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080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身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是下纵梁与中柱接合的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在确保刚性、强度的同时谋求轻型化。是下纵梁(3)与中柱(5)接合的车身侧部构造(1),中柱(5)以其下端侧将下纵梁(3)的内部件以及外部件双方的外表面覆盖的方式与下纵梁(3)接合,下纵梁(3)具备:闭合截面部件(9),将一张坯件板成形为筒状并将两端部接合由此构成闭合截面,并且由两端部构成的凸缘部(7)配置于车内侧;加强部件(13),在闭合截面部件(9)的内部,该加强部件至少配置于接合有中柱(5)的区域,并以将闭合截面部件(9)的相对的纵壁连接的方式安装。
【专利说明】车身侧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中的包括下纵梁和中柱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关于汽车的车身构造,对于包含下纵梁和中柱的车身侧部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以能够更充分地应对中柱附近的碰撞为目的的“汽车的下部车身构造”。
[0003]构成专利文献I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的下纵梁,将由具有凸缘部的开放截面部件构成的下纵梁内部件和同样由具有凸缘部的开放截面部件构成的下纵梁外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凸缘部对齐并接合,由此形成闭合截面。
[0004]另外,中柱由开放截面部件的柱内部件和同样为开放截面部件的柱外部件构成,柱外部件与下纵梁外部件接合,柱内部件与柱外部件接合并以被下纵梁内部件和下纵梁外部件夹住的方式接合,从而形成包括下纵梁和中柱的车身侧部构造。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2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9]在专利文献I公开的那样的以往的车身侧部构造中,在下纵梁的长度方向范围内必然有下纵梁外部件和下纵梁内部件的双方的凸缘部存在。
[0010]然而,下纵梁所要求的刚性、强度由下纵梁的闭合截面部分控制,凸缘部对刚性、强度无帮助。因此,从追求车身的轻型化的观点出发,凸缘部的存在成为不利因素。
[0011]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在下纵梁与中柱接合的车身侧部构造中,能够在确保刚性、强度的同时谋求轻型化。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I)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是下纵梁与中柱接合而成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以其下端侧覆盖所述下纵梁的内部件以及外部件双方的外表面的方式与下纵梁接合,所述下纵梁具备:闭合截面部件,将一张坯件板成形为筒状并将两端部接合从而构成闭合截面,并且由所述两端部构成的凸缘部被配置于车内侧;加强部件,在该闭合截面部件的内部,该加强部件至少配置于接合有所述中柱的区域,并以将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相对的纵壁连接的方式安装。
[0014](2)另外,在上述(I)记载的车身侧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所述车内侧的凸缘部与底板接合。
[0015](3)另外,在上述(I)或(2)记载的车身侧部构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相对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接合位置与所述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接合位置重叠。
[0016]发明的效果[0017]本发明中,在下纵梁与中柱接合的车身侧部构造中,所述中柱以其下端侧将所述下纵梁的内部件以及外部件双方的外表面覆盖的方式与下纵梁接合,所述下纵梁具备:闭合截面部件,将一张坯件板成形为筒状并将两端部接合从而构成闭合截面,并且由所述两端部构成的凸缘部被配置于车内侧;加强部件,在该闭合截面部件的内部,该加强部件至少配置于接合有所述中柱的区域,并以将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相对的纵壁连接的方式安装,通过采用上述构成,能够在确保刚性、强度的同时实现轻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的立体图,表示从车内侧观察将外部件面板取下的状态。
[0019]图2是图1的向视A-A剖视图。
[0020]图3是用于确认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效果的试验体(本发明例)的说明图。
[0021]图4是图3所示的试验体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0022]图5是用于确认本发明的车身侧部构造的效果的试验体(现有例)的说明图。
[0023]图6是图5所示的试验体的内部构造的说明图。
[0024]图7是刚性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0025]图8是表示刚性试验结果的图。
[0026]图9是强度试验方法的说明图。
[0027]图10是表示强度试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根据图1、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I进行说明。
[0029]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1,如图1、图2所示,是下纵梁3与中柱5接合的构造。
[0030]本实施方式的下纵梁3具备:闭合截面部件9,将一张坯件板成形为筒状并将两端部接合从而构成闭合截面,并且由上述两端部构成的凸缘部7被配置于车内侧;加强部件13,在该闭合截面部件9的内部,以连接闭合截面部件9的相对的纵壁的方式安装该加强部件13。
[0031]而且,在闭合截面部件9的车外侧,中柱外部件5a以覆盖闭合截面部件9的表面的方式焊接接合。另外,在闭合截面部件9的车内侧,中柱内部件5b以覆盖闭合截面部件9的表面的方式焊接接合。
[0032]另外,如图2所示,形成于上述闭合截面部件9的车内侧的凸缘部7与底板15接合。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底板15的图示。
[0033]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3,如图2所示,至少配置在闭合截面部件9与中柱外部件5a以及中柱内部件5b接合的区域内。
[0034]通过这样设置加强部件13,当对下纵梁3施加外力时,加强部件13能够防止闭合截面部件9的截面变形,能够获得高刚性及强度。
[0035]此外,设置加强部件13的下纵梁3的轴向的区域,如上述那样,至少是闭合截面部件9与中柱外部件5a以及中柱内部件5b接合的区域,也可以超过该区域地设置。
