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和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222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和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转向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和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工作时,是通过控制助力电机对驾驶员在转向方向上进行助力,以保证驾驶员的转向轻便性。在方向盘转动过程中,助力电机工作并通过管柱中的蜗杆将助力扭力传递给与之啮合的蜗轮,从而促使转向轴转动,进而提供转向助力。

通常情况下,蜗轮与蜗杆之间由于具有一定啮合预紧力,故两者之间没有间隙,但是由于车辆行驶工况较为复杂,在受到强度大的不规律激励时,极有可能导致蜗轮与蜗杆啮合处产生间隙导致异响出现。为了避免该异响的出现该蜗轮与蜗杆的啮合预紧力越大越好,然而受装配、加工的限制以及考虑到过大的预紧力又会导致蜗轮与蜗杆加速磨损影响其寿命,应要求蜗轮与蜗杆的啮合预紧力越小越好。因此,如何合理的设计蜗杆支撑结构变得尤为重要。

如图1所示,现有的蜗杆支撑结构通常为铝制蜗杆支撑支架,铝制蜗杆支撑支架的外壁11与壳体相连,铝制蜗杆支撑支架的内壁12与蜗杆轴承相连,蜗杆轴承的内壁与蜗杆相连。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上述各连接处将会产生间隙或间隙变大,在受到高强度、大激励的情况下,会使得铝制蜗杆支撑支架与壳体、蜗杆轴承与铝制蜗杆支撑支架碰撞并产生较大的异响,且铝制蜗杆支撑支架与壳体、蜗杆轴承和铝制蜗杆支撑支架之间均为金属与金属接触,导致碰撞时产生的异响较刺耳,从而使得车辆的驾驶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蜗杆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驾驶舒适性较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蜗杆支撑结构,其包括内壁与蜗杆轴承相连的塑料支撑内圈、外表面与壳体相连的塑料支撑外圈、塑料连接块以及弹性片,所述塑料支撑内圈设置在所述塑料支撑外圈内且所述塑料支撑内圈与所述塑料支撑外圈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塑料连接块的一端与所述塑料支撑内圈的外壁相连,所述塑料连接块的另一端与所述塑料支撑外圈的内表面相连;所述塑料支撑外圈上具有卡合段,所述卡合段上设置有卡接块;所述弹性片设置在所述间隙中,所述弹性片上设置有两限位块,两所述限位块分别与所述卡接块的两侧相挡接;所述弹性片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塑料支撑外圈的内表面相贴合的限位面。

优选地,所述塑料支撑外圈上还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弹块,所述弹块上具有与所述塑料支撑内圈的外壁相抵接的支撑面。

优选地,所述弹块上远离所述塑料支撑内圈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开口槽。

优选地,所述安装开口槽的个数为两个,两所述安装开口槽分别设置在所述弹块的两端。

优选地,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塑料连接块的第一侧的第一弹性支撑块,所述第一弹性支撑块包括与所述第一侧相贴合的第一支撑片、与所述塑料支撑外圈的内表面相贴合的第二支撑片。

优选地,所述塑料连接块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撑块,所述第二弹性支撑块包括与所述第二侧相贴合的第三支撑片、与所述塑料支撑外圈的内表面相贴合的第四支撑片。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包括蜗杆支撑结构,所述蜗杆支撑结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蜗杆支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蜗杆支撑结构,其塑料支撑内圈与塑料支撑外圈之间具有间隙且该间隙中设置有弹性片,从而通过该间隙为塑料支撑内圈的运动提供了空间,并利用弹性片对塑料支撑内圈的运动进行限位,通过弹性片的缓冲作用,使得在碰撞时蜗杆轴承作用在塑料支撑内圈上的冲击力能够得到较为有效地衰减,进而使得塑料支撑外圈与壳体之间的异响较小;且由于此时塑料支撑内圈与蜗杆轴承以及塑料支撑外圈与壳体之间均为塑料与金属接触,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碰撞时发生较为刺耳的异响的可能性,进而较好地提高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包括上述蜗杆支撑结构,由于上述蜗杆支撑结构具有上述有益效果,包含该蜗杆支撑结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也应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并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现有蜗杆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支架本体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片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块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弹性支撑块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弹性支撑块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在使用状态时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

