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08752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其用于解决现有摩托车挡雨装置使用麻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空心杆,在空心杆内设置升降杆,升降杆与空心杆之间设有驱动升降杆下上升降的驱动机构,在空心杆的顶端部储藏有伞状气囊,升降杆顶端穿过伞状气囊的中心且伞状气囊与升降杆顶端外周面形成气密封固定,升降杆为也为空心结构,在升降杆内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升降杆形成气密封,转轴上设有对伞状气囊充气的气路,转轴的上端设置收拢伞状气囊的拉线结构,转轴的下端设置随着升降杆升降而使拉线结构动作的随动机构。该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在需要能方便使用和在不需要使用时能方便收起隐藏。
【专利说明】—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隐藏式的挡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摩托车是常见的二轮交通工具,其可以由汽油发动机或者电瓶来驱动。但是普通的摩托车是没有遮阳挡雨的装置,为此,人们在买了摩托车后会在摩托车车把手上固定一个支架,并在支架上通过调节夹固定雨伞,不使用时通过调节夹将雨伞卸下。这种方式挡雨方式不仅安装使用麻烦,而且在不需要使用将雨伞卸下时雨伞没有地方放置,储藏不便。
[0003]除了上述的方式外,中国专利也公开了多种挡雨遮阳的解决方式,如采用挡雨板等挡雨装置,但是也不能解决使用麻烦的问题,而且在不使用时卸下和存储都存在不方便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摩托车的挡雨装置,该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在需要能方便使用和在不需要使用时能方便收起隐藏。
[000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设置在摩托车车头支架上,包括底端与车头支架固定的空心杆,在空心杆内设置一根能沿着空心杆轴向移动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空心杆之间设有驱动升降杆下上升降的驱动机构,在所述空心杆的顶端部储藏有充气后膨胀为伞状的伞状气囊,所述升降杆顶端穿过伞状气囊的中心且伞状气囊与升降杆顶端外周面形成气密封,所述的升降杆也为空心结构,在升降杆内设有与升降杆转动连接的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升降杆形成气密封,所述的转轴上设有对伞状气囊充气的气路,所述转轴的上端设置收拢伞状气囊的拉线结构,所述转轴的下端设置随着升降杆升降而使拉线结构动作的随动机构。
[0006]不使用,伞状气囊储藏在空心杆的顶端部,升降杆收缩在空心杆内。需要使用时,通过气路对伞状气囊进行充气,在充气过程中升降杆通过驱动机构也随之伸出上升,当伞状气囊充满气候即形成张开状态,实现将伞状气囊自动张开。空心杆和升降杆共同作用用于支撑伞状气囊。不需要使用对伞状气囊进行放气时,升降杆会收回空心杆内,并在收回过程中通过随动机构促使拉线结构动作,张开的伞状气囊通过拉线结构收回到储藏,实现自动回收伞状气囊。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一键式张开和收回挡雨装置,以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0007]作为改进,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气泵和二位五通阀,所述空心杆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所述升降杆的外端穿出空心杆并且与空心杆开口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内端插入到空心杆内并在升降杆内端设置活塞将空心杆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活塞与空心杆内周面密封滑动连接,腔室上分别设有气嘴,上述的电动气泵与二位五通阀的P压力口连接,二位五通阀的A进气口和B进气口分别于上述腔室的气嘴连接,二位五通阀的A出气口和B出气口接消音器。
[0008]二位五通阀P 口压力进气口,在A位时P 口与A进气口导通A出气口关闭且P 口与B进气口关闭,B进气口与B出气口导通,这样电动气泵对A进气口打气,B出气口排气,两个腔室的气压差。同理,反之在B位时,这样电动气泵对B进气口打气,A出气口排气。
[0009]作为改进,所述气路包括充气气泵和螺旋伸缩管路,位于伞状气囊中的升降杆部分形成一个封闭腔且在升降杆上设有多个与封闭腔连通的气孔,在转轴上设有贯通整个转轴的轴心通孔,转轴的上端位于封闭腔中,所述螺旋伸缩管路的一端通过二位三通阀与充气气泵连接,另一端与转轴下端的轴心通孔连通。充气气泵的气体依次通过螺旋伸缩管路、轴心通孔、封闭腔和多个气孔对伞状气囊充气。同时也通过该气路对伞状气囊进行放气。
[0010]作为改进,所述的空心杆和升降杆均为矩形空心结构。
