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

文档序号:4040050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特别涉及如下的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将车身载置于搬送台车的基座上,所述搬送台车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的所述基座,在将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车身。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以下工序的车身装配方法从完成了涂装的车身拆卸下车门并通过搬送装置将该车门搬送至第I车门储存装置的工序;从第I车门储存装置将车门送出至车门装配线并在车门装配线上将车门结构零件组装至该车门的工序; 将组装好车门结构零件的车门搬送至第2车门储存装置的工序;以及从第2车门储存装置送出车门、并将该车门搬送至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身主体和车门的组装场所、从而将车门组装至车身的工序。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4-358976号公报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中,必须在从将车门从车身拆卸的工序至第I车门储存装置之间、从第2车门储存装置至将车门组装至车身的工序之间等设置搬送装置。因此,需要制作车门搬送吊架并铺设搬送输送机,从而导致成本升高。并且,需要用于铺设搬送输送机的广大空间。而且,需要另行铺设车门零件组装线,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用于将零件组装至从车身被卸下的车门,从而导致成本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技术方案I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身装配线,将车身载置于搬送台车的基座上,所述搬送台车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的所述基座,在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搬送台车配设有车门保持部,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所述车门保持部用于对所述车身的车门进行保持,所述车身装配线具有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其用于将车门从所述车身卸下并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所述车门保持部;车门零件组装线,其设置于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的下游侧,在维持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以及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其设置于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的下游侧,所述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用于将组装好所述零件的所述车门从所述车门保持部卸下,并将该车门安装至所述车身。在本发明中,将车门从车身卸下,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车门保持部,在维持车门保持部从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的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然后,将组装好零件的车门从车门保持部卸下并安装至车身。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朝向车门零件组装线搬送车门的搬送装置,而且,无需另行铺设车门零件组装线。因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线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车身装配线中,具有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设置于所述车身装配线中的与所述车身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用于使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
根据本发明,在搬送台车到达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使车门保持部相对于基座从侧方进出。而且,仅在所需的部位设置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即可,不用在每个车门保持部都设置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身装配线中,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包括车门保持部送出单元,其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和车门保持部送入单元,其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根据本发明,在搬送台车到达车门保持部送出单元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将车门保持部从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在搬送台车到达车门保持部送入单元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将车门保持部相对于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3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身装配线中,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被分割成多个部分来分开配置。根据本发明,能够应对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连续地形成车门零件组装线的情况。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零件向车门的组装分成多个部分来实施。例如,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将零件向车门组装的中途,在将从车身卸下的车门收纳在搬送台车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至技术方案4中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身装配线中,所述车门保持部构成为当所述车门保持部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车门时,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以使所述车门平放的状态保持所述车门;当所述车门保持部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车门时,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以使所述车门立起的状态保持所述车门。根据本发明,在保持车门而不向车门上组装零件的情况下,能够将车门以平放的状态相对于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因此,不会对向车身组装零件等的作业产生障碍,能够紧凑地收纳车门。另一方面,在为了将零件组装至车门而保持车门的情况下,能够将车门从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而成为立起的状态,因此,能够将车门保持成适合向车门上组装零件的作业的姿势。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车身装配方法,将车身载置于搬送台车的基座上,所述搬送台车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的所述基座,在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搬送台车配设有车门保持部,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所述车门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车身的车门,所述车身装配方法具有车身车门拆卸工序,用于将车门从所述车身卸下并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所述车门保持部;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之后,并且在维持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以及车身车门安装工序,在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组装好所述零件的所述车门从所述车门保持部卸下,并将该车门安装至所述车身。在本发明中,将车门从车身卸下,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车门保持部,在维持车门保持部从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然后,将组装好零件的车门从车门 保持部卸下并安装至车身。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朝向车门零件组装线搬送车门的搬送装置,而且,无需另行铺设车门零件组装线。 