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227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有如下转向柱装置:通过对车身安装托架进行紧固,经由一对夹紧部件而使具有轴向狭缝的外柱(外管)缩径,并相对于外柱夹紧内柱(内管)(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46092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0566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89003号公报)。另外,提出有如下转向柱装置:在筒状的转向柱的一侧配置有车身固定托架(固定托架)的固定侧壁,在转向柱的另一侧配置有一端固定于车身固定托架的顶板的作为弹性部件的张紧板(tension plate)(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9-286314号公报)。在日本特开2009-286314号公报中,利用紧固部件将固定于转向柱的外柱(外管)的紧固用托架的侧板紧固于固定侧壁侧,从而实现两托架的锁紧。另外,设置有将所述张紧板与内柱(内管)连结的连结部件。连结部件将外柱与内柱贯通,设置于连结部件的一端的凸缘部配置于内柱的内侧。当利用紧固部件对两托架进行紧固时,由张紧板拉拽的连结部件的凸缘部被按压于内柱的内周,其结果,内柱被按压于外柱。另外,提出有如下转向装置:利用固定于车身的倾斜托架(固定托架)的板部来按压具有狭缝的柱保持部件,使柱保持部件的内径缩径,从而按压内柱的外周面,由此阻止伸缩方向上的位移(例如参照W005/037627号公报)。另外,提出有如下车辆用转向装置:在固定于上部托架(固定托架)的锁紧板、以及固定于将柱型套管固定后的定距托架(可动托架)的锁紧板设置有彼此啮合的齿部,通过两齿部的啮合而阻止柱型套管的轴向移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117685号公报)。在日本特许第46092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05662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189003号公报中,通过外柱(外管)的缩径而保持内柱,因此可能会因尺寸精度的偏差等的影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持力。在日本特开2009-286314号公报中,连结部件将外柱及内柱贯通,连结部件的一端的凸缘部配置于内柱的内侧。因此,难以组装转向柱装置。另外,在W005/037627号公报中,通过柱保持部件的缩径而保持内柱,因此可能因尺寸精度的偏差等的影响而无法得到足够的保持力。在日本特开平7-117685号公报中,存在两锁紧板的齿部因在其顶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被紧固而被锁紧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当因任意碰撞而导致两锁紧板在一方的齿部与另一方的齿槽对置的状态下进行位移时,紧固轴的轴向力减弱,可能无法充分保持转向柱的姿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能够可靠地保持转向柱的姿势并且易于组装。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转向柱,其包括外管与内管,该外管与内管为了进行伸缩调整而嵌合成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相对滑动、且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托架,其具有一对夹持侧板、且固定于车身;可动托架,其具有沿着所述一对夹持侧板的内侧面的一对被夹持侧板、且固定于所述外管;紧固机构,其包括将所述夹持侧板及所述被夹持侧板贯通的紧固轴,随着操作杆的旋转操作而利用所述紧固轴并经由夹持侧板对被夹持侧板进行紧固,从而实现伸缩锁紧;插通孔,其设置于所述外管;以及按压机构,其随着所述紧固轴的紧固而沿所述紧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具有通过所述插通孔而按压所述内管的按压部件。


通过结合相应附图对优选实施例进行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其中,例如利用数字来表示结构单元。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示意图、是从左侧观察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图。图2是从右侧观察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1-1II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图4是包括按压前的按压机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5是包括按压后的按压机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II1-1II线剖切而得到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按压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简要结构的示意图。图1是从左侧观察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的图,图2是从右侧观察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的图。参照图1,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具备方向盘等转向操纵部件2与转向机构3。所述转向机构3以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联动的方式而使转向轮(未图示)转向。例如采用齿条小齿轮机构作为转向机构3。转向操纵部件2与转向机构3经由转向轴4及中间轴5等而被机械性地连结。转向操纵部件2的旋转经由转向轴4及中间轴5等而被朝转向机构3传递。另外,传递至转向机构3的旋转被转换为未图示的齿条轴的轴向移动。由此,对转向轮进行转向。转向轴4具有筒状的上部轴6及下部轴7。所述上部轴6通过例如花键嵌合、锯齿状嵌合而嵌合成能够进行相对滑动。转向操纵部件2与上部轴6的一端连结。另外,转向轴4能够沿其轴向Xl进行伸缩。转向轴4插通于筒状的转向柱8内,并且经由多个轴承
