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暖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057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暖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暖手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乘骑摩托车时,由于乘骑人员的手部裸露在外,寒风直接吹拂到手背、手腕等部位,会使得乘骑人员的双手僵硬、不灵活,这样不仅不舒服,而且还会影响摩托车的操控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有的驾驶员在冬季乘骑摩托车时会戴上手套,但戴手套操控的灵活性较差,并且操控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乘骑人员的双手保持暖和的摩托车暖手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暖手装置,包括发动机排气管(I)、导风罩
(2)、风扇(4)和手把管(7),在手把管(7)的两端均装有握把(8),在所述发动机排气管(I)上固套有导风罩(2),该导风罩(2)的下部设有进风口(3),且进风口(3)中装有风扇(4),在导风罩⑵的上部开有出风口(5),所述出风口(5)和进风口(3)均与导风罩⑵的内部相通;在所述握把(8)的外面罩设有挡风护罩(9),该挡风护罩(9)上开有暖风通孔,所述暖风通孔通过保温导管(10)与导风罩(2)上的出风口(5)连接。本发明利用电吹风的工作原理,即冷风吹过热源,通过热交换变成暖风。本发明中的风扇可通过摩托车蓄电池供电,风扇工作时,将冷风通过进风口吹入导风罩内,冷风与发动机排气管位于导风罩内的管身发生热交换,使冷风温度升高变为暖风,该暖风由出风口吹出导风罩外。进风口位于出风口的下方,利用热空气自动往上走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风扇的工作量,使风扇的性能及寿命均有保证。出风口通过保温导管将暖风引到手把管两端的挡风护罩内,暖风直接吹拂乘骑人员的手部,使乘骑人员的双手一直处于温暖的环境中,给乘骑人员温暖的感觉,使乘骑人员双手保持灵活,既提高了冬季乘骑摩托车的舒适性,又能有效消除因乘骑人员手部受冷僵硬而带来的安全隐患。所述导风罩(2)为圆筒结构,在导风罩(2)的顶面上开有上安装孔,底面上开有下安装孔,所述导风罩(2)通过上下安装孔固套于发动机排气管(I)上。以上结构一方面造型简单、加工制作容易,使导风罩与发动机进气管之间连接牢靠;另一方面,导风罩内能够尽可能多的容置发动机排气管,以增大发动机排气管用于热交换的表面积,使获得的暖风达到让人体舒适的温度。所述进风口(3)和出风口(5)位于导风罩⑵相对的侧面上,进风口(3)外端口低内端口高倾斜设置,出风口(5)外端口高内端口低倾斜设置,并且进风口(3)的倾斜角度与出风口(5)相等。以上结构一方面能够使风在导风罩内流动更流畅,另一方面,能够增大风在导风罩内流动的行程,使风流经导风罩的时间更长,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暖风能够达到理想的温度。
在所述发动机排气管(I)位于导风罩(2)内的管身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散热片
(6),两相邻散热片(6)之间的距离相等。散热片起增大发动机排气管与冷风热交换接触面积的作用,使冷风能够尽快升温。所述散热片(6)为环形片状结构,该散热片(6)在发动机排气管(I)的管身上倾斜设置。以上结构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地将散热片设置得 更大,以增大热交换的接触面积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小风在导风罩内流动的阻力,并使风流动更顺畅。所述挡风护罩(9)通过注塑成型,由顶部(9a)、底部(9b)、第一侧部(9c)、第二侧部(9d)和支耳(9e)组成,所述顶部(9a)位于底部(9b)的上方,顶部(9a)的前端与底部(9b)的前端连为一体,顶部(9a)和底部(9b)形成尖端在前的“V”形结构,所述第一侧部(9c)和第二侧部(9d)位于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左右两侧,各侧部均与顶部(9a)及底部(9b)连为一体,所述第一侧部(9c)后端的中部向后一体延伸,形成支耳(9e),该支耳(9e)与握把(8)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侧部(9d)上开有尖端在前的“V”形缺口(9f),手把管(7)卡入该“V”形缺口 (9f)中,并且第二侧部(9d)通过支座与手把管(7)相固定。 挡风护罩通过注塑成型,加工制作容易,成本较低。同时,挡风护罩不仅装配工艺简单、装配操作容易,而且安装的牢靠性好。挡风护罩的顶部和底部形成尖端在前的“V”形结构,并且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这样挡风护罩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乘骑人员的手部抓握在握把上,并位于挡风护罩内,既能防止摩托车行驶时迎向的寒风直接吹拂驾驶员的手部,又能够避免暖风迅速消散。