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叉迫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2519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前叉迫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自行车领域,特别是关于前叉立管的迫紧器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前叉立管的上端部的中通常会设置一管件迫紧器供一螺栓穿过一盖体后螺锁,以供借由该盖体将束管往下拉而提供该车头碗组一预压力量,使车头的整体结合结构更为牢固、转动控制更为顺畅及稳定。

如中国台湾智慧财产局公告第M542601号专利,专利名称「管件迫紧器结构」如「图标」图1揭露组件束管10,其为圆筒型结构外观,且束管10的管壁具有贯通内外的数个缺槽12与一沟槽13,且该束管10两端利用一迫紧螺栓穿设一迫紧座20与一压抵盖30,如图中揭露有二缺槽12对称位于该束管10,然而此种结构有极大的缺点,斜锥部32顶靠束管10上侧的斜导面14,迫紧座20的锥鞋面22顶靠束管10下侧的斜导面14,当压抵盖30挤压该束管10的时候,力量明显集中在该束管10两端,该束管10受力较多的地方位于各缺槽12与各沟槽13之间,而使该束管10径向受力不平均,且该束管10中段位置受到挤压的力量远小于两端,非常容易使该束管10受力不平均,如果利用此结构装设于前叉立管,对于车头的转动控制无法提供流畅的操作。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叉迫紧装置能够解决受力不平均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前叉迫紧装置,借由结构改良能够使其径向受力平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前叉迫紧装置,用于装设于一立管,包括一迫紧座、一迫紧杆、一压盖与至少三轻量片,该迫紧座具有一第一穿孔,该压盖具有一第二穿孔,该迫紧杆穿设该第二穿孔以该迫紧杆的一螺纹段螺锁该第一穿孔,该压盖与该迫紧座分别位于该迫紧杆两端,且该至少三轻量片沿该迫紧杆间隔环列;该至少三轻量片环列的外壁面分别凹设至少一环槽,且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利用至少一弹性束环套束,该至少三轻量片的间隔各有一剖沟,该至少三轻量片两端分别向该迫紧杆倾斜的延伸一上、下端斜面,且该至少三轻量片的外壁面为十字刻纹,供该至少三轻量片紧贴该立管内壁面;该压盖延伸一上斜锥部间隔凸设数个上止挡块,该上斜锥部靠抵各上端斜面,各上止挡块分别位于各剖沟的上端;该迫紧座延伸一下斜锥部间隔凸设数个下止挡块,该下斜锥部靠抵各下端斜面,且各下止挡块分别位于各剖沟的下端;该迫紧座沿该外螺纹段朝上止挡块位移,带动该下斜锥部推挤各下端斜面,该至少三轻量片与该至少一弹性束环以该迫紧杆为中心径向外扩,且该上、下斜锥部两端受力平均分散至该至少三轻量片;该迫紧座朝相反上止挡块移动,该至少一弹性束环带动该至少三轻量片复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压盖一端凹设一压盖槽连通该第二穿孔,且该压盖顶面具有一上卡抵部,底面具有一下卡抵部,且该上斜锥部自该上卡抵部向该下卡抵部内缩的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迫紧杆一端设有一环型盖部靠抵该下卡抵部一侧,该上卡抵部靠抵该立管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迫紧杆套设一垫片,且该环型盖部与该下卡抵部夹合该垫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迫紧座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该下斜锥部自该第一端部向该第二端部向外缩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至少三轻量片沿该迫紧杆间隔环列形成一套孔,该第一端部位于该套孔内,该第二端部位于该套孔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迫紧杆自任意一端贯穿一杆孔,且该杆孔内壁具有一杆内螺纹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杆孔两端开口分别为圆形与多边形,且该圆形开口处设有一杆孔卡抵部以迫紧该至少三轻量片内壁,该杆内螺纹段自该多边形开口向圆形开口处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其中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深度配合该至少一弹性束环厚度凹设形成,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的深度范围是0.08mm~1.2mm,使该至少三轻量片能够轻薄的制作。

根据上所述特征,该至少三轻量片等距间隔环列,借此使上、下斜锥部两端受力平均分散至该至少三轻量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借由结构改良能够使其径向受力平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的III-III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合立管与竖管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结合立管、竖管、上盖与上盖螺栓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 立管

2 竖管

3 上盖螺栓

4 上盖

10 迫紧座

11 第一穿孔

12 下斜锥部

13 下止挡块

14 第一端部

15 第二端部

20 迫紧杆

21 环型盖部

22 杆体

23 外螺纹段

24 杆孔

25 杆内螺纹段

26 螺杆

30 压盖

31 第二穿孔

32 上斜锥部

33 上止挡块

34 下卡抵部

35 压盖槽

36 上卡抵部

37 垫片

40 轻量片

41 环槽

42 剖沟

43 上端斜面

44 下端斜面

45 套孔

50 弹性束环

60 杆孔卡抵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叉迫紧装置,利用多片结构设计,使该前叉迫紧装置能够平均受力。