9、IO而被转向柱8支承为能够旋转。
转向柱8具有上部管11与下部管12。所述上部管11为外管。所述下部管12为内管。两管11、12嵌合成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相对滑动。由此,转向柱8能够在其轴向上进行伸缩,从而能够进行后述的伸缩调整。上部管11经由轴承9而将上部轴6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上部管11经由轴承9而以能够沿转向轴4的轴向Xl —起移动的方式与上部轴6连结。另外,在下部管12的外周固定有下部柱托架13。下部柱托架13经由倾斜中心轴16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在车身14所固定的下部固定托架15。转向柱8及转向轴4能够绕倾斜中心轴16转动。通过使转向轴4及转向柱8绕倾斜中心轴16转动而能够对转向操纵部件2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所谓的倾斜调整)。另外,通过使转向轴4及转向柱8沿轴向Xl伸缩而能够对转向操纵部件2的高度方向及轴向的位置进行调整(所谓的伸缩调整)。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具备用于实现需要将进行高度调整后的操纵部件2的位置固定的倾斜锁紧以及伸缩锁紧的紧固机构17。具体而言,在上部管11 (外管)固定有作为可动托架的上部柱托架18。该上部柱托架18借助紧固机构17而与固定于车身14的作为固定托架的上部固定托架19连结,由此实现倾斜锁紧及伸缩锁紧。其结果,转向柱8的位置相对于车身14固定,从而使得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被固定。参照图1及图2,紧固机构17包括紧固轴20以及凸轮机构22。所述紧固轴20将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对夹持侧板29、30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贯通。所述凸轮机构22与对能够绕紧固轴20的轴线Cl旋转的操作杆21的旋转操作对应地,将一对夹持侧板29、30压接于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凸轮机构22沿着与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6对置的一方的夹持侧板29配置。图3是沿着图1的II1-1II线剖切而得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的图解的剖视图。如图3所示,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具备:凸轮23 ;以及由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限制了旋转的凸轮从动件24。所述凸轮23能够与操作杆21 —体旋转。所述凸轮从动件24由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限制了旋转。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在彼此的接触面形成有凸轮突起(未图示)。随着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的相对旋转,凸轮23使凸轮从动件24沿紧固轴20的轴向Yl进行移动。并且,凸轮23发挥将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 (30)按压于上部柱托架18的被夹持侧板26 (50)的功能。由此,两托架18、19被锁紧,从而能够实现倾斜锁紧以及伸缩锁紧。作为可动托架的上部柱托架18为朝上敞开的槽形的部件。上部柱托架18具备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以及连结板28。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6的第一端部261固定于上部管11的外周。再次参照图2,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具备:主体部51 ;以及一对纵板部54、55,其在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上从主体部51的一对端部52、53朝上部管11侧延伸。所述主体部51形成有供紧固轴20插通使用的横长孔36并且沿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相当于转向轴4的轴向XI)延伸。所述一对纵板部54、55在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上从主体部51的一对端部52、53朝上部管11侧延伸。另一方的被夹持侧板50的第一端部(相当于一对纵板部54、55的端部541、551)固定于上部管11的外周。
如图3所示,连结板28将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的第二端部262、502之间连结。上部固定托架19为朝下敞开且整体呈槽形的部件,并且形成为左右对称。S卩,上部固定托架19包括一对夹持侧板29、30、连结板31以及板状的安装支板32。所述一对夹持侧板29、3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所述连结板31将一对夹持侧板29、30的上端彼此连结。所述安装支板32固定于该连结板31的上表面并且大致沿上述左右方向延伸。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配置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对夹持侧板29、30之间。另外,上部固定托架19经由与安装支板32连结的一对安装体33而固定于车身14。各安装体33与安装支板32分别由将安装支板3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能够断裂的合成树脂制的销34连结。所述各安装体33由固定螺栓35固定于车身14。上部柱托架18的对应的被夹持侧板26、50的外侧面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各夹持侧板29、30的内侧面29a、30a。在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50形成有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与图1中的轴向Xl相当)延伸的伸缩用的横长孔36。