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0817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要解决的课题在于,向履带架(17)及行驶机体(11)的支承构造的简化以及轻型化。本发明的作业车辆(10)包括装设有发动机(8)的行驶机体(11)、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11)的下部的履带架(17)、以及借助驱动轮体(16)和从动轮体(21、23)安装于所述履带架(17)的行驶履带(25)。将所述履带架(17)形成为如下构造:利用紧固构件(127、129、131、133)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123)能装卸地将这一对钢板体(123)紧固。
【专利说明】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装设有发动机等的行驶机体的后部装设有左右的行驶履带的拖拉机这样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在作为现有技术的专利文献I?3等中,记载了在作业车辆中的行驶机体的后部装设左右的行驶履带,即,在行驶机体的前部装设左右的前车轮,在行驶机体的后部装设左右的行驶履带。
[0003]现有技术是如下构造:将后车轴轴支承于行驶机体的后车轴壳体,将驱动轮体安装于后车轴,而在比后车轴壳体靠下方的部位配设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架,将行驶履带安装于履带架,利用距后车轴适当距离地配设在后车轴的下方的部位的I根摆动支轴,将履带架的前后中途部转动自如地枢轴安装于行驶机体侧(例如后车轴壳体等),将履带架构成为前部和后部彼此能沿反方向上下移动。并且,现有技术形成为如下结构:在驱动轮体、设置在履带架的前端侧的前从动轮体以及设置在履带架的后端侧的后从动轮体上,呈三角形地绕挂行驶履带,利用驱动轮体对行驶履带进行旋转驱动,从而使行驶机体前进移动或后退移动。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 45051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 - 96199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 - 2170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履带架是由方形管制成的重物,且将履带架支承于行驶机体的方式是利用摆动支轴实现的单点支承,所以负荷容易集中在摆动支轴部,可能导致摆动支轴部发生变形等而发生工作不良。另外,行驶机体在进行前进移动或后退移动时,当越过农田的田埂等凸部时,行驶履带以摆动支轴部为中心向前上升或向前下降地倾斜,行驶履带的接地面的前后倾斜角度容易变大,所以行驶机体的对地高度也容易变化,也存在不能使搭乘驾驶座的操作者的良好的乘车舒适性得到维持的问题。
[0011]因此,对上述那样的现状研讨后,本发明想要提供实施了改良的作业车辆。
[0012]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3]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作业车辆包括:装设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的下部的履带架、以及借助驱动轮体和从动轮体安装于上述履带架的行驶履带,上述履带架形成为如下构造:利用紧固构件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能装卸地紧固。
[0014]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利用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滚动轮支承体的安装部,该滚动轮支承体使上述行驶履带接地用的滚动轮能旋转地轴被支承。
[0015]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利用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用于防止上述行驶履带的脱离以及用于按压芯骨的履带引导体。
[0016]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上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支承上述前从动轮体的能伸缩的张力调节机构的基端部由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
[0017]技术方案5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轴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的轴支承构件的基端部由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
[0018]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在将旋转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轮体的后车轴壳体安装有连杆支承体,上述履带架借助前后一对的连杆构件以能前后摆动的方式与上述连杆支承体相连结,而上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上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上述后从动轮体的旋转支承轴。
