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73445发布日期:2018-11-16 23:38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折叠电动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折叠式自行车大部分是采用车架对折,车把下折,鞍座下调的方式来达到减少自行车的整体外形尺寸,而且没有所需折叠的部位都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对折两侧的部件不对称,使得对折后的效果不理想,折叠后的自行车仍然不太方便携带或者搬运,特别不适用于上阶梯运输,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变;此外现有的折叠方式大都采用逐一松开快拆构件进行各个部分的折叠,整个折叠过程比较繁琐,而且折叠后不能够推行,搬运时仍需要操作者拎起手提搬运,费事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折合方便、折合时省时省力、折合后体积小,结构紧凑,灵活性、平稳性好,而且还可以推行的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车架、前车架、后车架、前叉套管、鞍座立管、前拉杆、后拉杆;所述中间车架位于所述前车架和后车架之间;所述后车架上设有五通孔;所述前车架为四连杆结构,所述四连杆结构由依次首尾铰接的上连杆、后连杆、下连杆和前连杆构成;所述前叉套管与所述前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车架与所述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与所述中间车架通过铰接轴联接;所述中间车架上具有插孔,所述鞍座立管插装在所述中间车架的插孔中且所述鞍座立管的下端从所述中间车架的下部伸出;所述前拉杆的一端与所述下连杆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前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鞍座立管的下端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后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后拉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鞍座立管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中间车架或者鞍座立管上设有卡块。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后车架包括后托架和后横架,所述后横架的前端部通过铰接轴与所述后托架联接,所述后横架的后部与所述后托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

所述卡块是设于所述鞍座立管上的凸缘,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中间车架的下方。

所述卡块设于所述中间车架的前部,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上连杆后端上侧。

所述卡块设于所述中间车架的后部。

所述后连杆是所述中间车架的一部分,所述前连杆是所述前叉套管的一部分。

所述后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后托架通过铰接轴联接。

一种折合电动车,包括车架,把立、前叉、鞍座、前轮、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或后轮为驱动轮,内安装有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连接锂电池,所述锂电池和后轮安装在所述后车架上,所述车架采用上述任一所述的车架。

所述鞍座立管的上端部为向后折弯的L形,所述鞍座配装在所述鞍座立管的上端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一次折合,折合后电动车的前轮和后轮靠拢,前车架和后车架靠拢,令整车折叠紧凑。

2、折合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中,向上提拉中间车架,前车架和后车架靠重量向下翻转并相互靠近,最终实现电动车车架的整体折叠,操作简单便捷。

3、拖运方便,按照上述方法折合后,整车的各个部件紧凑的靠合在一起,前轮和后轮位于下方,可作为托运支撑轮使用,即可方便拖运这,而且解决了现有折叠电动车或者自行车折叠后还需要手提拎起搬运的问题,同时在爬高时,也非常省力。

4、结构简单新颖,产品易于系列化,易于普及,适用于日常出行及旅游、娱乐、健身使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设计合理、承载力强,安全可靠、结构紧凑,折合时省时省力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车架折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动车折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中间车架;2、前车架;2-1、上连杆;2-2、下连杆;3、后车架;3-1、后托架;3-2、后横架;3-3、减震器;4、前叉套管;5、鞍座立管;6、前拉杆;7、后拉杆;8、凸缘;9、把立;10、前叉;11、鞍座;12、前轮;13、后轮;14、锂电池;15、弧形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四连杆式折合车架以及折合电动车,包括中间车架1、前车架2、后车架3、前叉套管4、鞍座立管5、前拉杆6、后拉杆7。

所述中间车架1位于所述前车架2和后车架3之间。所述后车架3上设有五通孔。五通孔用于安装中心转轴,中心转轴的两端部安装脚踏板。本实施例中,所述后车架3包括后托架和后横架3-2,所述后横架3-2的前端部通过铰接轴与所述后托架联接,所述后横架3-2的后部与所述后托架之间安装有减震器3-3。所述五通孔设于所述后横架3-2的前端部。