在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对夹持侧板29、30形成有倾斜用的纵长孔37。紧固机构17具备紧固轴20、螺母38、所述凸轮23以及凸轮从动件24。所述紧固轴20插通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30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被夹持侧板26、50的横长孔36。所述螺母38螺合于在紧固轴20的一端部形成的螺纹部。所述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嵌合于紧固轴20的另一端部附近的外周。凸轮机构22构成为包括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在紧固轴20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头部201。紧固轴20的头部201及凸轮2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操作杆21连结。凸轮从动件24具有第一部分241与第二部分242。凸轮从动件24的第一部分241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方的夹持侧板29的外侧面29b。凸轮从动件24的第二部分242沿各长孔37、36的延伸方向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方的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6的横长孔36。另外,第二部分242通过在嵌合于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的部分形成对边距离等而由纵长孔37限制其旋转。在螺合于紧固轴20的一端部的螺母38、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之间夹装有第一夹装部件41与第二夹装部件42。第一夹装部件41具有第一部分411与第二部分412。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外侧面30b。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二部分412沿各长孔37、36的延伸方向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另一方的被夹持侧板50的横长孔36。另外,第二部分412通过在嵌合于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纵长孔37的部分形成对边距离等而由纵长孔37限制其旋转。第二夹装部件42具备推力垫圈43与推动用的滚针轴承44。所述推力垫圈43夹装于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与螺母38之间。所述滚针轴承44夹装于推力垫圈43与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之间。通过包括滚针轴承44的第二夹装部件42的作用而使得螺母38与紧固轴20 —起顺畅地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如下按压机构60:当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被对应的夹持侧板30按压,由此通过上部管11 (外管)的一侧部Ila的插通孔Ilb而沿与紧固轴20平行的方向按压下部管12 (内管)的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参照图3及作为放大图的图4,按压机构60以突出状设置于上部管11的一侧部Ila的外表面11c。上部管11具备副可动托架61与按压部件62。所述副可动托架61能够与对应的夹持侧板30的内侧面30a接触而进行弹性变形。所述按压部件62固定于副可动托架61,能够通过上部管11的插通孔Ilb而按压下部管12的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作为按压部件62,可以是树脂部件,也可以是烧结金属等金属部件。副可动托架61具备被加压侧板63与一对连结部66、67。所述被加压侧板63随着由紧固机构17所进行的紧固而被对应的夹持侧板30的内侧面30a加压。所述一对连结部66、67将被加压侧板63的一对端部64、65分别连结于上部管11。另外,各连结部66、67具有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弯曲部71 74 (参照图4、图5)。按压部件62固定于副可动托架61的被加压侧板63的一对端部64、65之间。如图2所示,副可动托架61在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转向轴4的轴向XI)上配置于被夹持侧板50的一对纵板部54、55之间。如图4所示,各连结部66、67具备第一连结板81、第二连结板82、第三连结板83以及第四连结板84。所述第一连结板81经由第一弯曲部71而以倾斜状与被加压侧板63的对应的端部64、65连结。所述第二连结板82经由第二弯曲部72而以倾斜状与该第一连结板81连结,并且与被加压侧板63平行,所述第三连结板83经由第三弯曲部73而以正交状与该第二连结板82连结。所述第四连结板84经由第四弯曲部74而以倾斜状与该第三连结板83连结,并且沿上部管11的径向延伸且其一端固定于上部管11。当被加压侧板63随着由紧固机构17所进行的紧固而被夹持侧板30的内侧面30a加压时,如图5所不,各弯曲部71 74弯曲,各连结部66、67弯曲并且被加压侧板63进行平行移动。其结果,被加压侧板63经由按压部件62而按压下部管12的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由按压部件62按压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的、下部管12的截面从图4所示的圆形弹性变形为图5所示那样的纵长的椭圆形。根据本实施方式,当随着对操作杆21的旋转操作而利用紧固轴20并经由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30来对上部柱托架18 (可动托架)的被夹持侧板26、50进行紧固时,两托架18、19被彼此锁紧。另外,如图5所示,被上部固定托架19的对应的夹持侧板30按压的按压机构60通过上部管11 (外管)的一侧部Ila的插通孔Ilb而按压下部管12(内管)的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其结果,下部管12沿与紧固轴20平行的方向被按压于上部管11。主要是下部管12的另一侧部12c的外表面被按压于上部管11的内周面,从而两管11、12被可靠地锁紧。另外,由于能够将紧固轴20的轴向力的整体用作保持转向柱8的姿势的保持力,因此,即使操作杆21的操作力与以往等同,也能够提高所述保持力。进而,由于当车辆二次碰撞时,能够抑制在两管11、12收缩之前转向柱8的姿势变化的情况,所以当吸收碰撞时,能够使两管11、12良好地收缩而发挥所需的碰撞吸收功能。进而,由于按压机构60为从外侧按压下部管12 (内管)的结构,因此与如日本特开2009-286341号公报所示那样地将按压部件的一部分配置于内管内的结构相比,易于组装。