[0019]技术方案7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上述旋转支承轴自上述后从动轮体向左右中央侧突出,将上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该突出部,呈悬臂梁状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
[0020]技术方案8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上述连杆支承体安装在上述后车轴壳体的左右最外侧部。
[0021]技术方案9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从上述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观察,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的形态的一半以上收纳在上述行驶履带的左右宽度内。
[0022]技术方案10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或9所述的作业车辆的基础上,使轴支承下部连杆的基端侧的下部连杆安装销向左右外侧延伸,该下部连杆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变速器体,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另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上述连杆支承体。
[0023]发明效果
[0024]采用技术方案I的发明,作业车辆包括:装设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的下部的履带架、以及借助驱动轮体和从动轮体安装于上述履带架的行驶履带,上述履带架形成为如下构造:利用紧固构件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能装卸地紧固,所以与以往那样的由方形管材制成的履带架相比,能够大幅实现轻型化。另外,能够提高上述行驶履带的组装作业性。而且,由于上述履带架由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构成,所以在行驶时,泥土不易掉落到上述行驶履带的左右,能够在防止侧滑方面发挥效果O
[0025]采用技术方案2的发明,利用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滚动轮支承体的安装部,该滚动轮支承体使上述行驶履带接地用的滚动轮能旋转地轴被支承,所以能够将上述滚动轮支承体的上述安装部利用为上述履带架的强度元件,提高上述履带架的刚性。将上述滚动轮组装于上述履带架的组装作业性也较佳。
[0026]采用技术方案3的发明,利用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用于防止上述行驶履带的脱离以及用于按压芯骨的履带引导体,所以与技术方案2的情况相同,能够将上述履带引导体利用为上述履带架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的刚性。
[0027]采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上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支承上述前从动轮体的能伸缩的张力调节机构的基端部由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所以在该情况下,与技术方案2、技术方案3的情况相同,也能将上述张力调节机构的基端部利用为上述履带架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的刚性。
[0028]采用技术方案5的发明,轴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的轴支承构件的基端部由上述一对钢板体夹持,所以在该情况下,与技术方案2?4的情况相同,也能将上述轴支承构件的基端部利用为上述履带架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的刚性。
[0029]采用技术方案6的发明,在将旋转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轮体的后车轴壳体安装有连杆支承体,上述履带架借助前后一对的连杆构件以能前后摆动的方式与上述连杆支承体相连结,而上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上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上述后从动轮体的旋转支承轴,所以能够将上述后从动轮体的上述旋转支承轴共用为上述后连杆构件的下侧的支点,简化上述履带架与上述后连杆构件的连结支承构造,进而简化上述履带架与上述行驶机体的连结支承构造,实现轻型化以及减少零件件数。
[0030]采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上述旋转支承轴自上述后从动轮体向左右中央侧突出,将上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该突出部,呈悬臂梁状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所以能够进一步促进技术方案6的效果。即,在简化上述后从动轮体与上述后连杆构件的连结支承构造以及提高组装作业性的方面是有效的。