[0011]作为改进,所述的随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下端的斜齿轮一和设置在升降杆下端的斜齿轮二,所述的斜齿轮一和斜齿轮二相啮合且轴线相互垂直,所述的斜齿轮二上同轴并列固定有一个直径比斜齿轮二大的滑动轮,该滑动轮抵靠在空心杆的一个平面内壁上。斜齿轮二随同滑动轮的滚动而滚动,进而带动斜齿轮一转动,斜齿轮一带动转轴转动。
[0012]作为改进,所述的拉线结构包括若干根线绳,每根线绳的端部固定在转轴的上端且固定的位置高于上述升降杆的气孔,每根线绳的另一端穿过上述气孔后固定在伞状气囊的上层内侧面上且固定的位置以圆周方向阵列排布。需收拢时,在转轴转动的同时带动线绳绕卷在转轴上从而拉动伞状气囊回收。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4]1、本挡雨装置通过升降杆、伞状气囊、随动机构和拉线结构能实现自动张开伞状气囊和收拢伞状气囊,能够实现一键式开启和收拢,方便了摩托车上的挡雨装置的使用。
[0015]2、本挡雨装置的驱动机构采用气动驱动能够实现快速的伸出,配合对伞状气囊的充气,使得伞状气囊的展开更顺畅。
[0016]3、本挡雨装置的拉线结构和随动机构做成内置式,都集成在升降杆和空心杆内,结构紧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不使用时伞状气囊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伞状气囊张开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伞状气囊张开时空心杆和升降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伞状气囊收拢时空心杆和升降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拉线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拉线与伞状气囊连接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车头支架;2、空心杆;21、储藏腔;3、伞状气囊;4、升降杆;41、活塞;42、气孔;5、转轴;51、轴心通孔;6、电动气泵;7、二位五通阀;71、P压力口 ;72、A进气口 ;73、B进气口 ;74、A出气口 ;75、B出气口 ;8、螺旋伸缩管路;9、封闭腔;10、斜齿轮一;11、斜齿轮二;12、滑动轮;13、线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5]如图1所示,本摩托车的挡雨装置,设置在摩托车车头支架I上,包括空心杆2,空心杆2的顶端部具有收拢伞状气囊3的漏斗形储藏腔21,如图2所示,对伞状气囊3充气展开后形成挡雨遮阳的伞。本挡雨装置能够一键式控制展开和收拢,方便操作人人员使用,减少了操作人员撑开和收藏雨伞的麻烦。
[0026]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4所示,空心杆2的底端固定在车头支架I上,在空心杆2内设置一根能沿着空心杆2轴向移动的升降杆4,升降杆4与空心杆2之间设有驱动升降杆4下上升降的驱动机构,在空心杆2的顶端部储藏有充气后膨胀为伞状的伞状气囊3,升降杆4顶端穿过伞状气囊3的中心且伞状气囊3与升降杆4顶端外周面形成气密封固定,升降杆4为也为空心结构,在升降杆4内设有与升降杆4转动连接的转轴5,转轴5的两端分别与升降杆4形成气密封,转轴5上设有对伞状气囊3充气的气路,转轴5的上端设置收拢伞状气囊3的拉线结构,转轴5的下端设置随着升降杆4升降而使拉线结构动作的随动机构。
[0027]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气泵6和二位五通阀7,空心杆2 —端开口一端封闭,升降杆4的外端穿出空心杆2并且与空心杆2开口一端密封连接,升降杆4的内端插入到空心杆2内并在升降杆4内端设置活塞41将空心杆2分隔为两个腔室,活塞41与空心杆2内周面密封滑动连接,腔室上分别设有气嘴,电动气泵6与二位五通阀7的P压力口 71连接,二位五通阀7的A进气口 72和B进气口 73分别于腔室的气嘴连接,二位五通阀7的A出气口74和B出气口 75接消音器。二位五通阀7的P压力口 71为压力进气口,在A位时P 口与A进气口导通A出气口关闭且P 口与B进气口关闭,B进气口与B出气口导通,这样电动气泵6对A进气口打气,B出气口排气,两个腔室的气压差。同理,反之在B位时,这样电动气泵6对B进气口打气,A出气口排气。安装消音器能够减少排气的音量。
[0028]气路包括充气气泵和螺旋伸缩管路8,位于伞状气囊3中的升降杆4部分形成一个封闭腔9且在升降杆4上设有多个与封闭腔9连通的气孔42,在转轴5上设有贯通整个转轴5的轴心通孔51,转轴5的上端位于封闭腔9中,螺旋伸缩管路8的一端通过二位三通阀与充气气泵连接,另一端与转轴5下端的轴心通孔51连通。充气气泵的气体依次通过螺旋伸缩管路8、轴心通孔51、封闭腔9和多个气孔42对伞状气囊3充气。同时也通过该气路对伞状气囊3进行放气。二位三通阀的进气口 P与充气气泵连接,二位三通阀的A出气口与螺旋伸缩管路8连通,螺栓伸缩管路为螺旋盘绕的塑料软管,二位三通阀的B出气口接消音器。通过对二位三通阀上的电磁阀的控制,进气口 P与A出气口导通B出气口关闭时对伞状气囊3进行充气,进气口 P关闭A出气口与B出气口导通时对伞状气囊3进行放气。