[00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下纵梁3的闭合截面部件9与加强部件13的接合位置、和闭合截面部件9与中柱外部件5a以及中柱内部件5b的接合位置重叠。若为这样的接合位置关系,则在其他车从车外侧碰撞过来的侧面碰撞时,从中柱5传递的力被分散至构成下纵梁3的闭合截面部件9和加强部件13,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强度。
[0037]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I中,由于不存在像现有例那样的遍及下纵梁的上下面的全长而存在的上下面位置的凸缘部,因此轻型化的效果高。
[0038]另外,通过在构成下纵梁3的闭合截面部件的内部设置加强部件13,能够防止闭合截面部件9的截面变形,从而具有高刚性及强度。
[0039]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I中,省略现有例中存在的对刚性、强度无帮助的凸缘部,而通过有助于刚性、强度的部件来构成下纵梁,因此在维持所要求的刚性、强度的同时能够实现轻型化。
[004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闭合截面部件9的凸缘部7不同于不具有任何功能的现有例的凸缘部,而是作为与底板15的接合部发挥作用。
[0041]此外,凸缘部7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并非必须为闭合截面部件9的下端,也可以是比下端高的位置。
[0042]实施例
[0043]进行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I的性能试验,因此对其进行说明。
[0044]图3、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构造I的试验体(发明例试验体21)的说明图,图3是对发明例试验体21从车内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内侧观察将发明例试验体21的中柱内部件5b和下纵梁3的车内侧的纵壁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3、图4中,表示发明例试验体21的各部分的附图标记与标注在图1、图2中的相同。
[0045]此外,如图4所示,发明例试验体21的加强部件13在下纵梁3的轴向前后稍微超过闭合截面部件9与中柱外部件5a以及中柱内部件5b接合的区域地进行配置。
[0046]图5、图6是现有例的试验体(现有例试验体31)的说明图,图5是从车内侧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从车内侧观察将下纵梁内部件33b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根据图5、图6可知,作为现有例试验体31,下纵梁33由开放截面部件的下纵梁内部件33b和同样为开放截面部件的下纵梁外部件33a构成,将这两个开放截面部件的上下的凸缘部35对接并接合由此形成闭合截面的下纵梁33。另外,中柱36由开放截面部件的柱内部件36b和同样为开放截面部件的柱外部件36a构成,柱外部件36a与下纵梁外部件33a接合,柱内部件36b与柱外部件36a接合并且以被下纵梁内部件33b和下纵梁外部件33a夹住的方式接合。
[0047]各试验体的尺寸如图3、图5所示。另外,所使用的材料对于现有例和本发明例来说,所有部件都是板厚1.2mm的钢板。
[0048]图7是使用发明例试验体21对本实施例的刚性试验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根据图7说明刚性试验方法。
[0049]将发明例试验体21的下纵梁3的前后两端面固定,在中柱5的上方端部,分别施加前方向的负荷(Fx)、内方向的负荷(Fy)、上方向的负荷(Fz)。作为负荷等级,前方向时为IOkN,内方向时为lkN,上方向时为10kN。
[0050]图8中表示基于刚性试验的现有例试验体31和发明例试验体21的比较结果。
[0051]此外,对于各试验体的刚性而言,为了求出单位重量的刚性,以现有例试验体31的单位重量的刚性为基准,表示发明例试验体21的刚性比。[0052]当如图8 (a)所示施加有前方向的负荷时,发明例试验体21与现有例试验体31相比为约1.2倍。另外,如图8 (b)所示,当施加内方向的负荷时,发明例试验体21与现有例试验体31相比为约7倍。另外,如图8 (c)所示,当施加上方向的负荷时,发明例试验体21与现有例试验体31相比为约4倍。
[0053]这样,证实了发明例试验体21针对任一负荷方向都具备超过现有例试验体31的刚性。
[0054]接下来,进行了假想侧面碰撞的强度试验,因此对其进行说明。
[0055]强度试验中,如图9所示,从车外侧朝车内侧以秒速IOm放出前端半径IOOmm的冲头37,对下纵梁3与中柱5的接合部进行撞击。撞击时的负载通过设置在下纵梁3的两端部以及中柱5的上方端部的位置的测力传感器39进行测定。而且,通过3个测力传感器39的输出值的总和来评价试验体的性能。
[0056]图10中表示基于强度试验的现有例试验体31和发明例试验体21的比较结果。
[0057]如图10所示,与现有例试验体31相比,发明例试验体21展示出约1.3倍的阻力负载。
[0058]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证实了本发明是与现有例相比能够在维持刚性、强度的同时实现轻型化的车身侧部构造。
[0059]附图标记的说明
[0060]I车身侧部构造
[0061]3下纵梁
[0062]5 中柱
[0063]5a中柱外部件
[0064]5b中柱内部件
[0065]7凸缘部
[0066]9闭合截面部件
[0067]13加强部件
[0068]15 底板
[0069]21发明例试验体
[0070]31现有例试验体
[0071]33下纵梁
[0072]33a下纵梁外部件
[0073]33b下纵梁内部件
[0074]35凸缘部
[0075]36 中柱
[0076]36a柱外部件
[0077]36b柱内部件
[0078]37 冲头
[0079]39测力传感器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侧部构造,是下纵梁与中柱接合而成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柱以其下端侧覆盖所述下纵梁的内部件以及外部件双方的外表面的方式与下纵梁接合, 所述下纵梁具备:闭合截面部件,将一张坯件板成形为筒状并将两端部接合从而构成闭合截面,并且由所述两端部构成的凸缘部被配置于车内侧;加强部件,在该闭合截面部件的内部,该加强部件至少配置于接合有所述中柱的区域,并以将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相对的纵壁连接的方式安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所述车内侧的凸缘部与底板接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侧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柱相对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接合位置与所述加强部件相对于所述闭合截面部件的接合位置重叠。
【文档编号】B62D25/20GK103608246SQ201280029149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4日
【发明者】盐崎毅, 藤田毅 申请人: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