[0031]采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上述连杆支承体安装在上述后车轴壳体的左右最外侧部,所以能够减少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自上述行驶履带向左右中央侧突出的突出量。能够抑制泥土向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附着,减少该泥土与前后摆动的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外围的构件干涉这样的不良。
[0032]采用技术方案9的发明,从上述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观察,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的形态的一半以上收纳在上述行驶履带的左右宽度内,所以例如在作业车辆进行跨垄作业时,能够充分地离开垄、较高的农作物而支承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易于避免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损坏垄,或者刮倒较高的农作物的可能性。
[0033]采用技术方案10的发明,使轴支承下部连杆的基端侧的下部连杆安装销向左右外侧延伸,该下部连杆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变速器体,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另一端侧能装卸地安装于上述连杆支承体,所以能够简化上述下部连杆的安装支承构造,提高上述下部连杆乃至各种作业机械的装卸作业性,并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而帮助抑制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0035]图2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0036]图3是后履带行驶装置的放大侧视图。
[0037]图4是从前方观察履带架和连杆支承体的立体图。
[0038]图5是履带架的分离立体图。
[0039]图6是连杆支承体的分离立体图。
[0040]图7是后履带行驶装置的局部剖切后视图。
[0041]图8是后履带行驶装置的主要部分剖切后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基于将本发明应用于作为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的情况下的附图,来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0包括行驶机体11、支承行驶机体11的前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12、以及支承上述行驶机体11的后部的左右一对后履带行驶装置13。在上述行驶机体11装设有发动机8,并且设置有驾驶座9。
[0043]如图1?图3所示,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后部装设有变速器体40。在变速器体4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左右的后车轴壳体14。将后履带行驶装置13能装卸地借助后车轴壳体14安装于行驶机体11。如图7和图8所示,将后车轴15的一端侧轴支承在后车轴壳体14内,使后车轴15的另一端侧自后车轴壳体14向左右外侧突出。在该后车轴15的另一端侧安装有驱动轮体16。另一方面,在比上述后车轴壳体14靠下方的位置配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履带架17。将连杆支承体18能装卸地紧固固定于上述后车轴壳体14。拖拉机10具备配设在比上述后车轴15靠前侧的位置的前连杆构件19,和配设在比上述后车轴15靠后侧的位置的后连杆构件20。将履带架17借助各连杆构件19、20能前后移动地连结于连杆支承体18。
[0044]如图1?图3所示,在上述履带架17的前端侧借助张力调节机构22安装有前从动轮体21。在实施方式中,前从动轮体21能旋转地轴支承于构成张力调节机构22的前端侧的两岔状前臂121。在履带架17的后端侧借助作为轴支承构件的两岔状后臂122安装有后从动轮体23。实施方式的后从动轮体23能旋转地轴支承于两岔状后臂122的后端侧。在上述驱动轮体16、上述前从动轮体21和上述后从动轮体23这三者上,呈大致三角形地绕挂有作为履带的合成橡胶制的行驶履带25。通过使上述驱动轮体16 (后车轴15)以适当的速度正转或反转,对行驶履带25进行正转或反转驱动,从而使行驶机体11进行前进行驶或后退行驶。
[0045]另外,拖拉机10具备履带引导体41和多个滚动轮26。将上述多个滚动轮26旋转自如地设置于上述履带架17。履带引导体41用于防止行驶履带25向左右侧脱离,以及对等间隔地埋设在行驶履带25内的多个芯骨体95 (参照图7和图8)进行按压,履带引导体41紧固固定于履带架17。使履带引导体41和多个滚动轮26与上述行驶履带25的内周面中位于前从动轮体21与后从动轮体23之间的内周面(行驶履带25的接地侧的内周面)相接触。侧视观察,履带引导体41形成为倒T字形。履带引导体41的下侧中央部即履带引导体41中位于前侧的滚动轮26与中央的滚动轮26之间的部位向上凹陷,避免与行驶履带25的接地侧相接触。
