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引导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98582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气流引导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流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流引导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汽车行驶速度的不断追求,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等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气动噪声与车速的6次方成正比,也即车速每增加一倍,气动噪声将增加18db,因此,气动噪声相对于发动机噪声及轮胎路面噪声而言对汽车的NVH性能具有更重要的影响。

由于性能和结构的需要,部分车型的雨刮器裸露在车身表面,并与高速气流相互作用,因雨刮器自身具有较多孔和缝隙,致使气流在流经雨刮器时,会在其周围形成分离涡,进而这些分离涡在前风挡位置形成较强的压力脉动,而直接激励前风挡玻璃振动,从而将噪声幅射到车内,对车内的气动噪声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雨刮器的风噪性能已成为影响车辆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指标。同时,高速气流对雨刮器的直接冲击也增大了整车风阻,不利于节油减排,降低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气流引导件,以对气流的引导,进而降低因气流对雨刮的冲击引起的风噪和风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流引导件,设置在车辆发动机的机盖上,以构成所述机盖至安装有雨刮的前风挡之间的气流引导,所述气流引导件具有:

主体,固定在所述机盖上,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引导面,形成于所述主体的靠近车辆头部的一侧,且由所述机盖处向上延展设置,以将气流引导至所述雨刮上方的所述前风挡上。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面为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面包括由所述机盖处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曲面,以及衔接所述第一曲面并向上方延展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的曲向和所述第二曲面的曲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等于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曲面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曲向。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为2-20mm,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为2-20mm。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设置在靠近所述前风挡处的所述机盖边缘处。

进一步的,于所述引导面上固连有多个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梳理气流的导流筋,多个所述导流筋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筋的顶部形成有导流曲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流引导件,因具有可将气流引导至雨刮上方的前风挡处的引导面,能够使气流越过雨刷,而减小对雨刷直接冲击产生的分离涡,从而可降低整车的风噪和风阻,进而提高整车的乘坐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2)引导面为曲面,可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同时也可降低风阻。

(3)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曲向相反,可减小气流在雨刮处产生的分离涡,从而可利于气流通畅流动。

(4)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相切,能够有利于气流流动。

(5)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的曲率相等,可提高引导面对气流的引导效果。

(6)第一曲面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曲向,可减小气流对主体的直接冲击,也可疏通气流而利于气流流动。

(7)主体设置于靠近前风挡处的机盖边缘处,能够将气流充分引导至前风挡处,从而减小气流对雨刮的冲击。

(8)设置多个导流筋,可引导气流由导流筋的缝隙中通过,而使其平顺流动,从而有利于降低风阻。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流引导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气流引导件的应用效果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路试风噪试验结果;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

附图标记说明:

1-主体,11-导流曲面,111-第一曲面,112-第二曲面,12-底面,13-背风面,2-导流筋,21-导流曲面,3-机盖,4-前风挡,5-雨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曲向,是指曲面的弯曲方向。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气流引导件,其设置在车辆发动机的机盖上,以构成机盖至安装有雨刮的前风挡之间的气流引导。整体结构上,如图1及图2中所示,该气流引导件具有靠近前风挡4处的机盖3边缘处设置、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主体1,于主体1靠近车辆头部的一侧形成有引导面11,且该引导面11由机盖3处向上延伸设置,以将气流引导至雨刮5上方的前风挡4上。当然,除了上述的主体1靠近机盖3边缘处设置,也可使主体1与机盖3边缘具有一定距离,但此设置会降低本气流引导件将气流向前风挡4处的引导效果。

具体来讲,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主体1具有前述的引导面11、与机盖3固连的底面12以及连接于引导面11和底面12之间的背风面13。其中,引导面11为曲面,其具体包括由机盖3处向上延展设置的第一曲面111,以及衔接第一曲面111并向上方延展的第二曲面112,且第一曲面111的曲向和第二曲面112的曲向相反。为提高对气流的引导效果,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曲面111具有朝向车辆后方的曲向,也即第一曲面111为向主体1内凹的凹弧面,相应的,第二曲面112为外凸于主体1的凸弧面,由此,通过将第一曲面111内凹设置,可减小气流对主体1的直接冲击,能够利于气流流动;而将第二曲面112外凸设置,则能够促使气流沿平行前风挡4的方向流动,以避免或减小气流在雨刮5周围产生分离涡而降低风噪风阻。