因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中,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和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间具有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根据本发明,能够应对将车门零件组装工序的最终工序和车身车门安装工序连续地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完成零件向车门的组装之后直接将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安装至车身。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前,在将车门从车身卸下并收纳在搬送台车内的状态下,例如在车身装配线的上游区域,利用在车身装配线的一侧配设的机器人将仪表板、车顶衬层等较大的零件组装至车身。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或技术方案7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中,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在所述车门零件安装工序和所述车身车门安装工序之间具有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维持在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第2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根据本发明,能够应对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工序的最终工序和车身车门安装工序连续地进行设置的情况。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在将从车身卸下的车门收纳在搬送台车内的状态下,例如在车身装配线的下游区域,利用在车身装配线的一侧配设的机器人将轮胎、缓冲器、座椅、车窗玻璃等较大的零件组装至车身。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6至技术方案8的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中,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包括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其用于将第I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和第2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其用于将第2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在所述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和所述第2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间具有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 及第3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根据本发明,能够应对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连续地形成车门零件组装工序的情况。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零件向车门的组装分成多个部分来实施。例如,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将零件组装至车门的中途,在将从车身卸下的车门收纳在搬送台车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


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图2是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的周围的俯视图。图3是从图2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图7是用于说明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图11是从图10继续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图14是从图13继续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的布局的图。
标号说明I :搬送托盘;2 :基座;3 :升降机构;4:车门保持部;10 :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IOa :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
IOb :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B :车门零件组装线;B⑴第I车门零件组装线;B⑵第2车门零件组装线;D :车门;Dl :后车门;D2 :前车门;F :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G :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Hl :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 :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3 :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L、La、Lb、Lc :车身装配线;LI :车身搬送方向;Ml :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2 :第2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3 :第3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NI :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2 :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3 :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W:车身。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第I实施方式)图I是示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的布局的图。在涂装线(未图示)上实施了涂装的车身W被搬送输送机(未图示)搬送至车身装配线L。如图I所示,在车身装配线L上,将车身W载置于搬送托盘(搬送台车)I上进行搬送。搬送托盘I由使用被驱动着旋转的摩擦滚柱F/R的公知的摩擦传送带搬送。车身W借助于配置在搬送托盘I的基座2上的升降机构3 (参照图2 图4)进行升降。在车身装配线L上的实施各工序的部分、即各工序部,将车身W保持在适于组装各种零件的升降位置,从而向车身W组装零件。S卩,车身装配线L为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线将车身W载置于搬送托盘I的基座2上,该搬送托盘I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W的该基座2,在将搬送托盘I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在搬送托盘I配设有车门保持部4,所述车门保持部4能够相对于基座2从侧方进出,所述车门保持部4用于保持车身W的车门D (后述的后车门Dl、前车门D2的统称)。具体而言,在搬送托盘I上,在基座2的与车身W的搬送方向(以下称作“车身搬送方向”)L1平行的边的附近配设有车门保持部4,俯视观察时,所述车门保持部4能够相对于基座2向侧方外侧伸出或进入至侧方内侧。车门保持部4在一个搬送托盘I的左右(车身搬送方向LI的左侧和右侧)两侧,前后(车身搬送方向LI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各设置有两个,共计四个。搬送托盘I构成为,在车身搬送方向LI的上游侧的车门保持部4保持有相应的一侧的后车门D1,并且,在车身搬送方向LI的下游侧的车门保持部4保持有相应的一侧的前 车门D2。并且,在车身装配线L的所定部位的与车身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使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从侧方进出的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10 (后述的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车门保持部送出单元)10a、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车门保持部送入单元)IOb的统称)。因此,在搬送托盘I到达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将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在搬送托盘I到达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将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并且,在作为车身装配线L的初始工序部的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构成为,将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向侧方外侧拉出(从搬送托盘I内拉出),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而将车门D安装并保持于车门保持部4,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再次相对于基座2向侧方内侧推入(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这样,在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的紧下游侧设置有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该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向侧方内侧送入。