[0046]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连杆支承体18设置有前后的上端枢轴27、28。与上述后车轴15平行地延伸设置前后的上端枢轴27、28。将前连杆构件19的上端侧毂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前上端枢轴27。将后连杆构件20的上端侧毂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后上端枢轴28。在上述履带架17侧设置有前后的下端枢轴30、31。前连杆构件19的下端侧借助前下端枢轴30旋转自如地与上述履带架17相连结。利用前连杆构件19和前下端枢轴30以悬臂梁状支承履带架17的前部侧。使前下端枢轴30位于比前上端枢轴26靠前侧的位置,将前连杆构件19支承为向斜前下方倾斜。
[0047]另外,如图4?图6所示,轴支承于两岔状后臂122的后从动轮体23的旋转支承轴即后下端枢轴31,自后从动轮体23向左右中央侧(左右内侧)突出。该后下端枢轴31的突出部能旋转地插入安装于后连杆构件20的下端侧。利用后连杆构件20和后下端枢轴31以悬臂梁状支承后从动轮体23。使后下端枢轴31位于比后上端枢轴28靠后侧的位置,将后连杆构件20支承为向斜后下方倾斜。另外,也可以使后下端枢轴31自后从动轮体23向左右两侧突出,将后连杆构件20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该左右两突出部,呈悬臂梁状支承后从动轮体23。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后连杆构件20更加稳定地支承后从动轮体23。
[0048]因而,侧视观察上述拖拉机10 (参照图3)时,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形成为尾端扩宽的八字形姿势。另外,侧视观察拖拉机10,将行驶履带25张设为从通过上述后车轴15的铅直线到前从动轮体21的距离,比从上述铅直线到后从动轮体23的距离大的大致三角形。
[0049]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在使拖拉机10进行了前进行驶的情况下,行驶履带25自地面接受前进反作用力,从而使履带架17相对于行驶机体11向前方移动,行驶履带25以前高后低的姿势倾斜。即,在履带架17相对于行驶机体11向前方移动时,前连杆构件19以前上端枢轴27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减小的倒下方向转动。另外,后连杆构件20以后上端枢轴28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增大的立起方向转动。结果,拖拉机10 (行驶机体11)以使行驶履带25前高后低地倾斜的方式进行前进移动。
[0050]另一方面,在使拖拉机10进行了后退行驶的情况下,行驶履带25自地面接受后退反作用力,从而履带架17相对于行驶机体11向后方移动,行驶履带25以前低后高的姿势倾斜。即,在履带架17相对于行驶机体11向后方移动时,前连杆构件19将前上端枢轴27作为支点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增大的方式沿立起的方向转动。另外,后连杆构件20将后上端枢轴28作为支点以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减小的方式沿横放的方向转动。结果,拖拉机10 (行驶机体11)以行驶履带25前低后高地倾斜的方式进行后退移动。
[0051]另外,在中断回转内侧的行驶履带25的驱动而向左侧或右侧进行回转移动时,在前进行驶的情况下,回转内侧的行驶履带25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倾斜,在后退行驶的情况下,回转内侧的行驶履带25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
[0052]如图4和图6所示,在连杆支承体18设置有限制各连杆构件19、20的前后转动范围的作为限动部的限制销34a、34b、35a、35b,上述连杆支承体18将前后两连杆构件19、20的上端侧支承为能够转动。利用第I前限制销34a和第I后限制销34b,设定前连杆构件19的下端侧以前上端枢轴27为支点进行前后转动的范围。利用第2前限制销35a和第2后限制销35b,设定后连杆构件20的下端侧以后上端枢轴28为支点进行前后转动的范围。利用前后的限制销34a、34b、35a、35b限制行驶履带25相对于行驶机体11的前后移动。
[0053]在行驶机体11以前低后高的方式进行了俯仰动作(前倾动作)的情况下,前连杆构件19以前下端枢轴30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减小的横放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后连杆构件20相对于履带架17以后下端枢轴31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增大的立起方向转动。结果,将行驶履带25以前高后低的姿势支承于行驶机体11。
[0054]另外,在行驶机体11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进行了俯仰动作(后倾动作)的情况下,前连杆构件19以前下端枢轴30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增大的立起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后连杆构件20以下端枢轴31为支点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减小的倒下方向转动。结果,将行驶履带25以前低后高的姿势支承于行驶机体11。[0055]另外,在利用连杆支承体18、前连杆构件19、后连杆构件20和履带架17构成的四节连杆机构中,作为该四节连杆机构的一节的履带架17沿长度方向运动时的“瞬时中心”,位于将前上端枢轴27和前下端枢轴30连结的前连杆构件19的假想延长线与将后上端枢轴28和后下端枢轴31连结的后连杆构件20的假想延长线的交点处。履带架17以上述“瞬时中心”为中心沿长度方向运动。
