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689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尤其涉及包含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将备用轮胎以垂直姿势进行支承的备用轮胎支承构造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包含在后部座席后方的行李室中将备用轮胎、漏气轮胎以垂直姿势进行支承的备用轮胎支承构造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已知以下构造具有在后部座席后方的底板面板的平坦面上被螺纹卡定的L形托架,将漏气轮胎以垂直姿势安装在L形托架的垂直立起侧的车身后方面(例如,专利文献I)、以及在后部座席后方的底板面板上配置的横梁的车身后方面安装备用轮胎(例如,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0-1635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32169号公报但是,在安装于底板面板的平坦面上的L形托架的垂直立起片的车身后方面将漏气轮胎以垂直姿势进行安装的构造,需要使L形托架大型化等来提高L形托架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由L形托架构成的备用轮胎(漏气轮胎)支承构造变得大型化、重量化。在横梁的车身后方面安装备用轮胎的构造,为了将备用轮胎的轮毂部安装到横梁的车身后方面而需要提高横梁的高度。因此,导致横梁大型化,且横梁向车室内的突出量增力口,减少了车室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课题为,有效利用现有的(本来的)后部车身构造,不使备用轮胎支承构造大型化、重量化,不需减少车室空间,就能够在后部座席的后方以垂直姿势适当地支承备用轮胎。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是包含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将备用轮胎100以垂直姿势进行支承的备用轮胎支承构造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具有在车身后部侧形成有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底板面板12 ;从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立设的轮胎承载部件40,所述轮胎承载部件40具有设在下部附近且具有用于载置备用轮胎的上表面的轮胎支承凸缘部42E ;设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上方且能够装拆地对载置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的垂直姿势的备用轮胎100进行固定的轮胎固定部58。根据该构成,轮胎承载部件40由于从后底板面板12的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垂直地立设,所以,与轮胎承载部件在水平的平坦面上垂直地立设的结构相比,即使为相同大小的横截面面积,也能够该轮胎承载部件40与后底板面板12接合的接合面扩大了倾斜的量。由此,不会导致轮胎承载部件40大型化、重量化,能够充分得到轮胎承载部件40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不会减少车室空间,能够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将备用轮胎100以垂直姿势适当地支承。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优选地,具有第一后底板横梁18,位于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使两端接合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车架10上并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后底板横梁28,沿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12C设置并使两端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侧车架10上且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重合地设在所述底板面板12上且接合在所述第一后底板横梁18上,所述轮胎承载部件40由安装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构成,安装基座部件42具有沿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倾斜的倾斜部分42A及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使位于车身前侧的倾斜上位侧夹持所述底板面板12地固定在所述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上、且使位于车身后侧的倾斜下位侧夹持所述底板面板12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28上,支柱部件44使下端接合在所述安装基座部件42的所述倾斜 部分42A上并从该安装基座部件42向上方垂直地延伸,支柱部件44具有所述轮胎固定部58。根据该构成,安装基座部件42经由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与第一后底板横梁18连结、且还连结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上,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本来的后部车身构造提高安装基座部件42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优选地,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28具有帽形横截面形状,该帽形横截面形状在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具有与所述底板面板12进行接合的接合用凸缘c、d,所述安装基座部件42相对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固定部具有将所述安装基座部件42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车身前侧的所述接合用凸缘c上的左右两个前侧固定部48 ;将所述安装基座部件42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车身后侧的所述接合用凸缘d上的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50,所述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50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E比所述左右两个前侧固定部48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B短,在所述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50的上方位置且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两处形成有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42E。