[0029]通过驱动机构使升降杆4向上伸出,从而带动与升降杆4连接的伞状气囊3伸出储藏腔21外,进一步的,充气气泵开始对伞状气囊3进行充气,使得伞状气囊3逐步扩大,对伞状气囊3持续充气使伞状气囊3在充气后有足够的硬度,而二位三通阀中的单向阀结构能够保持伞状气囊3不会漏气。
[0030]通过气路对伞状气囊3进行充气使随动机构也随着升降杆4的升降而动作。随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5下端的斜齿轮一 10和设置在升降杆4下端的斜齿轮二 11,斜齿轮一10和斜齿轮二 11相啮合且轴线相互垂直,斜齿轮二 11上同轴并列固定有一个直径比斜齿轮二 11大的滑动轮12,空心杆2和升降杆4均为矩形空心结构,该滑动轮12抵靠在空心杆2的平面内壁上。为了防止干涉,滑动轮12距离斜齿轮一 10的距离大于斜齿轮二 11的半径。
[0031]通过随动机构促使拉线结构也随之动作,如图5和图6所示,拉线结构包括若干根线绳13,每根线绳13的端部固定在转轴5的上端且固定的位置高于升降杆4的气孔42,每根线绳13的另一端穿过上述气孔42后固定在伞状气囊3的上层内侧面上且固定的位置以圆周方向阵列排布。
[0032]在升降杆4上升过程中,连接在升降杆4下端的滑动轮12会在空心杆2内壁上滚动,进而由滑动轮12带动斜齿轮二 11同轴转动,与斜齿轮二 11啮合的斜齿轮一 10也随着转动,进而带动与斜齿轮连接的转轴5,转动,随着转轴5的转动,缠绕在转轴5上端的拉线会随着伞状气囊3的充气而逐步展开。在收拢时,升降杆4下降,转轴5反方向转动,拉线会缠绕在转轴5上端,进而由拉线拉动伞状气囊3收拢回储藏腔21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的挡雨装置,设置在摩托车车头支架(I)上,包括底端与车头支架(I)固定的空心杆(2),在空心杆(2)内设置一根能沿着空心杆(2)轴向移动的升降杆(4),所述升降杆(4)与空心杆(2)之间设有驱动升降杆(4)下上升降的驱动机构,在所述空心杆(2)的顶端部储藏有充气后膨胀为伞状的伞状气囊(3),所述升降杆(4)顶端穿过伞状气囊(3)的中心且伞状气囊(3)与升降杆(4)顶端外周面形成气密封,所述的升降杆(4)也为空心结构,在升降杆⑷内设有与升降杆⑷转动连接的转轴(5),转轴(5)的两端分别与升降杆⑷形成气密封,所述的转轴(5)上设有对伞状气囊(3)充气的气路,所述转轴(5)的上端设置收拢伞状气囊(3)的拉线结构,所述转轴(5)的下端设置随着升降杆(4)升降而使拉线结构动作的随动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动气泵(6)和二位五通阀(7),所述空心杆(2) —端开口一端封闭,所述升降杆(4)的外端穿出空心杆(2)并且与空心杆(2)开口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升降杆(4)的内端插入到空心杆(2)内并在升降杆(4)内端设置活塞(41)将空心杆(2)分隔为两个腔室,所述活塞(41)与空心杆(2)内周面密封滑动连接,腔室上分别设有气嘴,上述的电动气泵¢)与二位五通阀(7)的P压力口(71)连接,二位五通阀(7)的A进气口(72)和B进气口(73)分别于腔室的气嘴连接,二位五通阀⑵的A出气口(74)和B出气口(75)接消音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路包括充气气泵和螺旋伸缩管路(8),位于伞状气囊(3)中的升降杆(4)部分形成一个封闭腔(9)且在升降杆(4)上设有多个与封闭腔(9)连通的气孔(42),在转轴(5)上设有贯通整个转轴(5)的轴心通孔(51),转轴(5)的上端位于封闭腔(9)中,所述螺旋伸缩管路(8)的一端通过二位三通阀与充气气泵连接,另一端与转轴(5)下端的轴心通孔(5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杆(2)和升降杆(4)均为矩形空心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随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轴(5)下端的斜齿轮一(10)和设置在升降杆(4)下端的斜齿轮二(11),所述的斜齿轮一(10)和斜齿轮二(11)相啮合且轴线相互垂直,所述的斜齿轮二(11)上同轴并列固定有一个直径比斜齿轮二(11)大的滑动轮(12),该滑动轮(12)抵靠在空心杆(2)的一个平面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的挡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线结构包括若干根线绳(13),每根线绳(13)的端部固定在转轴(5)的上端且固定的位置高于上述升降杆(4)的气孔(42),每根线绳(13)的另一端穿过上述气孔(42)后固定在伞状气囊(3)的上层内侧面上且固定的位置以圆周方向阵列排布,需收拢时,在转轴(5)转动的同时带动线绳(13)绕卷在转轴(5)上从而拉动伞状气囊(3)回收。
【文档编号】B62J17/00GK203921039SQ201420393866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6日
【发明者】孙罗军 申请人:富阳思博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