[0056]由于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配设为尾端扩宽的的八字形,所以在行驶机体11以前低后高的方式进行了俯仰动作时,上述“瞬时中心”向行驶机体11的后方侧移动,在行驶机体11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进行了俯仰动作时,上述“瞬时中心”向行驶机体11的前方侧移动。上述”瞬时中心”保持在与后车轴15的高度近似的高度位置。因此,在行驶机体11俯仰时,行驶机体11相对于履带架17前后移动的距离,与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的前后移动距离相比,能够得到大幅缩小。
[0057]那么,如图1和图2所示,拖拉机10具有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该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具有回转耕耘爪2。使下部连杆3和上部连杆4 (三点连杆机构)自上述行驶机体11的后部向后方侧突出,将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安装于下部连杆3和上部连杆4。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后部(变速器体40的上部)设置有液压提升机构5。使下部连杆3的前后中间部借助提升杆7与液压提升机构5的提升臂6相连结。通过操作液压提升机构5而使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升降移动,而通过对回转耕耘爪2进行旋转驱动而在农田的耕地表土上进行耕作。另外,当然也可以代替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地例如将犁这样的各种作业机械安装于拖拉机10。
[0058]接下来,参照图4?图8说明履带架17的详细构造。履带架17具有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平板形状且左右一对的钢板体123。两个钢板体123左右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以两个钢板体123的厚度方向成为与后车轴15平行的左右方向的方式,使两个钢板体123的宽幅面彼此沿左右方向以适当的间隔相对峙。因此,利用钢板体123的宽幅面覆盖(封闭,参照图3)行驶履带25中的内周下部侧的比较大的范围。
[0059]在两个钢板体123间的下部侧配置有将各滚动轮26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滚动轮支承体124。使滚轮轴125自滚动轮支承体124向左右两侧突出。滚动轮26分别与左右两突出端侧相连结。在实施方式中,滚动轮支承体124前后并列设置3个。因而,滚动轮26以2个I组的结构共计具有3组(6个)。使形成在各滚动轮支承体124的上部侧的安装部126位于两个钢板体123之间。在利用两个钢板体123夹持各滚动轮支承体124的安装部126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27使安装部126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两个钢板体123。
[0060]在前侧的滚动轮支承体124与中央的滚动轮支承体124之间配置有履带引导体41。侧视观察,履带引导体41形成为倒T字形。履带引导体41的上部侧128位于两个钢板体123之间。在利用两个钢板体123夹持上述上部侧128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29使上述上部侧128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两个钢板体123。
[0061]另外,在两个钢板体123间的前部上侧配置有设置在张力调节机构22的基端部(后方下表面侧)的前基座托架130。在利用两个钢板体123夹持前基座托架130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31使前基座托架130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两个钢板体123,从而借助张力调节机构22将前从动轮体21安装于履带架17的前端侧。
[0062]另一方面,在两个钢板体123间的后端侧配置有后基座托架132,该后基座托架132设置在作为轴支承构件的两岔状后臂122的基端部(前端侧)。在利用两个钢板体123夹持后基座托架132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33使后基座托架132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两个钢板体123,从而借助两岔状后臂122将后从动轮体23安装于履带架17的后端侧。
[0063]因而,利用两个钢板体123夹持的各构件即滚动轮支承体124的安装部126、履带引导体41的上部侧128和前后的基座托架130、132,发挥使两个钢板体123的宽幅面彼此沿左右方向以适当的间隔相对峙的隔离件的作用。另外,上述各构件126、128、130、132也作为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发挥功能。上述各螺栓127、129、131、133构成技术方案所述的紧固构件。