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111的曲率半径具体为2-20mm,如其可为5mm、8mm等;第二曲面112的曲率半径也为2-20mm,如其可为5mm、10mm等。为达到较好的降噪降阻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曲面111与第二曲面112的曲率相等,如其均可为5mm、15mm等。进一步的第一曲面111和第二曲面112相切设置,以提高气流流动的平顺性。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加工制造,也可将第一曲面111和第二曲面112直接加工成斜面,但此设置会降低本气流引导件对气流的引导效果。另外,具体加工制造时,在不影响机盖3开启、雨刮5正常工作及视野清晰的前提下,背风面13应尽可能具有向前风挡4一侧的倾斜,以提高使用效果。

为进一步提高本气流引导件的使用效果,如图1中所示,于引导面11上固连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梳理气流的导流筋2,且该导流筋2为沿车辆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其具体可设置为2-10个,如5个、8个等。前述的“梳理气流”即指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导流筋2,能够使气流由相邻导流筋2之间的缝隙中平行通过,从而可提高气流的流动平顺性。

该导流筋2的结构由图4结合图5所示,沿气流流动的方向,导流筋2呈前小后大并具有一定锥度的半圆锥状,且于其顶部形成有导流曲面21。为提高使用效果,导流筋2的半径可为1-20mm,其长度可为5-60mm,如导流筋2半径为5mm,长度为20mm。当然,导流筋2的半径也可大于20mm,其长度也可大于60mm,但为保证使用效果,导流筋2的长度应不大于主体1的宽度。

本气流引导件在具体应用时,主体1的前后宽度可为5-100mm,如其可为10mm、30mm等;而主体1的左右长度则等于雨刮5长度方向的外漏尺寸,当然,主体1的左右长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雨刮5的外漏尺寸,但此设置会降低该气流引导件的使用效果。在加工制造时,主体1和导流筋2应采用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和硬度的塑料,且两者可一体成型,当然,除了一体成型,主体1和导流筋2也可分开加工后,再将两者固连于一起。此外,在安装时,可采用双面胶将主体1的底面12与机盖3连接起来,当然,也可在主体1上设置盲螺纹孔,而在机盖3上设计通孔,以通过螺栓实现主体1于机盖3上的固定。

如图6中所示,在具体应用时,本气流引导件因具有可将气流引导至雨刮5上方的前风挡4处的引导面11,能够使气流越过雨刷,而减小对雨刷直接冲击产生的分离涡,从而可降低整车的风噪和风阻,进而提高整车的乘坐舒适性和燃油经济性。

以下以某雨刮漏车型分别进行路试风噪试验及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进行为例说明本气流引导件的使用效果:

1、路试风噪试验:

当天气晴朗、风速为1-2级、车速为120km/h时,以主驾驶员左耳为监测点,进行三次试验并取其平均值,可得到,在机盖3上安装本气流引导件后,主驾驶员左耳所接收到的语音清晰度增加2.5dB,声压级降低0.2dB;

2、空气动力学仿真分析:

边界条件:不可压缩空气,密度1.18415Kg/m3,不考虑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风洞入口:速度进口,120km/h;

风洞出口:压力出口,101325pa;

顶壁和侧壁:滑移壁面(slip);

地板:速度矢量为120km/h;

车身:无滑移壁面(no slip);

车轮:旋转;

上述分析结果如图7及图8中所示,其中,图7将整车切分为若干段,每段显示该段整车的风阻影响进行逐段统计;图8则将整车切分为若干段后,将各段的风阻从前一直到当前段累计进行累积统计。其中:以前轮轮轴中心为整车在X方向上的坐标原点,车尾为正方向,X轴为整车前后坐标,Y轴为风阻值;且“无”线表示未添加本气流引导件时的风阻值,“有”线表示添加本气流引导件时的风阻值。

由图7中可知,在X坐标0.25~0.3处为雨刮5所在位置,由于本气流引导件的导流作用,降低了气流对雨刮5的直接冲击,从而使此处的风阻明显降低。同时,由图8中可知,X坐标0.25~0.3处也为雨刮5所在位置,位于雨刮5以前的区域两条累积数据线几乎重合;而位于雨刮5以后的区域,由于本气流引导件的导流作用使得整车整体的风阻有所降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