根据该构成,能够将左右的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左右方向的分离距离容易地设定为能够通过左右两点稳定地支承备用轮胎100的底部的适当的分离距离。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优选地,还在所述轮胎固定部58的下方位置且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上方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安装在所述支柱部件44上。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载置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的备用轮胎100向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推压,从而备用轮胎100以垂直姿势稳定地被轮胎承载部件40支承。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优选地,还在所述支柱部件44的侧面部具有能够装拆地支承千斤顶的千斤顶支承部62。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支柱部件44的侧面部作为千斤顶110的支承部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由于轮胎承载部件从后底板面板的行李收纳用凹部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垂直地立设,所以,与轮胎承载部件在水平的平坦面上垂直地立设的结构相比,即使为相同大小的横截面面积,也能够使轮胎承载部件与后底板面板12接合的接合面扩大了倾斜的量。由此,不会导致轮胎承载部件大型化、重量化,能够充分得到轮胎承载部件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不会减少车室空间,能够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将备用轮胎以垂直姿势适当地支承。


图I是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备用轮胎安装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备用轮胎拆下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后底板面板拆下状态下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仰视图。图5是沿图I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I的VI-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轮胎支承部分的千斤顶拆下状态下·的立体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轮胎支承部分的千斤顶安装状态下的立体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0后底板框架12后底板面板12B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C行李收纳用凹部12F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4下纵梁16中间横梁17后部座席18第一后底板横梁26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8第二后底板横梁32后中间框架40轮胎承载部件42安装基座部件42A倾斜部分42E轮胎支承凸缘部44支柱部件44C轮胎前部接触面部58轮胎固定托架62千斤顶支承部件100备用轮胎110千斤顶120蓄电池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I 图8说明本发明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构成后部车身的部件,如无特殊说明则为钢材。另外,部件彼此的接合通过点焊等进行。如图I 图4所示,作为构成后部车身的一个部件,设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底板框架(后侧车架)10。后底板框架10呈帽形截面形状,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左右两侧部分上,与后底板面板12协作而构成闭合截面形状。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前端部分别接合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下纵梁14上,并接合沿车身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间横梁16的左右端部。中间横梁16与后底板面板12接合并与该后底板面板12协作而构成闭合截面形状(参照图5),将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前端部相互连结。在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的后端部经由保险杠伸出部构件(图示省略)安装有后保险杠(图示省略)。后底板面板12在车身前后方向连续地具有载置后部座席17的座椅17A的座椅载置部分12A ;在座椅载置部分12A的车身后方,也就是说在后部座席17的车身后方作为行李室的底板部的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在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上形成有向下方较大·地凹陷的行李收纳用凹部12C。行李收纳用凹部12C本来是为了以水平放置的方式将备用轮胎100收容在行李室内而设置的凹部。在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的车身前侧,在与座椅载置部分12A之间,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内存在有平坦的中间平坦部分12D。在中间平坦部分12D的上表面(车内表面)设有第一后底板横梁18。第一后底板横梁18,如图3所示,以沿车宽方向将形成在后底板面板12上的燃料箱维护用开口 12E横切的方式延伸,所以,为了确保从该开口 12E向车内侧的通路性,该第一后底板横梁18由接合在左右的后底板框架10上且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上表面上的左右的侧部件18A、18B、和位于开口 12D的正上位置且通过螺栓20能够装拆地连结在左右端部侧部件18A、18B上的中间部件18C构成。