[0064]在两个钢板体123之间的比履带引导体41的上部侧128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嵌合于前下端枢轴30的作为轴承构件的枢轴轴承筒体134。枢轴轴承筒体134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贯穿左右的钢板体123。在枢轴轴承筒体134的外周侧焊接固定有凸缘部135。在使凸缘部135与左右外侧的钢板体123的内侧宽幅面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螺栓136使凸缘部135以悬臂状紧固于左右外侧的钢板体123。使前下端枢轴30贯穿两个钢板体123和枢轴轴承筒体134,将前下端枢轴30插入固定于枢轴轴承筒体134。
[0065]接下来,参照图4?图8说明将连杆支承体18安装于后车轴壳体14的构造。如图7和图8所示,连杆支承体18安装在后车轴壳体14的左右最外侧部,包括从前后夹持后车轴壳体14的由平板状钢板制成的第I托架体51及第2托架体52,和由平板状钢板制成的第3托架体53。第I托架体51和第2托架体52在从前后夹持后车轴壳体14的状态下,由多个螺栓137 (在实施方式中为4根)共同紧固于后车轴壳体14。利用螺栓159将第I托架体51的前部和上部侧直接紧固于后车轴壳体14。
[0066]不仅利用螺栓137将第I托架体51和第2托架体52共同紧固,而且使形成于第2后限制销35b的一端侧的螺纹部贯穿第I托架体51和第2托架体52,使该螺纹部与螺母(省略图示)紧固,从而将第I托架体51和第2托架体52彼此夹持固定。形成在第2后限制销35b的另一端侧的螺纹部贯穿第3托架体53而与螺母140紧固。S卩,利用螺母140使第2后限制销35b的两端的螺纹部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第I托架体51、第2托架体52和第3托架体53。
[0067]另外,同样利用螺母138使第I前限制销34a的两端的螺纹部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第I托架体51、第2托架体52和第3托架体53接,利用螺母139使第I后限制销34b的两端的螺纹部也以两端支承状紧固于第I托架体51、第2托架体52和第3托架体53。第3托架体53位于后车轴15的下方,利用螺栓142借助前后一对的L字形托架141使第3托架体53的上部侧紧固于后车轴壳体14。
[0068]在使前后的上端枢轴27、28贯穿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的上端侧毂部的状态下,将前后的上端枢轴27、28的一端侧贯穿支承于第I托架体51。并且,利用螺栓144使前后的上端枢轴27、28的另一端侧借助轴按压板体143以悬臂状紧固于第3托架体53。从图7和图8可清楚得知,从行驶机体11的前进方向观察,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的形态的一半以上收纳在行驶履带25的左右宽度内。在实施方式中,各连杆构件19、20的上端侧毂部以三分之一的程度自行驶履带25向左右中央侧露出,但各连杆构件19、20的下端侧(毂部)收纳在行驶履带25的左右宽度内。
[0069]另外,在第I托架体51的上部侧焊接固定有座板体145。座板体145覆盖后车轴壳体14的上表面侧,螺栓紧固有具有隔振橡胶的隔振体146。构成行驶机体11的骨架的驾驶席支架147 (参照图3、图7和图8)借助隔振体146隔振支承于座板体145。
[0070]那么,如图8中详细所示,第2前限制销35a从连杆支承体18到变速器体40形成为左右横长的棒状,上述第2前限制销35a限制以后上端枢轴28为支点的后连杆构件20的向前方的转动。并且,第2前限制销35a在贯穿了第I托架体51和第3托架体53的状态下,被插入在形成于变速器体40的侧表面后部侧的侧部通孔148内。
[0071]在该情况下,嵌合于第2前限制销35a的一端侧的毂部筒体149被插入固定在变速器体40的侧部通孔148内。使焊接固定在毂部筒体149的外周侧的凸缘部150紧固于变速器体40的侧表面后部侧抵接,利用螺栓151使该凸缘部150与变速器体40。第2前限制销35a的一端侧被插入在固定于变速器体40的毂部筒体149。第2前限制销35a的长度方向中途部将焊接固定于第I托架体51的支承筒体152贯穿。
[0072]在第3托架体53的外侧表面侧焊接固定有日文-字形的卡合托架153。第2前限制销35a的另一端侧横向贯穿第3托架体53和卡合托架153的垂直板部。将竖向的防脱销154插入固定于第2前限制销35a的穿过卡合托架153的垂直板部的另一端侧的部分,和卡合托架153的上下水平板部。因而,将第2前限制销35a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I托架体51、第3托架体53和变速器体40的侧部通孔148拔出或插入,利用防脱销154将第2前限制销35a保持为不能旋转且不能拔出。
[0073]在第2前限制销35a的位于毂部筒体149与支承筒体152之间的部分嵌合有隔离件筒体155。下部连杆3的基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第2前限制销35a的位于毂部筒体149与隔离件筒体155之间的部分。另外,止振托架体156能转动地轴支承于第2前限制销35a的位于隔离件筒体155与支承筒体152之间的部分。止振托架体156和下部连杆借助作为稳定器的左右的拉线螺柱式限位链体45相连结,该拉线螺柱式限位链体45防止使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 (左右的下部连杆3)以所需程度以上地进行左右摆动。利用销157使限位链体45的一端侧与下部连杆3的长度方向中途部相连结,利用销158使限位链体45的另一端侧能装卸地与止振托架体156相连结。