根据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叉迫紧装置,用于装设于一立管1,包括一迫紧座10、一迫紧杆20、一压盖30与至少三轻量片40,该迫紧座10具有一第一穿孔11,该压盖30具有一第二穿孔31,该迫紧杆20穿设该第二穿孔31以该迫紧杆20的一螺纹段螺锁该第一穿孔11,该压盖30与该迫紧座10分别位于该迫紧杆20两端,且该至少三轻量片40沿该迫紧杆20间隔环列;该至少三轻量片40环列的外壁面分别凹设至少一环槽41,且该至少三轻量片40的至少一环槽41利用至少一弹性束环50套束,该至少三轻量片40的间隔各有一剖沟42,该至少三轻量片40两端分别向该迫紧杆20倾斜的延伸一上、下端斜面43、44,且该至少三轻量片40的外壁面为十字刻纹,供该至少三轻量片40紧贴该立管1内壁面;该压盖30延伸一上斜锥部32间隔凸设数个上止挡块33,该上斜锥部32靠抵各上端斜面43,各上止挡块33分别位于各剖沟42的上端;该迫紧座10延伸一下斜锥部12间隔凸设数个下止挡块13,该下斜锥部12靠抵各下端斜面44,且各下止挡块13分别位于各剖沟42的下端;该迫紧座10沿该外螺纹段23朝上止挡块33位移,带动该下斜锥部12推挤各下端斜面44,该至少三轻量片40与该至少一弹性束环50以该迫紧杆20为中心径向外扩,且该上、下斜锥部32、33两端受力平均分散至该至少三轻量片40;该迫紧座10朝相反上止挡块33移动,该至少一弹性束环50带动该至少三轻量片40复归。

前述为本实用新型主要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

根据图3所示,该至少三轻量片40为等距离的间隔环列,各上端斜面43亦等距间隔,因其是等距间隔,使该上、下斜锥部32、33受力时候,力量会平均分散到各轻量片40,且该至少三轻量片40为弧形外观,当该至少三轻量片40环列该迫紧杆20其中间形成一套孔45,且该迫紧杆20穿设该第二穿孔31与该套孔45后锁固该第一穿孔11,该套孔45连通该第一穿孔11与该第二穿孔31。可以明白的是,利用三轻量片40环列的两端面受各剖沟42区隔成三区段,且每区段以该迫紧杆20为中心各具有一夹角为120度,当该三轻量片40一端受力后,该下斜锥部12推挤各下端斜面44,因两者是斜面外观所以接触面积较大,而该三轻量片40分别所受压力较小,且因各剖沟42是等距间隔,能够使该三轻量片40平均受力,另外,该至少一弹性束环50的厚度范围为0.08mm~1.2mm,且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41的深度范围是0.08mm~1.2mm,用以配合该至少一弹性束环50厚度,由于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41深度并不需要做太深,使该至少三轻量片40并不需要有较大厚度,只要能够使该至少三轻量片40有足够厚度去凹设该至少三轻量片的至少一环槽41。

如图4所示,该压盖30一端凹设一压盖槽35连通该第二穿孔31,且该压盖30顶面具有一上卡抵部36,底面具有一下卡抵部34,且该上斜锥部32自该上卡抵部34向该下卡抵部36内缩的倾斜延伸,该迫紧杆20一端设有一环型盖部21,且该环型盖部21一侧轴向延伸一杆体22,该杆体22下段部分设有该外螺纹段23,该杆体22穿设该第二穿孔31与该套孔45并锁固该第一穿孔11,使该环型盖部21靠抵该下卡抵部34一侧,且该上卡抵部36靠抵该立管1一端,该迫紧杆20套设一垫片37,且该环型盖部21与该下卡抵部34夹合该垫片37。

如图4与图5所示,该上斜锥部32自该上端斜面43向该第二穿孔31位置倾斜延伸,且该上、下卡抵部34各位于该上斜锥部32两端位置;另,该迫紧座10具有一第一端部14与一第二端部15,该下斜锥部12自该第一端部14向该第二端部15向外倾斜延伸,该第一端部14位于该套孔45内,该第二端部15位于该套孔45外;且该上斜锥部32对应该上端斜面43是相同的倾斜角度,该下斜锥部12对应该下端斜面44是相同的倾斜角度。

请参考图4与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应用的示意图,该迫紧座10与该至少三轻量片40穿入该立管1内,直到该压盖30的上卡抵部36靠抵该立管1,该迫紧杆20自任意一端贯穿一杆孔24,且该杆孔24内壁面具有一杆内螺纹段25,该杆孔24两端开口分别为圆形与多边形,且该圆形开口处设有一杆孔卡抵部60以迫紧该至少三轻量片40内壁,该杆内螺纹段25自该多边形开口向圆形开口处延伸,其中,该杆孔卡抵部60增加该迫紧杆20贴附该迫紧座10的固定作用。本实用新型的前叉迫紧装置在迫紧固定于该立管1的上方内后,便可利用一上盖螺栓3穿设一上盖4螺锁在该杆孔24内,该上盖螺栓3啮合该杆内螺纹段25,且借由该上盖4将结合在该立管1上侧的一竖管2往下拉,使自行车车头的整体结合结构更为牢固、转动控制更为顺畅及稳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