侦彳部件18A、18B分别呈在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具有焊接凸缘片a、b(参照图3)的帽形截面形状,通过焊接凸缘片a、b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上表面,并与后底板面板12协作而构成闭合截面形状(参照图5)。儿重座椅安装用的固定器24与后底板面板12 —起接合在侧部件18A、18B的前侧的焊接凸缘片a上。以包围开口 12E的方式重合地设在后底板面板12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板状的一块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夹持后底板面板12地接合在左右的部件18A、18B的焊接凸缘片a、b的双方上。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是与后底板面板12 —起接合在第一后底板横梁18的左右的部件18A、18B上来提高安装固定器24的左右的部件18AU8B的强度的加强构件。在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的下底面(车外表面)沿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外侧设有第二后底板横梁28。第二后底板横梁28呈在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具有焊接凸缘片C、d(参照图3)的帽形截面形状,并成为与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凹部形状仿形的形状、且沿行李收纳用凹部12C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焊接凸缘片c、d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下底面,与后底板面板12协作而构成闭合截面形状(参照图5),且该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左右端部接合在左右的后侧车架10上。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相对于后侧车架10的接合部附近,设有接合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左右端部附近和左右的后侧车架10上的外伸托梁30。在包含外伸托梁30的第二后底板横梁28和后侧车架10的接合部与后侧车架10的车身前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后悬挂机构的安装部。图4中,附图标记P I表示设定在后侧车架10的车身前侧部分上的后悬挂斗杆的前部安装点,附图标记P2表示设定在外伸托梁30上的后悬挂斗杆的后部安装点,附图标记P3表示设定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和后侧车架10的接合部上的后悬挂用弹簧的安装点。在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的车宽方向中央部沿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下底面(车外表面)设有后中间框架32。后中间框架32呈帽形截面形状并接合在后底板面板12的下底面,与后底板面板12协作而构成闭合截面形状(参照图5)。后中间框架32的前端部接合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背面(车身后方面)。由此,后中间框架32作为将后面碰撞荷载向第二后底板横梁28传递的碰撞荷载传递构件发挥作用。在后中间框架32的后端部安装有牵引用钩34(参照图2)。 在备用轮胎底座部分12B上,从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立设有轮胎承载部件40。轮胎承载部件40,如图2、图3所示,位于车宽方向的中央部,也就是说位于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与后中间框架32重叠的位置,由相对于后底板面板12的安装部件即安装基座部件42和备用轮胎100的安装部件即支柱部件44构成。安装基座部件42,如图2、图5、图7、图8所示,具有沿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倾斜的倾斜部分42A ;沿倾斜部分42A的左右侧缘设置并与车身前方侧倾斜面(车内表面)12F重合的侧部凸缘片42B ;与倾斜部分42A的倾斜上位侧连续且向车身前侧延伸并与中间平坦部分12D的上表面重合的上位部分42C ;与倾斜部分42A的倾斜下位侧连续且向车身后侧延伸并与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底部上表面重合的下位部分42D。如图7、图8所示,在上位部分42C上的车身前侧的左右二处贯穿形成有螺栓通孔46,在下位部分42D的车身前侧的左右两处和车身后侧的左右两处分别贯穿形成有螺栓通孔 48,50ο上位部分42C通过插入到螺栓通孔46中的螺栓52夹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上。下位部分42D通过插入到前侧的螺栓通孔48中的螺栓54夹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前侧的接合凸缘片c上,并且,通过插入到后侧的螺栓通孔50中的螺栓56夹持后底板面板12地被固定在第二后底板横梁28的后侧的接合凸缘片d上。这样,安装基座部件42通过6点的螺栓紧固,并通过与本来就具有高强度的第一后底板横梁18的侧部件18A、18B存在接合关系的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和第二后底板横梁28而被牢固地固定。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已有的本来的后部车身构造来增强安装基座部件42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另外,固定在后底板面板12的车内表面上的安装基座部件42,在倾斜部分42A中,与侧部凸缘片42B、上位部分42C、下位部分42D —起并与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协作而构成闭合箱状,成为具有高刚性的结构。由于上述的安装构造、以及安装基座部件42位于与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在车身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也就是说沿车身前后方向观察与后中间框架32重叠的位置,所以,安装基座部件42还作为将输入到中间框架32中的后面碰撞荷载经由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26向第一后底板横梁18的侧部件18A、18B分散传递的碰撞荷载传递构件发挥作用。如图7所示,若对基于位于车身最前侧的左右2个螺栓52 (螺栓通孔46)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紧固分离距离A、基于位于所述螺栓52的车身后侧的左右2个螺栓54(螺栓通孔48)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紧固分离距离(前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B、基于位于所述螺栓54的车身更后侧的螺栓56 (螺栓通孔50)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紧固分离距离(后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C进行比较,则有A > B > C的关系。