[0074]在想要自拖拉机10卸下下部连杆3、回转耕耘作业机械I的情况下,若解除与提升杆7的连结,并且在卸下防脱销154后拉拔第2前限制销35a,则能够将下部连杆3与限位链体45 —起卸下。这样,将限制以后上端枢轴28为支点的后连杆构件20的向前方的转动的第2前限制销35a共用为下部连杆3安装用的构件,所以简化下部连杆3的安装支承构造,提高下部连杆3乃至各种作业机械的装卸作业性,并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而帮助抑制成本。即,第2前限制销35a相当于下部连杆安装销。
[0075]采用以上的结构,作业车辆10包括装设有发动机8的行驶机体11、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下部的履带架17、以及借助驱动轮体16和从动轮体21、23安装于上述履带架17的行驶履带25,将上述履带架17形成为利用紧固构件127、129、131、133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123能装卸地紧固而构成的构造,所以与以往那样的由方形管材制成的履带架相比,能够大幅实现轻型化。另外,能够提高上述行驶履带25的组装作业性。而且,由于上述履带架17由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123构成,所以在行驶时,泥土不易掉落到上述行驶履带25的左右,能够在防止侧滑方面发挥效果。
[0076]在实施方式中,将上述行驶履带25接地用的滚动轮26轴支承为能旋转的滚动轮支承体124的安装部126由上述一对钢板体123夹持,所以能够将上述滚动轮支承体124的上述安装部126利用为上述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提高上述履带架17的刚性。将上述滚动轮26组装于上述履带架17的组装作业性也较佳。
[0077]此外,用于防止上述行驶履带25脱落以及用于按压芯骨的履带引导体41由上述一对钢板体123夹持,所以与上述滚动轮支承体124的上述安装部126相同,能够将上述履带引导体41利用为上述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17的刚性。
[0078]另外,上述从动轮体21、23前后设置一对,支承上述前从动轮体21的能伸缩的张力调节机构22的基端部(前基座托架130)由上述一对钢板体123夹持,所以在该情况下,与上述滚动轮支承体124的上述安装部126、上述履带引导体41相同,也能将上述张力调节机构22的基端部(前基座托架130)利用为上述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17的刚性。
[0079]而且,轴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23的轴支承构件(两岔状后臂122)的基端部(后基座托架132)由上述一对钢板体123夹持,所以在该情况下,与上述滚动轮支承体124的上述安装部126、上述履带引导体41和上述张力调节机构22的基端部(前基座托架130)相同,也能将上述轴支承构件(两岔状后臂122)的基端部(后基座托架132)利用为上述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17的刚性。
[0080]在实施方式中,作业车辆10包括装设有发动机8的行驶机体11、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下部的履带架17、以及借助驱动轮体16和从动轮体21、23安装于上述履带架17的行驶履带25,在将旋转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轮体16的后车轴壳体14安装有连杆支承体18,上述履带架17借助前后一对的连杆构件19、20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与上述连杆支承体18相连结,另一方面,上述从动轮体21、23前后设置一对,上述后连杆构件20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上述后从动轮体23的旋转支承轴(后下端枢轴31),所以能够将上述后从动轮体23的上述旋转支承轴(后下端枢轴31)共用为上述后连杆构件20的下侧的支点,简化上述履带架17与上述后连杆构件20的连结支承构造,进而简化上述履带架17与上述行驶机体11的连结支承构造,实现轻型化,以及减少零件件数。
[0081]另外,上述旋转支承轴(后下端枢轴31)自上述后从动轮体23向左右中央侧突出,将上述后连杆构件20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该突出部,呈悬臂梁状支承上述后从动轮体23,所以在简化上述后从动轮体23与上述后连杆构件20的连结支承构造以及提高组装作业性的方面是有效的。
[0082]此外,位于上述前连杆构件19的下侧的支点的轴承构件(枢轴轴承筒体134)由上述一对钢板体123夹持,所以能够将上述轴承构件(枢轴轴承筒体134)利用为上述履带架17的强度元件,在这一点上,也能帮助提高上述履带架17的刚性。
[0083]在实施方式中,作业车辆10包括装设有发动机8的行驶机体11、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下部的履带架17、以及借助驱动轮体16和从动轮体21、23安装于上述履带架17的行驶履带25,在将旋转动力传递到上述驱动轮体16的后车轴壳体14安装有连杆支承体18,上述履带架17借助前后一对的连杆构件19、20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与上述连杆支承体18相连结,上述连杆支承体18安装在上述后车轴壳体14的左右最外侧部,所以能够减少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自上述行驶履带25向左右中央侧突出的突出量。抑制泥土向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的附着,能够减少该泥土与前后摆动的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外围的构件干涉的这样的不良。