并且,搬送托盘I构成为,在搬送托盘I被从车身装配线L的上游朝向下游搬送的期间,在各工序部将零件(车身结构零件)组装至车身W。在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的下游侧设置有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1,所述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维持在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在该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1,能够在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如前所述,作为车身装配线L的初始工序部,配置有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另一方面,在车身装配线L的最终工序附近配置有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所述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用于将组装好零件的车门D从车门保持部4卸下,并将该车门D安装至车身W。而且,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的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l配置在车身装配线L的中途(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的下游侧)。在从该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l至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之间的搬送托盘I的基座2的两侧,形成有用于将零件(车门结构零件)组装至车门D的车门零件组装线(工序)B。另外,在后面对车门保持部4详细叙述,车门保持部4构成为,当车门保持部4在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下保持车门D时,能够以使车门D平放的状态进行保持,当车门保持部4在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状态下保持车门D时,能够以使车门D立起的状态进行保持。接下来,对车身装配线L的动作进行说明。车身装配线L的各部分的动作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控制。在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将车门保持部4从搬送托盘I的基座2拉出至侧方外侧,从车身W卸下车门D,并将车门D安装于被拉出至外侧的车门保持部4。通过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能够进行将零件(车身结构零件)组装至车身等许多作业。在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将保持着 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推入侧方内侧,从而车门保持部4被再次收纳于搬送托盘I内。搬送托盘I从车身装配线L的上游朝向下游经过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进行搬送。然后,当搬送托盘I到达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上游端设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l时,将车门保持部4从搬送托盘I拉出,在搬送托盘I的基座2的两侧,维持在使车门D立起的状态(与水平面垂直),由此形成车门零件组装线B。在该车门零件组装线B上,在维持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着车门D的状态而将搬送托盘I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由作业员将零件组装至车门D0另一方面,在搬送托盘I的基座2上载置的车身W,一边被从车身装配线L的上游朝向下游搬送,一边在各工序部由作业员进行零件的组装。在此,在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在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另外,在两侧具有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区间的车身装配线L上也实施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的作业等。在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将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安装至同样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身W。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将被卸下了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推入侧方内侧,从而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然后,将安装有车门D的车身W进一步朝向车身装配线L的下游侧搬送。根据这样的车身装配线L,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朝向车门零件组装线搬送车门的搬送装置,并且,也无需另行铺设车门零件组装线,因此解决了所述以往的课题。接下来,对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详细地进行说明。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包括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10a,其用于将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和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10b,其用于将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如图I所示,在车身装配线L的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的紧上游侧配设有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10a,在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的紧下游侧配设有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10b。并且,在配设于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上游端的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l配设有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10a,在配设于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下游端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的下游侧配设有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10b。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和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参照图2 图4对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进行说明,省略对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的说明。图2是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的周围的俯视图。图3是从图2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图。如图2所示,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包括第I基座11 ;第I导轨12,其与车身搬送方向LI平行地铺设在第I基座11上;第2基座14,其在第I导轨12上借助于线性气缸13滑动;第2导轨15,其沿着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的方向铺设在第2基座14上;第3基座17,其在第2导轨15上借助于第I驱动气缸16滑动;第2驱动气缸18,其配设在第3基座17上;齿条19,其安装在第2驱动气缸18的连杆上,并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地移动;支承轴22,其被在第3基座17上配设的一对支承板20轴 支承;小齿轮21,其配设于支承轴22,并与齿条19啮合;以及推压部材23,其配设在支承轴22的两端。