挡风护罩的顶部和底部形成尖端在前的“V”形,不仅造型美观大方,在握把的外面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且具有导风的作用,使迎面的寒风从顶部上面及底部下面吹过,几乎不增加摩托车行驶的阻力。所述挡风护罩的顶部(9a)和底部(9b)均为弧顶朝外的弧形,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通过圆弧过渡。以上结构造型更圆润、美观,并且挡风护罩顶部与底部之间的空间更大,不影响乘骑人员手部的自由活动。为了增加挡风护罩第一侧部的结构强度,防止其发生变形或损坏,在所述挡风护罩的第一侧部(9c)的外侧面上设有从前往后延伸的加强筋(9g),该加强筋(9g)与支耳(9e)连为一体。在所述加强筋(9g)上通过粘贴固定有反光条(12)。反光条起反射光线的作用,当侧方有车辆时,反光条能够反射侧方车辆的灯光,以提醒摩托车乘骑人员,从而增加了行车的安全性。有益效果本发明能够巧妙地获取发动机排气管上的热量加以利用,并生成暖风,该暖风直接吹拂乘骑人员的手部,既避免了乘骑人员双手僵硬,确保了操控的灵活性,又大大地提高了冬季驾驶摩托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图I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导风罩与发动机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中导风罩与发动机排气管的装配爆炸图。图4为本发明中挡风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发明由发动机排气管I、导风罩2、进风口 3、风扇4、出风口 5、散热片6、手把管7、握把8、挡风护罩9、保温导管10、支座11和反光条12等构成。其中,发动机排气管I连接在发动机气 缸头(图中未画出)与消声器13之间,在发动机排气管I的竖直段上套设有导风罩2,该导风罩2优选为圆筒结构,在导风罩2的顶面上开有上安装孔,底面上开有下安装孔,所述导风罩2通过上下安装孔固套于发动机排气管I上。当然,作为等同的替换,导风罩2的造型也可以是方形、椭圆形或者其它适合的形状。如图I、图2、图3所示,在导风罩2的下部设有进风口 3,该进风口 3为短管结构,进风口 3外端口低内端口高倾斜设置,倾角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进风口 3的上端与导风罩2相固定,进风口 3的内端口与导风罩2的内部连通。在所述进风口 3内装有风扇4,该风扇4由摩托车蓄电池供电。如图I、图2、图3所示,在导风罩2的上部设有出风口 5,该出风口 5也为短管结构,且出风口 5的内径小于进风口 3的内径。所述出风口 5和进风口 3位于导风罩2相对的侧面上,出风口 5外端口高内端口低倾斜设置,倾斜角度与进风口 3的倾角相等。所述出风口 5的下端与导风罩2相固定,出风口 5的内端口与导风罩2的内部连通。如图I、图2、图3所示,在发动机排气管I位于导风罩2内的管身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多块散热片6,该散热片6为环形片状结构,并固定环绕在发动机排气管I上,上下两相邻散热片6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散热片6在发动机排气管I的管身上倾斜设置,散热片6的倾斜角度与进风口 3的倾角相等。如图I、图4、图5所示,手把管7安装在摩托车的车头上,该手把管7的左右两端均装有握把8,每个握把8的外面均罩设有挡风护罩9。左右两边的挡风护罩9对称设置,并且左右两边挡风护罩9的安装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仅以左边的挡风护罩9进行描述。所述挡风护罩9通过注塑成型,由顶部9a、底部%、第一侧部9c、第二侧部9d和支耳9e组成,各部分均为薄片结构。所述顶部9a位于底部9b的上方,两者在上下方向对称布置,且顶部9a和底部9b均为弧顶朝外的弧形,顶部9a的前端与底部9b的前端连为一体,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通过圆弧过渡,并且顶部9a和底部9b形成尖端在前的“V”形结构。在所述底部%上开有暖风通孔,该暖风通孔朝向握把8,并且暖风通孔靠近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以及第二侧部9d。如图I、图4、图5所示,第一侧部9c位于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左侧,该第一侧部9c的上边沿与顶部9a连为一体,第一侧部9c的下边沿与底部9b连为一体,第一侧部9c的前边沿同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连为一体。在所述第一侧部9c的外侧面上一体形成有从前往后延伸的加强筋9g,该加强筋9g上通过粘贴固定有反光条12。第一侧部9c后端的中部向后一体延伸,形成支耳9e,该支耳9e与加强筋9g在一条直线上并连为一体,且支耳9e与握把8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侧部9d位于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右侧,该第二侧部9d的上边沿与顶部9a连为一体,第二侧部9d的下边沿与底部9b连为一体,第二侧部9d的前边沿同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连为一体。