11、外壁 12、内壁 21、塑料支撑内圈 22、塑料支撑外圈

23、间隙 24、通孔 31、弹性片 32、限位块 33、限位面

34、卡槽 41、卡合段 42、卡接块 51、弹块 52、安装开口槽

61、第一支撑片 62、第二支撑片 63、第三支撑片

64、第四支撑片 65、固定板 71、塑料连接块 81、壳体

82、蜗轮 83、蜗杆 84、蜗杆轴承 85、蜗杆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蜗杆支撑结构85,其包括内壁与蜗杆轴承84相连的塑料支撑内圈21、外表面与壳体81相连的塑料支撑外圈22、塑料连接块71以及弹性片31,塑料支撑内圈21设置在塑料支撑外圈22内且塑料支撑内圈21与塑料支撑外圈22之间具有间隙23;塑料连接块71的一端与塑料支撑内圈21的外壁相连,塑料连接块71的另一端与塑料支撑外圈22的内表面相连;塑料支撑外圈22上具有卡合段41,卡合段41上设置有卡接块42;弹性片31设置在间隙23中,弹性片31上设置有两限位块32,两限位块32分别与卡接块42的两侧相挡接;弹性片31的两端均设置有与塑料支撑外圈22的内表面相贴合的限位面33。可以理解的是,塑料支撑内圈21、塑料支撑外圈22以及塑料连接块71可以构成支撑支架本体;如图3所示,卡接块42的个数为两个;如图4所示,限位块32的个数可以为三个,两卡接块42分别卡在相邻两限位块32之间的卡槽34内,从而使得该蜗杆支撑结构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弹性片31与限位块32可以为注塑一体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其塑料支撑内圈21与塑料支撑外圈22之间具有间隙23且该间隙23中设置有弹性片31,从而通过该间隙23为塑料支撑内圈21的运动提供了空间,并利用弹性片31对塑料支撑内圈21的运动进行限位,通过弹性片31的缓冲作用,使得在碰撞时蜗杆轴承84作用在塑料支撑内圈21上的冲击力能够得到较为有效地衰减,进而使得塑料支撑外圈22与壳体81之间的异响较小;且由于此时塑料支撑内圈21与蜗杆轴承84以及塑料支撑外圈22与壳体81之间均为塑料与金属接触,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碰撞时发生较为刺耳的异响的可能性,进而较好地提高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中,塑料支撑外圈22上还可以设置有通孔24,通孔24中设置有弹块51,弹块51上具有与塑料支撑内圈21的外壁相抵接的支撑面,从而使得该蜗杆支撑结构能够对蜗杆轴承84进行更好地支撑,同时通过弹块51的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该蜗杆支撑结构衰减冲击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了塑料支撑外圈22与壳体81之间发生异响的可能性。可以理解的是,弹块51可以卡在通孔24中,以使得两者的连接较为方便。

如图5所示,弹块51上远离塑料支撑内圈2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安装开口槽52,从而使得塑料支撑外圈22与弹块51之间的安装较为方便,也进一步提高了弹块51的弹性。可以理解的是,弹块51可以为注塑结构;塑料支撑内圈21和塑料支撑外圈22均可以为圆环状结构,以便于加工,此时弹性片31和弹块51可以均为弧形结构。

为了能够使弹块51更易于安装入塑料支撑外圈22的通孔24中,安装开口槽52的个数为两个,两安装开口槽52可以分别设置在弹块51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安装开口槽52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这样既保证了弹块51的强度,也提高了弹块51的安装方便性。

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该蜗杆支撑结构85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塑料连接块71的第一侧的第一弹性支撑块,第一弹性支撑块可以包括与第一侧相贴合的第一支撑片61、与塑料支撑外圈22的内表面相贴合的第二支撑片62。这样通过第一弹性支撑块的设置,使得塑料支撑内圈21在间隙23中运动时,第一弹性支撑块能够对塑料支撑内圈21进行限位,提高了蜗杆支撑结构85的可靠性,同时通过第一弹性支撑块的变形还能够缓冲塑料支撑内圈21所受到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蜗杆支撑结构85的衰减能力。为了使第一弹性支撑块与塑料支撑外圈22之间的连接较为牢固,塑料支撑外圈22的内表面上可以设置有固定板65。

如图7所示,塑料连接块71的第二侧可以设置有第二弹性支撑块,第二弹性支撑块可以包括与第二侧相贴合的第三支撑片63、与塑料支撑外圈22的内表面相贴合的第四支撑片64,从而使得塑料连接块71的两侧均具有弹性支撑结构即第一弹性支撑块和第二弹性支撑块,提高了蜗杆支撑结构85的缓冲能力,进而使得该蜗杆支撑结构能够更好地衰减由蜗杆轴承84传递到塑料支撑内圈21的冲击力,较好地降低了异响发生的可能性。当然,第一弹性支撑块以及第二弹性支撑块也可以为注塑一体式结构,以使得两者具有较高的强度,大大地提高了两者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蜗杆支撑结构,其具备较好地弹性特性,不仅能够保证在初始状态时蜗轮与蜗杆之间具有合适的啮合预紧力,同时还能够利用该弹性特性对蜗轮与蜗杆之间的间隙进行自动补偿;且该蜗杆支撑结构的质量较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包括蜗杆支撑结构,该蜗杆支撑结构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描述的蜗杆支撑结构,由于上述蜗杆支撑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包含该蜗杆支撑结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且,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之后,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