另外,如图5所示,由按压机构60按压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得其截面形成为纵长的椭圆形。由此,下部管12的径向上部12d及径向下部12e也能够按压于上部管11的内周。因此,能够提高两管11、12之间的结合力,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向柱8的姿势的保持力。另外,随着由紧固机构17所进行的紧固,以突出状设置于上部管11的一侧部Ila的外表面Ilc的副可动托架61被对应的夹持侧板30按压而进行弹性变形。其结果,固定于副可动托架61的按压部件62通过上部管11的插通孔Ilb而按压下部管12的一侧部12a的外表面12b。由于按压部件62固定于副可动托架61,因此能够稳定地按压下部管12。另外,副可动托架61的被加压侧板63与对应的夹持侧板30的内侧面30a面接触,并且承受基于紧固机构17的紧固力。由此,能够更加提高上部固定托架19、与上部柱托架18 (可动托架)及副可动托架61的结合力。另外,副可动托架61的被加压侧板63被一对端部64、65双方支承,按压部件62固定于被加压侧板63的一对端部64、65之间,因此按压部件62的支承稳定。另外,与被加压侧板63的一对端部64、65相邻的一对连结部66、67的各弯曲部71 74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固定于一对端部64、65之间的按压部件62沿与紧固轴20平行的方向良好地进行位移。在各连结部66、67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弯曲部71 74。由此,即便是小型的按压机构60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弯曲量,并能够经由按压部件62可靠地按压下部管12。另外,与对应的夹持侧板30对置的被夹持侧板50包括在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转向轴4的轴向XI)上隔开的一对纵板部54、55,在该一对纵板部54、55之间配置有副可动托架61,因此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在转向柱8的长边方向(转向轴4的轴向XI)上,紧固轴20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按压部件62的位置重叠。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紧固轴20的紧固力转换为按压部件62的按压力,从而能够提高由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的两个管11、12的结合力。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按压部件62的副可动托架61的各连结部66、67至少设置一个弯曲部即可。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是螺母30、紧固轴20以及操作杆21 —体旋转的结构,但是与此相反,但是也可以采用螺母30及紧固轴20不进行旋转而操作杆21进行旋转的结构来取代上述结构。图6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图6是沿着本实施方式的图1的II1-1II线剖切而得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I的图解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紧固机构17的凸轮机构22具备凸轮23与凸轮从动件24。所述凸轮23能够与操作杆21 —体旋转。所述凸轮从动件24由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限制旋转。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在彼此的接触面形成有凸轮突起(未图示)。随着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的相对旋转,使得凸轮23发挥通过使凸轮从动件24沿轴向移动而将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 (30)按压于上部柱托架18的被夹持侧板26 (27)的功能。由此,两托架18、19被锁紧,从而实现了倾斜锁紧以及伸缩锁紧。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有当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能够沿紧固轴20的轴向Yl进行移动并从上部管11 (外管)的插通孔通过而按压下部管12 (内管)的按压部件,由此而可靠地进行两管11、12的伸缩锁紧。设置有第一按压部件150及第二按压部件160作为所述按压部件。各按压部件150、160固定于上部柱托架18 (可动托架)。具体而言,第一按压部件150具有主体部151与按压片部152。所述主体部151沿上部柱托架18的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6的内侧面26a而被固定。所述按压片部152自主体部151起倾斜状(朝向斜上方)地延设。如图6及图7所示,主体部151具有连结板153与一对凸缘154、且呈槽形。所述连结板153以与被夹持侧板26平行的方式延伸。所述一对凸缘154设置于连结板153的两端。各凸缘154的端面154a通过焊接或压力接合的方式而固定于被夹持侧板26的内侧面26a。在主体部151的连结板153形成有以与伸缩方向(轴向XI)平行的方式延伸的横长孔155。凸轮从动件24的后述的第二部分242插通于横长孔155。按压片部152由从主体部151的连结板153的上缘折弯、且在与伸缩方向(轴向XI)平行的方向上较长的长条板构成。再次参照图6,另外,第二按压部件160与第一按压部件150可通用。即,在紧固轴20的轴向Yl上以彼此相反的朝向来使用第一按压部件150与第二按压部件160。第二按压部件160具有主体部161与按压片部162。所述主体部161沿上部柱托架18的另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7的内侧面27a而被固定。