[0084]特别是,从上述行驶机体11的前进方向观察,实施方式中的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的形态的一半以上收纳在上述行驶履带25的左右宽度内,所以例如在拖拉机10进行跨垄作业时,能够充分地离开垄、较高的农作物地支承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易于避免上述前后的连杆构件19、20损坏垄,或者刮倒较高的农作物的可能性。
[0085]另外,使下部连杆安装销(第2前限制销35a)向左右外侧延伸,该下部连杆安装销对设置在上述行驶机体11的后部的下部连杆3的基端侧进行轴支承,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第2前限制销35a)的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变速器体40,将上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另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上述连杆支承体18,所以能够简化下部连杆3的安装支承构造,提高下部连杆3乃至各种作业机械的装卸作业性,并且能够减少零件件数而帮助抑制成本。
[0086]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具体化为各种形态。各部分的结构并非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0087]附图标记说明
[0088]8、发动机;11、行驶机体;12、前车轮;14、后车轴壳体;15、后车轴;17、履带架;
19、前连杆构件;20、后连杆构件;22、张力调节机构;25、行驶履带;26、滚动轮;27、前上端枢轴;28、后上端枢轴(上枢轴);30、前下端枢轴(下枢轴);31、后下端枢轴(下枢轴);41、履带引导体;122、两岔状后臂(轴支承构件);123、钢板体;124、滚动轮支承体;126、安装部;127、129、131、133、螺栓(紧固构件);130、前基座托架;132、后基座托架。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装设有发动机的行驶机体、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下部的履带架、以及借助驱动轮体和从动轮体安装于所述履带架的行驶履带,其中, 所述履带架为利用紧固构件使宽幅面彼此相对峙的一对钢板体能装卸地紧固而成的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利用所述一对钢板体夹持滚动轮支承体的安装部,该滚动轮支承体以使所述行驶履带接地用的滚动轮能旋转的方式轴支承该滚动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利用所述一对钢板体夹持用于防止所述行驶履带的脱离以及用于按压芯骨的履带引导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支承所述前从动轮体的能伸缩的张力调节机构的基端部由所述一对钢板体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轴支承所述后从动轮体的轴支承构件的基端部由所述一对钢板体夹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在将旋转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轮体的后车轴壳体安装有连杆支承体,所述履带架借助前后一对连杆构件以能前后摆动的方式与所述连杆支承体相连结, 另一方面,所述从动轮体前后设置一对,所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所述后从动轮体的旋转支承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旋转支承轴自所述后从动轮体向左右中央侧突出,将所述后连杆构件的下端侧能转动地轴支承于该突出部,呈悬臂梁状支承所述后从动轮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连杆支承体安装在所述后车轴壳体的左右最外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从所述行驶机体的前进方向观察,所述前后的连杆构件的形态的一半以上收纳在所述行驶履带的左右宽度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使轴支承下部连杆的基端侧的下部连杆安装销向左右外侧延伸,该下部连杆设置在所述行驶机体的后部,将所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变速器体,将所述下部连杆安装销的另一端侧能装卸地支承于所述连杆支承体。
【文档编号】B62D55/08GK103619697SQ201280031309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0日
【发明者】福元健氏 申请人:洋马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