也就是说,基于左右2个螺栓56的在下位部分42D的后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C比基于左右2个螺栓54的在前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B短。这样,安装基座部件42相对于车身在左右方向的紧固分离距离随着趋向车身前侧而变大,这点有助于提高使传递到安装基座部件42上的后面碰撞荷载向车身宽度方向外方并向左右分散传递至第二后底板横梁28和第一后底板横梁18的侧部件18A、18B上的 效率。在安装基座部件42上,在基于螺栓56的下位部分42D的左右2个后侧固定部的上方位置,且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两处,弯曲地形成有具有用于载置备用轮胎100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轮胎支承凸缘部42E。这样,在轮胎承载部件40的下部附近设有轮胎支承凸缘部42E。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位于比下位部分42D高出高度H的量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载置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的备用轮胎100和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底部的间隙从而避免备用轮胎100和螺栓56的头部的干涉。左右的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比基于螺栓56 (螺栓通孔50)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紧固间距分离距离C大,但比基于螺栓54 (螺栓通孔48)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紧固间距分离距离B小,成为能够以左右两点稳定地支承备用轮胎100的底部的适当的分离距离。支柱部件44通过左右侧片44A和后表面部44B而形成为槽形横截面形状,下端成为与安装基座部件42的倾斜部分42A相配合的倾斜的形状。在支柱部件44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在左右侧片44A的下端设有与倾斜部分42A刚好匹配并接合在倾斜部分42A上的接合凸缘片e、和接合在上位部分42C上的接合凸缘片f。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下端设有与下位部分42D接合的接合凸缘片g。这样,支柱部件44牢固地接合在安装基座部件42上,而成为从倾斜部分42A向上方垂直(铅直)地延伸的支柱。左右侧片44A,在下端侧中,具有使倾斜部分42A投影在水平面上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和在上位部分42C以及下位部分42D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一部分的范围内的车身前后方向长,但从下端到中间高度位置具有向车身后方倾斜的前缘、且随着从下端趋向上方其车身前后方向长度缩短,从中间高度位置到上端的车身前后方向长度与下端侧相比充分短。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中间高度位置部分,且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上方,接合有从该后表面部44B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呈梯形(圆锥形状)的轮胎固定托架(轮胎固定部件)58。载置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且处于垂直姿势的备用轮胎100的轮毂中心部通过轮胎安装螺栓59能够装拆地固定在轮胎固定托架58上。
在支柱部件44的后表面部44B的上端,也就是说,在轮胎固定托架58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向车身后方突出的轮胎前部接触面部44C。在后表面部44B的下端附近,也就是说,在轮胎固定托架58的下方位置,接合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具有比基于螺栓56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紧固间距分离距离(后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C长、且与基于左右2个螺栓54的在安装基座部件42的左右方向的紧固分离距离(前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B大致同等的车宽方向长度,与上部轮胎接触面部44C同等地从后表面部44B向车身后方突出。载置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且通过轮胎安装螺栓59将轮毂中心部固定在轮胎固定托架58上的备用轮胎100,以分别使轮胎上部与轮胎前部接触面部44C接触、且轮胎下部与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接触的垂直姿势,能够装拆地安装在轮胎承载部件40上。这样,使载置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上的备用轮胎100被上方中央的轮胎前部接触面部44C和在下方左右范围内的轮胎前部接触部件60推压,而成为所谓的3点支承构造,备用轮胎100以垂直姿势稳定地被轮胎承载部件40支承。
如图7、图8所示,千斤顶支承部件62通过焊接部62A固定在支柱部件44的左右侧片44A的一侧。千斤顶支承部件62是由对钢铁制线材进行弯折而成的部件构成的,一体地具有能够使折叠的千斤顶110沿上下方向出入地对其进行包围的千斤顶包围部分62B、和与千斤顶110的基台部IlOA的下缘卡合从而阻止千斤顶110向下方拔出的下部卡定部62C。千斤顶110相对于千斤顶支承部件62的安装,是在将千斤顶螺纹轴IlOB向千斤顶缩小方向旋转从而将千斤顶110最大限度地折叠的状态下,从上方向千斤顶包围部分62B内插入直到基台部IlOA的下缘与下部卡定部62C抵接,然后,将千斤顶螺纹轴IlOB向千斤顶扩张方向旋转从而使千斤顶110稍微扩张,而由千斤顶包围部分62B顶住即可,能够在没有晃动的状态下,将千斤顶110安装在千斤顶支承部件62上。此外,千斤顶110的拆下能够通过与上述的安装程序相反的操作进行。如上所述,轮胎承载部件40通过安装基座部件42从后底板面板12的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12F垂直地立设,所以,与轮胎承载部件垂直地立设在中间平坦部分12D等水平的平坦面上的结构相比,即使为相同大小的横截面面积,也能够使轮胎承载部件40与后底板面板12的接合面扩大了倾斜的量,也就是说,能够使接合凸缘片e的长度加长。由此,不会导致轮胎承载部件40大型化、重量化,能够充分得到轮胎承载部件40相对于车身的安装强度,不会减少车室空间,能够在后部座席17的后方将备用轮胎100以垂直姿势适当地支承。轮胎承载部件40由于不是安装在第一后底板横梁18等横梁的车身后方面上的部件,所以,无需增高横梁的高度。由此,不会导致横梁大型化、也不会因横梁向车室内的突出量增加而减少车室空间。由此,如图I、图5所示,在后部座席17的靠背部17B和轮胎承载部件40之间,能够确保整个车宽方向上的沿车身前后方向的较大的空间,能够将该空间有效地利用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充电电池单元120的配置部等上,在除了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以外的现有的汽车中,无需较大地变更车身构成就能够确保充电电池单元120的配置场所。