所述按压片部162自主体部161起倾斜状(朝向斜上方)地延设。在主体部161的连结板163形成有供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二部分412插通的横长孔165。主体部161的凸缘164的端面通过焊接或压力接合的方式而固定于另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7的内侧面27a。第一按压部件150的按压片部152能够从设置于上部管11的插通孔11 Ia通过而按压下部管12。第二按压部件160的按压片部162能够从设置于上部管11的插通孔Illb通过而按压下部管12。第一按压部件150的按压片部152与第二按压部件160的按压片部162相对于铅直面Pl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两按压片部152、162之间、且在上部管11形成有沿轴向Xl(在图6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狭缝111c。然而,也可以废除狭缝111c。当由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两按压部件150、160沿紧固轴20的轴向Yl朝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使得两按压部件150、160的按压片部152、162共同朝上方按压下部管12。由此,下部管12的外周面的上端被按压于上部管11的内周面,从而两个管11、12在伸缩方向(轴向Yl)上被锁紧。作为可动托架的上部柱托架18是朝上敞开的槽形的部件,并且形成为左右对称。上部柱托架18具备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与连结板28。各被夹持侧板26、27的第一端部261,271固定于上部管11的外周。连结板28将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的第二端部262、272之间连结。S卩,各被夹持侧板26、27的第二端部262、272与连结板28的对应的端部281、282连结。在连结板28的中途部具有可挠部28a,该可挠部28a能够进行弹性变形以缩短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之间的距离D1。可挠部28a可以为图6所示那样的山形部,也可以为波形部(未图示)。上部固定托架19为朝下敞开且整体呈槽形的部件,并且形成为左右对称。S卩,上部固定托架19包括一对夹持侧板29、30、连结板31以及板状的安装支板32。所述一对夹持侧板29、30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所述连结板31将一对夹持侧板29、30的上端彼此连结。所述安装支板32固定于该连结板31的上表面并且大致沿上述左右方向延伸。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配置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对夹持侧板29、30之间。另外,上部固定托架19经由与安装支板32连结的一对安装体33而固定于车身14。各安装体33与安装支板32分别由将安装支板3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可断裂的合成树脂制的销34连结。各安装体33由固定螺栓35固定于车身14。上部柱托架18的对应被夹持侧板26、27的外侧面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各夹持侧板29、30的内侧面29a、30a。在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形成有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相当于图1中的轴向XI)延伸的伸缩用的横长孔36。在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对夹持侧板29、30形成有倾斜用的纵长孔37。紧固机构17具备紧固轴20、螺母38、所述凸轮23以及凸轮从动件24。所述紧固轴20插通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30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被夹持侧板26、27的横长孔36。所述螺母38螺合于在紧固轴20的一端部形成的螺纹部。所述凸轮23及凸轮从动件24嵌合于紧固轴20的另一端部附近的外周。凸轮机构22构成为包括凸轮23以及凸轮从动件24。在紧固轴20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头部201。紧固轴20的头部201及凸轮23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与操作杆21连结。S卩,通过对操作杆21进行操作,两按压部件150、160利用按压片部152、162朝上按压下部管12 (内管)。由此,下部管12沿径向按压于上部管11 (外管),从而能够抑制下部管12相对于上部管11的径向上的晃动。凸轮从动件24具有第一部分241与第二部分242。凸轮从动件24的第一部分241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方的夹持侧板29的外侧面29b。凸轮从动件24的第二部分242沿各长孔37、36的延伸方向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一方的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6的横长孔36。另外,第二部分242通过在嵌合于夹持侧板29的纵长孔37的部分形成对边距离等而由纵长孔37限制其旋转。在螺合于紧固轴20的一端部的螺母38、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之间夹装有第一夹装部件41与第二夹装部件42。第一夹装部件41具有第一部分411与第二部分412。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外侧面30b。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二部分412沿各长孔37、36的延伸方向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合于上部固定托架19的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纵长孔37、以及上部柱托架18的另一方的被夹持侧板27的横长孔36。