配设于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的推压部材23始终夹着支承轴22在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的靠基座2的一侧保持在水平状态,配设于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的推压部材23始终夹着支承轴22在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的靠与基座2相反的一侧保持在水平状态。而且,如图3和图4所示,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还包括第4基座25,其配设于第2基座14,并被4处支承板24支承成不与第3基座17和支承轴22发生干涉,所述第3基座17借助于驱动气缸16在第2导轨15上滑动,所述支承轴22与第3基座17 —同移动;第3驱动气缸26,其配设在第4基座25上;以及支承板28,其安装在第3驱动气缸26的连杆上,并对一对齿条27进行支承,所述一对齿条27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地移动。另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附图变得复杂,省略了所述支承板24、第4基座25、第3驱动气缸26、齿条27以及支承板28的图示。(在图5 图9中也同样)。接下来,参照图2 图4,对车门保持部4详细地进行说明。车门保持部4安装于搬送托盘I的基座2的下侧。如上所述,车门保持部4设置在一个搬送托盘I的左右两侧,前后各设置有两个,合计设置有4个(参照图I)。如图2所示,在基座2的下表面,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地安装有一对导轨30。车门保持部4具有四边形的车门支承框32,所述四边形的车门支承框32在车身搬送方向LI的两侧配设有与一对导轨30卡合的能够旋转的辊31。车门支承框32包括支承部33和转动部34。支承部33由基部33a和卡合部33b构成。旋转轴3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该卡合部33b卡合,所述旋转轴36固定在构成转动部34的-字型框体41的基端侧。框体41在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的方向上位于卡合部33b的外侧。当转动部34处于水平状态时,转动部34的两侧面和支承部33的基部33a的两侧面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而且,支承板35(参照图4)从支承部33的下表面向前方伸出,支承板35用于支承转动部34。在旋转轴36的端部安装有小齿轮37,该小齿轮37和齿条27 (参照图3和图4)啮合。通过使该齿条27移动,能够经由小齿轮37使转动部34转动至水平状态或(与水平)垂直的状态。而且,在搬送托盘I的基座2的两侧端埋设有气缸60。该气缸60的连杆61能够嵌入到在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字型框体41开设的卡定孔62中。在转动部34的口字型框体41的基端侧配设有支承板38。车门卡定部40以借助旋转轴42能够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在该支承板38上,所述车门卡定部40在两侧分别具有车门支撑杆39。平时,通过将固定销43插入到在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开设的卡合孔中而进行卡合,使得车门卡定部40在-字型框体41内处于收纳状态。另外,车门卡定部40能够根据车门D的种类(前车门、后车门、车型等)来变更形状或大小。接下来,参照图2 图9对图I的车身装配线L中的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和车门保持部4的动作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图I的车身装配线L中,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和车门保持部4按照图2 —图5 —图6 —图7 —图8—图9的顺序动作。如图I所示,当搬送托盘I被搬送至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附近时,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的线性气缸13工作,从而使第2基座14的动作成为与搬送托盘I同步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I驱动气缸16伸长,从而使第3基座17移动至伸长端。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驱动气缸18工作,齿条19水平移动,使得与齿条19啮合的小齿轮21旋转。由此,使得设置于支承轴22两端的推压部材23从水平状态移位成垂直状态,并在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字型框体41内立起,从而与车门保持部4卡合(参照图3)。在该状 态下,第I驱动气缸16收缩,由此,将车门保持部4从搬送托盘I的基座2拉出至侧方外侧(参照图2)。接下来,第3驱动气缸26 (参照图3和图4)工作,使得齿条27水平移动,与齿条27啮合的小齿轮37旋转,由此,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从水平状态转动移位成垂直状态。与此同时,气缸60的连杆61进入到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卡定孔62中,由此,使车门保持部4维持在垂直状态(参照图5)。进而,与此同时,第2驱动气缸18工作,由此,小齿轮21通过齿条19而旋转,推压部材23从垂直状态复动(復動)至水平状态,从而解除与车门保持部4的卡合。然后,线性气缸13工作,使得第2基座14复位至原来的位置。
并且,在搬送托盘I上,作业员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利用螺栓将车门D紧固于在处于立起状态的转动部34的车门卡定部40所形成的一对车门支撑杆39、39之间(参照图6)。该紧固例如通过下述方式进行将形成于一个车门支撑杆39的销39a插入车门D的铰链孔(未图示),采用车门D的车门闩孔和形成于另一个车门支撑杆39的紧固孔(未图示)通过螺栓进行紧固。此时,车门D以左右的车门D的内表面朝向内侧互相对置的方式被支承在一对车门支撑杆39、39之间。接下来,作业员将固定销43从在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开设的卡合孔中拔出,从而解除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的卡合。接下来,作业员使口字型的框体41绕旋转轴42旋转180度,从而使车门D转动移位成左右的车门D的外表面朝向内侧互相对置。然后,通过再次将固定销43插入在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上开设的卡合孔,使得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成为卡合状态。
接下来,如图I所示,当搬送托盘I被搬送至与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相邻地配设在下游侧的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附近时,与前述的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的动作同样地使线性气缸13工作,使第2基座14的动作成为与搬送托盘I同步的状态。接下来,将气缸60的连杆61从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卡定孔62拔出。然后,第3驱动气缸26工作,由此使齿条27水平移动,使得与齿条27啮合的小齿轮37旋转,由此,使得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从垂直状态转动移位至水平状态。
此时,第I驱动气缸16处于收缩状态,第3基座17位于收缩端。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驱动气缸18工作,齿条19水平移动,使得与齿条19啮合的小齿轮21旋转。由此,使得设置于支承轴22两端的推压部材23从水平状态移位至垂直状态,并且在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口字型框体41的外侧立起。在该状态下,第I驱动气缸16伸长,由此,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搬送托盘I的基座2被推入侧方内侧,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参照图7)。
进而,与此同时,第2驱动气缸18工作,由此,小齿轮21通过齿条19而旋转,推压部材23从垂直状态复动至水平状态,从而解除与车门保持部4的卡合。然后,线性气缸13工作,使得第2基座14复位至原来的位置。如图I所示,当搬送托盘I到达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l附近时,与前述同样地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将车门保持部4从搬送托盘I拉出,然后,车门保持部4成为立起状态(参照图8)。在此,车门D成为左右的车门D的外表面朝向内侧互相对置的状态。因而,由于车门D的内表面朝向外侧,因此将零件组装至车门D的作业变得容易。然后,从接下来的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初的工序部BI开始将各种零件向车门D组装。进而,如图I所示,当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到达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时,作业员将固定销43从在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上开设的卡合孔中拔出,从而解除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的卡合。接下来,作业员使口字型的框体41绕旋转轴42旋转180度,从而使车门D转动移位成左右的车门D的内表面朝向内侧互相对置。然后,通过再次将固定销43插入在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上开设的卡合孔,使得支承板38和车门卡定部40成为卡合状态。