所述前车架2为四连杆结构,所述四连杆结构由依次首尾铰接的上连杆2-1、后连杆、下连杆2-2和前连杆构成。所述前叉套管4与所述前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车架1与所述后连杆固定连接。所述后车架3与所述中间车架1通过铰接轴联接。所述后连杆是所述中间车架1的一部分,所述前连杆是所述前叉套管4的一部分,所以后连杆和前连杆不在附图中单独标出。

所述中间车架1上具有插孔,所述鞍座立管5插装在所述中间车架1的插孔中且所述鞍座立管5的下端从所述中间车架1的下部伸出。所述前拉杆6的一端与所述下连杆2-2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前拉杆6的另一端与所述鞍座立管5的下端部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后拉杆7的一端与所述后车架3通过铰接轴铰接,所述后拉杆7的另一端与所述鞍座立管5通过铰接轴铰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拉杆7的一端与所述后托架通过铰接轴联接。鞍座立管5的下端与前拉杆6和后拉杆7的端部通过同一铰接轴铰接。

上述铰接轴的轴线水平横向设置。

上述前车架2、前拉杆6、后拉杆7和后车架3构成与中间车架1铰接的平面四连杆机构,通过此四连杆机构的收展动作实现本车架的折合展开。车架折合状态下,鞍座立管5伸出中间车架1的下部长度最大,车架展开状态下,鞍座立管5伸出中间车架1下部的长度最小。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间车架1或者鞍座立管5上设有卡块,卡块的作用是保证车架展开状态下展开角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块是设于所述鞍座立管5上的凸缘8,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中间车架1的下方。凸缘8限制鞍座立管5伸出中间车架1下部的最小长度,从而限制车架的展开极限角度。

另外,还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所述卡块设于所述中间车架1的前部,所述卡块位于所述上连杆2-1后端上侧。所述卡块设于所述中间车架1的后部。另外,所述卡块可以替换为弹簧销。

请参阅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折合电动车,包括车架,把立9、前叉10、鞍座11、前轮12、后轮1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12或后轮13为驱动轮,内安装有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连接锂电池14,所述锂电池14和后轮13安装在所述后车架3上,所述车架采用上述任一所述的车架。所述鞍座立管5的上端部为向后折弯的L形,所述鞍座11配装在所述鞍座立管5的上端部。

把立9为可折叠的把立,其折叠方式可以采用现有已知折叠类型。本实施例中,把立采用快拆锁定。在电动车展开的状态下,快拆的锁柄在低位。电动车折合状态下,快拆的锁柄需克服重力抬到高位,因此保证电动车在骑行的状态下相对安全。

所述鞍座立管5的上端部为向后折弯的L形,所述鞍座11配装在所述鞍座立管5的上端部。L形令鞍座的高度可调,令电动车的骑行姿势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一次折合,折合后电动车的前轮12和后轮13靠拢,前车架2和后车架3靠拢,令整车折叠紧凑。

2、折合方便快捷,本实用新型中,向上提拉中间车架1,前车架2和后车架3靠重量向下翻转并相互靠近,最终实现电动车车架的整体折叠,操作简单便捷。

3、拖运方便,按照上述方法折合后,整车的各个部件紧凑的靠合在一起,前轮12和后轮13位于下方,可作为托运支撑轮使用,即可方便拖运这,而且解决了现有折叠电动车或者自行车折叠后还需要手提拎起搬运的问题,同时在爬高时,也非常省力。

4、结构简单新颖,产品易于系列化,易于普及,适用于日常出行及旅游、娱乐、健身使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设计合理、承载力强,安全可靠、结构紧凑,折合时省时省力等优点。

为了令本车架在折合过程中更加轻便,在所述后拉杆7与所述后车架3支架安装有弧形弹片15,所述弧形弹片1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后拉杆7和后车架3上,所述弧形弹片15两端的固定点位A点和B点。在车架折合的过程中,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从小变大再变小,弧形弹片15以A点和B点之间最大距离为界限,为车架提供展开弹力和收合缩紧力。

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例的限制,本实例不仅限于上述实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作出的改变。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例的保护范围,在此强调,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于电动车,也包括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的自行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