完成。该装配过程一般是在汽车制造的过程中,在装配该转向结构之前,转向节臂1和转向节2可能已分别与汽车的其它相关部件相连,在装配该转向结构之后,通常也还需要再进行汽车其它相关部件的装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可以应用于各种业界已知的汽车的转向前桥中。在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汽车转向时,转向力经转向直拉杆总成传递到转向节臂1上,需同时克服转向节臂1与转向节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凸块142与凹槽 266之间的剪切力矩,再带动转向节2绕汽车主销转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通过在转向节臂1上增设凸块142以及在转向节2上增设凹槽沈6,使经转向直拉杆总成传递到转向节臂1上的转向力矩,需同时克服转向节臂1与转向节2之间的摩擦力矩,以及凸块142与凹槽266之间的剪切力矩,这样就使该改良的转向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转向力矩。并且,凸块142与凹槽266易于制造成具有比较高的配合精度,从而使转向节臂1与转向节2在受到较大的转向力矩时也不易产生错位。从而使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汽车,在不改变整车布置,以及基本不产生成本变化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转向可靠性,并且使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结构的轻小型载货汽车也能够采用液压助力转向,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本实用新型转向结构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交换凸块142和凹槽266之间的位置,亦即将凸块142设置在转向节2上,而将凹槽沈6设置在转向节臂1上。凸块142和凹槽266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并且凸块142和凹槽266位于转向节臂1和转向节2配合面上的位置也不限于第一实施例所示的位置,只要凸块142和凹槽266 在转向节臂1和转向节2配合面上的位置对应即可。优选位于转向节2与转向节臂1配合的配合面上的凸块142或者凹槽266均勻分布在销孔沈2的周围。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转向结构,包括转向节臂和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臂一端具有配合面,所述转向节包括轴部和分叉部,所述分叉部包括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所述第一分叉具有配合面,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固定配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并卡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凸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两个以上的凸块,所述凹槽和凸块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凹槽和所述凸块在其所处的配合面上均勻分布,各所述凸块卡置在对应的所述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转向节的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上分别开设有销孔,设置在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的凹槽或者凸块均勻分布在所述销孔周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上,所述销孔周围均勻分布有多个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转向节臂包括呈U形的主体部以及位于主体部一端的固定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在所述转向节臂的固定部上均勻分布有多个贯通固定部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的数量和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转向结构还包括多个螺栓,所述螺栓的数量与所述转向节臂固定部的通孔以及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的数量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结构,其特征是各所述螺栓穿设在所述转向节臂固定部的通孔以及对应的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螺孔中,将所述转向节臂和所述转向节固定在一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转向结构,包括转向节臂和转向节,所述转向节臂一端具有配合面,所述转向节包括轴部和分叉部,所述分叉部包括第一分叉和第二分叉,所述第一分叉具有配合面,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固定配合,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在所述转向节臂的配合面和所述转向节第一分叉的配合面中的另一方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凹槽位置对应并卡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凸块。采用这种转向结构,在基本不增加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转向节臂和转向节能够承受较大的转向力矩,并且不易产生错位。
文档编号B62D7/18GK202163485SQ201120127439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7日
发明者刘德发, 李新庄, 杨培佑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沙福田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