接下来,作业员将采用车门D的车门闩孔和形成于车门支撑杆39的紧固孔(未图示)进行紧固的螺栓卸下,进而,通过解除车门D的铰链孔和设置于另一个车门支撑杆39的销39a的卡合,从而将车门D从一对车门支撑杆39、39之间卸下,将卸下的车门D安装至车身W。进而,如图I所示,当搬送托盘I到达在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的下游侧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附近时,与前述同样地使线性气缸13工作,从而使第2基座14的动作成为与搬送托盘I同步的状态。接下来,将气缸60的连杆61从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卡定孔62拔出。然后,第3驱动气缸26工作,使得齿条27水平移动,与齿条27啮合的小齿轮37旋转,由此,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从垂直状态转动移位至水平状态。此时,第I驱动气缸16处于收缩状态,第3基座17位于收缩端。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2驱动气缸18工作,齿条19水平移动,使得与齿条19啮合的小齿轮21旋转。由此,设置于支承轴22两端的推压部材23从水平状态移位至垂直状态,并且在车门保持部4的转动部34的口字型框体41的外侧立起。在该状态下,第I驱动气缸16伸长,由此,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搬送托盘I的基座2被推入侧方内侧,从而被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参照图9)。进而,与此同时,第2驱动气缸18工作,由此,小齿轮21通过齿条19而旋转,推压部材23从垂直状态复动至水平状态,从而解除与车门保持部4的卡合。进而,线性气缸13工作,使得第2基座14复位至原来的位置。进而,借助于移载装置(未图示)将完成了装配的车身W从配置在搬送托盘I的基座2上的升降机构3上朝向下游侧的成品车检查线排出,或者通过使升降机构3下降而使安装于车身W的轮胎与基座2上接触而自行行驶,由此将完成了装配的车身W朝向下游侧的成品车检查线排出。排出车身W后的搬送托盘I通过车身装配线L的返回路径(未图示)而再次被送回到车身装配线L的初始工序部。如上所述,在第I实施方式中,从车身W将车门D卸下,将所述车门D安装至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的车门保持部4,在维持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D的状态而将搬送托盘I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的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D0然后,将组装好零件的车门D从车门保持部4卸下并安装至车身W。根据这样的第I实施方式,不需要像以往那样朝向车门零件组装线搬送车门的搬送装置,并且,也无需另行铺设车门零件组装线。因此,能够提供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线能够降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并且,在第I实施方式中,在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和车门零件组装线B之间具有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在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F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1,其设置在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1,在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应对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设置的情况,能够在完成了将零件向车门D的组装之后,直接将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安装至车身W。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车门零件组装工序B之前,在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例如在车身装配线L的上游区域,利用在车身装配线L的一侧配设的机器人将仪表板、车顶衬层等较大的零件组装至车身W。而且,在第I实施方式中,车门零件组装工序B具有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设置在车身装配线L上的与车身搬送方向LI正交的方向的两侧,并且用于使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从侧方进出。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搬送托盘I到达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的设置场所时,能够自动地使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从侧方进出。而且,只要仅在所需的部位设置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即可,不用在每个车门保持部4都设置。而且,在第I实施方式中,车门保持部4构成为,当车门保持部4在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下保持车门D时,能够以使车门D平放的状态进行保持,当车门保持部4在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状态下保持车门D时,能够以使车门D立起的状态进行保持。根据这样的结构,在保持车门而不将零件组装至车门的情况下,能够将车门以平放的状态相对于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因此,不会对将零件组装至车身等的作业产生障碍,能够紧凑地收纳车门。另一方面,在为了将零件组装至车门而保持车门的情况下,能够将车门从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而成为立起的状态,因此,能够将车门保持成适合将零件组装至车门的作业的姿势。(第2实施方式)图10和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a的布局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引用上述实施方式示出的结构和说明。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第I实施方式(图I)中,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设置,在完成了将零件向车门D的组装之后直接将车门D安装至车身W。与此相对,第2实施方式(图10和图11)设想了下述情况下的形态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a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再次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将保持着完成 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至搬送托盘I内,在车身装配线La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的紧前方,再次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使车门保持部4成为立起状态,并在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将车门D安装至车身W。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a中,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和车门保持部4按照图2—图5—图6—图7—图8—图7—图8—图9的顺序动作。S卩,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a在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上的车门零件组装线B和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之间还具有 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2,其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其设置于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2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第2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2,其在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在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能够在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根据这样的第2实施方式,能够应对下述情况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a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之前和之后,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第3实施方式)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b的布局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引用上述实施方式示出的结构和说明。