另外,第二部分412通过在嵌合于另一方的夹持侧板30的纵长孔37的部分形成对边距离等而由纵长孔37限制其旋转。第二夹装部件42具备推力垫圈43与推动用的滚针轴承44。所述推力垫圈43夹装于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与螺母38之间。所述滚针轴承44夹装于推力垫圈43与第一夹装部件41的第一部分411之间。借助包括滚针轴承44的第二夹装部件42的功能而使得螺母38与紧固轴20 —体顺畅地进行旋转。根据本实施方式,随着操作杆21的旋转操作,利用紧固轴20并经由上部固定托架19的夹持侧板29、30而对上部柱托架18的被夹持侧板26、27进行紧固。由此,两托架18、19被锁紧。另外,通过由紧固轴20所进行的紧固而使得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之间的距离Dl缩短。伴随与此,各按压部件150、160沿紧固轴20的轴向Yl移动,各按压部件150、160的按压片部152、162从上部管11 (外管)的对应的插通孔IllaUllb通过而按压下部管12(内管)。其结果,下部管12被按压于上部管11,从而使得两管11、12被可靠地锁紧。由于能够将紧固轴20的轴向力全部用作保持转向柱8的姿势的保持力,因此,即使操作杆21的操作力与以往相等,也能够提高所述保持力。因此,当车辆二次碰撞时,由于能够抑制转向柱8的姿势在两管11、12收缩之前发生变化的情况,所以当吸收碰撞时,能够使两管11、12良好地收缩而发挥所需的碰撞吸收功能。另外,两按压部件150、160的按压片部152、162相对于铅直面Pl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因此,当由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使得两按压部件150、160共同例如朝上部管11按压下部管12,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转向柱8的姿势。另外,当由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将上部柱托架18的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之间连结的连结板28的可挠部28a进行弹性变形,从而使得一对被夹持侧板26、27之间的距离Dl缩短。由此,能够确保各按压部件150、160在紧固轴20的轴向上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两管U、12处于锁紧状态。另外,在利用设置于和紧固轴一体旋转的套筒的外周的凸轮来朝上按压下部管的现有方式中,所述凸轮所抵接的下部管的轴向区域缩短。与此相对,在使两按压部件150、160沿紧固轴20的轴向Yl移动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下部管12的轴向Xl使按压片部152加长,从而使得按压片部152所抵接的下部管12的轴向Xl上的区域加长。基于此点也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两管11、12的锁紧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废除上部管11的狭缝111c。接下来,图8示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参照图8,本实施方式与图6的实施方式主要不同的地方如下所述。虽然在图6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托架而采用了单个上部柱托架18,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可动托架而设置有第一上部柱托架18P (第一可动托架)与第二上部柱托架18Q (第二可动托架)。第一上部柱托架18P具备第一侧板171、第二侧板172以及连结板173。所述第一侧板171是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对应的夹持侧板29的内侧面29a的被夹持侧板。所述第二侧板172与第一侧板171的内侧面对置。所述连结板173将第一侧板171与第二侧板172之间连结。第一侧板171及第二侧板172分别具有第一端部711、721与第二端部712、722。所述第一端部711、721固定于上部管11。所述第二端部712、722与连结板173的对应的端部731、732连结。第一按压部件150固定于作为被夹持侧板的第一侧板171的内侧面。第二上部柱托架18Q具备第一侧板181、第二侧板182以及连结板183。所述第一侧板181是沿着上部固定托架19的对应的夹持侧板30的内侧面30a的被夹持侧板。所述第二侧板182与第一侧板181的内侧面对置。所述连结板183将第一侧板181与第二侧板182之间连结。第一侧板181及第二侧板182分别具有第一端部811、821与第二端部812、822。所述第一端部811、821固定于上部管11的外周。所述第二端部812、822与连结板183的对应的端部831、832连结。第二按压部件160固定于作为被夹持侧板的第一侧板181的内侧面。另外,在上部管11形成有沿轴向Xl延伸的狭缝111c。第一上部柱托架18P的第一侧板171及第二侧板172的各自的第一端部711、721、与第二上部柱托架18Q的第一侧板181及第二侧板182的各自的第一端部811、821,在隔着狭缝Illc的两侧固定于上部管11的外周。在图8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单元中,对与图6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单元相同的构成单元标注与图6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单元的参照附图标记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可动托架的第一上部柱托架18P及第二上部柱托架18Q分别在两处位置固定于上部管11。具体而言,第一上部柱托架18P在第一侧板171及第二侧板172的第一端部711、721这两处位置固定于上部管11。第二上部柱托架18Q在第一侧板181及第二侧板182的第一端部811、821这两处位置固定于上部管11。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第一上部柱托架18P及第二上部柱托架18Q分别与上部管11连结的部分。另外,当由紧固机构17进行紧固时,因具有狭缝Illc的上部管11缩径而能够使配置于狭缝Illc的两侧的两个上部柱托架18P、18Q在紧固轴20的轴向Yl上靠近。由此,能够确保两个按压部件150、160在紧固轴20的轴向Yl上的移动量,从而能够可靠地使两管11、12处于锁紧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螺母38、紧固轴20以及操作杆21—体旋转的结构,也可以采用紧固轴20及螺母30不进行旋转而操作杆21进行旋转的结构来取代上述结构。