在所述第二侧部9d上开有尖端在前的“V”形缺口 9f,手把管7靠近握把8的位置卡入该“V”形缺口 9f中,并且第二侧部9d通过支座11与手把管7相固定。如图I所示,左右两边挡风护罩9上的暖风通孔通过保温导管10与导风罩2上的出风口 5连接,保温导管10优选为三通管。当风扇4工作时,将冷风通过进风口 3吹入导风罩2内,冷风与发动机排气管I位于导风罩2内的管身以及散热片6发生热交换,使冷风温度升高变为暖风,该暖风由出风口 5吹出导风罩2外。出风口 5通过保温导管10将暖风引到左右两边的挡风护罩9内,并直接吹拂乘骑人员的手部,使乘骑人员的双手一直处于 温暖的环境中,从而有效提高了冬季乘骑摩托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多种类似的表示,如更改导风罩的结构,或者改变挡风护罩的造型及安装方式等,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暖手装置,包括发动机排气管⑴和手把管(7),在手把管(7)的两端均装有握把(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排气管(I)上固套有导风罩(2),该导风罩(2)的下部设有进风口(3),且进风口(3)中装有风扇(4),在导风罩(2)的上部开有出风口(5),所述出风口(5)和进风口(3)均与导风罩(2)的内部相通;在所述握把(8)的外面罩设有挡风护罩(9),该挡风护罩(9)上开有暖风通孔,所述暖风通孔通过保温导管(10)与导风罩(2)上的出风口(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2)为圆筒结构,在导风罩(2)的顶面上开有上安装孔,底面上开有下安装孔,所述导风罩(2)通过上下安装孔固套于发动机排气管(I)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3)和出风口(5)位于导风罩⑵相对的侧面上,进风口⑶外端口低内端口高倾斜设置,出风口(5)外端口高内端口低倾斜设置,并且进风口(3)的倾斜角度与出风口(5)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排气管(I)位于导风罩(2)内的管身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散热片(6),两相邻散热片(6)之间的距离相坐寸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片(6)为环形片状结构,该散热片(6)在发动机排气管(I)的管身上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任一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护罩(9)通过注塑成型,由顶部(9a)、底部(%)、第一侧部(9c)、第二侧部(9d)和支耳(9e)组成,所述顶部(9a)位于底部(9b)的上方,顶部(9a)的前端与底部(9b)的前端连为一体,顶部(9a)和底部(9b)形成尖端在前的“V”形结构,所述第一侧部(9c)和第二侧部(9d)位于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左右两侧,各侧部均与顶部(9a)及底部(9b)连为一体,所述第一侧部(9c)后端的中部向后一体延伸,形成支耳(9e),该支耳(9e)与握把(8)的端部贴合,并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侧部(9d)上开有尖端在前的“V”形缺口(9f),手把管(7)卡入该“V”形缺口 (9f)中,并且第二侧部(9d)通过支座(11)与手把管(7)相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护罩的顶部(9a)和底部(%)均为弧顶朝外的弧形,顶部(9a)与底部(9b)之间的相连处通过圆弧过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挡风护罩的第一侧部(9c)的外侧面上设有从前往后延伸的加强筋(9g),该加强筋(9g)与支耳(9e)连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暖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筋(9g)上通过粘贴固定有反光条(1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托车暖手装置,在发动机排气管(1)上固套有导风罩(2),该导风罩(2)的下部设有进风口(3),且进风口(3)中装有风扇(4),在导风罩(2)的上部开有出风口(5),所述出风口(5)和进风口(3)均与导风罩(2)的内部相通;在握把(8)的外面罩设有挡风护罩(9),该挡风护罩(9)上开有暖风通孔,所述暖风通孔通过保温导管(10)与导风罩(2)上的出风口(5)连接。本发明能够巧妙地获取发动机排气管上的热量加以利用,并生成暖风,该暖风直接吹拂乘骑人员的手部,既避免了乘骑人员双手僵硬,确保了操控的灵活性,又大大地提高了冬季驾驶摩托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文档编号B62J17/02GK102632945SQ20121011104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杨敬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