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在第I实施方式(图I)中,在车身装配线L的初始工序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保持于立起状态的车门保持部4,接着,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而进行搬送。然后,通过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初的工序部BI的紧前方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再次从搬送托盘I拉出并成为立起状态,将零件组装至车门D。与此相对,在第3实施方式(图12)中,在车身装配线Lb的初始工序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保持于立起状态的车门保持部4,此后就维持车门保持部4的立起状态,从而形成车门零件组装线B,将零件组装至立起状态的车门D。然后,通过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结束后的位置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10b,将保持着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在车身装配线Lb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的紧前方,再次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使车门保持部4成为立起状态,并在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将车门D安装至车身W。该第3实施方式也设想了下述情况下的形态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a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在第3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b中,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和车门保持部4按照图2—图5—图6—图7—图8—图9的顺序动作。S卩,第3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b省略了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的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I和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l,并且在第I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上的车门零件组装线B和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之间包括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2,其 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其设置于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2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第2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2,其在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2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根据这样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应对下述情况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a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之后,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例如在车身装配线L的下游区域,利用在车身装配线L的一侧配设的机器人将轮胎、缓冲器、座椅、车窗玻璃等较大的零件组装至车身W。(第4实施方式)图13和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c的布局的图。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引用上述实施方式示出的结构和说明。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图13和图14)设想了下述情况下的形态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连续地形成车门零件组装线B,并且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c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在车身装配线Lc的初始工序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保持于立起状态的车门保持部4,接着,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而进行搬送。然后,通过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第I车门零件组装线B(I)、第2车门零件组装线B (2)的总称)的最初的工序部BI的紧前方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10a,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再次从搬送托盘I拉出并成为立起状态,将零件组装至车门D。接下来,通过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中途配设的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10b,将保持着处于零件组装中途的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而进行搬送。然后,通过在下游侧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再次从搬送托盘I拉出而使车门保持部4成为立起状态,将零件组装至车门D。通过在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的下游侧配置的车门保持部送入机构IOb将保持着完成了零件组装的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并进一步向下游侧搬送。然后,在车身装配线Lc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的紧前方,再次通过车门保持部送出机构IOa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拉出而使车门保持部4成为立起状态,在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将车门D安装至车身W。在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c中,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和车门保持部4按照图2—图5—图6—图7—图8—图7—图8—图7—图8—图9的顺序动作。S卩,在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c中,第2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a的车门零件组装线B由将第I零件组装至车门D的第I车门零件组装线(工序)B(I)、和将第2零件组装至车门D的第2车门零件组装线(工序)B(2)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车身装配线Lc在第I车门零件组装线B(I)和第2车门零件组装线B(2)之间还具有第3车门保持部送 入工序部N3,其在第I车门零件组装线B(I)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送入至侧方内侧;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3,其设置于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部N3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相对于基座2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第3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部M3,其在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3之后,将保持着车门D的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送出至侧方外侧。在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部H3,能够在将从车身W卸下的车门D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根据这样的第4实施方式,能够应对下述情况在工序布局的关系上,无法连续地形成车门零件组装线B,并且无法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的最终工序部B2和车身装配线Lc的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G连续地进行设置。S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应对下述这样的车身装配方法能够将零件向车门D的组装分成多个部分来实施,在向车门D组装零件的中途,在将车门D从车身W卸下并收纳在搬送托盘I内的状态下,将零件组装至车身W。