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转向柱,其包括外管与内管,该外管与内管为了进行伸缩调整而嵌合成能够在轴向上进行相对滑动、且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托架,其具有一对夹持侧板、且固定于车身; 可动托架,其具有沿着所述一对夹持侧板的内侧面的一对被夹持侧板、且固定于所述外管; 紧固机构,其包括将所述夹持侧板及所述被夹持侧板贯通的紧固轴,随着操作杆的旋转操作而利用所述紧固轴并经由夹持侧板对被夹持侧板进行紧固,从而实现伸缩锁紧;插通孔,其设置于所述外管;以及 按压机构,其随着所述紧固轴的紧固而沿所述紧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具有通过所述插通孔而按压所述内管的按压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设置于所述外管的一侧部, 所述按压机构随着基于所述紧固机构的紧固而被所述夹持侧板按压,由此通过所述插通孔而沿与所述紧固轴平行的方向按压所述内管的一侧部的外表面,使得所述内管的截面进行弹性变形而形成为纵长的椭圆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机构包括: 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副可动托架,其以突出状设置于所述外管的一侧部的外表面,与所述对应的夹持侧板的内侧面接触;以及 按压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副可动托架,能够通过所述外管的插通孔而按压所述内管的一侧部的外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副可动托架包括: 被加压侧板,其随着基于所述紧固机构的紧固而被所述对应的夹持侧板的内侧面加压;以及 一对连结部,其将所述被加压侧板的一对端部分别连结于外管, 各所述连结部具有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弯曲部, 所述按压部件固定于所述副可动托架的被加压侧板的一对端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各所述连结部的弯曲部而设置有多个弯曲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对应的夹持侧板对置的被夹持侧板包括在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上隔开的一对纵板部, 所述副可动托架在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上配置于所述一对纵板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向轴的轴向上,所述紧固轴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与所述按压部件的位置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通孔设置于所述外管的下侧部, 所述按压机构具备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具有固定于所述可动托架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延设的按压片部, 作为所述按压部件而设置有分别固定于所述一对被夹持侧板的第一按压部件及第二按压部件,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及所述第二按压部件的各自的按压片部相对于铅直面朝彼此相反的方向倾斜, 所述按压机构随着基于所述紧固机构的紧固而被所述按压部件的按压片部按压,由此通过所述插通孔而沿相对于所述紧固轴倾斜的方向按压所述内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托架包括将所述一对被夹持侧板之间连结的连结板, 所述一对被夹持侧板分别具有:固定于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部;以及与所述连结板的对应的端部连结的第二端部, 所述连结板具有可挠部,该可挠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以缩短所述一对被夹持侧板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可动托架而设置有第一可动托架及第二可动托架, 所述第一可动托架及所 述第二可动托架分别包括:作为沿着所述固定托架的对应的夹持侧板的被夹持侧板的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对置的第二侧板;以及将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连结的连结板, 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分别具有:固定于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部;以及与所述连结板的对应的端部连结的第二端部, 在所述外管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狭缝, 所述第一可动托架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各自的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可动托架的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各自的第一端部,在隔着所述狭缝的两侧固定于所述外管。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位置调整式转向操纵装置。当随着操作杆的旋转操作而利用紧固轴并经由上部固定托架的夹持侧板对上部柱托架(可动托架)的被夹持侧板进行紧固时,两托架被彼此锁紧。具有按压部件的按压机构随着紧固轴的紧固而沿该紧固轴的轴线方向移动,并且从设置于上部管(外管)的插通孔通过而按压下部管(内管)。将紧固轴的轴向力全部用作保持转向柱的姿势的保持力。
文档编号B62D1/185GK103171607SQ20121055890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1日
发明者田中英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