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7568发布日期:2018-06-12 21:42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健康、绿色生活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自行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创新,自行车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简单、最为实用和人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自行车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行车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山地车、公路车、特技车、死飞车等,自行车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而被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喜欢。

挡泥板是安装在自行车车轮上方的部件,用于阻隔车轮旋转甩起的泥水。自行车骑行一段时间或是路过一条泥泞的路段之后,挡泥板的内侧会沾满污泥,严重的情况下,挡泥板与车轮之间的缝隙处会塞满淤泥,不仅影响自行车的美观,且影响自行车骑行。因挡泥板与车轮之间的缝隙小,人们很难对挡泥板内侧以及挡泥板与车轮之间的缝隙中的污泥进行清理,久而久之,污泥会不断沉积,必要时,必须拆下挡泥板对沉积的污泥进行清理,操作不便,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设有与自行车坐管相连的连接部(2),另一端设有通过铰链(5)连接的闭合盖(4),所述壳体(1)外侧还套设清洁装置(3);

所述壳体(1)为门型结构,在所述壳体(1)两侧的内壁下部由上至下依次平行设置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所述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平行于所述壳体(1)的上壁,所述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内分别设置相匹配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

所述闭合盖(4)包括盖体(42)和设置在盖体(42)靠近所述铰链(5)一侧四周的限位凸起(41);

所述清洁装置(3)包括外框(32)和设置在外框(32)底部上方的刷头(33)。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起(41)的内径与所述壳体(1)的外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刷头(33)为海绵刷或毛刷中的一种。

更进一步的,所述清洁装置(3)顶部还设有把手(31)。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本装置中挡板通过限位导槽进行安装,挡板变脏时便于拆卸清洗;通过限位导槽设置在壳体上的两道挡板,在不便于清洗时可将两块挡板进行交换安装,保证美观以及骑行的舒适性;闭合盖能够保证挡板安装更可靠,避免因路面颠簸而出现松动掉落的现象,提高装置的可靠性;在挡泥板挡板不太脏时,可滑动把手带动清洁装置沿着挡泥板壳体滑动,通过刷头清洁挡板,保证车辆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挡泥板清洁方便,挡泥板内的挡板便于拆卸安装,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清洁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第一限位导槽,12-第二限位导槽,13-第一挡板,14-第二挡板,2-连接部,3-清洁装置,31-把手,32-外框,33-刷头,4-闭合盖,41-限位凸起,42-盖体,5-铰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便于清洁的自行车挡泥板,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的一端设有与自行车坐管相连的连接部2,另一端设有通过铰链5连接的闭合盖4,所述壳体1外侧还套设清洁装置3;

所述壳体1为门型结构,在所述壳体1两侧的内壁下部由上至下依次平行设置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所述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平行于所述壳体1的上壁,所述第一限位导槽11和第二限位导槽12内分别设置相匹配的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挡板通过限位导槽进行安装,挡板变脏时便于拆卸清洗;通过限位导槽设置在壳体上的两道挡板,在不便于清洗时可将两块挡板进行交换安装,保证美观以及骑行的舒适性。

所述闭合盖4包括盖体42和设置在盖体42靠近所述铰链5一侧四周的限位凸起41;所述限位凸起41的内径与所述壳体1的外径相同。闭合盖能够保证挡板安装更可靠,避免因路面颠簸而出现松动掉落的现象,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所述清洁装置3包括外框32和设置在外框32底部上方的刷头33。所述刷头33为海绵刷或毛刷中的一种。所述清洁装置3顶部还设有把手31。在挡泥板挡板不太脏时,可滑动把手带动清洁装置沿着挡泥板壳体滑动,通过刷头清洁挡板,保证车辆的美观。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挡泥板清洁方便,挡泥板内的挡板便于拆卸安装,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