另外,为了收容备用轮胎100而形成的行李收纳用凹部12C能够作为其他的行李的收纳部加以利用,后部行李室的行李收纳容积变大。另外,通过将支柱部件44的侧面部作为千斤顶HO的支承部加以有效利用,也能够增大后部行李室的行李收纳容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轮胎承载部件40由安装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两个零件构成,所以,安装基座部件42以及支柱部件44的形状的自由度提高,冲压成形性变好。此外,图I中,附图标记64表示在充电电池单元120的配置部的上方配置在后部座席17的靠背部17B和轮胎承载部分之间的后置物板。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本 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理解,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轮胎承载部件40可以由安装基座部件42和支柱部件44 一体构成。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构成要素并非全部必须,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能够适当选择取舍。
权利要求
1.一种后部车身构造,是包含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将备用轮胎以垂直姿势进行支承的备用轮胎支承构造的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车身后部侧形成有行李收纳用凹部的底板面板;从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立设的轮胎承载部件,所述轮胎承载部件具有设在下部附近且具有用于载置备用轮胎的上表面的轮胎支承凸缘部;设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的上方且能够装拆地对载置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上的垂直姿势的备用轮胎进行固定的轮胎固定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后部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后底板横梁,位于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的车身前方,使两端接合在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后侧车架上,且该第一后底板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后底板横梁,沿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设置,使两端接合在所述左右的后侧车架上,且该第二后底板横梁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重合地设在所述底板面板上且接合在所述第一后底板横梁上,所述轮胎承载部件由安装基座部件和支柱部件构成,安装基座部件具有沿所述行李收纳用凹部的车身前方侧倾斜面倾斜的倾斜部分及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使位于车身前侧的倾斜上位侧夹持所述底板面板地固定在所述座椅安全带固定器加强构件上、且使位于车身后侧的倾斜下位侧夹持所述底板面板地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上,所述支柱部件使下端接合在所述安装基座部件的所述倾斜部分上并从该安装基座部件向上方垂直地延伸,该支柱部件具有所述轮胎固定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具有帽形横截面形状,该帽形横截面形状在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具有与所述底板面板进行接合的接合用凸缘,所述安装基座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的固定部具有将所述安装基座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的车身前侧的所述接合用凸缘上的左右两个前侧固定部;将所述安装基座部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后底板横梁的车身后侧的所述接合用凸缘上的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所述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比所述左右两个前侧固定部的车宽方向的分离距离短,在所述左右两个后侧固定部的上方位置且在车宽方向外侧的左右两处形成有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部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轮胎固定部的下方位置且在所述轮胎支承凸缘部的上方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轮胎前部接触部件安装在所述支柱部件上。
5.如权利要求2 4的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柱部件的侧面部具有能够装拆地支承千斤顶的千斤顶支承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身构造,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后部车身构造,不会导致备用轮胎支承构造大型化、重量化,不会减少车室空间,能够在后部座席的后方将备用轮胎以垂直姿势适当地支承。从形成在底板面板(12)上的行李收纳用凹部(12C)的车身前方侧倾斜(12F)面立设轮胎承载部件(40),在轮胎承载部件(40)的下部附近设置具有载置备用轮胎(100)的上表面的轮胎支承凸缘部(42E),在轮胎支承凸缘部(42E)的上方设置能够装拆地固定垂直姿势的备用轮胎(100)的轮胎固定部(58)。
文档编号B62D43/08GK102951216SQ201210245458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
发明者浦野亲人, 棚井敦司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