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包括适当地组合或选择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其结构。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车门保持部进出机构10中,将使用空气等的流体压力的气缸作为驱动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电动马达等其他种类的驱动源。并且,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对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分割成两部分来分开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将车门零件组装线B分割成三部分以上来分开配置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装配线,其中,将车身载置于搬送台车的基座上,所述搬送台车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的所述基座,在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 所述车身装配线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搬送台车配设有车门保持部,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所述车门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车身的车门, 所述车身装配线具有 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其用于将车门从所述车身卸下并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所述车门保持部; 车门零件组装线,其设置于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部的下游侧,在维持所述车门保持 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用于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以及 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其设置于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的下游侧,所述车身车门安装工序部用于将组装好所述零件的所述车门从所述车门保持部卸下,并将该车门安装至所述车身。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身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装配线具有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设置于所述车身装配线中的与所述车身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用于使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保持部进出单元包括 车门保持部送出单元,其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和 车门保持部送入单元,其用于将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零件组装线被分割成多个部分来分开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装配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保持部构成为当所述车门保持部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车门时,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以使所述车门平放的状态保持所述车门;当所述车门保持部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状态下保持所述车门时,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以使所述车门立起的状态保持所述车门。
6.一种车身装配方法,其中,将车身载置于搬送台车的基座上,所述搬送台车具备用于载置机动车的车身的所述基座,在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 所述车身装配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搬送台车配设有车门保持部,所述车门保持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从侧方进出,所述车门保持部用于保持所述车身的车门, 所述车身装配方法具有 车身车门拆卸工序,用于将车门从所述车身卸下并将所述车门安装至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所述车门保持部;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之后,并且在维持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的状态而将所述搬送台车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以及 车身车门安装工序,在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组装好所述零件的所述车门从所述车门保持部卸下,并将该车门安装至所述车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 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和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间具有 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 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所述 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 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 在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和所述车身车门安装工序之间具有 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 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第2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 第2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第2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身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车门拆卸工序作为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身的车身装配线的初始工序来实施, 所述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包括 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其用于将第I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和 第2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其用于将第2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 在所述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和所述第2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间具有 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在所述第I车门零件组装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送入至侧方内侧; 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其设置在所述第3车门保持部送入工序之后,并且维持在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相对于所述基座被送入至侧方内侧的状态;以及 第3车门保持部送出工序,在所述第3车门收纳维持工序之后,将保持着所述车门的所述车门保持部从所述基座送出至侧方外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装配线和车身装配方法,能够实现低成本且节省空间,并且,能够在从车身将车门卸下并将零件组装至该车门之后将该车门重新安装至车身。从车身(W)将车门(D)((D1)、(D2)的总称)卸下,将所述车门(D)安装至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的车门保持部(4),在维持车门保持部(4)从基座(2)被送出至侧方外侧并保持所述车门(D)的状态而将搬送托盘(1)从上游朝向下游搬送期间,将零件组装至所述车门(D)。然后,将组装好零件的车门(D)从车门保持部(4)卸下并安装至车身(W)。
文档编号B62D65/06GK102730099SQ2012101103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4日
发明者清水研二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